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之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体,生命之喻,智慧老者,中和之美
生命之喻论文文献综述
郑萍[1](2019)在《周作人散文的生命之喻:从思想到文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的创作以散文为重心,在他身上体现了人和文同构的特征,因此可以把周作人散文看成他生命形式的表现。"智慧老者"是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的周作人形象。周作人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者,他对一切洞若观火,以"智者"的目光打量和评判着现世。这种"智慧老者"的心态使得周作人的文体显现出两种状态:其一是他的文章整体风格平淡腴润,显示出"中和之美";其二是他的文章渗透着"忧郁的苦味",这是一种"智慧老者"的"寂寞"之苦。(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田常红[2](2015)在《人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试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之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叁个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在当今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洞穴之喻,更好地把握"善"这一核心,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本文来源于《萍乡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熊湘[3](2014)在《古人同构思维及其话语体现——兼论古代文论的生命之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字词的内涵依其本质含义,按照对象的同构性、相似性,向不同层面不断延伸,此过程体现了古人的类比思维。天人合一的观念扩展了同构思维的维度,其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重实用、重主观经验成为古人思维和话语方式的主要特征。作为同构思维的重要类型,生命之喻在古代文论中有集中的体现,从文章形态的外在结构和完整性到内在气韵的连贯统一,展示出一个由内而外的生命结构。此外,在同构、类比的思维背景下,诸多传统概念显示出既形象又抽象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袁敦卫[4](2011)在《“祖”与“返祖”以及意义的征服——长篇小说《祖》的生命之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本人有限的阅读经验判断,中国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日益散发出一种意义的焦虑。所谓"意义的焦虑",是指创作者在创作之先就被各种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新或旧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意义裹挟和挤压,将意义置于事实之前,诸如关注底层、揭露黑幕、再现边缘、思古媚外之类,不一而足。即便是以"欲望化写作"、"下半身写作"为标榜的小说创作,也是有意无意地躲在意义的背后,显出刻意叛逆的创作焦虑。以上种种固然(本文来源于《理论与创作》期刊2011年03期)
王福生[5](2007)在《赋泥土以生命——喻湘涟、王南仙手捏戏文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惠山泥人产自江南名城无锡。惠山处于城郊西隅,山脚下有得天独厚的黑粘土,细腻柔软,经民间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赋予泥土以生命,创造出驰名中外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馆》期刊2007年09期)
韩湖初[6](1995)在《“生命之喻”探源──对一个中、西共同的美学命题的认识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之喻”探源──对一个中、西共同的美学命题的认识与思考韩湖初最近,吴承学先生的《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一文揭示了一个中国古代具有丰富意蕴的美学命题:用人体及其生命运动比喻文艺作品(吴先生称之为“生命之喻”),而且还指出这是...(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1995年03期)
吴承学[7](1994)在《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吴承学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相对而言指古人对于文学的看法和见解,在个别批评家或诗人、作家的一些着作中,只是随意性的叁言两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不过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观点。但综观更多的批评家和作家作品...(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1994年01期)
生命之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叁个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在当今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洞穴之喻,更好地把握"善"这一核心,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之喻论文参考文献
[1].郑萍.周作人散文的生命之喻:从思想到文体[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田常红.人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试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之喻[J].萍乡学院学报.2015
[3].熊湘.古人同构思维及其话语体现——兼论古代文论的生命之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袁敦卫.“祖”与“返祖”以及意义的征服——长篇小说《祖》的生命之喻[J].理论与创作.2011
[5].王福生.赋泥土以生命——喻湘涟、王南仙手捏戏文赏析[J].中国美术馆.2007
[6].韩湖初.“生命之喻”探源──对一个中、西共同的美学命题的认识与思考[J].文学评论.1995
[7].吴承学.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J].文学评论.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