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杂交论文_乌那尔汗·吉斯汗,任衍倍,孟凡峰,田似报,符玉涓

导读:本文包含了斑点杂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斑点,分枝,病毒,核酸,杆菌,结核,腺瘤。

斑点杂交论文文献综述

乌那尔汗·吉斯汗,任衍倍,孟凡峰,田似报,符玉涓[1](2019)在《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猪伪狂犬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gE基因,建立了一种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来鉴别野毒株和疫苗株,并利用这一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猪临床病料中PRV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只与PRV野毒株反应,而与PRV gE基因缺失疫苗、猪瘟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以及猪圆环病毒2型不反应。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在53份病料中检出PRV阳性病料5份,阳性率为9.43%,高于单纯PCR的检出率(7.5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R结合斑点杂交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合PRV野毒的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可应用于PRV的鉴别诊断和净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于晓慧,田似报,王琳,崔治中,常爽[2](2018)在《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鹦鹉喙羽病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鹦鹉喙羽病(PBFD)是鹦鹉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对鹦鹉养殖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鹦鹉喙羽病毒(PBFDV)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CP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830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DNA,制备用于检测PBFD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PBFD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PBFD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PBFDV,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具有可重复性。鉴定为阳性的2株PBFDV全基因组序列之间同源性为100%,与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81.5%~98.9%。本研究为我国开展PBF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8年11期)

程丽平,张晓岩,沙巍[3](2018)在《痰标本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对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痰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对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疑诊为NTM肺病的患者334例,分别取痰液行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基因检测及分枝杆菌传统培养法[对硝基苯甲酸(PNB)、噻吩-2-羧酸肼(TCH)培养基生长试验]检测,最终确诊为NTM肺病患者218例(NTM肺病组)、结核病患者42例(结核病组)、其他肺部疾病患者74例(研究中予以排除)。以最终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痰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诊断临床疑诊NTM肺病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疑诊NTM肺病的334例患者中,培养法分枝杆菌检出率为67.66%(226/334),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分枝杆菌检出率为64.67%(216/334),两种方法分枝杆菌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231)。确诊的218例NTM肺病患者中,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出NTM的敏感度为82.57%(180/218),阳性预测值为98.36%(180/183);培养法检出NTM的敏感度为87.61%(191/218),阳性预测值为100.00%(191/191);两种方法检出NTM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P=0.169)。以42例结核病组患者作为对照,PCR-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的特异度为78.57%(33/42),诊断结核病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0%(33/33);培养法的特异度为83.33%(35/42),诊断结核病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0%(35/35);两种检测方法特异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391)。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3.08%(216/260),培养法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符合率为86.92%(226/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P=0.134)。结论以胸部CT检查为诊断基础的疑似NTM肺病患者中,应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法行痰液NTM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临床的快速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五届耐药结核病防控与诊治新进展研讨会暨首届临床分子诊断技术论坛资料汇编》期刊2018-09-20)

王瑞明[4](2018)在《鸭坦布苏病毒核酸斑点杂交方法的建立及E蛋白的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DTVD)为一种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传染病,鸭感染该病后主要表现出发育缓慢、产蛋率下降和瘫痪等特征。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具有潜在的健康威胁。建立快速、特异、敏感的TMUV诊断方法,研发高保护效力的新型疫苗,是防控该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TMUV NS5基因的核酸斑点杂交方法,该方法特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随后,使用该方法对疑似病料进行检测,并在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TMUV毒株SD1601。最后,构建了TMUV E蛋白原核表达质粒,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GST-E融合蛋白。1.TMUV核酸斑点杂交方法的建立本研究根据病毒NS5基因序列,利用地高辛制备DNA探针,建立了TMUV病毒的核酸杂交检测方法。运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引物,使用地高辛标记试剂盒,通过PCR扩增制备NS5基因核酸探针。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基于NS5的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该方法可特异性检出TMUV核酸,对DPV、AIV、NDV等常见病毒核酸样品呈阴性;其最低检出量为10pg,高于常规RT-PCR方法。随后,本研究收集40份山东省内种鸭场疑似TMUV感染病料,使用本研究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方法进行检测,共检测到4份阳性样品,结果与经典RT-PCR方法一致。本研究所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方法为DTVD的防控和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2.TMUV SD1601株的分离与鉴定及其全基因组碱基序列的分析取斑点杂交检测阳性的病料,研磨过滤后接种到BHK-21细胞,经鉴定分离得到一株TMUV野毒株,将其命名为SD1601株。通过扩增SD1601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1601株病毒的基因组中含有开放阅读框,并且其基因组大小为10990nt,编码的一个多聚蛋白是通过3426个氨基酸构成的。把SD1601株与参考毒株的TMUV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核苷酸的同源性与遗传进化树的比较分析,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该毒株属于Ia分枝,SD1601与本研究选取的不同参考株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6.9%-99.4%。其中,TMUV SD1601株与JS804株和BYD-1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4%;与HZ3-2015同源性最低,仅96.9%。E蛋白氨基酸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SD1601株蛋白与SDHS、SDMS、TA2010叁个毒株E基因编码蛋白的同源性最高,与早期分离到的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SD1601株的分离鉴定为进一步了解TMUV的遗传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3.TMUV SD1601株E蛋白的原核表达扩增TMUV SD1601全长E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鉴定正确后将其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进行表达并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蛋白的可溶性。通过改变诱导时间、诱导温度以及IPTG浓度确定最佳诱导条件,通常我们要对可溶性蛋白进行纯化分析可以借助谷胱甘肽凝胶性树脂,并通过western-blot进行验证。结果成功对SD1601的E蛋白进行了表达,诱导表达温度为30℃、IPTG浓度为0.8mM、诱导时间为4h,该重组蛋白同时存在于包涵体和上清中,但是最主要的是在包涵体中。通过上面所介绍的方法我们纯化到了可溶性GST-E蛋白。该蛋白可被抗TMUV的阳性抗体特异性识别。TMUV E蛋白的表达为ELISA检测方法和疫苗等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15)

田似报[5](2018)在《CIAV和PBFDV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种圆环病毒在畜禽和鸟类中广泛流行,如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 virus,PC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鹦鹉喙羽病病毒(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virus,PBFDV)等。其中,CIAV能破坏原始血细胞,能引起骨髓脂肪变性,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还能够引起雏鸡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成免疫抑制,继而容易与其他病毒、细菌或真菌混合感染;而鹦鹉喙羽病(PBFD)是鹦鹉目前最常见的疾病,能造成患病鹦鹉羽毛对称性萎缩、脱落或异常生长以及某些鹦鹉喙和爪的异常变形,最后因免疫力降低引发感染而死亡,对鹦鹉养殖业危害极其严重。在上述叁种病原中,除猪圆环病毒疫苗在商品化猪群中广泛应用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鹦鹉喙羽病病毒尚未有弱毒疫苗在商品化鸡群或鹦鹉中使用,这为我们使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检测提供了便利。因此,本研究分别建立了检测CIAV和PBFDV的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并对鉴定为阳性的CIAV和PBFDV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以期为类似不同物种间同科相近病毒的通用型筛选检测提供借鉴模式并为相关病原分子变异提供参考数据。1.CIAV和PBFDV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分别设计了以地高辛标记的CIAV核酸探针和PBFDV核酸探针分别对疑似感染CIAV商品肉鸡病料和疑似感染PBFDV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同时分别应用针对CIAV和PBFDV的引物进行常规分子生物学PCR检测。结果显示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其检测结果与PCR检测结果高度一致。本研究为在我国开展CIAV和PBF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了解CIAV和PBFDV奠定了基础。2.阳性样品中CIAV和PBFDV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用本研究所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对疑似感染CIAV商品肉鸡病料和疑似感染PBFDV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根据已发表的CIAV和PBFD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用于扩增两种病毒全基因组的引物,对鉴定为阳性的CIAV和PBFDV进行了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并对其进行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5株CIAV序列之间同源性为97.5%-99.2%,而两个PBFDV序列之间其同源性更是高达100%,这进一步显示了感染家禽和鸟类的圆环病毒高度保守的分子特质。同时,本研究加深了对CIAV和PBFDV进化途径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流行病学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对于预防和控制CIAV和PBFDV的感染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15)

任衍倍[6](2018)在《猪伪狂犬病毒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山东部分猪场猪伪狂犬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主要症状为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患病猪、隐性感染猪、带毒鼠类等都可传播该病毒,同时该病的传播途径很多,传染性很强,给国内外的养猪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猪伪狂犬病的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控措施不断创新,基因缺失苗尤其是gE基因缺失疫苗的免疫是我国当前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因此鉴别诊断gE基因缺失疫苗株和野毒感染,对于该病的防控和净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NCBI上已发表的PRV的gE基因核酸序列,分别设计和合成了两对引物PRV-F1/R1和PRV-F2/R2。PRV-F1/R1用于制备探针,PRV-F2/R2用于常规PCR检测和质粒标准品的制备。我们先用引物PRV-F2/R2建立PCR检测方法,并对PCR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摸索,得到其最佳引物浓度和最佳退火温度。然后用建立的PCR方法扩增1049 bp的片段大小,将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命名为PRV-gE。以质粒PRV-gE为模板,利用引物PRV-F1/R1,标记PRV的gE基因DIG标记核酸探针。首先提取待检测样品的DNA,应用引物PRV-F2/R2对待检测样品的DNA进行扩增,然后将PCR扩增产物点于尼龙膜上,用合成的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检测。运用建立的PCR和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对常见猪病进行检测,检测这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将质粒PRV-gE进行定量后作倍比稀释,分别以稀释的质粒作为模板进行PCR和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方法进行检测,以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灵敏性。结果显示,PCR检测中只有PRV核酸可扩增出目的条带,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方法中,探针只与PRV的PCR产物反应呈阳性,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方法灵敏性可以达到10 pg/μL,是单纯PCR(1 ng/μL)的100倍,说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性。然后,采集山东部分地区不同猪场病料共计53份,提取病料的DNA,分别运用PCR和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PCR方法检出4份阳性,阳性率为7.55%,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方法检出5份阳性,阳性率为9.43%,比单纯PCR检出率高。说明本研究建立的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的检测方法在临床样品的检测中效果良好,适用于临床检测,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单纯电泳检测其特异性更强。此外根据NCBI上已发表的PRV gE、TK核酸序列,设计引物,分别用于扩增PRV gE和TK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上已发表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鉴定的5株PRV gE基因核苷酸与亚洲株同源性高于欧美株,gE基因氨基酸比对,我们发现了本研究鉴定的5株毒株以及变异毒株在第48位和495位存在一个天冬氨酸的插入。此外,我们运用ELISA方法,对山东地区22个猪场的478份血清样品进行PRV-gE抗体检测,结果检出254份阳性,阳性率为53.1%,表明很多猪场存在着PRV野毒株的感染,对山东地区的猪伪狂犬病的流行和发病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15)

李爱华,张国龙,沈青玉,杨立涛,王伟[7](2017)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的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everse blot hybridization assay,REB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对硝基苯甲酸(PNB)初筛、REAB检测及核酸测序方法检测河南省胸科医院临床不同结核病患者痰标本罗氏培养分离出的分枝杆菌78株,探讨3种方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REBA检测78株分枝杆菌菌型,73株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4株为非结核分枝杆菌,1株鉴别为混合菌;与核酸测序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7%(77/78),一致性极好(Kappa=0.99);验证REBA与PNB初筛结果显示,符合率为94.9%(74/78),两法结果一致性好(Kappa=0.95)。结论利用REBA对临床分离的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是一种快速、简便和准确的方法,可满足早诊断,早治疗的临床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7年23期)

李天宁[8](2017)在《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具有快速、简便、高敏感性、特异性强的特点。一次杂交反应可以检测多种靶序列,在基因分型、基因突变检测、病原体的检测、遗传病诊断、肿瘤研究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旨在通过介绍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比较,对该技术有进一步的认知。(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7年17期)

吴志强[9](2017)在《绵羊肺腺瘤病毒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羊肺腺瘤逆转录病毒(JSRV)是绵羊肺腺瘤病(OPA)的病原,为了实现早期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控而急需进行检测。为建立JSRV斑点杂交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exJSRV)和内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enJSRV)基因全序列,经过比对在exJSRV的囊膜基因(env)的TM区和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U3区分别设计2段特异性引物,以自然感染OPA病肺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env(164bp)、U3(176bp)片段并将其产物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这2段序列与引起该病的病原即外源性绵羊肺腺瘤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3%和99.4%。以纯化后的PCR产物为模板,用地高辛标记制备2段特异性探针,env、U3探针灵敏度分别为0.24ng/μL和0.21 ng/μL,以此建立了 JSRV的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经过优化,确定杂交液中探针的最佳浓度为50 ng/mL。通过对自然感染OPA的5份病肺组织和93份血样进行临床检测,把检测阳性的样品与本实验室建立的巢式RT-PCR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外周血样符合率达到92%,OPA病肺符合率100%。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标记的探针均不会与健康羊外周血、支原体、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等病原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斑点杂交得到阳性斑点。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能够检测出1.335 ng的标准模板DNA。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这说明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对于检测绵羊肺腺瘤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异性好,灵敏性高。而且斑点杂交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的优点,这对绵羊肺腺瘤病的临床早期检测提供了一种方便、可靠、经济实用的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徐瑞,胡白石,田艳丽,黄艳宁,谢进[10](2017)在《应用锁式探针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甜瓜细菌性叶斑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甜瓜细菌性叶斑病是危害甜瓜的重要种传细菌病害,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流泪病致病变种甜瓜菌株(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引起的。论文旨在建立高效、快捷、操作简单的检测技术以防止此病原菌传播。【方法】以Gen Bank公布的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基因序列为靶标,设计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特异性锁式探针,建立锁式探针与斑点杂交技术结合的检测体系。以保存的目的菌株为材料,提取DNA作为模板进行锁式探针连接反应、酶切反应和扩增反应,并将锁式探针连接反应、酶切反应和扩增反应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进行优化。利用优化的锁式探针连接反应、酶切反应和扩增反应分别对健康的甜瓜种子、带有甜瓜细菌性叶斑病的甜瓜种子、无菌水及25株其他参试菌株进行检测,测定该体系的特异性。将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的DNA按10倍梯度稀释,依次稀释为1 ng·μL~(-1)、100 pg·μL~(-1)、10 pg·μL~(-1)、1 pg·μL~(-1)、100 fg·μL~(-1)、10 fg·μL~(-1)和1 fg·μL~(-1)作为模板,利用优化的锁式探针连接反应、酶切反应和扩增反应,测定灵敏度。将探针与斑点杂交技术结合建立高通量检测体系,将上述反应过程中的扩增产物固定于尼龙膜上,将锁式探针上Zipcode序列的反向互补序列合成c Zipcode(检测探针),检测探针(c Zipcode)用地高辛标记后与产物进行杂交。锁式探针结合斑点杂交技术分别进行特异性检测和灵敏度测定。探针与斑点杂交技术结合建立的高通量检测体系进行人工模拟种子带菌检测,进一步验证该体系的可靠性。利用建立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对205份市售疑似带病的甜瓜种子进行检测。【结果】锁式探针特异性测定结果表明,26株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均能得到一条105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剩余25株参试菌株及无菌水均无扩增产物产生。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当目的菌株的浓度稀释为1 pg·μL~(-1)时均能检测到一条105 bp的特异性条带,所以探针的检测灵敏度为1 pg·μL~(-1)。探针与斑点杂交技术结合建立的检测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高通量体系能将甜瓜细菌性叶斑病与所有的参试菌种区分开,26株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杂交后出现了显色反应,而25株参试菌株及无菌水均没有发生显色。锁式探针结合斑点杂交的灵敏度检测同样达到1 pg·μL~(-1)。将锁式探针结合斑点杂交进行人工模拟种子带菌检测,能将1粒带菌种子从1 000粒健康的种子检测出来,模拟种子带菌检测率都能达到0.1%(1/1 000)。从205份市售甜瓜种子中成功检测到7份市售种子带菌。将带菌种子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无菌水浸泡4 h,提取悬液DNA,将悬液DNA进行PCR扩增后测序,NCBI比对后确定为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结论】基于锁式探针结合斑点杂交技术的检测体系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甜瓜细菌性叶斑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斑点杂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鹦鹉喙羽病(PBFD)是鹦鹉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对鹦鹉养殖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鹦鹉喙羽病毒(PBFDV)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CP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830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DNA,制备用于检测PBFD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PBFD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PBFD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PBFDV,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具有可重复性。鉴定为阳性的2株PBFDV全基因组序列之间同源性为100%,与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81.5%~98.9%。本研究为我国开展PBF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斑点杂交论文参考文献

[1].乌那尔汗·吉斯汗,任衍倍,孟凡峰,田似报,符玉涓.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猪伪狂犬病毒[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9

[2].于晓慧,田似报,王琳,崔治中,常爽.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鹦鹉喙羽病病毒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2018

[3].程丽平,张晓岩,沙巍.痰标本PCR-反向斑点杂交法对疑似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价值[C].第五届耐药结核病防控与诊治新进展研讨会暨首届临床分子诊断技术论坛资料汇编.2018

[4].王瑞明.鸭坦布苏病毒核酸斑点杂交方法的建立及E蛋白的原核表达[D].山东农业大学.2018

[5].田似报.CIAV和PBFDV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8

[6].任衍倍.猪伪狂犬病毒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山东部分猪场猪伪狂犬病毒流行病学调查[D].山东农业大学.2018

[7].李爱华,张国龙,沈青玉,杨立涛,王伟.反向斑点杂交技术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

[8].李天宁.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J].科技经济导刊.2017

[9].吴志强.绵羊肺腺瘤病毒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10].徐瑞,胡白石,田艳丽,黄艳宁,谢进.应用锁式探针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甜瓜细菌性叶斑病[J].中国农业科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基因组文库筛选MaPLS1基因Figure6.3C...一16PD孟才基因的斑点杂交验证和...北京地区部分样品利用CbVd-1和CbVd-5...反式Northern斑点杂交结果斑点杂交结果消减文库反向Northern斑点杂交差...

标签:;  ;  ;  ;  ;  ;  ;  

斑点杂交论文_乌那尔汗·吉斯汗,任衍倍,孟凡峰,田似报,符玉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