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梅[1]2003年在《2000~2001企业并购状况及税收因素对并购成本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成功加入WTO,企业并购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下扩大经营规模,获取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 本文从叁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并购。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发生在2000—2002年全球与国内的主要并购案例的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并购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以及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并购的一般程序作了归纳和整理。 最后,本文详细分析了并购对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影响,认为正是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同时,着重分析了税收因素在企业并购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史红燕[2]2003年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掀起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强强联合”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性并购浪潮。然而,狂热背后是一道冰凉的风景,“尽管收购持续繁荣,在考虑了融资成本之后,许多收购还是令买主赔了钱”(胡克);而1972-1988年间,英美两国最大116项并购案中仅有23%是有效的,失败率却达61%。那么,作为风险主要承担者的收购方如何控制并购的财务风险呢?现有的相关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并购理论;二是企业财务理论。企业并购理论强调了风险一定条件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途径而忽视了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理论强调了不确定性条件下单方风险决策过程而未考虑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决策互动关系。本文以“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为题,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来源与控制为主线,旨在将以不确定性分析为主题的现代企业财务理论与以不对称信息分析为主题的信号博奕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理论框架。本文的基本思想包括:1、从产权和投资的边界条件出发,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一个由定价、融资、支付等财务决策行为引起的价值风险的集合,是由风险诱惑效应和风险约束效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的严重偏离。2、建立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动态风险控制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从并购流程上看,风险控制必须贯穿于并购设计-交易执行-并购整合叁个阶段,尤其是交易执行阶段的定价、融资和支付叁个环节,进行动态过程控制;二是从交易决策上看,风险控制必须以信息传递为基础,并根据对方行为信号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战略,进行动态决策控制。3、将信号博奕理论引入到财务风险控制框架中,提出通过概率修正来纠正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行为决策偏差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目的,同时指出“经验”在概率修正和风险防范中具有重要作用。4、对并购中的支付方式和支付风险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在具体分析各种支付方式选择要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控制的支付方式组合设计的思路。5、文章以定价、融资和支付等企业并购实际操作程序为线索,深入具体地分析了不同流程中的风险来源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控制途径和措施,对企业并购实践具有实际地指导意义。
刘湘玫[3]2007年在《中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正值时机,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税收竞争的趋势,保护企业利益、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些都是新一轮改革中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及价值取向。公司治理则是当前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企业所得税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企业的各种行为,对公司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中,企业所得税就被定位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法律制度之一。因此,本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从一个特定角度对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进一步完善进行研究。新《企业所得法》已经在2007年3月正式通过,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要素(比如,纳税人、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规定为企业的公司治理创造了比较好的制度环境。但是《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和条例》还在制订之中,并且实施细则的制订是一个不断改进、调整的长期过程。结合本文的基本论点,即企业所得税是公司治理的一项外部法律制度,笔者建议政策的制订者不能忽视税制对微观企业主体所造成的影响,应该合理设计企业所得税税制,使其有效地引导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向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分为七章,围绕企业所得税税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展开对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分析: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言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章的研究范围及涉及的基本概念、本文总体思路与框架安排和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是一个涉及企业所得税改革、公司治理、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本章旨对本研究的这些理论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评述,从而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设计。第叁章是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阐述了公司治理与税制的基本关系。这一基本关系表现为两大点,一是企业所得税是公司治理的外部法律机制之一,二是企业所得税作为企业的费用,影响企业内部多种决策,进而影响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与运行。这一部分探讨了企业所得税对与公司治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司行为的影响:一是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和股利、利息的重复征税问题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二是企业所得税中并购税制对企业兼并的影响;叁从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的角度研究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协调。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的现实分析部分。其中第四章在介绍了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史沿革之后,分析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对财务政策、企业并购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影响。结论是,由于现行的法规主要是出于财税角度设计,忽视了税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对公司治理的负面作用。基于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的可获得性,本章主要以中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现行企业所得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第五章则对2007年3月的“两税合一”的改革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虽然已经通过,但是企业所得税的实施细则及条例的制定还将不断改进、调整。于是在接下来的第六章,笔者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对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政策建议。首先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本次“两税合一”后新企业所得税总体特征,如纳税人、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对公司治理即将产生的影响。其次,针对企业所得税与公司治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几个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包括:一是企业所得税的合理设置以促进形成治理成本小的资本结构;二是从促进企业控制权市场发展而对企业所得税相关条例进行设计;叁是如何协调企业所得税与会计的关系,以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再次简要地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宋寒菁[4]2005年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所得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购由合并和收购组成,从本质上讲,是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产易活动。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纵向整合效应与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西方国家的企业并购活动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迄今已先后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在我国,企业并购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近几年,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关于“推动产权有序流转”要求的提出以及“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准入机制的形成,可以预见,我国将会迎来一个企业并购活动的新高潮。 在企业并购行为中,税收起着重要的作用,税收制度的变迁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影响到并购能否成功。而并购作为一种产权交易行为,主要涉及所得课税问题,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的所得税制度,对于促进并购的顺利进行,进而实现税收与并购行为的良性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别从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的角度,对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所得税制度进行了比较完整、细致的归集。并针对我国企业并购所得税制度存在问题,通过借鉴外国企业并购所得税制度的作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企业并购的所得税一般问题分析。简单介绍了并购的概念、分类及支付方式;探讨了税收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企业并购税制的制定原则以及企业并购涉及的所得税问题。 第二部分是被并购企业面临的所得税问题。在税法上,按照并购交易的支付方式的不同,税收待遇也有差异。通常来讲,以货币性支付方式为对价的并购交易应当纳税,而以非货币性支付方式为对价的并购交易,只要满足一定的限定条件就可以享受免税待遇。对于应税并购,主要介绍了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叁项税收基本要素,以及我国对应税并购交易课征所得税的具体规定;对于免税并购,分析了各国对这类并购交易给予免税待遇的原因,并分别介绍
李波[5]2008年在《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并购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与刚刚起步时有天壤之别。然而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快速发展,且先进的并购技术手段作用日益凸现的背景下,近年来的企业并购却常常招人诟病,而国内资产贱卖于国外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呼声也从来没有断过,那么个中原因何在?另外,虽然企业并购的定量化和事后效果研究一直被视为解释企业并购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研究侧重于简单的整体数据处理,而缺乏对企业具体并购时价值的确定过程和影响并购价值的关键变量的深入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在结合马克思的价值规律、费雪的资产定价原理、奈特的不确定性与利润理论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于均衡理论、离散随机过程、模糊随机函数等主流经济学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和数学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企业并购的价值确定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来提出确定企业并购价值方法,实现企业并购价值合理化的建议。本文首先立足于中国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在对比国外的并购历史和企业价值理念后表明:虽然企业并购价值的确定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深入探讨马克思的企业价值理论和西方的企业价值理论可以发现,有关企业价值的理念是一脉相通的,企业未来价值的折现仍旧是解释企业并购价值的最好方法,而目前关于其并购价值的判定却常常忽视了价值评定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的价值理论和其实质联系,选取企业未来价值和折现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不断的深入和放开理论假定,提出了一个研究企业价值的综合分析框架:并购历史价值波动的启示——企业并购价值理论和并购动因——并购价值模型的建立和实证——引入预期不确定性的模型改进,并在最后对企业并购价值的事后验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现有的研究相比,该分析框架既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片面强调事后检验法即历史统计就是真理的缺陷,又突出了企业并购价值确定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该分析框架总结现有的理论方法,通过对不同的理论方法的实质内涵研究并引入不同的数学处理方式,同时揭示了实际企业并购价值确定中的关键变量,即预期在企业价值并购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随着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企业并购的价值确定中这些重要变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对所提出的研究企业并购价值的综合分析框架进行了经验研究,也即企业并购效率的测定,本文采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结合现有的方法针对文中提到的企业并购进行了范例式的分析。最后,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提出了缩小企业并购价值谬误的相关建议。
杨柳青[6]201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不同支付方式的并购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快速扩张,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途径。现如今,并购重组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重要主题,更是推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实现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在并购的过程中,确定了并购价格后,合理地选择支付方式是并购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步骤,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可以说,并购支付不仅是并购交易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企业并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研究既具有实践性的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并购支付方式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得到了一个关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并对并购以及并购绩效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不同的并购目的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并购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次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剖析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选取2008年我国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筛选出517家企业,统计其2007年至2010年4年的财务数据,运用财务指标法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五方面看不同类型的支付方式对企业的影响,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企业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模型,最后根据实证结果从并购企业和国家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并分析文章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婕[7]2006年在《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决策》文中提出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司金融理论产生于1958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发表了一个震惊世人的理论,即着名的MM理论。然而,该理论的成立依赖于众多“完美”的假设条件,而现实世界并非如此完美。因此,经济学家在过去40多年来对公司金融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努力找寻MM理论遗漏了什么?大量的学者相继把各种不完美的因素纳入研究之中,逐步考虑了税收、破产成本、信息非对称等因素,发展了权衡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着名的理论流派。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MM理论原有的假设条件几乎都被放松了。但人们发现,在公司金融决策的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异象不能被合理地解释。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MM理论唯一还没有被放松的假设,“理性人”假设,并开始怀疑人真的是理性的吗?现代心理学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人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其非理性主要有五种表现方式:过度自信、损失厌恶、框架效应、锚定效应及确认偏差。于是,人的非理性也开始被纳入对公司金融的研究之中,行为公司金融应运而生。行为公司金融将非理性的人主要分为两大类,公司内部的管理者及公司外部的投资者,并认为公司融资、投资、股利等金融决策所受到的阻碍即来自于这两个方面的非理性。因此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的阻碍因素出发,研究了管理者非理性和投资者非理性对公司融资、投资、股利等金融决策的影响,尝试性地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管理者资本配置行为?即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管理者如何反应?包括融投资决策、融资政策、股利政策。管理者能否纠正非理性投资者的估价偏差? (2)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影响以及非理性投资者如何反应?公司的融资决策主要在于如何决定公司的资本结构。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往往导致其高估公司未来现金流的价值并低估未来现金流
佚名[8]2000年在《本专辑出版说明》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8月26~2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七次桃品种研讨会,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生产单位共4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收到论文49篇。经论文作者同意,从中选出部分论文按本刊审稿程序进行初审、复审、决审,最后筛选出18篇论文汇集成“桃研究专集”在《果树科学》2000年增刊上发表。内容包括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生
姜全, 郭继英, 郑书旗, 赵剑波[9]2000年在《蟠桃果形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桃[Prunus percica Batsch(L.)]果实圆形和扁平形[蟠桃(Prunus percica var.platycarpa]杂交后代分析,认为桃果实圆形对扁平形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扁平形对圆形为显性。扁平形显性纯合致死,所有蟠桃均为杂合体Ss,所有圆桃均为隐性纯合ss。蟠桃之间杂交或蟠桃自交,后代蟠桃与圆桃分离比例为2:1,蟠桃与圆桃杂交(正反交)后代蟠桃与圆桃分离比例为1:1。
王力荣, 胡霓云[10]2000年在《桃自然休眠过程中花芽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对桃花芽低温打破休眠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在自然休眠结束后的被迫休眠中呈明显增高趋势,精氨酸和脯氨酸不仅在整个休眠过程中维持较高水平,且随着低温累积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苯丙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在需冷量满足后迅速减少,含硫氨基酸与打破休眠的关系不大。
参考文献:
[1]. 2000~2001企业并购状况及税收因素对并购成本的影响[D]. 罗红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D]. 史红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3]. 中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D]. 刘湘玫. 厦门大学. 2007
[4]. 我国企业并购的所得税问题研究[D]. 宋寒菁.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 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研究[D]. 李波. 湖南大学. 2008
[6]. 我国上市公司不同支付方式的并购绩效研究[D]. 杨柳青. 江西理工大学. 2012
[7].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决策[D]. 李婕.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8]. 本专辑出版说明[J]. 佚名. 果树科学. 2000
[9]. 蟠桃果形遗传分析[J]. 姜全, 郭继英, 郑书旗, 赵剑波. 果树科学. 2000
[10]. 桃自然休眠过程中花芽游离氨基酸的变化[J]. 王力荣, 胡霓云. 果树科学. 2000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企业并购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