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论文_张世华,田军,叶素娟,杨映涛,付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坳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川西,致密,砂岩,模式,东坡,碳酸盐,地层。

川西坳陷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华,田军,叶素娟,杨映涛,付菊[1](2019)在《断层输导型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动态成藏过程——以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上叁迭统须二段气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是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块,但须二段气藏气水分布关系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较大。为了给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的高效勘探提供新思路,以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层水化学特征,结合构造、断层输导体系特征及单井生产动态分析,探讨了SN走向断层对须二段气藏天然气成藏及气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油气高产富集区主要表现为断层输导型天然气成藏模式,该类成藏模式具备良好的构造—断层—储层配置条件,含气性好;(2)断层输导型成藏模式的气藏高产富集主控因素为"古今构造高位+断层通源输导+优质储层聚气",构造—断层—储层时空配置是控制气水分布的关键;(3)根据构造—断层—流体—成岩—成藏时空配置的差异性,结合单井生产数据,将断层输导型天然气成藏模式细分为"高产稳产、气水同产""中产稳产、低产水""低产气、高产水"3种气水产出特征;(4)具有"高产稳产、气水同产"生产特征的钻井,表现出"断层、储层在构造高部位相接"的特征,而具有"中产稳产、低产水"生产特征的钻井,普遍具有"断层、储层在构造高部位、低部位均相接"的特征,单井以产气为主,天然气产量稳定,仅产少量低矿化度地层水,可以通过实施水平井钻井来提高单井产量,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7期)

林小兵,田景春,刘莉萍,李敏同[2](2019)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硅质碎屑颗粒溶蚀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叁迭统煤系地层的须家河组优质储层为对象,运用普通薄片、主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对其中发育的硅质碎屑溶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川西须家河组硅质碎屑存在酸性地层水条件下有氟参与发生的溶蚀。在须家河组石英包裹体中测到的F成分,是F~-、 HF_2~-、未离解的HF分子及(HF)_2等含F成分的总和,并且以未离解的HF分子和(HF)_2为主。硅质溶蚀过程中,活性成分(HF)_2或HF_2~-吸附于硅质颗粒表面,H~+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他矿物组合同时发生物质的交换与变化,包括长石、岩屑的溶蚀、硅质胶结等。硅质溶蚀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球化学标志、硅质颗粒的部分溶解、致密砂岩背景下颗粒间接触缝的开启和矿物组合标志。(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吴文静,吴东胜[3](2019)在《川西坳陷东坡断裂优势运移通道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东坡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油气来源于下伏须家河组烃源层,烃源断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本文采用燕山末期的断面古构造形态构造运移动力模型,应用断层泥比率(shale gouge ratio,SGR)参数对断裂输导性进行评价并建立输导格架模型,根据断-源空间匹配构造烃源岩排烃模型,预测断裂优势运移通道分布并探讨其对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断面形态和断-源匹配关系是断裂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主控因素,断面形态决定天然气运移指向,烃源岩和断层的接触关系、厚度及生烃强度决定了优势运移通道的供烃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9年05期)

徐晨,陈洪德,刘佳庚,刘通,林良彪[4](2019)在《川西坳陷须四段上亚段致密砂岩岩石物理相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主要产气层位之一。分析岩心观察及钻、测井等资料,认为须四段上亚段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及席状砂4种沉积微相,结合普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测试方法,深入开展储层成岩相及构造相研究,将成岩相划分为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溶蚀相、高岭石胶结-溶蚀相、碳酸盐胶结-溶蚀相5种;将构造相分为裂缝相和无裂缝相2种。综合沉积、成岩及构造因素,将研究区须四段上亚段岩石物理相划分为Ⅰ,Ⅱ1,Ⅱ2,Ⅲ及Ⅳ共5类,其中Ⅰ类为高孔基质-裂缝型储层,Ⅱ1类为高孔基质型储层,Ⅱ2类为低孔基质-裂缝型储层,Ⅲ类为低孔基质型储层,Ⅳ类为泥岩。结合测井曲线,建立各类岩石物理相的测井识别标准,为单井岩石物理相的划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3期)

杨威,左如斯,陈冬霞,姜振学,宋岩[5](2019)在《气候-构造综合机制下的川西坳陷中生界陆相页岩发育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非常规陆相油气储层的特殊成因机理,前人已开展广泛讨论。然而,关于沉积背景对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分布的制约仍值得深入探究(e.g.,Loucks and Ruppel,2007;Bai et al.,2009;Zou et al.,2010a,b;Song et al.,2013;Milliken,2014),以深入开展页岩-致密砂岩共生储层层系的精细评价与资源量预测。本研究以川西坳陷上叁迭统须家河组河湖沉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梦云[6](2019)在《川西坳陷须五段源内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前陆盆地处于四川盆地的西部。从大地构造背景上看,川西坳陷位于龙门山前缘推覆带的东边,在扬子板块西北边缘。北部边缘是米苍山,南部是峨眉一瓦山断块,西边临靠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部接壤川中隆起,呈北东一南西向的条状带地形。川西坳陷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史过程,形成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西南油气分公司关于川西地区须家河组源内成藏体系的相关开发测试井现已有23口井,而且测试井的产量显示结果较高,有14口井测试产量超过1万方/天,其中新场32井4.6万方/天、新场26井3.4万方/天,表明川西坳陷须五段具有远大潜在的天然气勘探资源。本论文对须五段源内成藏体系的研究思路:利用所有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等来进行展开分析。(1)通过对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连井对比,找到优质烃源岩的层段,绘制优质烃源岩厚度图,分析其展布特征,与气藏井相结合,找到其与气藏井的关系。(2)基于对区域沉积环境的分析,分析须五段储层类型,结合物性特征、粒度中值和连井对比,识别出优质储层段,绘制对应砂体厚度图,分析其展布特征以及对气藏的影响。(3)通过对单井进行压力预测,了解川西地区须五段的压力系统情况,分析压力对气藏的影响。(4)绘制成藏模式图和对典型气藏进行剖析,总结成藏模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通过以上步骤,本文主要有四点认识:(1)识别出叁套相对较好的优质烃源岩,分别是TX5-5、TX5-6和TX5-7砂层组,将含气井及产气井与优质烃源岩厚度图相迭合发现,气井主要集中分布在优质烃源岩的范围附近,须五段主要是近气源成藏。(2)须五段储层类型属于低孔-特低渗型,主要是叁角洲前缘的砂体;识别出叁套相对较好优质储层,分别是TX5-6、TX5-7和TX5-8砂层组;储层的位置、物性特征和厚度都对油气的聚集以及产出起到重要影响。(3)异常高压提供了运移动力,是须五段天然气高效富集的主要因子之一。(4)主要的成藏模式类型为纵向迭置型,也存在未研究的其他模式类型。成藏的主控因素:气源控制了气藏的范围及规模(主要是近气源成藏);有利相带决定了优质储层的发育;异常高压影响了天然气的高效富集。(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王鹏,陈刚,范厚江[7](2019)在《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产出水判别及地球化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判别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产出水的成因、明确产出水的地球化学差异,对该区气井生产数据与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研究区产出水的判别标准:凝析水——水气比小于0.2 (m~3/10~4 m~3),矿化度小于10 g/L;地层水——水气比大于0.2 (m~3/10~4m~3),矿化度大于10 g/L.同时发现研究区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显着差异:矿化度——凝析水矿化度均小于10 g/L,且以小于1 g/L为主,地层水矿化度大于10 g/L,且以大于70 g/L为主;水型——凝析水以CaCl_2型、MgCl_2型为主,地层水以CaCl_2型为主;主要离子含量——SO_4~(2-)含量凝析水略高于地层水,其余离子含量地层水高于凝析水.由于研究区地层水与凝析水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显着差异,所以在开展地层水研究中必须首先区分地层水与凝析水,确保分析样品为地层水,才能保证结论可靠.(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鹏,朱童,徐邱康,陈刚,范厚江[8](2019)在《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_o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TOC)平均值普遍低于0.3%,普遍未达到有效烃源岩,能为雷口坡组提供的气源非常有限。天然气组分分析显示: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烃类组分,不含或含微量H_2S,而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非烃组分,天然气中H_2S体积分数为3.50%~9.97%,平均值为4.91%,属高含H_2S气藏。受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有限与雷口坡组多套膏盐层封堵的影响,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得益于沟通下伏海相层系的断裂与下伏发育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下伏海相层系为该区雷口坡组气藏提供了主要的气源。两构造带气源的差异导致了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敏,刘建,林小云,熊山,牛斌莉[9](2018)在《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演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东坡气藏主力产层为沙溪庙组,其圈闭类型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多为致密砂岩储层,但断层发育,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断砂匹配样式与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有重要影响。基于前人已有的认识,通过沙溪庙组气藏成藏动力演化、气水分布特征及生烃期次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成藏幕次等研究,认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受构造古隆起、断砂配置、储层物性、构造演化影响,形成了"构造控向、断砂控运、储层控藏、演化控调"的成藏演化模式,同中存异,高庙子地区古构造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中江地区岩性控制作用占主导。沙溪庙组气藏间歇性充注具"燕山期叁幕成藏,喜山期调整改造"的成藏特征,多期构造演化和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含气饱和度,导致沙溪庙组气藏分布、气藏产能差异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杨永剑,张世华,杨映涛,朱丽,阎丽妮[10](2018)在《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沙溪庙组砂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胶结物是川西坳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集层最主要的胶结物,也是其储集层致密化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以龙门山前地区最为发育,其平均含量约为12%.以龙门山前沙溪庙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在样品微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对其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区沙溪庙组碳酸盐胶结物以连晶和微晶方解石为主,δ~(13)CPDB为-7.69‰~-2.13‰,以无机碳源为主,δ18OPDB为-15.34‰~-9.60‰,其形成温度为56.1~101.3℃,总体上形成于早成岩阶段。其中连晶方解石FeO和MnO含量均较低,少量微晶方解石富含FeO和MnO,表明其形成以早成岩阶段为主,但也发育有晚成岩阶段的方解石胶结物,其形成与来自深部富Fe和Mn的流体有关。(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川西坳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叁迭统煤系地层的须家河组优质储层为对象,运用普通薄片、主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对其中发育的硅质碎屑溶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川西须家河组硅质碎屑存在酸性地层水条件下有氟参与发生的溶蚀。在须家河组石英包裹体中测到的F成分,是F~-、 HF_2~-、未离解的HF分子及(HF)_2等含F成分的总和,并且以未离解的HF分子和(HF)_2为主。硅质溶蚀过程中,活性成分(HF)_2或HF_2~-吸附于硅质颗粒表面,H~+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他矿物组合同时发生物质的交换与变化,包括长石、岩屑的溶蚀、硅质胶结等。硅质溶蚀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球化学标志、硅质颗粒的部分溶解、致密砂岩背景下颗粒间接触缝的开启和矿物组合标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坳陷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世华,田军,叶素娟,杨映涛,付菊.断层输导型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动态成藏过程——以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上叁迭统须二段气藏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9

[2].林小兵,田景春,刘莉萍,李敏同.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硅质碎屑颗粒溶蚀作用及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2019

[3].吴文静,吴东胜.川西坳陷东坡断裂优势运移通道预测[J].中国科技论文.2019

[4].徐晨,陈洪德,刘佳庚,刘通,林良彪.川西坳陷须四段上亚段致密砂岩岩石物理相划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5].杨威,左如斯,陈冬霞,姜振学,宋岩.气候-构造综合机制下的川西坳陷中生界陆相页岩发育模式[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张梦云.川西坳陷须五段源内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D].长江大学.2019

[7].王鹏,陈刚,范厚江.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产出水判别及地球化学差异[J].宜宾学院学报.2019

[8].王鹏,朱童,徐邱康,陈刚,范厚江.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9

[9].徐敏,刘建,林小云,熊山,牛斌莉.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演化模式[J].现代地质.2018

[10].杨永剑,张世华,杨映涛,朱丽,阎丽妮.致密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沙溪庙组砂岩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8

论文知识图

川西坳陷周公1井-南江甘溪晚叁...洛带-龙泉-简阳须二段前积地震反射北...川西坳陷什邡金河-川泉171井晚...川西坳陷晚叁迭世小塘子期有障...川西坳陷晚叁迭世须二期-须叁...川西坳陷须二期岩相古地理图

标签:;  ;  ;  ;  ;  ;  ;  

川西坳陷论文_张世华,田军,叶素娟,杨映涛,付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