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基因组论文_伍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基因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甘蓝,病毒,油菜,番茄,基因,海南省。

亚基因组论文文献综述

伍晓明[1](2019)在《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是我国和全球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类型,这一物种是由白菜(Brassica rapa L.,AA)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CC)在欧洲地中海地区种间杂交后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基因组分析显示这一异源四倍体种的起源时间大约在7500-10000年之间,文献记载显示该作物驯化时间仅400-500年。因此,甘蓝型油菜是"最年轻"的异源四倍体作物,由于起源和驯化时间短,其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可供遗传改良利用的基础种质资源贫乏。如何高效导入优异遗传变异,显着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是油菜研究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全球甘蓝型油菜A和C亚基因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亚基因组改良甘蓝型油菜的新思路,并创制出高抗菌核病等优异新种质。【材料与方法】基因组变异分析:选择472份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利用油菜基因芯片(60K Brassica Infinium?SNP array)开展基因组变异与选择性分析,揭示A和C亚基因组变异规律。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利用欧洲抗病野生甘蓝与我国优异白菜型油菜地方种杂交,加倍创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以其为供体亲本,15个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为受体亲本,按巢式群体构建途径创制和筛选遗传背景全新的优异种质。【结果与分析】基因组变异分析:(1)油菜每次产量跃升都与规模化优异基因导入显着相关;(2)我国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欧洲,C基因组优异变异引入缓慢很可能是单产提升放缓的关键原因;(3)甘蓝型油菜CC基因组上有更多重要育种选择位点,按照育种时期、栽培区域、生态类型分析,A基因组上检测到62个育种选择位点,C基因组上检测到192个育种选择位点,虽然尚不完全确定这些育种选择位点的具体功能和意义,但这些选择位点中包含多个公认受育种选择的基因,如控制芥酸含量、硫苷含量和开花的BnaA.FAE1、BnaC.HAG1、BnaC.FT等,提示这些育种选择位点是具有我们尚不知晓的重要功能,对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的育种选择对提升产量、抗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成功获得"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解决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不亲和难题,构建成包含15个RIL群体,4950个株系的巢式群体,这些遗传背景全新的种质产量、抗性、品质变异丰富,部分种质性状极为优异,如W391抗性比现有菌核病抗性最强的品种提高65.5%。【结论】导入CC基因组优异基因对提升油菜遗传改良潜力意义重大,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是未来油菜种质创新的重要方向。利用野生甘蓝创制的新种质具有重大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2](2019)在《我国科学家揭示香蕉亚基因组进化和功能分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15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金志强、胡伟研究团队在《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usa balbisiana genome reveals subgenome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的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一种高质量的M. balbisiana基因组装配,为了解水果生物学提供了更多的背景,并有助于开发育种最佳香蕉品种的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罗津,李莹,王心武[3](2019)在《中国热科院首揭世界香蕉亚基因组相关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导报讯 罗津 李莹 记者王心武报道 世界上首次绘制出了双单倍体香蕉野生种的精细基因组图谱,从此揭示了香蕉A、B基因组的分化,二倍化进程中A、B基因组的特点等重要科学问题,为香蕉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日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中国热带农(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19-08-02)

杨晨,窦宝存,于成明,原雪峰[4](2019)在《番茄斑萎病毒(TSWV)亚基因组非翻译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原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nuyaviridae)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该病毒寄主植物广泛,主要侵染番茄、烟草、花生、辣椒、大豆等蔬菜作物和数以千计的观赏植物,其基因组包含有3条RNA链,分别为L (8.9kb),M (4.8kb),S (2.9kb),共编码5个蛋白,其中M和S均为双义RNA,分别编码两个非重迭的蛋白。本研究主要通过RACE技术和体外翻译体系研究TSWV亚基因组的5′和3'末端序列及其对翻译调控的作用。通过RACE实验分别定位了4条亚基因组的5′和3′末端序列,同时5′RACE发现在TSWV中存在4种不同长度的5′UTR序列。通过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酶素(Fluc)的体外翻译系统发现单独的5′UTR对翻译调控有增强作用,并且4种不同类型的5′UTR对增强翻译能力是有差别的;单独的3′UTR对翻译调控有抑制作用;当5′UTR和3′UTR同时存在时,对翻译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并且远远强于单独5′UTR对翻译的提高能力。本研究表明了亚基因组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暗示了通过亚基因组表达蛋白的高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刘志菲,杨晨,原雪峰[5](2019)在《水稻条纹病毒的亚基因组表达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条纹叶枯病,俗称水稻癌症,在生产中造成的损失严重。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水稻条纹病毒。水稻条纹病毒(Ricestripe tenuivirus,RSV),是一种负单链RNA病毒(-ssRNA),为纤细病毒属的模式种,自然界中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RSV基因组由4条RNA链组成,R1链负义编码RdRp蛋白,其他3条链采用双义编码策略编码6个蛋白,病毒链与病毒互补链分别产生共5'末端的亚基因组。笔者针对亚基因组的表达调控展开研究。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完成RSV亚基因组NSvc2-sgRNA、NS3-sgRNA、CP-sgRNA末端定位。通过萤火虫荧光素酶(Fluc)载体的体外翻译分析,Fluc读数结果显示单独亚基因组CP-5U的存在对翻译起正调控作用,单独亚基因组CP-3U的存在对翻译起抑制作用,亚基因组的5U和3U同时存在对翻译有更大的提高作用。表明5U与3U可能存在互作对翻译起正调控作用。在外翻译系统中以VCR3和cp-sgRNA为模板在加帽和不加帽的情况下分别来表达CP蛋白,通过同位素35S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检测蛋白表达量,实验结果表明RSV共5′末端亚基因组能够提高病毒CP蛋白表达量,暗示了共5′末端亚基因组的产生的生物学意义及对病毒蛋白表达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张华坤,王旭彤,勾晓婉,张艾,李霖锋[6](2018)在《多倍体小麦亚基因组起源与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面包小麦(Triticumaestivum,BBAADD)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六倍体小麦首先是由二倍体物种T.urartu(AA)和Aegilopsspeltoides(SS)(或其他的Sitopsis物种)之间异源四倍化形成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oides,BBAA),随后被驯化的四倍体小麦(如ssp.durum)再与Ae.tauschii(DD)进一步异源六倍化。然而近期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多倍体小麦D亚基因组供体的祖先是由A和B亚基因组供体的祖先通过同倍体杂交形成。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A-、B-和D-谱系多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多倍体小麦D亚基因组供体Ae.tauschii经历了多轮古老与近期杂交事件。在该假设基础上,我们通过对人工合成与自然形成多倍体小麦不同亚基因组间同源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叶片和小穗中A亚基因组同源基因的表达量都要明显要高于B亚基因组。该差异表达模式在多倍化初期阶段就已经形成,并在随后的人工与自然选择作用下进一步形成了亚基因组表达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8)

卢金达[7](2016)在《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制酶组分的异源组合对病毒基因组和亚基因组产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同属于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us),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这两种病毒基因组都是由3条正义单链RNA构成,其中基因组RNA1和RNA2分别编码1a蛋白和2a蛋白,组成病毒复制复合体(Replication complex,RC),参与病毒的合成与复制。RNA2的亚基因组RNA4A编码一种多功能2b蛋白,它是病毒的致病决定因子,同时也是RNA沉默抑制子。在自然界中,不同种植物病毒往往能够复合侵染植物,导致植物产生更加严重的病毒症状,甚至有可能产生重组病毒,这也是病毒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黄瓜花叶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基因组之间的交换,形成基因组假重组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探索调控亚基因组RNA4A合成的CMV 1a蛋白功能结构域,以及异源复制酶对于病毒基因组和亚基因组RNA在寄主内复制的影响。通过CMV和TAV病毒基因组RNA的交换,发现TAV RNA1与CMV RNA2的异源组合,不能有效合成亚基因组RNA4A。荧光观察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异源复制复合体TAV 1a/CMV 2a只有合成少量亚基因组RNA4A。我们猜测CMV 1a蛋白在识别和合成CMV亚基因组RNA4A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a蛋白含有两个结构域,解旋酶结构域和甲基转移酶结构域。将CMV 1a与TAV 1a的完整或部分蛋白功能结构域进行互换,都无法有效的合成亚基因组RNA4A。利用基于T-DNA的病毒基因表达方法,分析CMV和TAV基因组RNA的互换对病毒在本氏烟植物体内复制的影响。我们利用CMV和TAV病毒基因组和亚基因组的寡聚核苷酸探针对植物叶片组织中病毒RNA进行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在本氏烟中,共浸润接种CMV RNA1、RNA3和TAV RNA2,在接种14天后的植物系统叶中,发现有重组体RNA3和RNA4。这说明,异源复制酶CMV 1a/TAV 2a能够合成病毒基因组和亚基因组RNA,进而系统性侵染植物。经过测序确定,基因组RNA的序列中发生不同的碱基突变,重组体RNA3有完整的CMV RNA3的碱基序列,并在其3’末端融合TAV RNA2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序列。将重组体RNA3进行侵染性克隆构建,并与异源复制酶CMV 1a/TAV 2a共同瞬时表达,Northern Blot结果表明,异源复制酶能够有效的合成重组体RNA3。综上所述,CMV亚基因组RNA4A的复制需要完整的CMV 1a蛋白结构域的支持;而且共浸润接种CMV RNA1和RNA3与TAV RNA2,导致在基因组RNA的序列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碱基突变并且产生一种重组体RNA3,并在异源复制酶CMV 1a/TAV 2a的调控下能够有效的复制。C1T2C3组成的病毒基因假重组体在叁生烟植物中转接叁次后,也能够检测到重组体RNA。(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1)

刘玉玲[8](2016)在《棉花基于FISH的单染色体图谱及亚基因组和Oligo序列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异源四倍体棉花是二倍体A、D基因组祖先种经过杂交、加倍形成的双二倍体,是多倍化物种的典范,是植物多倍化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目前,棉花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展开,部分棉种的基因组序列草图相继公布,但是受棉属基因组复杂度的影响,高质量组装序列的获得任重道远,因此,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细胞遗传图可以将遗传图上的分子标记位点与其在染色体的具体位置联系起来,对基因组序列组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重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手段,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实现DNA序列直观准确的染色体定位,已经成为染色体细胞遗传图谱构建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把遗传锚定的BAC克隆在陆地棉Ah01和Dh01染色体进行定位,构建相应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图谱,与公布的陆地棉基因组序列草图进行了整合分析;初步尝试了基于基因组序列数据的FISH探针的开发应用,设计了棉花oligonucleotides(oligos)探针库,建立了棉花Oligo-FISH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陆地棉Ah01和Dh01染色体BAC克隆的获得。选择47个陆地棉Ah01和Dh01染色体共有的SSR分子标记,筛选阿非利加棉和海岛棉Pima 90-53 BAC文库,共获得84个阳性克隆;对84个阳性克隆以已知的Ah01和Dh01染色体特异BAC克隆为参照进行FISH染色体定位,12对引物筛选所获得信号明显且单一(仅在目标染色体上有信号)的BAC克隆15个。按照对应标记在遗传图谱的大致位置信息,对上述15个BACs两两组合进行了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确定了邻近两个BAC克隆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次序。2、构建陆地棉Ah01和Dh01染色体细胞遗传图谱。将经过FISH定位的BAC克隆通过染色体分析软件进行相对位置测量,BAC克隆在染色体臂的定向,依据位置已知的染色体特异BAC克隆(A1和D1)来确定。根据各BAC的相对图距分别构建了陆地棉Ah01和Dh01染色体细胞遗传图谱,两条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图谱分别包括12个遗传标记锚定的BAC克隆。3、对不同图谱进行整合分析。将BAC克隆对应的SSR标记在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图谱(Whole-genome marker map,WGMP)的厘摩信息转化为相对位置(Relative map positon,RMP);SSR标记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碱基位置信息也转化成相对位置。将构建的染色体细胞遗传图谱与对应标记所在的遗传图、基因组序列草图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ssr标记在wgmm中的遗传位置和它们对应的bac克隆在细胞遗传图谱中位置顺序一致性很高;个别位点相对位置偏差很大,遗传距离相距很近的两个标记nau3433和bnl2921(相对位置相差11.2%),在细胞遗传图谱中相距却很远(59.4%/dh01和47%/ah01)。(2)细胞遗传图谱与基因组中染色体序列图谱的整合,初步确定了两个scaffolds在染色体上的大致位置:scaffold183_a01(长度约56kb)的位置在ah01染色体序列3.4%~9.6%(90268610~96488204bp)位置之间,scaffold3710_d01(长度约191kb)的位置在dh01染色体序列6145600~9387374bp之间。(3)通过遗传标记锚定的bac克隆在细胞遗传图的位置和顺序与e-pcr定位在染色体序列中的位置和顺序的比较,发现在ad1-nbi基因组序列中,ssr标记的顺序与细胞遗传图谱中ssr标记锚定的bac克隆顺序与相对位置基本一致。(4)序列组装过程中一些同源序列被作为重复单元去除,只在部分同源染色体之一保留了序列信息:ah01和dh01染色体细胞遗传图谱中共有的11个bacs对应的ssr标记,在两条染色体序列图共有的仅4个,其它7个分别定位在ah01和dh01这对部分同源染色体之一。(5)在染色体组装序列覆盖度方面稍有缺陷,bac克隆378j07和400l15在细胞遗传图中的相对位置分别为8.0%和96%,在染色体序列中的相对位置分别为3.4%和97.8%。4、完善了陆地棉粗线期染色体制片技术。从材料粗检入手,明确了显微观察过程中处于粗线期花粉母细胞的主要细胞学特征,方便材料的高效选择;高浓度混合酶解液(4%纤维素酶+1%果胶酶+1%蜗牛酶)处理,控制酶解时间在3h左右;60%乙酸涂片之后50℃烤片、酸解,并控制酸解时间1?2min之间,成功制备陆地棉粗线期染色体制片,相比之前的研究,技术准确、可重复性高。5、对研究中发现的富含重复序列的bac克隆57i23生物信息学分析。(1)获得同时鉴别a、d亚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标记,即bac克隆57i23;(2)bac序列分析,91238bp的bac序列里面,发现129个重复序列元件,占到bac序列的62%以上。结合fish验证,识别了其中的gypsy-48_gr-i类ltr-rt,是bac克隆57i23特异性的关键重复序列元件,推测其也是影响a、d基因组大小差异的关键元件之一;(3)结合fish与blastn比对结果,验证了基因组特异重复序列在ad1基因组序列中染色体归属的准确性。6、根据已经测序的棉花基因组序列设计oligos库,经过乳化pcr扩增、体外转录和反转录,获得生物素或地高辛标记的oligos探针库,用该混合探针在相关棉种进行FISH杂交,首次建立了棉花Oligo-FISH技术体系,为深入解析棉属基因组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史永弟[9](2016)在《构建A~r与C~c亚基因组导入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导入系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已通过大规模的种间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多代自交,选育出了系谱各异的第叁代新型甘蓝型油菜(ArArCcCc)自交系,它们导入了大量的白菜型油菜Ar和埃塞俄比亚芥Cc亚基因组片段,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并与常规甘蓝型油菜(B.napus,AnAnCnCn)杂交后可以产生较强的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本课题在此基础上,拟通过一次杂交和多轮回交,将第叁代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的基因组片段,导入到常规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背景中,从而建立起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导入系群体,为开展进一步的遗传研究提供试验材料。为了在硕士生研究阶段(叁年时间的四个年度)构建出需五轮交配才能形成的导入系群体,本研究采取了边交配、边研究、边选择,同时辅以夏繁的策略,构建春性、冬性导入系群体。具体构建过程如下:第一年(2013.7-2013.12),新型甘蓝型油菜与常规甘蓝型春油菜杂交得到F1,评估其田间杂种优势,并用5对SSR引物从48个F1植株中鉴定出46个真杂种。第二年(2014.1-2014.12),低世代回交群体(BC1F1和BC2F1)的构建,以及用6对SSR引物从354个BC1F1植株中鉴定出260个真杂种。我们用3,067个SNP标记分析了特异性外源A~r/C~c的含量、遗传距离,同时进行产量试验评估,最终确定了2个新型甘蓝型油菜(13R066和13R113)用于构建春油菜导入系群体。第叁年(2015.1-2015.12),对BC2F1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新型甘蓝型油菜的导入是覆盖全基因组的,同时完成了对BC3F1群体的构建。第四年(2016.1-2016.6),构建了以常规甘蓝型春油菜为轮回亲本的BC4F1群体与BC3F2群体。经过1次杂交、4轮回交(或3轮回交1次自交),已构建出两个春油菜导入系群体:13R066-BC4F1和13R113-BC3F2。冬油菜导入系群体的构建与春油菜同期进行。由于冬油菜的冬性较强需要较长时间的低温才能通过春花,所以冬油菜导入系群体的构建比春油菜导入系群体的构建晚一个世代。经过1次杂交、3轮回交(或2轮回交1次自交),初步构建出两个冬油菜导入系群体:13R143-BC3F1和13R172-BC2F2。我们通过筛选出农艺性状优良并含有大量外源亚基因组导入的新型甘蓝型油菜自交系,与常规的春、冬性甘蓝型油菜杂交,并以常规甘蓝型油菜为轮回亲本,多次回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建出了包含有不同Ar、Cc亚基因组片段导入的春、冬性甘蓝型油菜导入系群体,为进一步解析外源亚基因组片段导入对甘蓝型油菜基因组结构及其表型变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振甲[10](2016)在《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分子进化及其亚基因组翻译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的代表种,其基因组包括叁条单链RNA(L、M和S):RNA L(约8.9kb)为负义RNA,其互补链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RNA M和RNA S均为双义RNA,其中M编码非结构蛋白NSm以及糖蛋白Gn-Gc,S编码非结构蛋白NSs以及核衣壳蛋白N。由RNA M和S编码的4个蛋白(NSm、Gn-Gc、NSs和N)分别从4个亚基因组上表达,但关于其精确的3’末端定位未见报道。本文首先通过RT-PCR克隆得到来自中国云南省不同发病寄主(烟草,辣椒,甜椒)上的TSWV全基因组序列。通过对Genbank数据库中所有的29个L,62个M和66个S基因组序列统计发现:1.M和S基因组的长度变化较L更为明显;2.有蛋白编码区的长度几乎没有变化;3.M和S基因组的长度变化与各自的基因组间隔区(IGR)的长度变化密切相关。然后,通过DNAMAN软件分析5个中国分离物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分子变异,同时利用MEGA 5.0软件对世界范围内的TSWV分离物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本文克隆的叁个TSWV中国分离物与TSWV中国番茄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TSWV中国莴苣分离物的遗传距离很远;2.TSWV的不同分离物间存在明显的RNA重排现象。利用RDP4软件对世界范围内的TSWV分离物的重组分析发现了高频率的重组事件,而发生在负链RNA病毒间的RNA重组之前只有少数报道,且均为低频率重组;并且在TSWV中发生的重组存在明显的区域选择性;重组大多发生在RNA的5’部分,其中在RNA M和S中尤为显着。为精细研究TSWV亚基因组的翻译调控,通过3’-RACE对TSWV中国烟草分离物RNA M(KM657118)和RNA S(KM657115)产生的亚基因组(sgRNA)进行3’末端定位,测序结果亚基因组sgRNA-NSm的3’末端对应于RNA M的A1080,长度为1080nt;亚基因组sgRNA-(Gn-Gc)的3’末端互补于RNA M的U1200,长度为3573nt;亚基因组sgRNA-NSs的3’末端对应于RNA S的C1702,长度为1702 nt;亚基因组sgRNA-N的3’末端互补于RNA S的A1865,长度为1106nt。利用DNAMAN的序列比对发现,虽然不同TSWV的RNA M和S的IGR区的长度与核苷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但亚基因组的3’末端碱基及其邻近序列则非常保守。所有来自RNA M和S的亚基因组的3’UTR只包括各自IGR的一部分,并且利用Mfold的RNA二级结构预测表明,亚基因组的3’末端碱基均位于基因间隔区(IGR)的茎环结构的茎部,且与其亚基因组编码蛋白同侧。利用萤火虫荧光素酶(Fluc)的报告基因载体研究TSWV RNAS的亚基因组翻译调控,将相应亚基因组的5’UTR和3’UTR分别插入到Fluc的上下游,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后续的突变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亚基因组(sgRNA-NSs、sgRNA-N)5’UTR对于Fluc翻译有正调控作用;在5’UTR存在的前提下,亚基因组3’UTR则会进一步增强翻译,即亚基因组5’UTR和3’UTR协同调控翻译;2.缺失突变分析发现,5’UTR的1-15nt核苷酸对增强翻译至关重要;并且反式竞争实验表明,亚基因组5’UTR对翻译的增强作用可能通过结合核糖体或翻译起始因子而实现;3.缺失突变分析表明,亚基因组3’UTR的A-rich区对于3’UTR协同调控翻译很重要,此A-rich区可能与poly(A)的作用机制类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亚基因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7月15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金志强、胡伟研究团队在《Nature Plan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usa balbisiana genome reveals subgenome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的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一种高质量的M. balbisiana基因组装配,为了解水果生物学提供了更多的背景,并有助于开发育种最佳香蕉品种的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基因组论文参考文献

[1].伍晓明.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我国科学家揭示香蕉亚基因组进化和功能分歧[J].中国食品学报.2019

[3].罗津,李莹,王心武.中国热科院首揭世界香蕉亚基因组相关规律[N].中国经济导报.2019

[4].杨晨,窦宝存,于成明,原雪峰.番茄斑萎病毒(TSWV)亚基因组非翻译区的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刘志菲,杨晨,原雪峰.水稻条纹病毒的亚基因组表达调控的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张华坤,王旭彤,勾晓婉,张艾,李霖锋.多倍体小麦亚基因组起源与进化[C].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8

[7].卢金达.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制酶组分的异源组合对病毒基因组和亚基因组产生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6

[8].刘玉玲.棉花基于FISH的单染色体图谱及亚基因组和Oligo序列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6

[9].史永弟.构建A~r与C~c亚基因组导入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导入系群体[D].华中农业大学.2016

[10].张振甲.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分子进化及其亚基因组翻译调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基因开放阅读框结构示意图亚基因组mRNA转录示意图典型株基因组的组织结构人和猿猴免疫缺陷病毒的基因组比较巧TMV壳蛋白的两个亚基,交叉排线画出阴...一3BBSV基因组和亚基因组结构示意...

标签:;  ;  ;  ;  ;  ;  ;  

亚基因组论文_伍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