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肠感觉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直肠,功能,肛门,感觉,综合征,测压,弛缓。
直肠感觉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罗国彪,沈亚琴,袁桂影,杨绮红,陈苑弦[1](2018)在《电针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双天枢穴联合生物反馈对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便秘程度为中度或以上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治疗加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方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肛管静息压、缩榨压、肛管剩余压、初始便意感、感觉阈值等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可改善肛管直肠动力学感觉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8年30期)
史惠文[2](2017)在《PND小鼠结肠传输功能、直肠敏感性和远端结肠感觉信号分子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盆腔神经损伤引起的结直肠动力障碍在结直肠外科很常见,常会引起腹部胀痛、顽固性便秘、排粪不尽、直肠坠胀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处理困难[1]。在直肠癌手术中,有多个容易造成自主神经损伤的危险区。有研究显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游离直肠造成支配直肠的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引起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2]。临床上观察到,部分排便功能障碍的患者其症状随时间推移呈缓慢恢复趋势,说明机体存在适应性恢复的机制,探讨盆腔神经损伤后的这一适应性恢复的机制对临床防治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去盆腔神经支配(pelvic nerve denervation,PND)大鼠的结肠传输功能约1周可恢复[3]。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ND大鼠模型结肠黏膜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亚家族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 1)蛋白水平显着降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恢复的趋势[4],而且结肠传输功能的恢复与其结肠粘膜TRPA 1的表达水平有相关性。提示TRPA1可能参与了PND大鼠结肠动力的适应性恢复过程。TRPA 1是表达于肠嗜铬(enterochromaffin,EC)细胞的感受器分子,能够感知肠腔内化学与物理的刺激信号,并介导EC细胞释放5-HT调控肠动力[5]。而在众多的5-HT受体中,5-HT3及5-HT4受体在肠粘膜感觉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最受关注[6]。本研究拟建立PND小鼠模型,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深入研究TRPA1在PND小鼠肠动力适应性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并观察下游的5-HT3及5-HT4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了解TRPA1的作用机制。目的1、建立去盆腔神经支配(PND)小鼠模型。2、了解PND小鼠远端结肠TRPA1蛋白的表达变化。3、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探讨TRPA1在PND小鼠结肠动力变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一、实验对象和分组1、将108只成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部分:结肠传输试验36只,分为PND组和假手术组,各18只。直肠敏感性试验36只,分为PND组和假手术组,各18只。TRPA1蛋白检测36只,分为PND组和假手术组,各18只。2、用18只野生型小鼠和18只TRPA1基因敲除小鼠建立PND模型,用于观察远端结肠5-HT3和5-HT4受体蛋白的表达变化。二、模型制备1、PND模型组:小鼠开腹后分离出双侧盆腔神经,显微剪剪断。2、假手术组:小鼠开腹后,不剪断盆腔神经。3、肠传输试验的小鼠,在盲肠埋入硅胶管。直肠敏感性试验的小鼠,在小鼠腹外斜肌处埋入铂金电极。叁、检测指标1、结肠传输功能检测:术后(postoperative day,POD)第1、3、7天叁个时相点,从预置硅胶管注射亚甲蓝注射液,20分钟后处死小鼠,通过计算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亚甲蓝分布占结肠组织总长度的百分比(传输比例)检测结肠传输功能。2、直肠敏感性检测:术后第1、3、7天叁个时相点,采用结直肠扩张(CRD)-内脏运动反射(VMR)评估各组直肠敏感性的改变。3、Western Blot检测:术后第1、3、7天叁个时相点远端结肠黏膜中的TRPA1,5-HT3和5-HT4受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小鼠PND模型建立情况:双侧盆腔神经切断后均会出现尿潴留,需要每日按摩膀胱协助排尿。结肠传输试验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PND模型组小鼠术后第1天与第3天结肠传输功能显着降低(t=10.065,2.986,P<0.001,P=0.017),但PND模型组小鼠结肠传输功能随时间推移呈显着恢复趋势,术后第7天时与假手术组已无差异(t=0.459,P>0.05)。内脏敏感性试验显示PND模型组小鼠术后第1、3、7天内脏敏感性均显着降低(t=3.134,2.543,3.357,P=0.011,0.029,0.007),但随时间推移也呈恢复趋势。2、小鼠远端结肠TRPA1蛋白表达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PND模型组小鼠术后第1、3天的结肠远端TRPA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均P<0.01),但PND模型组小鼠结肠远端TRPA1蛋白表达随时间推移呈显着恢复趋势,术后第7天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去盆腔神经支配后,TRPA1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结肠远端5-HT3和5-HT4受体蛋白表达都呈现随时间推移而恢复的趋势。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PA1基因敲除小鼠术后第1天与第3天结肠远端5-HT3受体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2,0.048),第7天无统计学意义(P=0.203)。同样,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PA1基因敲除小鼠术后第1、3、7天结肠远端5-HT4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01,P=0.036,0.011)。结论1、去盆腔神经支配后,小鼠结肠传输和直肠敏感性减弱,但随时间推移可逐渐恢复。2、去盆腔神经支配后,小鼠远端结肠TRPA1表达显着降低,但随时间推移可逐渐恢复。3、TRPA1基因敲除后,去盆腔神经支配小鼠远端结肠5-HT3和5-HT4受体蛋白表达仍然随时间呈上调趋势,但表达上调的程度较野生型小鼠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超,迟雁,王化虹,吴黎红[3](2017)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与外周血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病因由多因素参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其中肛管直肠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是参与的重要因素。高分辨率肛管直肠测压(HR-ARM)是一项对肛管直肠运动及感觉功能进行测定的新技术。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是肥大细胞分泌的重要递质,其水平可作为肥大细胞活化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目的采用HR-ARM检测D-IBS患者是否具有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异常,检测血MCT水平评估DdBS患者肥大细胞活化程度,验证血MCT水平与肛管直肠运动及感觉指标的相关性,探讨血MCT作为D-IBS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符合罗马Ⅲ标准的D-IBS患者21例为病例组,进行HR-ARM,检测肛管静息压、静息肛管最大收缩力、高压带长度,自主缩肛运动时肛门最大收缩压、持续挤压时间,模拟排便时肛门残余压、肛门松弛率、直肠压力及直肠肛管压力差,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等。同时纳入同时期进行HR-ARM、完成上述指标检测且评估无异常的非D-IBS患者24例为对照组。应用竞争性抑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血MCT水平。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肛管静息压、静息肛管最大收缩力、自主缩肛运动时持续挤压时间、模拟排便时肛门松弛率、RAIR、最大耐受容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静息高压带长度、自主缩肛运动时肛门最大收缩压、模拟排便时肛门残余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较对照组升高,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血MCT水平为(15.28±2.66)μg/L,低于病例组的(22.24±7.66)μg/L(Z=-3.628,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IBS患者血MCT水平与初始感觉阈值呈负相关(r_s=-0.524,P=0.015)。结论 HR-ARM可作为临床检测DdBS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异常的有效手段;血MCT可作为D-IBS的有效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探讨,并与肛管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11期)
方亚萍,王瑾,奚如玉[4](2016)在《开塞露对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开塞露对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就诊符合罗马诊断标准Ⅲ的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61例,按照近3个月是否使用开塞露进行分组,两组分别进行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治疗后,两组肛管直肠压力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首次感觉时、直肠首次便意时以及直肠强烈便意时,两组的压力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肠首次便意时,两组差异为临界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开塞露可能使直肠感觉功能减退,FC患者的治疗应该采用综合治疗的模式,避免长期使用开塞露造成不良后果。(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6年14期)
罗映,王守军,黄泗霖,邓超,张萍[5](2015)在《帕金森病患者的结肠运输时间和直肠感觉排空功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结肠运输时间、直肠感觉及模拟排便功能,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便秘产生原因。方法:通过对2010年1月-2015年3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帕金森病患者服用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测定结肠运输时间,气囊法测定直肠感觉,模拟排便测定直肠排空功能。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随机抽取同年龄段无便秘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结肠运输时间延长比例较对照组高(46/68VS 2/50)(P<0.05)。帕金森病患者直肠初始感觉容积为(39.71±8.92)ml高于对照组的(28.80±4.22)ml(P<0.05),帕金森病患者初始便意感觉容积为(83.09±8.97)ml高于对照组的(70.00±5.20)ml(P<0.05)。帕金森病患者直肠排空率为(48.01±18.81)%低于对照组的(83.88±12.70)%(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结肠运输功能下降、直肠感觉异常及直肠排空率下降。(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18期)
鲍聚喜,张光鑫,张孝通,杨凤霞[6](2013)在《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直肠感觉功能及肛管动力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直肠感觉功能及肛管动力学变化,了解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肛管直肠动力学特征,以期研究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发病机理,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ZJ-D3直肠压力测定仪、生物刺激反馈仪,对36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与28例健康对照者分组进行直肠一肛管的压力变化测定及表面肌电状态评估,测定直肠一肛管的压力变化及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直肠的顺应性和表面肌电基线并比较其差别。结果:直肠肛门的收缩压、肛门内外扩约肌的净减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1),而直肠肛管的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肛管直肠的屏障压、直肠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直肠的顺应性及前基线与对照组差别显着(P<0.01)。结论:直肠感觉功能异常及盆底肌肉动作不协调是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主要发病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迟玉花,赵刚,邸爱婷,孙彬彬,王莹莹[7](2012)在《不同分型功能性便秘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及生物反馈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罗马Ⅲ标准分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感觉障碍及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方法]对10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予以排粪造影、结肠传输试验及肛肠动力学检测临床分型,结肠慢传输型31例,出口梗阻型36例,混合型33例,予生物反馈训练,4周为一观察疗程。对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以及叁型患者治疗前、后直肠感觉功能指标(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排便窘迫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t检验显示,FC患者治疗前、后排便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感觉阈值、排便窘迫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治疗前、后结肠慢传输型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排便窘迫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均高于混合型和出口梗阻型。[结论]生物反馈有助于脑调节大肠的传导动力和恢复肠道感觉功能,调节直肠感觉功能,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排便规律和排便行为,增强肌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汤玉蓉,王美峰,宋玉磊,林征,张红杰[8](2012)在《不同性别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异同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性别为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肛门直肠感觉运动功能研究的重要混杂因素。目的:分析不同性别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及其异同点。方法:纳入271例符合罗马Ⅲ标准和研究要求的FC患者以及24例健康对照者。所有入组者接受肛门直肠测压,FC患者按测压结果分型,分析不同性别健康对照者之间、同性别FC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动力、感觉参数和测压分型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女性相比,健康男性肛管缩榨压显着增高(P<0.05),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的最小松弛容量(MRV)和排便窘迫阈值显着降低(P<0.05)。男、女性FC患者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均显着高于同性别健康对照者(P<0.05),男性FC患者引出RAIR的MRV、排便窘迫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显着高于健康男性(P<0.05),女性FC患者直肠感觉参数与健康女性无明显差异。男性FC患者测压分型以肛门痉挛型比例最高(65.1%),女性FC患者依次为肛门痉挛型(38.9%)、直肠无力型(31.4%)和正常型(25.9%)。结论:男、女性F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两者排便时均可见肛门括约肌反常收缩,以男性更为常见;此外,男性患者存在直肠敏感性降低而女性患者存在结直肠动力不足。(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期刊2012年02期)
丁元伟,陈德,刘卉,梁国建,严志强[9](2011)在《幽门螺旋杆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测60例IBS-D患者,根据是否有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采用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仪检测IBS-D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及直肠感觉,以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增加腹压时,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IBS-D肛门括约肌净增压分别为(3.1±0.9)和(3.0±1.0)kPa,低于正常对照组(3.6±1.6)kPa(P<0.05)。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IBS-D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增加腹压时,肛门括约肌净增压,Hp阴性组与Hp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竞义(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大耐受性Hp阳性组低于Hp阴性组(P<0.05)。结论:IBS-D直肠对容量刺激存在高敏感、低耐受、低顺应性和肛门自控能力减弱。Hp感染对IBS-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无影响,但可能影响IBS-D患者直肠对容量刺激的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丁元伟,吴婉清,陈德,刘卉,严志强[10](2010)在《焦虑抑郁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焦虑和(或)抑郁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8例IBS-D患者进行评定,按是否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状态进行分组,采用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消化道检测仪检测IBS-D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及直肠感觉,以同期25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1)增加腹压时,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组与不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组肛门括约肌净增压分别为(3.0±0.9)kPa和(3.0±1.0)kPa,低于正常对照组[(3.6±1.6)kPa,P<0.05];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顺应性则分别为(57.2±38.4)mL、(149±50.8)mL、(20.1±12.6)mL/kPa和(67.3±39.3)mL、(170.6±49.3)mL、(26.3±10.1)mL/kPa,前组低于后组(P<0.05),两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80±38)mL、(190±50)mL、(30.8±15.2)mL/kPa,P<0.01及P<0.05]。(2)两组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压力、最大缩窄压、模拟大便时括约肌净减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IBS-D直肠对容量刺激存在高敏感、低耐受、低顺应性和肛门自控能力减弱。(2)焦虑和(或)抑郁对IBS-D患者肛门直肠动力无影响,这可能需要扩大样本进一步证实,焦虑和(或)抑郁影响IBS-D患者直肠感知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0年12期)
直肠感觉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盆腔神经损伤引起的结直肠动力障碍在结直肠外科很常见,常会引起腹部胀痛、顽固性便秘、排粪不尽、直肠坠胀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处理困难[1]。在直肠癌手术中,有多个容易造成自主神经损伤的危险区。有研究显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游离直肠造成支配直肠的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引起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2]。临床上观察到,部分排便功能障碍的患者其症状随时间推移呈缓慢恢复趋势,说明机体存在适应性恢复的机制,探讨盆腔神经损伤后的这一适应性恢复的机制对临床防治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去盆腔神经支配(pelvic nerve denervation,PND)大鼠的结肠传输功能约1周可恢复[3]。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ND大鼠模型结肠黏膜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亚家族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 1)蛋白水平显着降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恢复的趋势[4],而且结肠传输功能的恢复与其结肠粘膜TRPA 1的表达水平有相关性。提示TRPA1可能参与了PND大鼠结肠动力的适应性恢复过程。TRPA 1是表达于肠嗜铬(enterochromaffin,EC)细胞的感受器分子,能够感知肠腔内化学与物理的刺激信号,并介导EC细胞释放5-HT调控肠动力[5]。而在众多的5-HT受体中,5-HT3及5-HT4受体在肠粘膜感觉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最受关注[6]。本研究拟建立PND小鼠模型,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深入研究TRPA1在PND小鼠肠动力适应性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并观察下游的5-HT3及5-HT4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了解TRPA1的作用机制。目的1、建立去盆腔神经支配(PND)小鼠模型。2、了解PND小鼠远端结肠TRPA1蛋白的表达变化。3、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探讨TRPA1在PND小鼠结肠动力变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一、实验对象和分组1、将108只成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部分:结肠传输试验36只,分为PND组和假手术组,各18只。直肠敏感性试验36只,分为PND组和假手术组,各18只。TRPA1蛋白检测36只,分为PND组和假手术组,各18只。2、用18只野生型小鼠和18只TRPA1基因敲除小鼠建立PND模型,用于观察远端结肠5-HT3和5-HT4受体蛋白的表达变化。二、模型制备1、PND模型组:小鼠开腹后分离出双侧盆腔神经,显微剪剪断。2、假手术组:小鼠开腹后,不剪断盆腔神经。3、肠传输试验的小鼠,在盲肠埋入硅胶管。直肠敏感性试验的小鼠,在小鼠腹外斜肌处埋入铂金电极。叁、检测指标1、结肠传输功能检测:术后(postoperative day,POD)第1、3、7天叁个时相点,从预置硅胶管注射亚甲蓝注射液,20分钟后处死小鼠,通过计算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亚甲蓝分布占结肠组织总长度的百分比(传输比例)检测结肠传输功能。2、直肠敏感性检测:术后第1、3、7天叁个时相点,采用结直肠扩张(CRD)-内脏运动反射(VMR)评估各组直肠敏感性的改变。3、Western Blot检测:术后第1、3、7天叁个时相点远端结肠黏膜中的TRPA1,5-HT3和5-HT4受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小鼠PND模型建立情况:双侧盆腔神经切断后均会出现尿潴留,需要每日按摩膀胱协助排尿。结肠传输试验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PND模型组小鼠术后第1天与第3天结肠传输功能显着降低(t=10.065,2.986,P<0.001,P=0.017),但PND模型组小鼠结肠传输功能随时间推移呈显着恢复趋势,术后第7天时与假手术组已无差异(t=0.459,P>0.05)。内脏敏感性试验显示PND模型组小鼠术后第1、3、7天内脏敏感性均显着降低(t=3.134,2.543,3.357,P=0.011,0.029,0.007),但随时间推移也呈恢复趋势。2、小鼠远端结肠TRPA1蛋白表达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PND模型组小鼠术后第1、3天的结肠远端TRPA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均P<0.01),但PND模型组小鼠结肠远端TRPA1蛋白表达随时间推移呈显着恢复趋势,术后第7天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去盆腔神经支配后,TRPA1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结肠远端5-HT3和5-HT4受体蛋白表达都呈现随时间推移而恢复的趋势。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PA1基因敲除小鼠术后第1天与第3天结肠远端5-HT3受体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2,0.048),第7天无统计学意义(P=0.203)。同样,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RPA1基因敲除小鼠术后第1、3、7天结肠远端5-HT4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01,P=0.036,0.011)。结论1、去盆腔神经支配后,小鼠结肠传输和直肠敏感性减弱,但随时间推移可逐渐恢复。2、去盆腔神经支配后,小鼠远端结肠TRPA1表达显着降低,但随时间推移可逐渐恢复。3、TRPA1基因敲除后,去盆腔神经支配小鼠远端结肠5-HT3和5-HT4受体蛋白表达仍然随时间呈上调趋势,但表达上调的程度较野生型小鼠显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肠感觉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罗国彪,沈亚琴,袁桂影,杨绮红,陈苑弦.电针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
[2].史惠文.PND小鼠结肠传输功能、直肠敏感性和远端结肠感觉信号分子表达变化[D].第叁军医大学.2017
[3].李超,迟雁,王化虹,吴黎红.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及感觉功能与外周血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
[4].方亚萍,王瑾,奚如玉.开塞露对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
[5].罗映,王守军,黄泗霖,邓超,张萍.帕金森病患者的结肠运输时间和直肠感觉排空功能变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
[6].鲍聚喜,张光鑫,张孝通,杨凤霞.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直肠感觉功能及肛管动力学变化[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
[7].迟玉花,赵刚,邸爱婷,孙彬彬,王莹莹.不同分型功能性便秘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及生物反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
[8].汤玉蓉,王美峰,宋玉磊,林征,张红杰.不同性别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异同点分析[J].胃肠病学.2012
[9].丁元伟,陈德,刘卉,梁国建,严志强.幽门螺旋杆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1
[10].丁元伟,吴婉清,陈德,刘卉,严志强.焦虑抑郁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直肠肛门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