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相互作用论文_谭有为,千庆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可达性,城市,空间,贵阳市,气溶胶,栅格。

城市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谭有为,千庆兰[1](2019)在《空间相互作用视角下城市群产业与就业结构协同研究——以大汕头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2006—2016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空间偏离份额法、就业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和协同系数等定量测度湾区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大汕头湾区5个城市的经济空间联系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强,在2006年增加较多,且湾区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具有路径锁定效应;第二,从产业结构上看,湾区5个城市中,汕头和潮州已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且汕头形成空间竞争力效应,而潮汕揭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第叁,从就业结构上,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具有明显负效应,二、叁产业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正效应,但也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第四,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系数及协同系数上看,整个湾区城市群第一产业的协同系数下降,二、叁产业的协同系数缓慢上升,就业结构调整慢于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呈现低水平协同状态。(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9年19期)

[2](2019)在《城市环境所在腐殖质-铁氧化物复合物和六价铬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六价铬因为其具有潜在致癌性、对环境的持久危害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环境被Cr(VI)污染后,水体以及土壤中Cr(VI)的迁移转化行为对于环境监测以及污染的评估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作为地壳中元素含量第四的铁以及代表着土壤中的有机质的腐殖质以其特有的性质,对于六价铬的迁移和(本文来源于《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19年08期)

赵警卫,史梓寒,唐婷[3](2019)在《城市绿地行人愿望路径的影响因素——基于道路和环境相互作用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计算机创建了24幅城市绿地道路的情景模拟图,并使用网络调查数据分析对比了这些图片与人们心目中愿望路径的符合程度。结果显示:弯曲整体铺装园路符合大多数受访者的愿望路径;当把道路设置在有明确目的地的环境中时,能够符合大部分人的愿望路径;当环境中存在标识目的地要素时,环境的自然度对于人们的愿望路径影响较小;人们在自然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中行走的意愿大于自然度较高的环境。(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07期)

宗会明,黄言[4](2019)在《高速铁路对成渝城市群区域可达性和城市相互作用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经济潜力指数与可达性系数四项指标,分析高铁对成渝城市群县域可达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引力模型测算高铁开通前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高铁对城市相互作用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成渝城市群的区域整体可达性水平,并表现出显着的"廊道效应";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差异显着,高铁建设在显着改善部分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同时扩大了相对可达性水平的差距;高铁建设强化了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区的核心地位,且后者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得到提升,但仍与双核心保持着极大的差距;城市轴带在高铁推动下发育成型,但成渝一小时交通圈并未有效衔接,中部地区呈现"塌陷"的局面。(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陈芳琪[5](2019)在《黑龙江省城市相互作用时空格局分析与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对城市建设的有益之处在于它可以很好地了解各城市间的发展情况,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城市与城市间城市组群单元的形成。本文通过以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构建和引入引力模型公式、断裂点公式和引力空间影响范围公式,再通过ArcGIS和UCINET6(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基于时空角度下的黑龙江省城市相互作用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指标上选取了2012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研究内容上选定了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1个地区(以下研究统称13的地级城市)及63个县级城市。利用引力模型公式分别对13个地级城市和63个县级城市进行城市间空间引力值的计算,并且利用断裂点公式对13个地级城市进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引力中点的判断,进而确定两个城市之间引力较强的一方,最后使用引力空间影响范围公式对部分地级城市的影响范围进行界定,由于县级城市空间引力相互作用普遍较弱,因此只对县级城市进行城市间的空间引力值的计算。从而得到以下结论:首先,黑龙江省城市间发展不平衡,从2012年至2016年哈尔滨市一直是区域间对外辐射的最强点,因此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定,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唯一的核心城市;其次,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是区域间最具潜力的节点城市,它们对附近城市有着较强的影响作用;另外边缘城市及资源型城市发展缓慢,地级城市发展呈现“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对于县级城市研究得出,县级城市的发展普遍比较缓慢,大部分的县级城市城市综合质量较低,城市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不够明显,黑龙江省县级城市呈“U”字型空间格局,中心县级城市较外围城市发展落后。最后,针对黑龙江省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提出提升策略,加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密切联系,增强城市间的联系度及城市间的发展协调性,哈尔滨市应积极发挥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对区域间的发展继续推动,节点城市要做好对外联系,发挥其在区域间的辐射作用,部分城市还应进行组群式发展,这样有利于区域间整体协调稳定,打破城市间发展不均衡性。通过对本文的研究,以便于对黑龙江省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涂月[6](2019)在《成都市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扩展协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不断与周围区域进行物质、信息、资金、人口等资源的交换,以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这种交换被称作空间相互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间差距日益增大;城市扩展快速且无序,“摊大饼”式扩展方式无以为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协调区域内部城市间关系,引导城市有序扩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区域内部综合质量不断增强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扩展无序等问题也比较严峻。因此,对成都市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变化状况、城市扩展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二者内在联系,对优化城市布局,引导城市合理有序发展,高效配置城市间资源,促进成都市“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域内15个区县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城市辐射力、城市吸引力、城市间交换力等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成都市域内各城市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测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及各城市潜力值并进行分析;利用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度、城市扩展重心移动、扩展方位指数等4个指标对城市扩展特征进行测度分析;最后分别从增量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城市潜力与由城市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构成的综合扩展速率、城市合力与各城市不同方位扩展特征进行协调性分析,探索城市间相互作用与城市扩展的内在联系,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6年,成都市域内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和各城市潜力值显着增强,区域内部不均衡性明显,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由普遍为弱联系转变为一般联系。对外联系强度为主城区最高,其次为主城区周边城市,区域边缘城市最低。主城区与其周边城市相互作用强较高,一体化趋势明显。市域内各城市的潜力值显着提升,以主城区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四周递减。(2)2001-2016年,成都市域内各城市扩展态势迅猛。城市扩展在时间上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强度中等”的特点,空间上则整体表现出向东向南扩展的特点。2001-2016年,整个区域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858.817 km~2,双流扩展面积最大,蒲江扩展面积最小;成都市城市建成区扩展速度为13.699%,2010-2016时段扩展速度比2001-2010有所降低,双流扩展速度远高于其它城市,而主城区最慢;成都市城市建成区整体扩展强度为0.472,2010-2016时段扩展强度比2001-2010时段有所降低,两个时段内,郫都、温江、新津叁个城市扩张强度变化较大;从城市重心偏移和扩展方位指数来看,区域内大多数城市整体向东向南扩展,重心向东南移动,部分城市向西或向北扩展,重心向西、向北移动。(3)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城市潜力表现为显着的协调性状态。成都市域内各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潜力的脱钩状态主要分为弱脱钩、增长连结、增长负脱钩叁类,二者之间协调状态较为显着,即城市建设用地伴随着城市潜力增长同步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4)研究期内,市域内15个城市整体表现出合力与城市扩展较为协调状态。2001-2010、2010-2016以及2001-2016叁个时段内,“量协—向协”型方位在4种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36.67%、41.67%、39.17%。从2001-2010时段到2010-2016时段,“量协—向协”型方位与“量失—向失”型方位均有所增加,且后者增量多于前者,表明城市扩展与合力之间的协调状况朝着两种态势发展,且不合理态势发展速度略高于合理态势。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与城市扩展协调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城市规划、行政区划等叁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履华[7](2019)在《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可达性及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全球可达性,消除可达性方面的差距,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并成为联合国相关发展政策设计和执行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这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努力提升可达性的度量精度。作为一种新式的交通出行工具,高速铁路建设将直接引起城市交通区位的变化和空间可达性的改善,并通过减少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增强沿线中心城市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推动沿线城市资源整合,从而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已基本建成,是全球范围内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最完善和路网规模最庞大国家。2016年新一轮规划提出将我国高速铁路网络从“四纵四横”升级为“八纵八横”,作为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和规划对我国城市和区域空间组织产生持续深刻的影响。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有了许多针对高速铁路地域空间效应的相关研究,但在时间尺度上既有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而较少对规划中的高速铁路进行研究;在空间尺度上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地区或单条高速铁路线路,缺乏在国家层面特别是城市群层面上的综合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设置了地区、城市群、省级行政区域和地级行政区四个空间尺度,和高速铁路建设前、建设现状、近期和远期规划四个时间断面。基于时空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在深入分析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过程、空间格局和网络特征的基础上,把交通可达性作为高速铁路地域空间效应研究的基础,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和规划对我国城市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回答以下问题: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规划在何种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可达性和相互作用水平?在何种程度上加剧或是减小了城市之间可达性和相互作用水平的差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基于分层栅格成本的“门到门”出行时间计算方法。研究结合高速铁路出行特征,提出了基于分层栅格成本的综合地面交通“门到门”出行时间计算方法,运用累积成本的最短路径法计算每个栅格到目的栅格的出行时间,并利用分层计算的方式解决了高速铁路封闭式通行的出行时间计算问题。通过与在线地图城市之间出行时间的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均值为4.7%,证明技术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过程与空间格局分析。高速铁路网络在建设的时序上显示为“核心—核心”到“核心—网络”的空间发展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东部稠密和西部稀疏的空间分异特征。随着规划中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和规划,城市之间网络规模的指标差异缩小43.6%,网络连通性提高37.9%,网络结构日趋复杂(环路指数增幅853.8%),回路水平日益增强(实际成环率增幅484.4%),网络的相互作用程度提升36.5%。网络通达效率逐渐加强,城市之间的拓扑距离缩短26.1%,网络连接形态不断升级,城市节点度均值提升36.8%。(3)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对可达性影响的定量评价。使用分层栅格成本出行时间方法,建立全国范围的1km×1 km空间分辨率的可达性地图。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建设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交通可达性水平60.8%,但对城市之间可达性的均衡性影响并不十分显着(提升5.9%)。空间上,可达性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状结构模式,高可达性城市主要集中在“武汉—郑州—济南—南京”的高可达性四边形区域内。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达性获益较大的城市分布在高速铁路连接的边缘地区和中东部地区高速铁路沿线。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对城市可达性的改善水平,建议需要更多地聚焦城市内部可达性的改善和提升。(4)高速铁路可达性对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使用综合地面交通“门到门”出行时间距离替代空间距离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和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的城市分布于“胡焕庸线”东南侧的省会及其周边城市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得到继续提升,城市群之间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也日益增强。高速铁路建设不断地重构城市之间的首位经济联系关系,沿线城市首位经济联系集聚效应得到强化,大城市和主要中转站城市是高速铁路网络的受益者。高速铁路建设后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整体上提升65.5%,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的空间差异缩小12.2%。(5)高速铁路可达性对城市腹地范围的影响研究。使用综合地面交通“门到门”出行时间距离替代空间距离构建场强模型,计算和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腹地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建设使得城市之间的腹地面积差异提升了32.0%,呈现明显的“极化效应”。区域中心城市随着高速铁路的延伸和可达性的改善,不断地扩展其城市腹地范围,场强大的城市其腹地范围也越来越大,而场强小的城市其腹地范围逐步萎缩。同时,高速铁路建设扩大了城市腹地面积和行政区面积的差异,这种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需要进一步聚焦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中小城市发展产生的综合影响。综上,研究通过多时间尺度和多空间层面的准确度量和综合分析,定量评价了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过程与空间格局、可达性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腹地范围及其演化,对分析结果进行丰富直观的可视化制图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有助于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2-25)

饶小芳,张海[8](2019)在《皖江城市群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依据,定性定量方法相结合,系统分析皖江城市群旅游空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根据乌尔曼的空间相互作用原理,从城市旅游要素的可转移性、城市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介入机会的影响叁个方面阐明皖江城市群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然后,利用GIS制图对皖江各城市的旅游发展指数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运用相关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对皖江城市群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旅游经济隶属度(皖江其余5城市对合肥、芜湖、池州、安庆的隶属度)进行量化,以深入把握皖江九城市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状况。通过研究发现:1)皖江城市群旅游资源既具有同源性也具有互补性;2)皖江城市群城际旅游经济联系度总体偏低,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3)皖江城市群区域旅游呈现多核心发展格局。(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9年01期)

李佳慧,刘红年,王学远,胡森林[9](2019)在《苏州城市气溶胶和臭氧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4年苏州地区观测资料对城市气溶胶与O_3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晴空指数(CI)与PM_(10)、PM_(2.5)呈显着负相关; PM_(10)、PM_(2.5)质量浓度每增加1μg/m3,晴天条件下白天向下短波辐射(DSR)分别下降1. 48 W/m2和1. 52 W/m2; DSR与O_3呈显着正相关; O_3与PM_(10)、PM_(2.5)呈负相关,表明气溶胶对O_3浓度存在衰减作用。2014年11月10日—12日个例研究表明,在到达地面的DSR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气溶胶与O_3之间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造成O_3浓度降低。2014年12月13日—14日个例研究表明,气溶胶通过对太阳辐射的消光作用,造成到达地面的DSR减弱,O_3浓度降低。(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尚媛媛,舒卓智,郑小波,赵天良,廖瑶[10](2018)在《云贵高原城市冬夏季PM_(2.5)与O_3相互作用机理——以贵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环境细颗粒物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一些地区随着PM_(2.5)下降而出现O_3浓度增加的现象。分析两者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云贵高原大气PM_(2.5)和O_3治理具有参考意义。利用贵阳2013—2017年PM_(2.5)与O_3监测数据及太阳辐射、温度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对比观测方法分析大气复合污染中PM_(2.5)和O_3在不同季节相互作用的机理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气象条件下,PM_(2.5)和O_3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夏季,高浓度的O_3在较强的大气氧化条件下可促进二次颗粒物形成,增加环境中PM_(2.5)的浓度水平,两者表现为正相关(r=0.609,P<0.01);冬季,较高浓度的PM_(2.5)削弱了太阳辐射,同时抑制O_3的产生,两者表现为负相关(r=-0.373,P<0.01)。PM_(2.5)与O_3在不同季节的相互作用机理受温度和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影响,夏季光化学反应速率较高,O_3二次生成浓度相对较高,且多种污染物共存;冬季,采暖期细粒子排放增加,大气层结稳定促使PM_(2.5)在大气中累积,导致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加之贵阳冬季太阳辐射只相当于夏季的2/5,抑制了生成O_3的光化学反应,空气污染以PM_(2.5)为主。综上,贵阳大气复合污染的季节变化可由大气环境中PM_(2.5)和O_3的季节性相互作用决定。(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城市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六价铬因为其具有潜在致癌性、对环境的持久危害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环境被Cr(VI)污染后,水体以及土壤中Cr(VI)的迁移转化行为对于环境监测以及污染的评估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作为地壳中元素含量第四的铁以及代表着土壤中的有机质的腐殖质以其特有的性质,对于六价铬的迁移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谭有为,千庆兰.空间相互作用视角下城市群产业与就业结构协同研究——以大汕头湾区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9

[2]..城市环境所在腐殖质-铁氧化物复合物和六价铬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效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

[3].赵警卫,史梓寒,唐婷.城市绿地行人愿望路径的影响因素——基于道路和环境相互作用视角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9

[4].宗会明,黄言.高速铁路对成渝城市群区域可达性和城市相互作用格局的影响[J].人文地理.2019

[5].陈芳琪.黑龙江省城市相互作用时空格局分析与提升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6].涂月.成都市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扩展协调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7].王履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可达性及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

[8].饶小芳,张海.皖江城市群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J].度假旅游.2019

[9].李佳慧,刘红年,王学远,胡森林.苏州城市气溶胶和臭氧相互作用的观测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

[10].尚媛媛,舒卓智,郑小波,赵天良,廖瑶.云贵高原城市冬夏季PM_(2.5)与O_3相互作用机理——以贵阳市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的形态设计图解城市轴线节点空间可意象性城市空间的层次划分资料来源:谢守红...年低级城市休闲农业资源价值构成高铁通车前沿线各城市相互作用...高铁通车后沿线各城市相互作用...

标签:;  ;  ;  ;  ;  ;  ;  

城市相互作用论文_谭有为,千庆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