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性视频编码论文-张卓良

可伸缩性视频编码论文-张卓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波变换,可伸缩性视频编码,MCTF,杠铃提升机制

可伸缩性视频编码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良[1](2014)在《小波变换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构网络给传统视频编码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传统视频编码码流不具有灵活的码率调节或仅有有限的码率调节功能,难以满足异构网复杂多变的情况,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动态图像专家组提出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用于解决异构网中带宽变化、终端不同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小波变换因未能带来与其复杂度匹配的性能,而没有被国际标准所采纳。但是因为它具有多分辨率特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实现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理想工具,关于它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其中有从生成信号/子带角度提出的STP(Spatio-Temporal subbands Prediction)工具方案作为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框架,以及用于实现运动补偿时域滤波的杠铃提升机制,都为解决运动补偿中分数像素精度映射和多对多映射时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杠铃提升方案,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杠铃函数和两种临近像素方案,并提出了与之配套的权重分配方案,以对该杠铃提升机制加以实现,并将其应用于基于小波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器。在具体的实现中;为了兼顾编码效率和杠铃提升的性能,采用了宏块级别的加权系数方案和帧级别的临近像素方案,实现了较好的压缩性能和可伸缩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03-01)

季茂胜,陶思平[2](2010)在《全帧内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的快速模式选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的视频编码技术H.264/AVC及可伸缩性扩展视频编码(Scalable Video Coding,SVC)通过多模式预测的方法实现了极高的压缩效率,同时也明显提升了编码复杂度。为减少SVC HighIntra Profile中增强层帧内编码模式选择的计算复杂度,本文提出一种快速的帧内模式选择算法:通过对增强层少量帧的编码模式进行全搜索,确定增强层中各种编码模式的分布情况以及增强层与底层的纹理相关性,然后利用模式分布的统计结果,直接跳过出现概率很低的预测模式;同时,本算法利用层间相关性的统计结果,通过查表的形式,省去增强层部分低效预测方向的模式选择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几乎不影响率失真性能的前提下,本算法能节约50%以上的编码时间。(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期刊2010年10期)

邓兵[3](2010)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的码率控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可伸缩性视频编码在研究及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为当今新的视频服务要求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从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应用出发,对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的码率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首先,介绍了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实现时域,空间和质量可伸缩的关键技术以及层迭QP分配机制。研究与分析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参考软件JSVM中运用的码率控制算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ρ域模型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码率控制算法。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引入了分级的B帧预测结构,它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因此,我们对码率的分配方法进行了改进,充分利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各类型帧对整体编码性能贡献不同的特性,采用了基于编码图像自身复杂度及其在图像组中的权重因子相结合的码率分配策略。同时,应用PID控制器,对初始分配的码率进行调整。该码率控制算方法在码率的精确匹配及解码图像的PSNR值两方面都优于JSVM中的码率控制方法FixedQP。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柯西分布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码率控制算法。相较于拉普拉斯分布模型,图像经DCT变换后交流系数的分布更加符合柯西分布。根据仿真结果,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码率控制中应用了分级的率失真模型,即对编码中的I帧和P帧分别建立基于柯西分布的率失真模型,对各时域增强层的B帧则建立线性的率失真模型。这种分级的率失真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码率控制性能和算法复杂度的折中。该码率控制算法相较于JSVM中的码率控制算法在码率的精确匹配及解码图像的PSNR值两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14)

柳辉[4](2009)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转码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当前的媒体应用环境具有网络形式的异构性、终端设备的多样性以及多媒体应用的复杂性等特点,从而造成了目前多媒体应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其中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技术提供内嵌多层子码流来提供不同时间、空间、质量等各种尺度的可伸缩功能,从而摆脱传统的单层视频编码而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另外,一直以来具有良好性能并被广泛研究的视频转码(Video Transcoding)技术则能对已编码码流按用户需求进行可变、多样的格式转换,同样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两者都是有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是目前视频处理与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深入分析最新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国际标准(Scalable VideoCoding,SVC)技术特点及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研究相应的转码技术,旨在解决在不同的网络应用环境、用户体验和编码格式下,转码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SVC技术与转码技术的性能对比。本文对SVC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测试,综合各种特性的视频内容,从编码端复杂度、编码性能、解码端复杂度以及可伸缩应用角度对其和视频转码进行详细的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指出SVC的优势以及缺点,为SVC的应用前景提供了理论分析和数据支持。2.提出了通用的基于SVC标准到H.264/AVC标准的空间分辨率转码框架及算法。本文研究了从SVC标准到H.264/AVC标准的空间分辨率转码过程,分析了SVC标准与H.264/AVC标准的异同点,提出了通用的空间分辨率转码框架,着重在像素域上研究快速运动估计、快速模式选择以及运动重用技术的算法,在保证良好转码性能的同时,实现了低复杂度的、从SVC到H.264/AVC的空间分辨率转码。3.提出了通用的从SVC标准到H.264/AVC标准的综合转码框架及算法。在本文所提的空间分辨率转码技术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从SVC标准到H.264/AVC标准的质量转码过程,并提出了综合空间分辨率和质量的通用的转码框架,分别在像素域的闭环以及开环算法中研究综合转码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闭环/开环联合的综合转码方法以及由底向上的快速模式选择算法,在保证性能损失不大的情况下,进行迅速的转码,实现复杂度以及率失真性能的良好折中。综上所述,本文对SVC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与转码,进行空间与质量的转码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5-02)

张亮[5](2009)在《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发展,视频传输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视频编码技术是在码率固定的情况下对视频序列进行处理,使其能够达到最大的压缩,但这样的编码系统提供的数据流无法根据用户需求和网络条件进行动态调整,因而不太适合当前的网络传输。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SVC)是一种新技术,它所产生的数据流能够不经过重新编码而适应不同的需求,克服了传统编码系统中的缺点和不足。近几年SV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精细颗粒度可伸缩(FGS)技术的研究当中,对于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的可伸缩编码方向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目前现状,本文对目前可伸缩视频编码中的基本技术做出了较为深入研究,给出了一套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可以同时实现多种伸缩性的编码解码系统,并将整个系统在VC6平台上加以实现。尽管目前系统的性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它已能够实现动态适应各种模拟的用户和网络需求参数的改变,达到数据流不经过重新编码就可重复利用的设计构想。.(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9)

邓云[6](2009)在《质量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与差错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视频编码技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家电以及消费电子的迅速发展,以视频内容为核心的流媒体服务已成为信息产业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业务之一。然而,不同于面向存储的视频应用,流媒体数据在传输时必须面对如网络异构、带宽波动、传输错误、终端多样性等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视频编码系统具备在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上提供时域、空域和质量域的可伸缩性能力。可伸缩性编码(Scalable Video Coding, SVC)作为处理此类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是目前视频编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目前最新的基于H.264/AVC扩展的可伸缩性编码标准——JVTSVC为平台,研究了质量可伸缩性编码中的相关问题。论文针对精细颗粒度的可伸缩性编码(Fine Granular Scalability, FGS)和粗糙颗粒度的可伸缩性编码(Coarse Granular Scalability, CGS),分别研究了各种编码框架及其参数优化和码流截取问题以及增强层的差错掩盖问题。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FGS基本框架及其改进框架的特点,针对低延时下的视频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关键帧的开环—闭环混合FGS编码框架。框架将序列中的多数帧编码为非关键帧,非关键帧使用单预测环路的开环方式,提高了FGS的编码效率,但也引入了基本层漂移(Drift).为消除漂移,周期性地插入关键帧,关键帧使用双预测环路的闭环方式且仅从前一关键帧进行预测,因此在基本层阻止了漂移。增强层则使用自适应参考(FGS with Adaptive Reference, AR-FGS)技术在提高编码效率的同时保持较好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相对JVT SVC中的AR-FGS编码框架在降低了计算复杂度的同时,在大部分码率范围内提高了编码性能。仅在接近基本层码率点的极低码率范围内,编码性能对具有中等或较大运动程度的序列有轻微下降。针对上文提出的FGS混合框架,考虑到关键帧和非关键帧对序列整体质量的贡献不同,提出一种非对称的码流截取算法。算法在同一FGS层内将码率优先分配给对序列整体质量贡献更大的关键帧,对非关键帧则平均分配。实验结果表明,结合非对称的码流截取算法,混合FGS编码框架的性能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其次,本文研究了AR-FGS中的漏因子选择问题。考虑到码流截取方式间接影响着漏预测的性能,本文首先分析了JVT SVC测试模型——JSVM中的码流截取方式,提出一种改进的码流截取方式,保证了输出码流在帧级上的平滑。然后提出一种自适应的漏因子选择算法,算法根据当前参考帧基本层数据量与前一个Ⅰ帧的基本层数据量的比值,独立地为每帧选择最优的漏因子,同时根据短期平均基本层数据量与当前参考帧基本层数据量的比值,对所选漏因子进行调节。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PSNR(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值在大部分码率范围内高于固定漏因子算法。最后,本文研究了质量增强层的差错掩盖问题。在当前帧增强层丢失时,有两种较为常用的差错掩盖方式:使用当前帧基本层对应位置的重建图像,或前一帧增强层在运动补偿中对应位置的重建图像对受损图像进行掩盖。在对这两种掩盖方式的特点和适用环境进行实验分析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失真度估计的自适应增强层差错掩盖算法。算法根据正确接收的基本层重建残差以及基本层与增强层量化参数的差距,分别估计出两种掩盖方式各自的总体失真度,并以4×4块为单位,选择失真度小的方式进行掩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掩盖算法与上述两种常用掩盖方式相比,PSNR分别提高了约4.0与0.6 dB。对具有中等运动程度和中等量化差距的序列,效果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2-01)

陈康,刘建军,凃国防[7](2009)在《一种基于CCSDS IDC标准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通信具有资源受限和差错率高等特点.国际空间数据系统顾问委员会(CCSDS)所制定的图像数据压缩标准(IDC)是一种应用于空间通信的图像编码标准.但该标准未能利用序列的时域相关性,仅适用于图像编码,不适应于空间视频通信.因此,结合运动补偿时域滤波,提出了一种基于CCSDSIDC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算法以及一种新颖的动态帧分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编码性能,并能适应于空间通信网带宽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韩涛,王群生,杨春玲[8](2007)在《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MPEG-4可伸缩编解码方案FGS存在编码效率低的缺陷,出现了不少改进方案,如渐进的精细可伸缩视频编码方案和运动补偿精细可伸缩视频编码方案。对各种编码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07年09期)

王世刚,王学军,韩慧[9](2007)在《叁域混合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信道中传输视频面对着信道带宽窄、波动大、误码率高及终端多样性等技术难题。科技人员提出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法对以上问题有着较好的解决能力,但已有方法都只提供解决视频某一或两个特性参数可伸缩性的能力,无法灵活的适用于当前网络对各种可伸缩性的综合需要。本文在已有的传统可伸缩性视频编码和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叁域混合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法。该方法将已有的时域、空域、SNR FGS 可伸缩性方法有机结合,在未明显增加编解码器复杂度的前提下,提供了一种基于视频流服务器的编码器方案,它能同时提供可选的时域、空域、FGS 可伸缩性。通过系统平台试验验证, 该方法在综合可伸缩性能上得到了加强。(本文来源于《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7-01)

刘铭[10](2007)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技术研究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海量的视频信息不断涌现,使得对视频传输的要求日益增高。数字视频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随着数据压缩技术、宽带网络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多媒体通信成为应用的新领域。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为此,在信息学科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技术。视频对象编码是视频传输中的重要一步。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在视频编码中的现状,取得的成绩,现有的成熟技术,同时介绍了在面向网络通信视频编码中面临的挑战。随后介绍了视频压缩的基本理论及MPEG视频压缩标准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对象的视频编码方法,并分析了可伸缩的视频编码方法。同时讨论了可伸缩的视频编码原理和框架,以及可伸缩性编码的特性和相关问题,改进基于运动的时间轴分级编码方法,以运动估值技术中图像运动矢量块等作为度量,将运动矢量按时间频率分等级,针对划分的大小不等的子块的运动矢量作为各个子块运动速度的度量,然后将块进行编码,对于运动矢量的处理根据运动矢量的大小来分别进行帧差编码和运动估值编码的方法。实验显示有良好的视觉系统特性和视频压缩效率,最后用相关的软件设计和搭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并进行实践。(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23)

可伸缩性视频编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新的视频编码技术H.264/AVC及可伸缩性扩展视频编码(Scalable Video Coding,SVC)通过多模式预测的方法实现了极高的压缩效率,同时也明显提升了编码复杂度。为减少SVC HighIntra Profile中增强层帧内编码模式选择的计算复杂度,本文提出一种快速的帧内模式选择算法:通过对增强层少量帧的编码模式进行全搜索,确定增强层中各种编码模式的分布情况以及增强层与底层的纹理相关性,然后利用模式分布的统计结果,直接跳过出现概率很低的预测模式;同时,本算法利用层间相关性的统计结果,通过查表的形式,省去增强层部分低效预测方向的模式选择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几乎不影响率失真性能的前提下,本算法能节约50%以上的编码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伸缩性视频编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卓良.小波变换在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4

[2].季茂胜,陶思平.全帧内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的快速模式选择算法[J].电子技术.2010

[3].邓兵.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中的码率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柳辉.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转码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5].张亮.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6].邓云.质量可伸缩性视频编码与差错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7].陈康,刘建军,凃国防.一种基于CCSDSIDC标准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算法[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

[8].韩涛,王群生,杨春玲.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的研究[J].电视技术.2007

[9].王世刚,王学军,韩慧.叁域混合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法[C].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0].刘铭.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技术研究及实现[D].吉林大学.2007

标签:;  ;  ;  ;  

可伸缩性视频编码论文-张卓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