高频超声对副乳腺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对副乳腺的诊断价值

高凌缪绿妍吴艳春(无锡市中医医院B超室江苏无锡214000)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108-03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副乳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副乳腺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副乳腺大都位于腋窝皮下脂肪层内,边界欠清,无包膜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发现副乳腺组织内多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分布。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符合率90.91%(30/33)。结论高频超声对副乳腺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副乳腺高频超声诊断

副乳腺又称多乳腺症,为正常乳房组织以外出现另外一对或多对乳腺组织[1]。临床并不少见,常见部位为腋窝。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9例副乳腺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该病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9例,均为女性,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年龄21~57岁,平均36岁,均以发现腋窝肿块就诊,肿块单侧者18例,双侧者11例,共40个病灶。大部分患者自觉腋下肿块胀痛,并与月经周期有关,部分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腋下同时可见乳头者1个,其余39个均未见乳头组织,为不完全性副乳腺组织。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GE公司的LOGIC-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0-12.0MHz。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双手上举,充分暴露双乳及腋窝,探头置于肿块处,做纵、横、斜多切面连续扫查,观察肿块边界、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是否伴发其他疾病。CDFI观察肿块内部及边缘彩色血流信号。

2结果

本组40个腋下肿块均经病理证实为副乳腺,其中伴副乳腺腺病21个,伴副乳腺纤维腺瘤3个,13个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前超声诊断为副乳腺37个,漏诊3个,诊断率92.5%,漏诊率7.5%。本组37个超声检出的副乳腺均位于腋下皮下脂肪层内,大者约7cm×10cm,小者约2cm×2cm,位置表浅,与皮肤相连,呈梭形或长椭圆形,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其内回声可呈稍高回声,中等回声及低回声;2例肿块内可见条形无回声区,透声尚佳,病理证实为局限性扩张的导管;彩色多普勒检查仅有4个检出稀疏彩色血流信号,其中3个伴发纤维腺瘤。漏诊的3个副乳腺回顾性分析超声图像,发现肿块均位于脂肪层内,相对位置较深,表现为薄层条索状稍高回声的光带,边缘稍毛糙,与周围脂肪组织分界不清。本组副乳腺纤维腺瘤3个术前超声均被检出,表现为肿块内出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的低回声实质性肿块,有包膜,彩色多普勒其内探及彩色血流信号,超声检出率100%。

3讨论

3.1副乳腺也称多乳畸形、多乳腺症、异位乳腺、迷走乳腺或额外乳腺,属于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是胚胎期在胸区正常乳腺以外的部位乳房始基未退化或退化不全所形成的乳腺组织;临床并不少见,男女均可发生,有副乳的妇女占成年女性的5%~10%[1]。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最常见的部位在腋窝。副乳腺可由乳头、乳晕、腺体组成,也可由其中的一部分单独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副乳是初癌状态,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且预后差,需要手术切除。

3.2副乳腺的超声图像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见于腋窝部位。90%的副乳腺发生在胚胎期的“乳线”(由腋前线向内下,通过正常乳头位置直至股三角内侧)上,其中多数位于腋窝,仅10%发生于“乳线”以外;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腋窝区及胸前部。少见部位有面颊、耳、肩胛、手臂、大腿外侧、大阴唇等[2]。本组40个副乳腺均位于腋窝。2.部位表浅,一般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呈紧密关系,分界不明显,部分几乎与皮肤相连[3]。3.副乳腺组织无包膜,与周围的组织境界不清。4.副乳腺组织回声一般略低于正常乳腺组织或强弱相间,高于脂肪组织,光点增粗,分布不均,有时里面可见腺管样结构。5.彩色多普勒检查一般难以显示血流信号或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本组40个副乳腺肿块中仅4个检出血流信号,考虑可能与副乳腺增生、腺病、纤维腺瘤有关。6.哺乳期:腺体增多增厚,腺管扩张,部分完全性副乳可见有乳汁流出。7.副乳腺与正常乳腺组织一样,受到垂体前叶、卵巢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4],因此,在正常乳腺组织内所发生的常见疾病在副乳腺均可发生,如小叶增生、腺病、囊肿、纤维腺瘤和副乳腺癌等。副乳腺纤维腺瘤较为少见,肿块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边缘光整,多数有包膜,内部回声偏低且较均匀,部分后方回声增强。CDFI瘤体内部可见血流信号,频谱多呈低速低阻动脉频谱。副乳腺癌更少见,彩超声像图特点同正常位置乳腺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块,一般纵横径比值>1,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呈“蟹足”状或“锯齿”状浸润生长,后方回声有衰减,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有针尖样强回声钙化点,肿块较大时后方回声衰减。CDFI示肿块内可探及点状及条状彩色血流信号,动脉阻力指数(RI)多较高。有些副乳腺肿块易被误诊为乳腺外肿物,如腋下转移癌、汗腺肿瘤等。特别是副乳腺癌为化生性癌时,由于上皮成分甚少,主要由各种肉瘤样成分构成,很容易误诊为软组织肿瘤[5]。

3.3对于有乳头的副乳腺临床容易诊断,而仅由腺体组成的副乳腺临床有时易与腋下淋巴结、脂肪堆积、脂肪瘤等疾病相混淆,伴发肿块的副乳腺还需与其他浅表肿块相鉴别。1.腋下淋巴结:常见为边界清晰,包膜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周边皮质回声低,中央髓质回声高,多可见淋巴门结构,CDFI淋巴门血管分支规则,走形自然。2.脂肪堆积:表现为脂肪层回声增厚,增强,边界不清。脂肪层内网格状的强回声光带边缘较光整。3.脂肪瘤:边界多较清晰,包膜有或无,回声变化很大,多呈低回声,内见纤细状强回声,血管脂肪瘤、纤维脂肪瘤多为稍强回声。无乳腺组织回声。4.淋巴结转移癌:常见于乳腺癌转移至同侧腋窝淋巴结。超声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群集的圆形低回声肿块,纵横比>2,边界不光滑,皮髓质分界不清,CDFI显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且分布异常。无副乳腺组织。5.淋巴瘤:超声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回声结节,椭圆形,边界清,整齐,表面较光滑,内部血流较丰富,多为高阻动脉血流。6.皮肤附件来源的肿瘤:此类肿瘤内无乳腺组织,位置表浅。7.同侧乳腺腋尾部肿瘤,肿瘤组织为正常部位乳腺的延续,而副乳腺则与正常乳腺组织无关,是一个孤立的结构。

3.4误漏诊原因分析:虽然副乳腺的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正确率较高,但是本组病例40个病灶中有3个漏诊,超声误漏诊率达7.5%(3/40)。分析原因如下:1.副乳腺根据形态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完全型(乳头、乳晕、腺体俱全者)易于诊断,不完全型较易误漏诊。本组漏诊3例均为无乳头及乳晕的不完全型。2.有些副乳腺因腺体组织少,脂肪组织多,超声往往容易漏诊或误认为增厚的脂肪组织,3个漏诊病例中2个由于年龄大(50岁以上),绝经期脂肪组织多,腺体组织少,没有仔细扫查寻找腺体回声而造成漏诊,此类超声常表现为低回声的脂肪样组织中仅见有少量回声稍高菲薄的乳腺小叶结构回声,边缘毛糙不光整,需仔细辨别。3.满足常见病的诊断,忽略少见病的存在。腋下肿物伴有疼痛者,常习惯地判断为腋窝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本文有1例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发现腋下肿大淋巴结而忽略对腺体回声的扫寻。因此不典型副乳腺要与腋窝部的脂肪堆积、脂肪瘤及肿大淋巴结相鉴别,后者病变声像图均不受内分泌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对临床症状和副乳腺声像图不典型的病例,可进行月经周期的二维图像对照观察,以提高超声的正确诊断率[6]。

3.5以往诊断副乳腺常根据病史,借助钼靶、CT检查,而高频超声因其简便经济,无辐射,无痛苦,准确有效等特点,已逐渐成为诊断副乳腺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因此,正确掌握副乳腺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副乳腺的超声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工作者在检查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以免误漏诊。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51-352.

[2]赵淑丹,王小华,林桂凤.副乳腺的超声诊断(附43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76-380.

[3]王哲,刘铭东,官明荣.女性副乳腺的超声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02,9(7):497-498.

[4]刘新,谷青,王金洲,等.应用高频探头诊断副乳腺及副乳腺纤维瘤.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5:283.

[5]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1-1593.

[6]孙霞,赵淑丹,张海平.腋下副乳腺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志,2008,19(6):430-431.

图3右侧腋下副乳腺呈高回声

图4左侧腋下副乳腺内可见扩张的腺管回声

标签:;  ;  ;  

高频超声对副乳腺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