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百年来加拿大汉学研究的兴起脉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19世纪后半叶来华传教士有密切关联。他们在传教中,既推介了文化、教育、卫生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也了解了中国民风。回国后,他们又通过演讲、著书立说宣传中国的风土人情,打开了当时加拿大人对中国的认识之门。二是当地华侨的支持。当地华侨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消除西方社会对华人的误解,积极地推动汉学研究,宣传中国古今风俗知识,介绍中华文化的精髓。三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各高校亚洲系、亚洲研究中心的成立。这是加拿大汉学研究的主流。而随着20世纪中期加拿大高校中中国古籍藏书量的变化,加拿大的汉学研究的中心,亦呈现出从麦吉尔大学到多伦多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即从东部到西部的变化趋势。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刘静
关键词: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研究
来源: 汉籍与汉学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中国通史
单位: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中文部
分类号: K207.8
页码: 1-7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376K
下载量: 14
相关论文文献
- [1].世俗与宗教之间:蒋介石与来华传教士(1927—1941)[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5)
- [2].中美邮情话鼓岭[J]. 集邮博览 2017(10)
- [3].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广西各界的交往[J]. 基督宗教研究 2012(00)
- [4].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4(02)
- [5].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J]. 云梦学刊 2014(02)
- [6].生物学术语创译视角下的清代来华传教士生物学译著及其科学价值[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7].从清末来华传教士“发现兼爱”谈儒墨关系的演变及启示[J]. 贵州社会科学 2017(03)
- [8].19-20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的鸦片贸易观[J].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5)
- [9].论译者的立场——以近代来华传教士口译活动为例[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10].后殖民译论下的明清来华传教士翻译策略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
- [11].来华传教士对美国感知中国形象的影响及意义[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5(00)
- [12].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13].唐元时期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和研究[J]. 宗教学研究 2011(03)
- [14].美国来华传教士的中国形象认知策略:一种跨文化分析框架[J].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01)
- [15].以女俗论教化:晚清来华传教士的“文明”教程[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6].论近代来华传教士的中国风俗观[J]. 唐都学刊 2012(04)
- [17].冲击与重塑——明末以降来华传教士对古希腊、罗马史的阶段性塑造及其转变[J]. 史林 2020(02)
- [18].多维视野中的传教士汉学研究——评刘丽霞《近现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文学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12)
- [19].西方来华传教士与《三字经》西传[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1(03)
- [20].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1].明清时期的基督教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2].略论近代来华传教士认知中国社会风俗的特点及其演变[J]. 唐都学刊 2015(02)
- [23].论明清来华传教士开创的近代印刷媒体的文字播道[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02)
- [24].明清时期西班牙来华传教士译介活动研究[J]. 北极光 2018(05)
- [25].甘青地貌、族群、文化与宗教——来华传教士笔下的甘青社会[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26].近代来华传教士关注中国社会风俗原因初探[J]. 唐都学刊 2009(05)
- [27].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影响[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9)
- [28].19世纪来华传教士对西方古典学的引介和传播[J]. 史学理论研究 2015(03)
- [29].鸦片战争后美国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形象之分析[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 [30].明代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5)
标签:加拿大论文;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论文; 汉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