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迷走神经背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迷走神经,神经元,酪氨酸,胃扩张,间期,电针,乙酰胆碱。
迷走神经背核论文文献综述
王柳,申国明,王浩,胡梦洁,姚永传[1](2018)在《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背核N-甲基-D-天冬氨酸和血清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8年03期)
孙娜,刘江,齐巍,李冉,王小君[2](2014)在《迷走神经背核对消化间期小肠肌电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迷走神经背核(the dorsal motor nucleus of vagus,DMV)对大鼠小肠消化间期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DMV对胃肠道功能活动的调控。方法:建立大鼠DMV电刺激模型,采用双极法测定大鼠空肠的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分析刺激后慢波频率和振幅的变化、活动期的总持续时间及活动期与周期比值(A/T比值)的变化,刺激即时慢波与动作电位出现概率的变化。结果:电刺激DMV后大鼠空肠慢波的平均频率和平均振幅均增加(P<0.05),活动期总持续时间延长(P<0.01),A/T比值增大(P<0.05)。刺激即时,慢波的平均频率降低、平均振幅增加(P<0.01),快波出现概率增加(P<0.001)。结论:电刺激致DMV兴奋,可导致大鼠小肠肌电的活动异常,这可能是DMV机能损伤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陈姝,雍春燕,陈恒,初晓,张超[3](2014)在《胃扩张模型大鼠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对不同针刺穴位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主要围绕孤束核在接受胃伤害性刺激和针刺穴位反应中所扮演的角色展开研究,而迷走神经背核与孤束核、最后区一起作为迷走神经复合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调节胃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针刺"足叁里"、"内关"、"脾俞"、"肾俞"等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在成功构建大鼠胃扩张造模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学的方法,运用细胞外记录技术,找出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予以手针刺激"足叁里"、"内关"、"脾俞"、"肾俞"等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各15 s,记录来自体表的刺激对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的影响。结果与结论:24只大鼠共记录到90个神经元放电,90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中与胃扩张相关的神经元有54个,54个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中,对针刺足叁里、内关、脾俞、肾俞有反应的神经元个数分别为44,39,38,27,有反应的神经元出现比例分别为82%,72%,70%,50%。提示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均能不同程度地激活迷走神经背核参与调节胃运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4年36期)
孙娜,齐巍,刘江,李冉,王茜[4](2014)在《迷走神经背核与大鼠小肠电活动的关系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迷走神经背核(DMV)对大鼠小肠电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RM6240B型多通道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前后大鼠小肠电活动的变化。结果电刺激后10 min大鼠空肠慢波频率增加(P<0.05),振幅增加(P<0.05);电刺激1 min内,快波出现率增加(P<0.01)。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可引起大鼠空肠电位变化。(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4年11期)
张悦,郑丽飞,宋瑾,樊瑞芳,陈长亮[5](2013)在《双侧黑质注射脂多糖引起大鼠迷走神经背核胆碱能标志物降低和便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黑质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制备帕金森模型大鼠(LPS大鼠),观察LPS大鼠排便情况及迷走运动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及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双侧黑质内注射LPS获得LPS大鼠;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用于检测TH和ChAT免疫阳性神经元在DMV的分布。结果 LPS大鼠摄食和饮水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粪便湿质量减轻,粪便内含水量显着减少,即出现便秘情况。LPS大鼠黑质内神经元大量丢失,并伴有胶质细胞增生、TH免疫阳性(IR)明显降低;而DMV内的TH-IR显着增强、ChAT-IR明显减弱。结论与黑质内注射六羟多巴相似,黑质内注射LPS可以引起大鼠出现便秘,该结果可能与LPS大鼠DMV中TH增多和ChAT降低导致胃肠动力紊乱有关。(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蔡青青[6](2013)在《迷走神经背核多巴胺受体的分布及与黑质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大量丢失为主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90%的患者早期即可出现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胃轻瘫、便秘等,但机制不明。胃的运动主要受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vagus,DMV)的调节。尸检发现,PD病人除SN外,在DMV内也有退行性病变。前期研究发现损毁大鼠双侧SN的DA能神经元后可引起明显的胃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dorsal vagus complex,DVC)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减少。DVC包括DMV和孤束核(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NTS)。DMV主要调节胃肠运动。中枢SN的DA能神经元并不直接支配胃的运动,为什么破坏SN的DA能神经元会导致胃的运动功能障碍?提示中枢SN的DA能神经元与支配胃运动的DMV之间可能存在纤维联系,DA通过DA受体在调节DMV的运动神经元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研究DA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1,D1),D2(dopamine receptor 2,D2)和多巴胺能,胆碱能神经递质在大鼠DMV的分布及大鼠DVC与SN之间的神经投射。方法1.利用尼氏染色确定大鼠脑内SN,DMV等各核团的位置。2.利用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DMV内D1,D2和多巴胺能,胆碱能神经递质在大鼠DMV的分布。3.6-OHDA大鼠的DMV内D1,D2表达的变化。4.运用逆行追踪剂FG(fluoro-gold,FG)注入大鼠脑干左侧的DVC,3天后检测SN是否存在FG逆行标记的神经元。运用顺行追踪剂生物素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amine,BDA)注入大鼠中脑左侧的SN,7天后检测DMV是否存在BDA顺行标记的神经纤维。结果1.DMV内存在大量的ChAT阳性的神经元和少量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两者之间有共表达,儿茶酚胺能阳性的纤维环绕在胆碱能神经元周围。2.大量的D1和D2阳性神经元表达在DMV。几乎所有的ChAT阳性神经元也表达D1和D2。3.大量的TH阳性纤维环绕在D1和D2阳性神经元的周围。4.6-OHDA大鼠的DMV内D1表达下调,D2表达上调。5.FG注入左侧DVC后,FG阳性的神经元存在于下丘脑室旁核(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外侧核(lateral hypothalamus,LH),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e,I0)和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但在SN和纹状体却没有发现FG阳性的神经元。6.BDA注入SN后,在纹状体,苍白球,LC检测有BDA阳性的纤维,但在DVC中没有发现阳性纤维。结论1.大鼠DMV内的胆碱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上存在大量的D1和D2,DA受体在DA调节DMV内胆碱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活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D1的表达下调和D2的表达上调可能与6-OHDA大鼠的胃运动功能障碍相关。2.SN不直接支配DVC。DVC可能经下丘脑和LC间接受SN的支配。(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3-04-01)
连辉,蔡青青,王志勇[7](2012)在《6-羟多巴损伤黑质导致迷走神经背核乙酰胆碱转移酶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6-羟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损伤大鼠黑质后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the vagus,10N)中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含量的变化。方法 16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6-OHDA大鼠组和对照组。6-OHDA大鼠组双侧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内注射6-OHDA,对照组双侧SN内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6周后断头取脑,Nissl染色观察SN和10N中的Nissl小体,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SN内TH和10N内ChAT与TH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OHDA大鼠组SN内TH阳性细胞数量从(54±5)个减少至(13±2)个(P<0.05),蛋白表达水平从0.62±0.13降低至0.34±0.11(P<0.05),10N中ChAT阳性细胞数量从(37±3)个减少到(26±5)个(P<0.05),TH阳性细胞数量从(6±3)个增加到(13±2)个(P<0.05),背侧延髓内ChAT的蛋白表达水平从0.07±0.02下降至0.05±0.02(P<0.05),TH蛋白表达水平从0.08±0.05增高到0.13±0.04(P<0.05)。结论 6-OHDA大鼠10N中ChAT和TH表达变化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胃排空障碍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7期)
孙洪兆[8](2012)在《迷走神经背核对胃机能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是调控胃机能的重要副交感初级中枢。支配胃的迷走神经纤维主要发自于延髓的DMV。就DMV的细胞构筑和突触联系、DMV对胃的神经支配、电刺激DMV对胃机能的影响以及DMV内的神经递质和受体对胃机能的调控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乔卉,安书成,徐畅[9](2011)在《蓝斑核、中缝大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在胃运动调节中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蓝斑(LC)、中缝大核(NRM)和迷走神经背核(DMV),及其相关递质和受体对胃运动的调节途径及机制,阐明它们在调节胃运动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采用了核团定位电刺激、损毁和核团微量注射等实验方法,以记录胃内压,统计胃收缩幅度作为胃运动变化的指标。结果:①刺激LC显着降低胃收缩幅度(P<0.01),损毁DMV可以减弱此效应,而阻断DMV上的肾上腺素能α受体,可以反转此抑胃效应。②刺激NRM显着降低胃收缩幅度(P<0.01),损毁DMV后此效应被消除;阻断DMV上的5-HT2A受体使胃收缩幅度大幅度降低(P<0.01),此时再刺激NRM不能进一步的抑制胃运动;而损毁LC后刺激NRM,可消除NRM的抑胃效应,在LC注射5-HT2A受体阻断剂也可以消除该效应。结论:①LC可能通过DMV的5-HT2A受体和α受体对生理条件下正常胃的运动起着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②NRM通过LC上的5-HT2A受体而发挥其对胃运动的抑制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陈小燕,蔡振寨,满晓华,王伟忠,李兆申[10](2010)在《迷走神经背核微量注射生长抑素对大鼠胰腺内神经元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DMN)微量注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对大鼠胰腺内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体质量250~300g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6)DMN微量注射100nL浓度为0.4μg/mL的SS,对照组(n=6)DMN微量注射100nL的人工脑脊液(aCSF)。两组均予20%脂肪乳液行十二指肠灌注1h后,取大鼠胰腺标本行c-fos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DMN注射SS组大鼠胰腺内c-fos免疫阳性神经纤维阳性面积(6122.5±1410.0vs1875.8±992.0)和阳性指数(0.62±0.02vs0.26±0.07)均明显降低(P<0.01)。讨论:DMN微量注射外源性SS对大鼠胰腺内神经元有显着的抑制效应,说明DMN外源性SS通过抑制胰腺内神经元发挥对胰腺外分泌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温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迷走神经背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背核(the dorsal motor nucleus of vagus,DMV)对大鼠小肠消化间期肌电活动的影响,探讨DMV对胃肠道功能活动的调控。方法:建立大鼠DMV电刺激模型,采用双极法测定大鼠空肠的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分析刺激后慢波频率和振幅的变化、活动期的总持续时间及活动期与周期比值(A/T比值)的变化,刺激即时慢波与动作电位出现概率的变化。结果:电刺激DMV后大鼠空肠慢波的平均频率和平均振幅均增加(P<0.05),活动期总持续时间延长(P<0.01),A/T比值增大(P<0.05)。刺激即时,慢波的平均频率降低、平均振幅增加(P<0.01),快波出现概率增加(P<0.001)。结论:电刺激致DMV兴奋,可导致大鼠小肠肌电的活动异常,这可能是DMV机能损伤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途径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迷走神经背核论文参考文献
[1].王柳,申国明,王浩,胡梦洁,姚永传.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背核N-甲基-D-天冬氨酸和血清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8
[2].孙娜,刘江,齐巍,李冉,王小君.迷走神经背核对消化间期小肠肌电活动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4
[3].陈姝,雍春燕,陈恒,初晓,张超.胃扩张模型大鼠迷走神经背核胃相关神经元对不同针刺穴位的反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4].孙娜,齐巍,刘江,李冉,王茜.迷走神经背核与大鼠小肠电活动的关系解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
[5].张悦,郑丽飞,宋瑾,樊瑞芳,陈长亮.双侧黑质注射脂多糖引起大鼠迷走神经背核胆碱能标志物降低和便秘[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
[6].蔡青青.迷走神经背核多巴胺受体的分布及与黑质的联系[D].新乡医学院.2013
[7].连辉,蔡青青,王志勇.6-羟多巴损伤黑质导致迷走神经背核乙酰胆碱转移酶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变化[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2
[8].孙洪兆.迷走神经背核对胃机能调控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2
[9].乔卉,安书成,徐畅.蓝斑核、中缝大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在胃运动调节中的关系[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1
[10].陈小燕,蔡振寨,满晓华,王伟忠,李兆申.迷走神经背核微量注射生长抑素对大鼠胰腺内神经元活性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