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阴不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培庭,胆石病,老中医经验
肝阴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李炯[1](2015)在《朱培庭教授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培庭教授从事肝胆系疾病临床和科研4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尤长于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将介绍朱培庭教授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的经验。(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5年05期)
吴彦秋,吴勃力[2](2011)在《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3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拟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养阴利胆汤,对照组给予茴叁硫片。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及腹部B超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养阴利胆汤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胆囊影像学变化,对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有确切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1年06期)
吴彦秋[3](2011)在《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探讨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观察该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养阴利胆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茴叁硫片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和胆囊B超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胆囊B超影像学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疗效显着,既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又可有效改善慢性胆囊炎的B超影像学表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6-01)
夏晨[4](2010)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阴不足)的病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阴不足的病机。[方法]根据腹部B超分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红蛋白、尿酸、甘油叁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谷氨酰转酞酶及血压。[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血红蛋白、尿酸、甘油叁酯、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谷氨酰转酞酶、血压、体重指数均升高,P<0.01,总胆汁酸升高,P<0.05。[结论]肝阴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质量和循行,肝阴不足,疏泄失职,精微失职,精微物质运化失常,精化为浊,痰浊入血,痰阻血瘀而致脂浊升高,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升高。肝阴不足是痰、瘀、滞发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裴丽霞[5](2007)在《养阴柔肝法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慢性胆囊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评价养阴柔肝法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的机制和优势。方法选择120例经B超检查及中医辨证确诊为肝阴不足型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组60例,予柔肝利胆颗粒、茴叁硫片(模拟剂)口服;对照组:予茴叁硫片、柔肝利胆颗粒(模拟剂)口服。连续服药4周为1个疗程,第1周、第2周、第4周复诊一次,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最后一次复查B超。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评价。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治疗后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评价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疗效评价:治疗前两组胆囊壁厚度、胆囊壁情况、胆汁透声情况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胆囊壁厚度及胆囊壁情况有明显改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胆囊情况有明显改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胆囊壁厚度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于胆汁透声情况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柔肝利胆颗粒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疗效确切,说明了养阴柔肝法是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7-05-01)
石玮,周晓波,陈静,徐丹华,徐艺[6](2006)在《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04~2006-04,我们以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患者32例,并与茴叁硫片治疗28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肝阴不足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主症:右胁隐痛或不适,(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06年05期)
石玮[7](2006)在《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疗效不尽理想。本文从理论与临床方面探讨滋阴柔肝法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诊治等,冀为慢性胆囊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历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结合国内中医药界对本病的治疗报道以及导师的诊治经验,认为在本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于病程较长,或久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一方面病邪久留不去,时消时长,一方面损伤正气,导致阴阳气血的偏衰或不足,或肝脾肾胆胃等脏腑功能紊乱,并产生“湿热”、“瘀血”、“砂石”等病理产物,形成正虚邪实、正虚邪恋等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在诸多复杂的病理变化中,肝阴不足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针对肝阴不足的病机,治以滋阴柔肝之法,可滋其源头之阴,柔肝体之本;并随证加减,补中兼疏,寓祛邪于扶正之中,为标本兼顾之途。 在临床研究中,观察了滋阴柔肝法对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并用茴叁硫片作为对照,主要观察内容为上腹或右胁隐痛、肩背放射痛、进食油腻加重、口干、腹胀、乏力等症状和体征的记分变化情况,胆囊B超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AST、ALP、r-GT、TBiL、DBiL)、肾功能(BUN、Scr)等安全性指标项目。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90%,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上腹或右胁隐痛、肩背放射痛、进食油腻加重、口干、腹胀、乏力等症状和体征的治疗方面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胆囊B超结果的影响两组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提示滋阴柔肝法对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安全可靠。由此得出结论:滋阴柔肝法对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能较好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张静喆,章学林,高炬,沈平,顾宏刚[8](2005)在《胆道动力相关性胃肠激素与肝阴不足证胆石病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胆道动力相关性胃肠激素与肝阴不足证型胆石病的关系,探寻胆石病肝阴不足证的分子病理学基础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材料和方法:选择入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静止期胆石病病人,按传统中医辨证分型原则分成肝阴不足证和非肝阴不足证两组。于术前采集病人外周血,术中留取胆结石和胆囊标本,对照分析两组病人的结石类型、胆道动力相关胃肠激素及其受体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1)肝阴不足证组病人的血浆MTL水平与非肝阴不足证组相比,有上升的趋势,但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空腹血浆CCK含量无明显差异,病程大于6.5年者CCK水平与病程小于等于6.5年者相比呈增高趋势,但无统计意义(P>0.05)。(3)肝阴不足组胆囊CCK-A受体结合位点数、CCK-A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非肝阴不足组比较虽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意义(P>0.05)。(4)CCK-A受体结合位点数在年龄组间存在总体差异;肝阴不足组年龄大于52岁者的CCK-A受体结合位点数和CCK-ARmRNA表达量与年龄小于等于52岁者和非肝阴不足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5)病程大于6.5年者CCK-AR结合位点数及CCK-ARmRNA表达量呈降低趋势,但无统计意义。(6)胆囊CCK-ARmRNA表达量与CCK-AR结合位点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1)胆石病肝阴不足之“证”有其分子病理学基础。(2)肝阴不足证病人以老年和五年以上病程者居多,与人体结构功能理论相符。(3)CCK-A受体结合位点数减少或/和CCK-A受体mRNA低表达可能是胆石病肝阴不足证型患者胆囊功能损害的重要病理环节,而与血浆CCK水平关系似乎不大。(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05-05-01)
朱培庭,张静哲,王以实,章崇仪,朱世敏[9](1991)在《养肝利胆合剂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的双盲、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附360例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根据上海中医学院顾伯华、徐长生教授在临床诊病中“应注意护养阴液”的经验应用于胆石病的治疗,设计了具有养肝柔肝加疏肝利胆作用的养肝利胆合剂Ⅰ号与具有养肝柔肝作用的Ⅱ号合剂,经过对360例肝阴不足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进行双盲、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结果Ⅰ号组总有效率为92.11%,Ⅱ号组总有效率为90.11%,两组治疗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5)。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检测与影像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养肝利胆合剂Ⅱ号(养肝柔肝法)是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辨证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1991年07期)
肝阴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自拟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养阴利胆汤,对照组给予茴叁硫片。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及腹部B超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养阴利胆汤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胆囊影像学变化,对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有确切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阴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炯.朱培庭教授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经验[J].四川中医.2015
[2].吴彦秋,吴勃力.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1
[3].吴彦秋.养阴利胆汤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4].夏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阴不足)的病机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
[5].裴丽霞.养阴柔肝法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6].石玮,周晓波,陈静,徐丹华,徐艺.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6
[7].石玮.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8].张静喆,章学林,高炬,沈平,顾宏刚.胆道动力相关性胃肠激素与肝阴不足证胆石病关系的研究[C].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5
[9].朱培庭,张静哲,王以实,章崇仪,朱世敏.养肝利胆合剂治疗肝阴不足型胆石病的双盲、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附360例疗效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