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颈融合论文_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枕颈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颈椎,曲度,疗效,倾斜角,椎管,脊髓,后路。

枕颈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1](2019)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8-06采用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不稳定颅底凹陷症,术前行大重量颅骨牵引,术中维持颅骨牵引行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结果 7例术中未出现硬膜破裂、血管损伤、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18~22)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脱位得到较好矫正,术后颈髓角较术前增加(36.8±5.7)°,术后CT显示钉道位置良好,脊髓受压解除。植骨均获得有效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再脱位发生。术后第3天JOA评分为(10.5±1.7)分,较入院时(6.1±1.1)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技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具有操作难度低、固定牢固、植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唐超[2](2019)在《健康人群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参数测量及其在枕颈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观察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时OC2A和POCA的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及下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性别和年龄随机筛选150例无颈椎疾病的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其中男女各75例,各性别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分5个组;经3名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分别测量健康组的OC2A和POCA,取其平均值。回顾我院2010年01月-2016年06月创伤型寰枢椎脱位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21患者的临床资料(疾病组),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行走即刻及术后末次随访的OC2A、POCA和下颈椎曲度(CSA);记录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JOA、NDI及术后行走即刻与术后末次随访CSA改变值(dCSA)。结果:健康组150名志愿者OC2A、POCA分别为14.5°±3.7°、108.2°±8.1°,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7.2°~21.8°、92.3°~124.0°;而且OC2A与POCA之间存在负相关(r=-0.386,P<0.001)。疾病组21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前OC2A(18.2°±5.4°)明显大于健康组(P<0.001),POCA(113.9°±10.4°)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走即刻理想的OC2A和POCA(均在健康组95%CI参考范围)有11例(组1),其余患者(组2)和组1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JOA和NDI功能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之间末次随访VAS、JOA无显着性差异(P=0.981,P=0.439);但组1末次随访NDI(6.2±2.4)明显低于组2(9.3±3.6)(P=0.028)。组2 dCSA(5.9°±6.1°)大于组1(-3.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OC2A与POCA负相关对于维持枕颈区生物力学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急性创伤性上颈椎疾病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时,将OC2A和POCA分别控制在健康人群的95%CI参考范围(7.2°~21.8°、92.3°~124.0°),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减小远期下颈椎前凸曲度的丢失。(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18)

曾玉林,吴凡,万盛钰,张健,林旭[3](2019)在《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吞咽困难原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初步研究术后并发吞咽困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枕颈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3~82岁,平均(58.3±13.3)岁;单纯寰椎骨折14例,寰枢椎骨折6例,颈1-2平面椎管内占位1例,慢性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受压2例,炎性疾病所致不稳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和疼痛的情况。采用枕颈角(O-C_2)和下颈椎角(C_2-C_7)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角度改变。对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从颈椎曲度上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50个月,平均26.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11.6±1.5)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5.4±1.2)分,VAS评分由术前的(6.4±1.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骨融合率为95.8%(23/24)。O-C_2角由术前的(16.5±7.6)°减小到末次随访时的(14.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C_2-C_7角由术前的(9.4±5.5)°增大到末次随访时的(16.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患者术后发生吞咽困难,其可能原因是融合在屈曲位。结论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会改变上、下颈椎的生理曲度,融合在屈曲位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黄凯,唐旭东,周永强,陈安富[4](2019)在《枕颈融合联合扩大成形减压治疗枕颈区畸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枕颈融合联合扩大成形减压术在治疗枕颈区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枕颈区畸形患者行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枕颈融合、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8个月。15例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3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无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加重、脊髓空洞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3~18(15. 42±0. 52)分,较术前8~12(11. 52±0. 79)分明显改善(P <0. 05),改善率为71%。结论枕颈融合联合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有效解除枕颈段脊髓压迫、稳定上颈椎,是脊髓减压、重建上颈椎稳定性有效、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阮天臣[5](2019)在《枕颈融合术后胸1倾斜角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就是枕颈融合术,其临床有效性在多年的实践应用中得到证实,既往研究表明枕颈交界区固定后会出现下颈椎曲度的改变,而正常人群中胸1倾斜角与颈椎曲度成正相关,其在枕颈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改变中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测量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枕颈融合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分析枕颈融合后下颈椎曲度变化,探讨胸1倾斜角在枕颈融合固定后对下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二科因颅颈交界区畸形接受枕颈融合手术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30~62岁,平均45.5岁;所有患者随访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诊断为颅颈交界区畸形,其中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枕融合10例,寰枢椎脱位合并Chiari畸形12例;其中有8例患者一期联合前路经口松解术,所有患者行枕骨板-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矢状位参数采用站立位颈椎侧位X线测量,每个参数测量叁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选取的参数包括影像学参数有手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Oc-C2角)、颈椎前曲角(C2-7 Cobb角)、胸1倾斜角(T1 slope)等。临床效果指标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颈椎JOA评分、NDI评分以及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年龄、性别、JOA、NDI、VAS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组设计:根据术前胸1倾斜角均值分成两组A组(胸1倾斜角>26.15°),B组(胸1倾斜角<26.15°),分析两组术后、末次随访C2-7 Cobb角改变程度。结果:34例患者手术顺利,期间未见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及其它并发症出现的病例,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JOA评分由术前7.31±1.72改善至12.18±1.35,NDI评分由术前22.64±4.27下降至14.24±3.07,可视化疼痛VAS评分术前4.32±0.48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63±1.27,其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Oc-C2角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 slope、C2-7 Cobb角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86)。相关性检验分析中,术前T1 slope与C2-7 Cobb角具有相关性,与术前Oc-C2角不具有相关性,术后Oc-C2角与术后C2-7 Cobb角具有负相关性,术后T1 slope与C2-7 Cobb角具有正相关性。分组统计学分析:术前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两组Oc-C2角、JOA、NDI、VAS等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至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改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改变幅度明显大于B组,术前胸1倾斜角大的患者术后出现更大的颈椎曲度变化。结论:1.枕颈融合术后枕颈角度与下颈椎曲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增大的枕颈角提示出现颈椎曲度的减小。2.术前较大的胸1倾斜角枕颈融合术后出现较大的下颈椎曲度丢失,可以作为手术固定枕颈角的参考,胸1倾斜角大的患者可考虑减小枕颈固定角度予以代偿减少下颈椎曲度变化。(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李广州,刘浩,丁琛,杨毅,孟阳[6](2019)在《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后枕颈角和枕颈角调整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及枕颈角(occipital-C_2angle,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6年1月联合应用POCA及O-C_2角指导后路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固定角度调整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44.4岁。诊断为颅底凹陷伴寰枢椎脱位2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3.2±2.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3±0.9)分。术中首先通过POCA指导钉棒系统预弯,使12例术前POCA为非正常值患者的POCA恢复到正常值范围;然后术中透视确认上述患者O-C_2角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中4例为非正常值,2例需要术中调整);调整后POCA及O-C_2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程度;影像学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术后POCA和O-C_2角及下颈椎曲度(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个月。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再手术发生。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2.9±0.8)分和(15.4±0.9)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t=15.870,P=0.000;t=6.587,P=0.000)。影像学检查示22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未见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枕颈部稳定性良好。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POCA和O-C_2角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下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POCA及O-C_2角选择合理的枕颈固定角度可确保更好的手术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李广州,洪瑛,刘浩,杨毅,孟阳[7](2018)在《枕颈融合术中联合两种测量枕颈角方法调控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着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着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吴静,任英,汪四花[8](2018)在《经口咽松解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脊髓空洞症1例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1例颅底凹陷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经口咽松解后路融合手术的护理。术前有效的术式训练有利于术中的复位,减少并发症;口咽部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切口感染;严密病情观察和针对性护理,能尽早发现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时治疗。患者于术后第11天在颈围保护下出院,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工作,术后6个月复查四肢感觉恢复正常,左上肢肌力由3级恢复至5级。(本文来源于《护理与康复》期刊2018年05期)

张鹏[9](2018)在《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30年代第一例枕颈融合手术报道以来,枕颈融合手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恢复枕颈交界区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及维持复位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近年来,部分患者枕颈融合术后出现下颈椎曲度异常,严重者出现后凸畸形或半脱位,有的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从而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目前关于枕颈融合术后出现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像学对枕颈角(O-C2角)与下颈椎曲度(C2-C7角)的观察随访,而其生物力学机制尚未得以阐明。另外,在离体生物力学研究中,由于标本的离断,O-C2角的测量难以实现,而后枕颈角(POCA角)的使用却不受影响,但有文献指出POCA角的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目的1、通过多人重复测量及统计分析,验证POCA角的可靠性。2、通过人尸体颈椎标本的离体生物力学研究,分析不同的POCA角对下颈椎各节段的运动范围(ROM)和椎间压力(IDP)的影响,揭示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变化的生物力学机制,为枕颈融合手术术中POCA角固定大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3、通过临床随访研究,对枕颈融合手术前、后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O-C2角和POCA角以及C2-C7角的关系进行评价,揭示POCA角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由3名资深骨科医生对30名健康志愿者以及30名罹患枕颈部疾患需行枕颈融合手术患者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光片的O-C2角及POCA角进行测量、记录。间隔至少两周以后相同的3名医生再次测量、记录,两次记录分别用不同的文档,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真实性。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统计分析每名医生前后两次测量之间的复测信度(intra-observer ICC)及3名医生测量之间的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ICC),并对健康组和疾病组的O-C2角及POCA角进行统计分析。2、选用8具新近死亡的青壮年颈椎标本作为实验材料,应用强生辛迪思(DePuy Synthes)公司的枕颈融合系统,以及生物力学试验机、OptiTrack~?运动捕捉系统、060型微型压力传感器及与之适配的P3型应变测量仪和记录器等实验工具,使用混杂测试模式模拟颈椎叁维运动。其中枕颈固定节段为枕骨(C0)、枢椎(C2)及第叁颈椎(C3)。测试分为6种工况分别进行,其中第1种是未行内固定的正常组,其余5种是枕颈固定时将POCA角固定于不同角度的实验组,分别为:1、中立位组(POCA=111°),2、中立位-SD组(POCA=101°),3、中立位+SD组(POCA=121°),4、中立位-2SD组(POCA=91°),5、中立位+2SD组(POCA=131°)。实验中对各运动节段(C3/4、C4/5、C5/6、C6/7)在前屈、后伸、左旋及左侧弯等4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ROM)以及椎间压力(IDP)进行监测记录。对正常组和各实验组在各个运动方向上的ROM以及IDP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对2005年1月到2016年12月之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脊柱病区收治的由同一名手术医生行枕颈融合手术治疗的30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其术前、术后第二天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中立位颈椎侧位X光片的O-C2角、POCA角、C2-C7角等叁个参数。比较、分析O-C2角、POCA角、C2-C7角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化趋势。结果1、本研究中健康组的O-C2角为:19.72°±6.80°,POCA角为:111.13°±9.71°;疾病组O-C2角为:7.12°±11.70°,POCA角为:121.23°±14.64°;两组间有的统计学差异(P<0.001,P=0.003)。3名医师对健康组O-C2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75、0.948和0.974,观察者间信度为:0.983;对POCA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84、0.856和0.945,观察者间信度为:0.948。3名医师对疾病组的O-C2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90、0.988和0.986,观察者间信度为:0.995;对POCA角测量的复测信度分别为:0.998、0.997和0.997,观察者间信度为:0.999。2、枕颈固定以后,C0到C3之间各个方向的ROM较正常组显着减小,而C3-C7各节段间在各个方向上的ROM较正常组均有显着增加。而POCA角的改变,四个方向的测试中,其对前屈和后伸的影响最为显着,且各节段ROM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在前屈方向上,随着POCA角的增大,各节段的ROM随之减小;而后伸方向上,趋势相反,随着POCA角的增大,各节段的ROM随之增大。而POCA角固定于中立位时,虽然各节段前屈、后伸时的ROM虽然仍明显大于正常组,但未出现POCA角过小时前屈方向上和过大时后伸方向上的极度增大的活动度。虽然施加内固定以后,各实验组在左侧弯及左旋转方向上的ROM均显着增加,但POCA角的改变对这两个方向上的ROM均无显着影响。而IDP的测试结果仍可看出POCA角对前屈、后伸影响的趋势,随着POCA角的增大,各节段前屈时IDP呈现减小的趋势;同样各节段后伸时IDP也呈现减小的趋势。3、枕颈融合手术治疗以后患者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O-C2角与POCA角、C2-C7角呈负相关,POCA角与C2-C7角呈正相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O-C2角、POCA角及C2-C7角均较术前获得改善;末次随访时的O-C2角、POCA角及C2-C7角和术后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O-C2角与POCA角、C2-C7角呈负相关,而POCA角与C2-C7角之间无显着相关;末次随访时O-C2角的变化值和末次随访时POCA角的变化值、末次随访时C2-C7角的变化值之间呈负相关,末次随访时的POCA角变化值与C2-C7角变化值之间呈正相关。结论1、健康组和疾病组之间的O-C2角和POCA角均存在显着差异。这两种测量方法对健康人群及罹患枕颈部疾患的人群的枕颈序列的评估均有较高的复测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POCA角是一种临床实用性强、可靠性高的枕颈序列观测指标,可用于临床及实验研究。2、枕颈固定以后,固定节段的ROM显着减小,而其余运动节段均出现代偿性活动增加。POCA角中立位固定时,相较于过曲和过伸位固定,其在前屈后伸时可避免出现极度增大的活动度,且各运动节段的椎间压力也近似正常。因此,枕颈固定时,POCA角固定在中立位的111.13°±9.71°左右可获得最佳的生物力学环境。3、枕颈融合手术可有效改善枕颈序列并维持复位。POCA角是全颈椎序列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变化与O-C2角的变化呈负相关,与C2-C7角的变化呈正相关。为减少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序列异常的发生,术中不应只简单过度后伸复位,应对POCA角的选择持谨慎态度,应全面考量颈椎的整体序列。对于术前下颈椎曲度较小的患者,术中固定时不宜将POCA角较术前作较大幅度的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蔡杰[10](2018)在《后路钉板及钉棒系统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后路钉板及钉棒系统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对后路枕颈融合术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01月至2017年10月因上颈椎疾患在我院行颈后路枕颈融合术的患者57例,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12-72岁,平均48岁。按照术式分为后路钉板系统枕颈融合组(A组,32例)和后路钉棒系统枕颈融合组(B组,25例)。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延髓脊髓角(CMA)、寰齿前间隙(ADI)、椎弓根钉误置率、枕骨螺钉脱出率、植骨融合情况及复位丢失率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8个月。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枕骨螺钉脱出率为12.5%,B组为4.0%,A、B两组枕骨螺钉脱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自JOA评分、CMA、ADI在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髓角皆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1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时A、B两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87.5%、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解剖复位丢失率分别为6.3%,4.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入椎弓根螺钉64枚,穿破椎弓根皮质5枚,误置率7.8%,1例患者出现椎动脉损伤,术后患者未出现其他脑缺血性疾病表现;B组置入椎弓根螺钉50枚,穿破骨皮质3枚,误置率6.0%,未出现椎动脉损伤;两组误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均骨性融合,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钉板及钉棒系统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具有相似的复位效果及术后稳定性,两者均能取得满意的植骨融合和神经症状缓解。对于骨质疏松及颈侧屈患者应避免使用钉板系统,术中避免过度牵引及将枕颈板预弯过度或不足,术后应严格制动,以减少枕骨螺钉脱出率。两者可为后路枕颈融合术提供更多的内固定选择。(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枕颈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观察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时OC2A和POCA的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及下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性别和年龄随机筛选150例无颈椎疾病的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其中男女各75例,各性别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分5个组;经3名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分别测量健康组的OC2A和POCA,取其平均值。回顾我院2010年01月-2016年06月创伤型寰枢椎脱位行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21患者的临床资料(疾病组),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行走即刻及术后末次随访的OC2A、POCA和下颈椎曲度(CSA);记录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JOA、NDI及术后行走即刻与术后末次随访CSA改变值(dCSA)。结果:健康组150名志愿者OC2A、POCA分别为14.5°±3.7°、108.2°±8.1°,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7.2°~21.8°、92.3°~124.0°;而且OC2A与POCA之间存在负相关(r=-0.386,P<0.001)。疾病组21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前OC2A(18.2°±5.4°)明显大于健康组(P<0.001),POCA(113.9°±10.4°)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走即刻理想的OC2A和POCA(均在健康组95%CI参考范围)有11例(组1),其余患者(组2)和组1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JOA和NDI功能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之间末次随访VAS、JOA无显着性差异(P=0.981,P=0.439);但组1末次随访NDI(6.2±2.4)明显低于组2(9.3±3.6)(P=0.028)。组2 dCSA(5.9°±6.1°)大于组1(-3.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OC2A与POCA负相关对于维持枕颈区生物力学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急性创伤性上颈椎疾病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时,将OC2A和POCA分别控制在健康人群的95%CI参考范围(7.2°~21.8°、92.3°~124.0°),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减小远期下颈椎前凸曲度的丢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枕颈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后路枕颈融合联合寰椎后弓减压手术治疗不稳定颅底凹陷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2].唐超.健康人群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参数测量及其在枕颈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观察[C].第五届“华夏黄河骨科大会”、甘肃省老年医学会脊柱疾患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集.2019

[3].曾玉林,吴凡,万盛钰,张健,林旭.枕颈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吞咽困难原因的初步研究[J].华西医学.2019

[4].黄凯,唐旭东,周永强,陈安富.枕颈融合联合扩大成形减压治疗枕颈区畸形[J].临床骨科杂志.2019

[5].阮天臣.枕颈融合术后胸1倾斜角对下颈椎曲度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9

[6].李广州,刘浩,丁琛,杨毅,孟阳.后路枕颈融合术中联合应用后枕颈角和枕颈角调整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7].李广州,洪瑛,刘浩,杨毅,孟阳.枕颈融合术中联合两种测量枕颈角方法调控枕颈固定角度的临床应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8

[8].吴静,任英,汪四花.经口咽松解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脊髓空洞症1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8

[9].张鹏.枕颈融合术后下颈椎曲度异常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

[10].蔡杰.后路钉板及钉棒系统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枕颈融合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术前CT提示斑椎骨折伴安枕不稳b1为枕颐...陈旧性环枢椎脱位,行枕颈融合术...术前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选取我科2009.8-2...枕颈融合术后9月继发下颈椎C5/...1-1B 枕骨大孔减压+枕颈融合术后

标签:;  ;  ;  ;  ;  ;  ;  

枕颈融合论文_孙奎,梁必如,刘永皑,黄福立,刘永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