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扇论文-刘宗堡,张云峰,刘云燕,薛欣宇,王海山

末端扇论文-刘宗堡,张云峰,刘云燕,薛欣宇,王海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末端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河流体系,末端扇,沉积特征,沉积模式

末端扇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堡,张云峰,刘云燕,薛欣宇,王海山[1](2018)在《末端扇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石油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末端扇是一种形成于干旱环境且广泛分布的特殊类型河流体系,在中国末端扇常被混淆为干旱型浅水叁角洲,其储层沉积特征具有沉积微相类型单一、水流卸载量波动大、河道以垂向加积为主、砂岩中泥质含量高、砂岩中碳屑呈层分布、河道冲刷侵蚀弱和片流沉积发育特点,形成末端扇不同区带储层砂体的类型、几何学特征、连通性和建筑结构样式等参数向下游规律性变化.本文以松辽盆地叁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认为末端扇具有补给区—分流区连通性好、分流区优质储层发育和条带状/朵叶状断层-岩性油藏为主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对该区浅水叁角洲储层连通性差、湖岸线控砂和断续状/透镜状岩性油藏为主的认识.文中概述了自末端扇沉积体系提出以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末端扇沉积模型、演化规律和储层建筑结构对油气运移机制和聚集规律的影响,为今后陆相含油气盆地勘探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翼[2](2013)在《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3-5砂组末端扇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末端扇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河流末端因为蒸发流量减少,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的砂质扇状堆积体。本文以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3-5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时空展布特征做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段3-5砂组发育末端扇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中部亚相与远端亚相,中部亚相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沉积单元,可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近河道漫溢、远河道漫溢和泥滩等微相。(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3年15期)

李红南,于文文,刘伟[3](2012)在《河南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末端扇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为例,分析了末端扇储层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末端扇沉积模式,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末端扇储层分为近端亚相、中部亚相和远端亚相,中部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储集砂体。剩余油平面上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侧翼过渡区及近水道漫溢、远水道漫溢和分散的井网难控制的小透境体中,垂向上集中在正韵律顶部和反韵律底部等物性差的地方。二砂组主要富集在S23、S24小层的近气顶区,叁砂组主要富集在S34、S35小层的濮53、文17断块构造高部位及注采不完善的地区。(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2年04期)

张金亮,李德勇,司学强[4](2011)在《惠民凹陷孔店组末端扇沉积及其储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惠民凹陷孔店组为末端扇沉积,中部亚相是其沉积砂体的主体。根据岩芯观察并结合地震资料,将末端扇中部亚相划分为分流河道、河道漫溢和泥滩叁种沉积微相。孔店组砂岩类型主要为中细粒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末端扇储层中发生了多种类型的成岩作用,主要的自生矿物包括黏土矿物、碳酸盐、石英和长石等。孔店组砂岩主要受到埋藏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演化阶段正处于中成岩A期。孔店组末端扇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发育绿泥石环边衬垫和塑性组分溶蚀成岩相的分流河道砂体的物性好于发育碳酸盐胶结和压实—充填成岩相的河道漫溢砂体。(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孟万斌,李敏,刘家铎,颉永平,马立协[5](2010)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分流带和远端盆地带3个亚相,其中分流带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沉积、泛滥平原沉积、越岸沉积和漫流沉积等4个微相。文中分析了各亚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各亚相砂体的特征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认为分流带亚相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0年04期)

江志强,张金亮[6](2009)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末端扇沉积体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二上亚段1砂组末端扇沉积体系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研究区识别出1个中期、6个短期和若干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进行储层预测,通过对基准面控制下各时期的沉积相和砂体厚度的分析,确定此地区储层砂体在SSC1和SSC6时期最为发育,砂体厚度由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递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S1期)

张晓华,张金亮[7](2008)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亚段2+3砂组末端扇沉积体系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研究区储层描述和剩余油预测的精度,综合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岩芯、测井资料为基础,对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亚段2+3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精细层序划分,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将沙二上亚段2+3砂组划分为一个中期旋回,作为等时地层格架,并且进一步进行了短期旋回的识别,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最终将沙二上亚段2砂组分为7个小层,3砂组分为9个小层,并在全区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单井岩芯观察和描述,对研究区内各砂组砂体和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建立了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亚段2+3砂组的沉积模式,认为该地区为具有恒定物源供给的细粒末端扇沉积体系,而非前人所认为的辫状叁角洲沉积。研究区亚相类型主要为末端扇中部亚相,中部亚相又分为分流河道、泥滩、近水道漫溢和远水道漫溢4个微相。(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王金凯[8](2008)在《濮城油田末端扇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末端扇储层沉积特点,研究了隔夹层形成的沉积微环境和后期成岩作用等影响因素,根据其物性特征,找出了各类隔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阐明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志,定性、定量地揭示了它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空间分布规律。隔夹层分布特征的认识对该油田调整挖潜完善部署井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王金凯[9](2008)在《濮城油田沙二上1砂组末端扇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和若干叁角洲的沉积模式目前已成为对比和解释古河流岩石层序的标准框架。但是,近来的野外资料和钻井资料证明,应该把末端扇模式加入上述沉积模式表中。末端扇的作用、地貌、有关的沉积物及沉积学特征相比河流体系及叁角洲体系差距较大。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项分析鉴定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二上亚段1砂组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该地区主要为末端扇沉积体系,在对末端扇的岩性、沉积相序、沉积微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末端扇的识别标志并建立了末端扇的沉积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张金亮,戴朝强,张晓华[10](2007)在《末端扇——在中国被忽略的一种沉积作用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末端扇出现在有沉积物负载的河流末端蒸发和流量损失消减的地方,多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的环境中。Mukerji等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末端扇的沉积学概念,然而在中国至今仍未见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国外多年来末端扇沉积相模式的发展分析,本次以岩心描述和测井相分析为手段,对濮城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上亚段2+3砂组进行了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末端扇这一沉积相类型,并将其分为叁个亚相:近端亚相、中部亚相和远端亚相。研究区中部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河道、泥滩、水道漫溢叁个沉积微相,分流河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反映了河流能量的损失和流量的时空波动。本次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末端扇的沉积模式,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该区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7年02期)

末端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末端扇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河流末端因为蒸发流量减少,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的砂质扇状堆积体。本文以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3-5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时空展布特征做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段3-5砂组发育末端扇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中部亚相与远端亚相,中部亚相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沉积单元,可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近河道漫溢、远河道漫溢和泥滩等微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末端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宗堡,张云峰,刘云燕,薛欣宇,王海山.末端扇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

[2].张翼.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3-5砂组末端扇沉积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

[3].李红南,于文文,刘伟.河南濮城油田沙二上2+3砂层组末端扇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

[4].张金亮,李德勇,司学强.惠民凹陷孔店组末端扇沉积及其储层特征[J].沉积学报.2011

[5].孟万斌,李敏,刘家铎,颉永平,马立协.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0

[6].江志强,张金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末端扇沉积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张晓华,张金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亚段2+3砂组末端扇沉积体系中的应用(英文)[J].地层学杂志.2008

[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王金凯.濮城油田末端扇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王金凯.濮城油田沙二上1砂组末端扇沉积体系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张金亮,戴朝强,张晓华.末端扇——在中国被忽略的一种沉积作用类型[J].地质论评.2007

标签:;  ;  ;  ;  

末端扇论文-刘宗堡,张云峰,刘云燕,薛欣宇,王海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