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D方法研究三个地理种群草鱼、白氏鲤和鲤鱼的关系

RAPD方法研究三个地理种群草鱼、白氏鲤和鲤鱼的关系

一、用RAPD方法研究草鱼、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的亲缘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宏[1](2021)在《?种群形态学差异与群体遗传的研究》文中提出?(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小型土着鱼类,它们均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erinae)中的?属(Hemiculter)。?和贝氏?具有突出的生境适应性和较高的入侵潜力,是我国许多水体中的优势种,它们如何适应高度异质性的环境并成为优势种,是值得关注的。本研究通过几何形态学的方法获得了18个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对?形态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以线粒体基因Cytb,核基因RAG2与Rho做为分子标志,分析了来自不同水系的这18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对?的亲缘地理学进行了研究,并就形态差异与遗传分化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此外,还对来自8个地理种群的?脑及脑组成部分体积的差异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我们也利用几何形态学的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6个不同地点的贝氏?的形态差异与气候的关系;以Cytb、RAG2、Rho做为分子标志分析了贝氏?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亲缘地理学的研究,分析了贝氏?的形态差异与遗传距离的关系。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的大小和形态与气候相关,沿气候的纬度、经度梯度存在着显着的变异。沿纬度梯度,高纬度的北方地区鱼体大;沿经度梯度,内陆地区、高海拔地区比沿海、低海拔地区的鱼体大;但是在气候交互效应的作用下变化比较复杂,存在着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两侧的变化趋势相反。鱼体的形态沿经度梯度,内陆地区的?较沿海地区的体高小,臀鳍前移并变长,背鳍后移、背部曲线加深突出,尾柄变短体积减小,气候的交互项效应沿经度梯度在南方和北方的作用大小不同,甚至对某些性状的效应还相反;沿纬度梯度,高纬度北方的?较南方的体高变小、臀鳍变短,尾柄变长、体积增大,交互项效应沿纬度梯度的作用在沿海地区要强于内陆。2、不同地理种群的?的脑及脑组成部分体积的差异与气候条件显着相关。沿纬度梯度,由北方到南方,端脑、下丘脑、全脑、小脑和视顶盖体积均减小;沿经度梯度,由沿海到内陆,嗅泡、下丘脑、小脑和端脑体积均增大;同时气候交互项沿纬度、经度梯度对脑及脑的某些区域体积的作用有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的两侧,对脑体积的效应趋势是相反的。3、以线粒体基因Cytb和两个核基因RAG2、Rho做为分子标志,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亲缘地理学进行了研究。获得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与其它鱼类相比处于较高的水平,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变化范围大,表明?种群已经高度分化。BI系统发育树、单倍型网络图、STRUCTURE分析结果、AMOVA分析结果尽管在线粒体Cytb和两个核基因RAG2、Rho之间存在差别,但是均支持北海、海南种群与其它种群分化明显,形成了独立的进化支系,此外基于线粒体Cytb的遗传结构分析的结果也支持黄河、长江水系的?种群有水系聚集的情形,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分化。遗传与地理距离的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种群间存在着地理隔离,该结果也与遗传结构的分析互相支持。4、对?种群间形态、遗传和气候的差别执行了Mantel和偏Mantel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种群形态的差别在控制了遗传因素影响的前后都与气候的差别相关,这与前面陈述的18个地理种群的?的形态沿纬度、经度气候梯度都存在着显着的变化结论一致。但是?形态差异在控制气候因素后,与遗传分化不再相关。因此就目前的采样范围和实验结果,我们无法认为?形态的变化有了遗传基础,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可塑性在形态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通过对长江流域6个地理种群的贝氏?形态和大小的研究,发现贝氏?大小和形态的变化与气候经度梯度的变化有关。通过协方差分析明确了越往内陆,贝氏?鱼体越大,尾柄越发达,尾柄体积变大,臀鳍变短,身体轮廓更具流线型。我们通过偏最小二乘法也明确了距海距离、海拔、年降水量在贝氏?鱼体形态变化中的贡献很大。6、采用线粒体基因Cytb和两个核基因RAG2、Rho做为分子标志对贝氏?种群的遗传分化、遗传结构和亲缘地理学进行了研究。遗传多样性参数表明贝氏?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BI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显示无地理种群聚集、无明显分支,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较小,表明种群间分化小,STRUCTURE分析结果表明地理种群的遗传簇构成相似,AMOVA分析结果提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6个种群间FST与地理距离的Mnatel检验表明种群间无地理隔离,提示贝氏?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7、对贝氏?种群间的形态变化、遗传变异和气候差别执行了Mnatel检验和偏Mnatel检验,结果表明控制遗传因素前后,贝氏?形态差别与气候的变化都具有相关性,与协方差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结果一致,但种群间形态的差别与遗传差异不相关。本研究对?进行了广域范围的采样,另外采集了沿长江流域分布的6个地理种群的贝氏?,分别进行了生态形态学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并分析了形态变化和气候差异的相关性、形态变化与遗传分化的相关性,探讨了可塑性机制在气候梯度相关的形态改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张菡[2](2016)在《“冀研一号”东方鲀遗传特征和免疫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冀研一号”东方鲀是雌性菊黄东方鲀与雄性红鳍东方鲀杂交子代。在品质方面,其食用口感与菊黄东方鲀相似,市场价值高于红鳍东方鲀。在养殖方面,“冀研一号”东方鲀生长速度快于菊黄东方鲀,接近于红鳍东方鲀,存活率比亲本高,一般90%左右。在抗逆性方面,“冀研一号”东方鲀对重金属离子、水温和盐度波动具有较强的抗性。然而,就杂交种而言,其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研究开展较少,因此本论文分别从“冀研一号”东方鲀与亲本之间遗传多样性分析、致病菌刺激后机体的响应方面开展了基础性研究,成果如下:通过微卫星方法分析红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冀研一号”东方鲀之间遗传多样性,获得15对具有特异性和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体现了良好通用性。结果分析“冀研一号”东方鲀等位基因数(6.466667)、有效等位基因数(3.2096)、观测杂合度(0.56)、期望杂合度(0.592)均介亲本之间。聚类分析显示杂交种分布于亲本之间,与母本相似比例和相似值略高。经腹腔注射迟钝爱德华氏菌,“冀研一号”东方鲀肝胰脏在攻毒后36 h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均升高(P<0.01);攻毒后36 h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均表现为由低升高趋势。在攻毒后36 h内头肾中酸性磷酸酶酶活降低;在攻毒后36 h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升高后又降低。感染哈氏弧菌后,肝胰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含量表现为由低升高趋势;丙二醛表现为由高降低趋势。在攻毒后36 h头肾中酸性磷酸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升高后又降低。经腹腔注射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免疫相关基因RAGs、LCK、MHC II表达变化情况表现如下: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刺激,肝胰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峰值出现在攻毒后6 h;脾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峰值出现在攻毒后6 h;头肾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在攻毒后48 h出现反弹回升,RAG1基因和RAG2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48和6 h。受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RAG1基因和RAG2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12和72 h;脾脏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峰值出现在攻毒后72 h;头肾中RAGs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RAG1基因和RAG2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12和6 h。同时验证了RAG1基因和RAG2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的猜测。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刺激,肝胰脏和脾脏中LCK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下调趋势,均在攻毒后6 h达到峰值。头肾中LCK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攻毒后6 h达到峰值。受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LCK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现下调趋势,其中肝胰脏、脾脏在攻毒后72 h达到峰值,头肾在攻毒后6 h达到峰值。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MHC II基因均表现为上调趋势。受迟钝爱德华氏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MHC II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18、72和60 h。受哈氏弧菌刺激,肝胰脏、脾脏和头肾中MHC II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攻毒后6、18和36 h。

周巧[3](2013)在《青虾高多态性EST-SSR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虾,学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由于青虾具有脱壳的生物学特性,活体标记比较困难,而分子标记作为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与种质鉴定、亲缘关系研究、性状相关标记筛选等方面。微卫星标记作为第二代分子标记由于其具有多态性好、共显性遗传等特点,在遗传学和遗传育种研究中备受青昧。因此在青虾中筛选适合作为其种质资源鉴定的分子标记是十分必要的。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中,青虾资源较为丰富,调查分析三个青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青虾NCBI-EST文库(LIBEST027335of testis cDNA library; LIBEST023572of ovary cDNA library)进行微卫星序列的查找,针对搜索得到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以太湖野生青虾群体为模板进行扩增,按照衡量基因变异程度高低的多态信息含量指标筛选出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的14个EST-SSR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4到13;观察杂合度(Ho)从0.4125到0.8938;期望杂合度(He)从0.6786到0.9332;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613到0.899。利用本研究筛选得到的EST-SSR标记,并结合原来实验室开发的微卫星标记,确定其中的20个标记对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的青虾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长江、珠江三个青虾群体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6.5500、5.2500、5.7000;20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876;3个群体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4481、0.5013、0.4127;3个群体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210、0.5536、0.6529,表明三条河流青虾遗传多样性都较为丰富;期望杂合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珠江、长江、黄河。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青虾3个群体间5.3%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94.7%来自群体内,两两群体间Fst值在0.0298-0.0552之间,表明群体间已明显出现分化(P<0.05),但分化程度中等。3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162到0.9143之间;3个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898-0.1530之间,其中黄河与珠江群体遗传距离较远为0.1530,珠江与长江群体遗传距离最近为0.0898。黄河与长江群体遗传距离为0.1028。本文筛选了高度多态性的青虾微卫星位点,为青虾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对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的青虾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可为青虾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刘汉生[4](2008)在《唐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一种小型溪流鱼类,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广东最有代表性的鱼类之一。1998年版的中国动物红皮书将唐鱼的濒危等级列为野外绝迹。2003年唐鱼自然种群在广州从化重新发现。为弄清唐鱼自然种群的分布区域,了解唐鱼的栖息环境和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掌握其生理生态特点,更好地开展唐鱼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的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首先以从化地区为重点丌展唐鱼自然种群和生境调查,分析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结合唐鱼分布区域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探讨其自然分布格局的生物地理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唐鱼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完成了从化市唐鱼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技术设计。主要结果如下:1唐鱼的自然种群分布和生境调查发现目前唐鱼自然种群的分布区域主要有从化市、增城市、清远市、高明市以及陆河市,分别属于流溪河水域、东江、北江、西江和莲花山水系。其中增城市、高明市、陆河市唐鱼自然分布区域以及从化市的7个分布点为历史没记载而本调查首次发现的。从野生唐鱼的体色来看,各个分布区域的唐鱼表现为两种表型。增城、从化、清远以及高明的唐鱼在个体颜色无差异,陆河的唐鱼体色偏狄暗,躯体和尾鳍分布大小不等的黑色斑块,背鳍边缘为红色。野生唐鱼的生境可以分为沼泽地、泥沙底质溪流和沙石底质溪流三种类型。唐鱼生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溪流或草本沼泽,水流缓慢。唐鱼偶而会在溪流下游的大水面边缘出现;2)水生植物分布广泛,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在沙石底质的栖息地水绵分布广泛;3)伴生鱼类少。在沼泽栖息地无其它鱼类分布;在泥沙和沙石底质溪流栖息地基本只有条纹二须鱼巴、拟细鲫等少数鱼类伴生。位于从化市的唐鱼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唐鱼自然分布区域。保护区内存在三种类型的唐鱼生境,水生植物群落和浮游动植物丰富,在此建立唐鱼自然保护区,对唐鱼自然资源的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唐鱼自然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分析作者在从化5个不同分布点分别采集野生唐鱼各30尾,和40尾养殖唐鱼进行传统形态的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差异分析,结果表明5个自然种群之间无显着形态差异,而人工养殖群体和从化自然种群之间形态差异显着。3唐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作者在5个唐鱼自然种群分布地分别采集6尾野生唐鱼,从养殖场采集6尾养殖唐鱼进行RAPD分析,对100条引物进行了筛选,确定了8条引物进行实验,共获得90个位点。在各组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和平均杂合度方面,从化种群最高,分别是22.22%和0.091。从化、增城和清远种群遗传相似性最高,三者相似性都在0.9251-0.9551。陆河与其它种群的相似性最低,只有0.6309-0.7459,说明陆河唐鱼种群与其它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远。AMOVA分析显示,在遗传多样性的变异来源中,有74%来源于群体间,26%来源于群体内。通过UPGMA方法构建系统树,从化唐鱼种群和增城唐鱼种群聚类为一个谱系枝,两者关系最为密切;清远唐鱼种群则独立为另一个谱系枝,但和前两者共享一个谱系,三者的关系密切;其次是高明种群和前三者相近;养殖唐鱼群体独立为另一个谱系枝,陆河唐鱼种群也独立成为另一个谱系枝,且与其它种群的关系最为疏远。4唐鱼遗传多样性的fAFLP分析及自然分布格局的生物地理学过程作者在5个唐鱼自然种群分布地分别采集6尾野生唐鱼,从养殖场采集6尾养殖唐鱼进行fAFLP分析,对32对引物组合进行了筛选,确定了4对引物组合进行实验,共检出334条清晰扩增片段。6组唐鱼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从化种群48.50%和0.168,增城种群52.40%和0.190,清远种群42.51%和0.142,养殖群体25.45%和0.100,陆河种群30.84%和0.111,高明种群30.54%和0.113。结果显示唐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增城、从化自然种群最高。和其它用同样方法研究的野生淡水鱼类相比,例如白杨鱼Gobio gobio、须条鳅Barbatula barbatula、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等相比,唐鱼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唐鱼各群体遗传分化系数Hst为0.395,明显高于其它淡水鱼类。AMOVA分析也显示有53%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基因流Nm(0.383)显示各种群之间没有发生基因交流,因此可以认为目前唐鱼自然资源的种群遗传结构属于岛屿模型。AMOVA显示的各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异来源为群体间53%,群体内47%,群体间变异大于群体内变异。而后,作者利用5个自然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5个地区的实际相隔地理距离,经过Mantle分析得出两者显着相关。结合UPGMA方法构建的系统树以及华南地区地质的演变过程,作者认为唐鱼自然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在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退和海侵有关。第四纪冰期的海退形成广阔陆地,退海后的水网联系为唐鱼的扩散创造了机会。而玉木冰期后的再次海侵,则造成了目前的分布格局。5唐鱼的繁殖行为、胚胎发育研究以及保护对策观察了唐鱼的繁殖行为方式和胚胎发育。唐鱼存在几种繁殖行为,即占区行为、张鳍行为、对峙行为、撞击行为、攻击行为、求偶行为以及交配行为。将唐鱼的胚胎发育分为29个时期,得出了唐鱼的最适繁殖温度为24-27℃,据此推测野生唐鱼一年可多次产卵。研究结果表明,唐鱼资源的减少和其栖息地的破坏有很大关系,保护唐鱼栖息地是野生唐鱼资源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本研究选择从化市良口镇新村水尾洞横坑作为唐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地址,规划和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唐鱼的栖息条件、繁殖习性、遗传多样性、种群基因交流、种群恢复等需要,符合濒危动物保护原则和唐鱼的生理生态特点。

王忠华,董西征,钱国英[5](2008)在《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阐述了几种常见DNA分子标记技术,如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简单重复序列或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repeat,SSR)、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等的基本原理、技术上的优缺点及其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遗传多样性的鉴定、品种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鉴定等。最后,对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应用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林琪[6](2008)在《中国青蟹属种类组成和拟穴青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蟹类。本文通过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青蟹属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种类组成,明确优势种的种类;分析优势种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我国青蟹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加速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13个地区共413只野生青蟹。通过形态比较,确认有4个种,它们是: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紫螯青蟹(S.tranquebarica),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榄绿青蟹(S.olivacea)。这4个种类可以从头胸甲额缘4个齿的长度(FMSH/DFMS)、形状,螯足腕节内刺的有无、螯足及步足斑纹来区分。其中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他3个种仅在海南沿海和北部湾被发现。对锯缘青蟹,紫螯青蟹,拟穴青蟹,榄绿青蟹这4种青蟹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研究了其种间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4种青蟹在COI基因片段上存在差异,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1413,种内遗传距离平均为0.0062。种间序列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优势种与GenBank中己知的S.paramamosain COI序列比较,遗传距离为0.0013,与S.serrata的遗传距离为0.1213。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等分析结果支持形态分类的结果,即中国青蟹属的优势种为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采用RAPD和AFLP技术对中国拟穴青蟹13个野生群体和3个养殖群体共480个标本做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RAPD标记的结果显示,各野生地理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在26.79-38.39%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473-1.3094;Shannon信息指数在0.1511-0.1888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097-0.1372。AFLP标记的结果显示,各野生地理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在61.45-65.85%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478-1.2103;Shannon信息指数在0.2360-0.2927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503-0.1881。RAPD和AFLP分子标记的结果均显示拟穴青蟹的遗传多样水平较低。采用RAPD、AFLP两种标记得到的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分别为0.0154-0.0512和0.0029-0.0669,表明拟穴青蟹野生群体间有一定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不高;超过9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采用RAPD、AFLP分子标记分析了拟穴青蟹各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RAPD标记表明,3个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遗传多样性h分别为40.32%、1.2693、0.2011、0.1516;相同地点3个野生群体的分别为41.56%、1.3966、0.2083、0.1598。AFLP标记表明,3个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遗传多样性h分别为66.29%、1.2589、0.2901、0.1846;相同地点3个野生群体的分别为68.68%、1.2611、0.2962、0.1895。野生群体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标均比养殖群体的略高。RAPD、AFLP 2种分子标记分析的遗传距离结果分别为0.0253、0.0316。养殖群体与13个野生群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汕头养殖群体与汕头野生群体较接近,而厦门、福州养殖群体则与北部湾的野生群体较相近。遗传距离和2种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没有明显的分化。

胡海星[7](2008)在《异源精子遗传物质对雌核发育草鱼基因组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紫外照射遗传失活的异源精子人工诱导成熟草鱼卵子发育,再抑制被激活卵第一次卵裂或者第二极体排出可以得到人工雌核发育草鱼。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可加快草鱼纯化过程,是快速经济地建立遗传背景一致纯系的有效方法。然而,在鱼类人工雌核发育中,有关紫外照射遗传失活的异源种精子是否对人工雌核发育鱼有着遗传和发育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论。为分析外源精子对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草鱼基因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RAPD方法和微卫星技术对14尾二代雌核发育草鱼及其母本一代雌核草鱼和父本鲤鱼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对一代雌核发育草鱼中期分裂相的观察统计结果表明:一代雌核发育草鱼具24对染色体,染色体核型为2N=48=18m+24sm+6st,核型与野生草鱼完全一致,没有发现任何额外的染色体片断。故可以肯定所用的雌核发育一代亲本中没有异源鲤鱼精子染色体片段的存在。2.RAPD分析表明,10条随机引物在二代雌核发育草鱼,母本雌核草鱼和父本鲤鱼中分别检测到104,104,103条扩增带,二代雌核发育草鱼中共扩增出104条片段与母本雌核草鱼相同。单个引物检测到的扩增片段数目在6-13之间,大小在0.2Kb-3Kb之间。10条引物中仅S66在二代雌核发育草鱼,母本雌核草鱼和父本鲤鱼中扩增出1条大小相同的条带,但经过序列分析,它们的核苷酸序列明显不一样,其它9条引物均未扩增出与父本鲤鱼片段大小相同的条带。3.采用微卫星技术对二代雌核发育草鱼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对鲤鱼微卫星引物在雌核发育草鱼中共扩增出4个微卫星位点,在鲤鱼中检测到22个位点,大小在124-297bp之间。且7对引物在二代雌核发育草鱼和其母本一代雌核草鱼中的扩增条带完全相同,而与鲤鱼的完全不同。4.遗传相似度分析:根据RAPD和微卫星实验数据进行的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二代人工雌核发育草鱼群体与其一代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草鱼母本的遗传相似度从0.9903到1.000,而与父本鲤鱼的遗传相似度为0.000。以上这些实验结果显示在二代雌核发育草鱼、母本雌核草鱼和父本鲤鱼之间没有检测到一致的位点,说明在适当的紫外线处理强度下,鲤鱼精子的遗传物质能够被完全破坏,不会对雌核发育草鱼的基因组造成遗传污染。

范武江[8](2007)在《两种不同体色鳙鱼群体生物学及遗传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鲤形目(Cyprinformes),鲤科(Cyprinidae),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nae),是我国江、河、湖、库等大水面水体中特有的半洄游性鱼类,也是大水面水体中的主要养殖对象。本实验首次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结合形态学研究手段,对湘江流域两种不同体色鳙鱼(白鳙、黑鳙)群体的生物学及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两种体色鳙鱼的胸鳍、尾鳍和体表颜色有明显的差别。测量代表鳙鱼生物学特征的11个度量性状,处理11项比值并进行T值检验。结果表明: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体长/眼间距、体长/尾柄长等四项比值差异极显着,尾柄长/尾柄高差异显着。通过抽查不同生长时期的体重,发现2+及以后的黑鳙比白鳙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从两种体色鳙鱼尾鳍提取基因组DNA后经过预实验,优化PCR扩增反应条件,确定PCR反应参数。从80个10bp的寡聚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5个扩增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特异性强、数量丰富的引物,对每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得到RAPD产物的分子量在95-2359bp之间,总计265条谱带。其中,黑鳙群体总共扩增出236个位点,多态位点数80个,多态率为33.90%;白鳙群体共扩增出257个片段,其中98个片段呈现出多态性,多态率为38.13%。各引物检测到的RAPD位点数在182-220之间。计算两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712,遗传距离为0.1379,两群体间的平均杂合度为0.1288;黑鳙个体间遗传相似度为0.9150,遗传距离0.0887,平均杂合度为0.085;而白鳙个体间遗传相似度为0.9213,遗传距离为0.0819,平均杂合度为0.0787。表明两种体色鳙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在两种体色鳙鱼个体RAPD产物中,3个随机引物的电泳图谱上能读出明显群体差异带。记录为黑鳙S7-537bp,白鳙S7-608bp,S7-1523bp,S7-1682bp,S26-324bp,S26-283bp,S26-224bp,S26-175bp及S28-365bp。两群体个体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鳙群体属于黑鳙群体中的一个独立分支。本实验为鳙鱼良种的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分子水平的参考。

谭书贞[9](2007)在《应用DNA和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长江3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文中指出本研究应用mtDNA D-loop区段的PCR-RFLP、RAPD以及同工酶技术,检测长江流域的天然草鱼的遗传多样性,并比较了不同群体的遗传差异。1.应用PCR技术对3个群体141尾草鱼mtDNA的D-loop区段进行扩增,用12种核酸内切限制酶酶切。结果显示:扩增出的140尾试验鱼的mtDNA D-loop区段为1.6kbp,监利群体中的1尾为1.8kbp,个体间存在长度变异现象;6种限制酶具有酶切位点,共检测到2种单倍型,其中监利群体中有长度变异的1尾为一种单倍型,另外140尾为另一种单倍型;邗江和九江两群体内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为0,而监利群体内分别为0.0465、0.00180;监利群体与邗江(或九江)群体间Rogers遗传距离为0.0403;x2检验结果显示三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表明草鱼mtDNA D-loop区段的遗传多样性很低。2.使用12种随机引物对长江流域3个草鱼群体进行了RAPD分析。邗江、九江和监利三个群体内的电泳带共有度分别为0.9713、0.9855和0.9560,由高到低依次为九江、邗江、监利,即群体内变异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九江、邗江、监利。3个群体间的遗传距:邗江和九江之间最大,为0.0489;邗江和监利之间次之,为0.0483;九江和监利之间最小,为0.0453;三个草鱼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为0.0472。表明3个草鱼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很低。3.在同工酶的研究中,对84尾草鱼(邗江45尾,九江39尾)的8种同工酶的电泳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检测到的12个基因座位中,2个座位为多态。邗江群体的多态基因座位为a-GPD*、GPI-2*,而九江群体只有a-GPD*基因座位出现变异。邗江和九江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分别为0.167、0.083;邗江和九江群体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分别为0.0204、0.0064;平均杂合度预期值分别为0.0192、0.0062。因此邗江群体内的多样性高于九江群体内。x2检验结果显示九江群体内的多态基因座位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表明了该群体为随机交配的繁殖群体,而邗江群体偏离了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群体间的x2检验结果显示GPI-2*基因座位在群体间的差异不显着,a-GPD*基因座位在两群体间差异显着。两个草鱼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99928,Nei遗传距为0.00072,表明两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很低。

王冬武[10](2006)在《芙蓉鲫(芙蓉鲤♀×红鲫♂)及其原始亲本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以芙蓉鲤为母本,红鲫为父本,获得杂交一代(简称芙蓉鲫),其主要性状如下:背鳍条Ⅲ,16-18;臀鳍条Ⅲ,5-6;侧线鳞32-35;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体长为体高的2.60±0.12倍,为头长的3.63±0.16倍,为体厚的5.26±0.33倍;头长为眼径的5.55±0.44倍,为眼间距的1.88±0.10倍,为吻长的2.86±0.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0±0.10倍;全长为体长的1.20±0.02倍。随机采集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各20~30尾,通过测定其形态和框架数据,用卡方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表明,5组试验鱼可数性状无显着差异;形态和框架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芙蓉鲤和红鲤之间无显着差异外,其它都有显着差异。从可量性状上看,芙蓉鲫(C1)与红鲫(A3)差异度较其与另3种原始亲本要低,亦即芙蓉鲫的外型与红鲫较为接近,而与另3种亲本外型差异较大。判别结果表明,判别效果较显着,判别准确率依次为芙蓉鲫100%,红鲫96%,红鲤87%,散鳞镜鲤81.3%,芙蓉鲤73.1%。在优化RAPD检测条件的基础上,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扩增较好的引物,对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红鲤相互间扩增DNA片段的异同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2个引物共产生961条带,单一引物扩增的DNA片段在0-7条之间,片段大小在60-1350bp之间。遗传相似率分析表明,芙蓉鲫与其原始母本芙蓉鲤的相似率为62.38%,与其原始父本红鲫的相似率为67.01%,说明芙蓉鲫接受原始父本红鲫的遗传物质要多一些;芙蓉鲤与其原始母本散鳞镜鲤的相似率为71.64%,与其原始父本红鲤的相似率为77.53%。红鲫与芙蓉鲤的相似率为63.95%,说明两者的基因组成有较大的相似性,从分子水平证实了红鲫和芙蓉鲤的远缘杂交具有较大的亲和性。综合以往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芙蓉鲫性腺败育、非整倍二倍体、偏父性遗传,三者紧密关联,可能的机理是,母本的遗传物质在融合中出现了部分排斥和丢失,子代中存在母本非整倍的遗传物质,父本的遗传物质在表达中占据一定优势。母本细胞质在子代稚鱼早期发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用RAPD方法研究草鱼、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的亲缘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RAPD方法研究草鱼、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的亲缘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种群形态学差异与群体遗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态学的概述
        1.1.1 生态适应
        1.1.2 表型可塑性
        1.1.3 适应与可塑性的关系
    1.2 形态学表型特征比较的研究方法
        1.2.1 传统的形态测量法
        1.2.2 几何形态测量
    1.3 分子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方法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3.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1.3.3 扩增片段多态性
        1.3.4 简单序列重复即微卫星
        1.3.5 间隔区序列多态性
        1.3.6 表达序列标签
        1.3.7 单核苷酸多态性
        1.3.8 线粒体DNA的应用
        1.3.8.1 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3.8.2 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
        1.3.8.3 系统发育的研究
        1.3.8.4 谱系地理格局的研究
        1.3.8.5 种群鉴定的研究
        1.3.8.6 适应性演化的研究
    1.4 ?的研究进展
        1.4.1 关于?的研究概况
        1.4.2 关于贝氏?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的形态变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用鱼
        2.2.2 气候数据的收集
        2.2.3 形态差异测定
    2.3 结果
        2.3.1 气候主成分分析结果
        2.3.2 形状主成分分析结果
        2.3.3 形状典型变量分析结果
        2.3.4 鱼体大小
        2.3.5 鱼体形态学的差异
    2.4 讨论
        2.4.1 鱼体大小与气候梯度的关系
        2.4.2 ?形态沿气候主梯度的变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的脑体积的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鱼
        3.2.2 实验仪器
        3.2.3 气候数据
        3.2.4 ?脑的解剖和数据的测量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气候主成分分析结果
        3.3.2 标准体长和脑质量主成分分析结果
        3.3.3 鱼脑容量差异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序列的?的群体遗传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鱼
        4.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4.2.3 DNA提取和PCR扩增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Cytb序列信息
        4.3.2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4.3.3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4.3.4 形态变化和遗传分化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核基因片段的?的群体遗传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用鱼
        5.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5.2.3 DNA提取和PCR扩增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核基因序列信息
        5.3.2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5.3.3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贝氏?形态变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用鱼
        6.2.2 气候数据的收集
        6.2.3 形态差异测定
    6.3 结果
        6.3.1 表型的变化
        6.3.2 气候主成分分析结果
        6.3.3 形状主成分分析结果
        6.3.4 鱼体形状的变化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贝氏?的群体遗传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用鱼的采集
        7.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7.2.3 提取DNA和 PCR扩增目的序列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
        7.3.1 贝氏?基因序列信息
        7.3.2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7.3.3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7.3.4 形态变化与遗传分化的关系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冀研一号”东方鲀遗传特征和免疫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水产动物杂交种的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1.1 水产动物杂交种的利用现状
        1.2 杂交种与亲本遗传学比较的研究方法分子标记及基因研究现状
    2 “冀研一号”东方鲀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学特征研究进展
        2.1 生物学特征
        2.2 遗传学特征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菊黄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及其种间杂交子代SSR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微卫星PCR引物序列
        1.4 引物筛选
        1.5 微卫星PCR反应程序
        1.6 毛细管电泳检测
    2 结果
        2.1 引物检测结果
        2.2 荧光引物验证
        2.3 毛细管电泳结果
        2.4 数据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腹腔注射菌液对“冀研一号”东方鲀组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菌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试验设计
        1.5 试验条件和日常管理
        1.6 测定指标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肝胰脏生化指标
        2.2 肝胰脏抗氧化指标
        2.3 头肾酸性磷酸酶
        2.4 头肾抗氧化指标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哈氏弧菌对“冀研一号”东方鲀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鱼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设计
        1.4 不同组织总RNA提取
        1.5 cDNA第一条链合成
        1.6 引物设计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8 数据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总RNA提取和检测结果
        2.2 PCR扩增循环数的确定
        2.3 RAGs在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表达量变化
        2.4 LCK在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表达量变化
        2.5 MHC II在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表达量变化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3)青虾高多态性EST-SSR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分子标记概述
        1.1 微卫星分子标记
        1.1.1 微卫星DNA的构成及特点
        1.1.2 微卫星的发现
        1.1.3 微卫星的功能
        1.2 其他分子标记
        1.2.1 RFLP标记
        1.2.2 RAPD标记
        1.2.3 AFLP标记
        1.2.4 mtDNA标记
        1.2.5 VNTR标记
        1.2.6 SCAR标记
        1.2.7 SNP标记
        1.2.8 SRAP标记
    2 分子标记的开发
        2.1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2.1.1 传统构建微卫星文库方法
        2.1.2 利用数据库序列开发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2.1.2.1 基因组SSR开发
        2.1.2.2 EST-SSR开发
        2.2 其它分子标记的开发
        2.2.1 SNP标记的开发
        2.2.2 SRAP标记的开发
    3 分子标记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3.1 SSR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1.1 SSR标记在青虾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1.2 SSR标记在其他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2 其他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2.1 RAPD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2.2 AFLP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2.3 SRAP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2.4 RFLP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2.5 mtDNA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 结语
第二章 青虾高多态性EST-SSR标记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虾样本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青虾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1.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1.2 基因组DNA电泳检测
        2.2 青虾高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2.2.1 青虾EST文库微卫星位点的开发
        2.2.2 PCR反应
        2.2.3 10%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2.2.4 群体的扩增
        2.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青虾EST文库中SSRs的频率及特性
        3.2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特征
        3.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三大河流青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虾样本
        1.2 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 PCR反应
        2.2.1 25μLPCR反应体系
        2.2.2 引物特征
        2.2.3 PCR反应条件
        2.3 10%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群体间遗传分化分析
    4 讨论
        4.1 群体遗传多样性
        4.2 群体间遗传分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验试剂及配置
致谢

(4)唐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鱼类生物地理学研究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和鱼类保护概况
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唐鱼的生物学特性
    2.2 唐鱼研究进展
    2.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唐鱼自然种群及其生境调查
    3.1 前言
    3.2 调查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唐鱼自然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3 讨论
5 唐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和分析
    5.4 讨论
6 唐鱼遗传多样性的fAFLP分析及其自然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和分析
    6.4 讨论
7 唐鱼的繁殖行为和胚胎发育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和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8 唐鱼的保护对策
    8.1 前言
    8.2 人类活动对唐鱼资源的影响
    8.3 生物入侵对唐鱼资源的影响
    8.4 唐鱼资源的保护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常见的DNA分子标记
    1.1 RFLP
    1.2 RAPD
    1.3 AFLP
    1.4 SSR
    1.5 ISSR
    1.6 SNP
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2.1 物种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
    2.2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分析及分类学研究
    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 展望

(6)中国青蟹属种类组成和拟穴青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蟹属种类组成
        1.1.1 青蟹属种类组成研究进展
        1.1.2 青蟹属种类组成研究方法简介
    1.2 虾蟹类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虾蟹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意义
        1.2.2 虾蟹类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RAPD和AFLP技术在虾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青蟹属种类组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中国东南沿海青蟹群体的采样点
        2.1.2 测定方法
        2.1.3 主要仪器
    2.2 青蟹属4个种的形态学比较
        2.2.1 形态学测量
        2.2.2 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种的特征
    2.3 4种青蟹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研究
        2.3.1 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的扩增
        2.3.2 4种青蟹COI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差异
        2.3.3 青蟹属种间遗传距离与分子进化树
    2.4 讨论
        2.4.1 青蟹属的形态学与生态特征
        2.4.2 青蟹属4个种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特征
        2.4.3 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的种类组成
        2.4.4 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优势种的种类
第三章 中国大陆沿海拟穴青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采集与处理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拟穴青蟹群体的RAPD标记
        3.2.1 拟穴青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3.2.2 拟穴青蟹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及其与野生群体的比较
    3.3 拟穴青蟹群体的AFLP标记
        3.3.1 拟穴青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3.3.2 拟穴青蟹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及其与野生群体的比较
    3.4 讨论
        3.4.1 关于遗传多样性
        3.4.2 关于群体遗传分化
        3.4.3 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比较
结论与展望
    1.1 结论
    1.2 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1.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已发表的论文和获奖
致谢

(7)异源精子遗传物质对雌核发育草鱼基因组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鱼类的雌核发育
    1.2 RAPD分子遗传标记和微卫星DNA方法在鱼类中的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鱼及处理方法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染色体核型
    3.2 RAPD扩增结果
    3.3 微卫星扩增结果
    3.4 遗传相似度分析
4. 讨论
    4.1 PCR反应条件和引物的筛选
    4.2 草鱼与鲤鱼基因组DNA存在明显差异
    4.3 不同实验中异精效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4.4 二代雌核发育草鱼群体中一些RAPD条带多态性出现的原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两种不同体色鳙鱼群体生物学及遗传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RAPD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 RAPD技术的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2.1 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2.2 在鱼类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2.3 在鱼类种群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2.4 在鱼类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2.5 在鱼类育种和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3 RAPD技术的应用前景
    4 鳙鱼研究现状
    5 本试验研究意义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鱼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试剂和酶
        1.4 缓冲液和主要试剂的配制
    2.试验方法
        2.1 生物学特性分析
        2.1.1 外部形态观察和测量
        2.1.2 生长速度对比试验
        2.2 RAPD实验分析
        2.2.1 试验材料采集和保存
        2.2.2 常规苯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
        2.2.3 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
        2.2.4 DNA检测
        2.2.4.1 琼脂糖电泳检测
        2.2.4.2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2.3 RAPD-PCR扩增
        2.3.1 RAPD反应体系组成
        2.3.2 RAPD反应程序
        2.3.3 RAPD扩增产物检测
        2.3.4 RAPD引物的筛选
        2.3.4.1 构建DNA池
        2.3.4.2 引物筛选
        2.3.5 筛选出来的引物对个体DNA的RAPD扩增
        2.4 试验结果统计方法
        2.4.1 构建0-1矩阵
        2.4.2 数据统计与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生物学特性差异分析
        1.1 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测量结果
        1.1.1 外形差异比较
        1.1.2 可数及可量性状比较
        1.2 生长速度对比
    2 RAPD分析
        2.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2.1.1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
        2.1.2 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2.1.3 DNA样品浓度调整后电泳检测结果
        2.2 引物筛选结果
        2.2.1 第一次筛选
        2.2.2 第二次筛选
        2.3 两种体色鳙鱼群体内遗传差异
        2.4 两种体色鳊鱼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2.5 两种体色鳙鱼群体的多态性分析
        2.6 两种体色鳙鱼群体内个体间聚类分析
讨论
    1 两种体色鳙鱼群体的体色差异
    2 两种体色鳙鱼群体的形态和生长速度差异
    3 两种体色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 关于鳙鱼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5 试验过程对RAPD结果的影响
        5.1 基因组DNA提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5.2 PCR扩增反应条件优化
        5.3 引物和DNA样品数量对RAPD结果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符号表
致谢
作者简历

(9)应用DNA和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长江3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草鱼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1.2 形态学多样性
        1.1.3 细胞学水平——染色体多样性
        1.1.4 蛋白质水平的多样性
        1.1.5 DNA水平的多样性
    1.2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遗传标记方法
        1.2.1 同工酶标记
        1.2.2 分子遗传标记
    1.3 研究鱼类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1.4 草鱼的研究现状
        1.4.1 草鱼简介及分类地位
        1.4.2 草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5 本试验的总体设计和研究策略
第二章 线粒体DNA D-LOOP区段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鱼
        2.1.2 草鱼DNA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2.1.3 线粒体D-loop区段的RFLP
        2.1.4 内切酶酶切及凝胶电泳
        2.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个体间的mtDNA D-loop区段长度多态性
        2.2.2 RFLP分析
        2.2.3 遗传多样性指数及UPGMA聚类图
    2.3 讨论
        2.3.1 草鱼mtDNA个体间的长度变异分析
        2.3.2 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应用RAPD检测技术分析草鱼的遗传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性
        3.2.2 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及遗传距
    3.3 分析与讨论
        3.3.1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程度
        3.3.2 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第四章 应用同工酶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电泳方法
        4.1.3 组化染色
        4.1.4 干胶的制作
        4.1.5 电泳结果记录
        4.1.6 遗传变异数据的统汁分析
    4.2 结果
        4.2.1 各种同工酶的电泳图谱
        4.2.2 各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
        4.2.3 群体内遗传变异
        4.2.4 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比较
    4.3 讨论
        4.3.1 两群体同工酶的遗传变异程度
        4.3.2 群体内的遗传差异
        4.3.3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表格索引
附录2:图索引
附录3:已接收论文

(10)芙蓉鲫(芙蓉鲤♀×红鲫♂)及其原始亲本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国内外鱼类杂交育种现状
        1.1.1 国外水产养殖业鱼类杂交研究进展
        1.1.2 我国鱼类杂交育种的现状与成就
    1.2 芙蓉鲫的由来及研究进展
        1.2.1 芙蓉鲤人工雌核发育试验情况
        1.2.2 雌核芙蓉鲤的变异与选择
        1.2.3 芙蓉鲫形态特征
        1.2.4 芙蓉鲫的染色体倍性
        1.2.5 芙蓉鲤性腺组织学与败育性
        1.2.6 芙蓉鲫的肉质与生长
        1.2.7 芙蓉鲫的应用与推广
    1.3 RAPD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3.1 RAPD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3.2 RAPD技术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应用
        1.3.2.1 RAPD技术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上的应用
        1.3.2.2 RAPD技术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上的应用
        1.3.2.3 RAPD技术在水产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用具
        2.1.1 供试鱼类
        2.1.2 主要仪器和实验试剂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样本的采集
        2.2.2 基因组DNA的抽提
        2.2.3 基因组DNA的检测
        2.2.4 PCR扩增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6.1 遗传相似性指数及遗传距离
        2.2.6.2 进行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芙蓉鲫与其原始亲本的形态学比较分析
        3.1.1 试验鱼取样情况
        3.1.2 试验鱼的可数性状均值、可量性状相对值均值与标准偏差
        3.1.3 卡方检验
        3.1.4 聚类分析
        3.1.5 对可量性状的判别分析
    3.2 芙蓉鲫、芙蓉鲤与其原始亲本的RAPD分析
        3.2.1 DNA的检测结果
        3.2.2 RAPD-PCR反应体系与条件优化试验结果
        3.2.3 RAPD扩增结果
        3.2.4 各样本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及遗传距离
        3.2.5 UPGMA分析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芙蓉鲫、芙蓉鲤与其亲本的性状比较
    4.2 关于芙蓉鲫的不育性
    4.3 芙蓉鲫、芙蓉鲤与各自双亲的遗传相似率
    4.4 关于RAPD技术及反应体系
        4.4.1 关于RAPD-PCR反应体系与条件的优化
        4.4.2 关于RAPD分析中取样大小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4.5 关于芙蓉鲫的遗传改良建议
    4.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用RAPD方法研究草鱼、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的亲缘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种群形态学差异与群体遗传的研究[D]. 王立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冀研一号”东方鲀遗传特征和免疫力研究[D]. 张菡. 天津农学院, 2016(08)
  • [3]青虾高多态性EST-SSR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周巧.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4]唐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对策研究[D]. 刘汉生. 暨南大学, 2008(09)
  • [5]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王忠华,董西征,钱国英. 科技通报, 2008(05)
  • [6]中国青蟹属种类组成和拟穴青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林琪. 厦门大学, 2008(08)
  • [7]异源精子遗传物质对雌核发育草鱼基因组的影响分析[D]. 胡海星.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8]两种不同体色鳙鱼群体生物学及遗传差异研究[D]. 范武江.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4)
  • [9]应用DNA和同工酶遗传标记检测长江3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D]. 谭书贞. 天津师范大学, 2007(01)
  • [10]芙蓉鲫(芙蓉鲤♀×红鲫♂)及其原始亲本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D]. 王冬武.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RAPD方法研究三个地理种群草鱼、白氏鲤和鲤鱼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