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代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宋代,自然,义理,诗话,气韵,活法。
宋代诗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涛[1](2018)在《论宋代诗学语境下的“体制为先”说——兼与宋代文章学、明代诗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诗学提出的"体制为先"说,是根植于宋代诗学语境下的;宋代文章学、明代诗学虽也有"体制为先"的说法,但却与宋代诗学具有不同的文学主张。宋代文章学的"体制为先"是注重文体的创作规矩与体制规范。而宋代诗学的"体制为先"则蕴含着从"辨体制"、"备体制"到"自成一家"的诗学理想,以及由对"当代"诗坛的批评反思进而提出"向上一路"的诗学选择。明代诗学的"体制为先",其实质是重视诗体规矩,这与宋代文章学的精神接近,而与宋代诗学大异其趣。(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论中的“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六辑)》期刊2018-06-01)
孙可[2](2017)在《《藏海诗话》创作范畴论——兼论宋代诗学中“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批评着作,其中涉及创作的艺术范畴——"法""化"和"悟"代表了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认识,且自觉将大量佛教术语和佛禅观念引入诗论中,是"以禅喻诗"的成功范例。"以禅喻诗"并非南宋末严羽《沧浪诗话》首创,不能抹杀此前宋代诗学的种种探索和实践。本文试以《藏海诗话》为突破口,考察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基本看法,探索宋代诗学"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明[3](2017)在《“气”与宋代诗学“活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诗学主要侧重对声病、对偶、句势等作诗之"法"的层面上的讲求,而宋代诗学的新变则在于形成有定法而无定法的"活法"论。宋代"活法"论的直接内涵在于"意"对"法"的超越,正和宋代诗文书画的"尚意"之风相表里。但矛盾之处在于,宋人尚"意"的同时又反复强调"无意",这就超越了"意"的诗艺层面而进入更根本的修养层面。"意"的根本即在于"气"。"活法"论的本质就在于宋人超越诗艺层面,而进入对于诗人修养功夫的"气"的层面的思考和重视。(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靓[4](2017)在《宋代诗学中的情理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人对于"理"的追求和对于"情"的避忌都极为严苛,稍涉风情之语即被视为流于"声色",被批判为"害于义理"之正。在此背景下,"贤者"却为"艳语",成为宋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阐释困境,如何在"主理"之诗学背景下为"主情"之创作事实争取到一个合法空间成为不少宋人努力的方向。对此,论者或是对"艳语"极力否认,或是为"贤者"积极辩白,却都无法掩盖"贤者作艳语"这一事实。其实放弃辩护,承认"强直之士,怀情正深"这一事实,使得"情"与"理"在"刚者必仁"的哲学层面达成和解,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潘静如[5](2016)在《工拙之界:宋代诗学的一个枢纽》一文中研究指出宋诗变革唐诗,借"以不工为工"确立了自己的面目。通过"不工"或"拙"而营造出一种浑成质朴的美和滂沛的野性,是宋诗最初的艺术追求。但"不工"或"拙"一旦赢得正统地位,寖假而成为俗套,依然不脱人为雕琢的弊病。正是这一原因,促成了宋代诗学工、拙之间的转换与悖谬,并最终以"自然"为最高标准。"以不工为工"—"诗贵工拙相半"—"无心于工拙之间(自然)"叁个批评范式和审美范畴的转变,促成了整个宋代诗学迂回而辩证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孙克强[6](2016)在《宋代诗学与词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诗学的高峰期,词学的发展也相当迅猛,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就宋代诗学与词学的整体关系来看,主要是诗学对词学影响日益深化的过程。随着词体的演进以及"以诗为词"实践的深入和扩大,词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诗学思想的影响,逐渐改变着自己的词学观念。就诗学影响词学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诗教思想批判词体、以诗学理念解释词体,进而形成了融入诗学思想而又注意到词体特征的新词体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学家对词体的认识逐渐更新且深化,至南宋中后期新的词体观念基本成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刘毓庆,唐婷[7](2016)在《韩愈颠覆“子夏作《序》”与宋代《诗》学格局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两大格局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汉、宋诗学过渡不容忽视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明[8](2015)在《由“气格”到“气韵”:宋代诗学尚“气”的两种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诗学崇尚一种刚大之"气",这与宋代尚"气"的士风有关。宋初欧阳修等人面对晚唐五代的衰靡而矫厉士风,当时的诗风崇尚一种雄健豪迈的"气格",追求一种波澜阔大的气势,但容易失之于诗艺上的粗疏;北宋中后期以后,士风转向深沉内敛,诗学转而以"气韵"为高,将刚健之气内蕴于瘦硬的句律之中。苏轼、黄庭坚所代表的这两种诗风正是宋代诗学尚"气"的两种范式。(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赵凯南[9](2015)在《宋代诗学中的“自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美学中存在一种“自然”的文艺观,它发轫于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刘勰将“自然”确立为文学的本质,并将“自然”上升为评判文学的重要标准和审美追求。后来的钟嵘、皎然等人对“自然”的诗学也多有论述。到宋代时,关于诗学中“自然”的论述已经蔚为大观。“自然”诗学涵盖了诗歌理论的多个方面。本文以时间为主线,通过解析宋代诗坛代表人物诗学中的“自然”,对宋代诗学中的“自然”做一个梳理和概括。第一部分,对“自然”的起源做一个归纳总结,这时的“自然”主要是一个哲学概念。第二部分,对汉代至宋代“自然”观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自然”从哲学概念延伸到文艺理论,刘勰又将“自然”上升为文学评判的重要原则,至钟嵘时,“自然”已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首要原则和最重要的审美追求。第叁部分,具体分析苏轼诗学中的“自然”。从诗歌的发生论、作诗的法度、诗歌风格、诗歌语言、苏轼的诗论对后世影响五个方面论述。第四部分,以黄庭坚为代表,分析江西诗派诗学中的“自然”。从“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理念、黄庭坚对法度观念的变化、吕本中的“活法”说等角度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以杨万里为主,分析“中兴四大家”的“自然”。从作诗题材、诗歌发生论、创作方法、诗歌意蕴上、作诗的法度等角度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3-30)
李明[10](2014)在《“气象浑然”与宋代诗学的“言”、“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诗学追求"气象浑然"的境界,体现在诗歌语言结构的"言""意"关系中。宋人认为过度的语言雕琢妨碍"意"的畅达,从而也伤害了"气"的浑然。但对于过分忽略语言的张力从而表"意"过于直露的情况,宋人也进行了反思,同样认为"气象"不够浑然。宋人理想的语言结构是"言意相会",即两者达到平衡和交融,即"气象浑然"。(本文来源于《科学经济社会》期刊2014年03期)
宋代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宋人吴可的《藏海诗话》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文学批评着作,其中涉及创作的艺术范畴——"法""化"和"悟"代表了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认识,且自觉将大量佛教术语和佛禅观念引入诗论中,是"以禅喻诗"的成功范例。"以禅喻诗"并非南宋末严羽《沧浪诗话》首创,不能抹杀此前宋代诗学的种种探索和实践。本文试以《藏海诗话》为突破口,考察宋人对于诗歌创作的基本看法,探索宋代诗学"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代诗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涛.论宋代诗学语境下的“体制为先”说——兼与宋代文章学、明代诗学比较[C].中国文论中的“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六辑).2018
[2].孙可.《藏海诗话》创作范畴论——兼论宋代诗学中“以禅喻诗”风气的形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李明.“气”与宋代诗学“活法”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4].刘靓.宋代诗学中的情理之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5].潘静如.工拙之界:宋代诗学的一个枢纽[J].中国文学研究.2016
[6].孙克强.宋代诗学与词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6
[7].刘毓庆,唐婷.韩愈颠覆“子夏作《序》”与宋代《诗》学格局的确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李明.由“气格”到“气韵”:宋代诗学尚“气”的两种范式[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赵凯南.宋代诗学中的“自然”[D].山东大学.2015
[10].李明.“气象浑然”与宋代诗学的“言”、“意”观[J].科学经济社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