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多糖论文_姚莉,蒋爱民,杨承鸿,李淑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龙茶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糖,乌龙茶,抗氧化,层析,茶叶,单糖,多酚。

乌龙茶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姚莉,蒋爱民,杨承鸿,李淑红[1](2018)在《乌龙茶多糖和多酚对肝癌细胞HepG2的协同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乌龙茶多糖、多酚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对肝癌细胞HepG2协同杀伤抑制作用,通过四氮甲唑蓝(MTT)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以观察乌龙茶多糖、多酚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乌龙茶多糖、多酚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增殖;二者联合应用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显着强于2种药物单独使用,且经药物联合应用处理后的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率要高于2种药物单独使用。说明乌龙茶多糖、多酚对肝癌细胞HepG2具有杀伤作用,乌龙茶多糖与多酚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陈梅春,张海峰,陈峥,潘志针,朱育菁[2](2016)在《乌龙茶多糖分离提纯及其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提纯乌龙茶多糖,进行组分分析,同时评价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方法采用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法从水提乌龙茶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多糖组分(WTPS-1),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该乌龙茶多糖的中性糖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测定该多糖的结构组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该多糖的单糖组成;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评价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乌龙茶多糖WTPS-1含β-糖苷键型吡喃糖,其中性糖含量为71.9%,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比例为2.57:3.67:0.57:1:2.16:9.65。乌龙茶粗多糖、脱蛋白多糖和WTPS-1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1.6%、60.7%和9.20%。结论乌龙茶粗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强于脱蛋白多糖和WTPS-1,为乌龙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陈永旻[3](2015)在《乌龙茶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酒精性肝病是仅次于传染性肝病的第二大类肝病。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威胁和社会的危害,是世界性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多酚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乌龙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获得最佳提取工艺后通过构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探讨乌龙茶多糖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其保健的功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对乌龙茶多糖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最优提取条件。建立了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观察乌龙茶多糖对小鼠的行为、存活率、体重、肝脏系数及耐受时间和醉酒时间,以及小鼠血清中的ALT、AST和肝组织的GSH-PX、 MDA、SOD的影响,结合肝组织切片的观察,研究乌龙茶多糖对小鼠急性酒精肝的保护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超声波辅助提取乌龙茶多糖的响应面试验与分析表明:超声功率、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乌龙茶多糖的得率有显着影响。对最优提取条件进行验证试验,即提取功率为300W、提取时间为41min和提取温度为82℃C时乌龙茶多糖提取得率为4.07mg/g,与模型预测值的误差为3.55%,因此本试验得到的乌龙茶多糖提取条件的参数与模型中预测的乌龙茶多糖得率最大值差值不大,说明模型设计合理,吻合度较高。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平均得率为4.07mg/g,提取效果较好,超声辅助提取乌龙茶多糖能够大大节省提取时间,降低提取成本,且多糖得率也较高。(2)通过使用酒精诱导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给药组小鼠与模型组相比,小鼠对灌胃后酒精的耐受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变长,同时小鼠醉酒昏睡的时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乌龙茶多糖会促进小鼠肝脏中GSH-PX活性的升高,对肝组织中MDA含量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肝脏染色组织切片形态显示模型组肝脏出现更多的肝细胞脂肪空泡和炎性浸润,肝组织损伤明显。而给药组小鼠的肝脏再生系数有明显的增加,且酒精性肝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3)乌龙茶多糖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以乌龙茶多糖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可能与其降低小鼠血清中自由基的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治疗,为乌龙茶多糖开发及其复方营养保健品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9-01)

邵淑宏[4](2015)在《乌龙茶多糖理化性质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十年来,茶多糖因其多种生理功效而备受关注,特别是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作用。本论文以国内市场上叁种发酵程度不同的乌龙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武夷大红袍)为原料,提取乌龙茶粗多糖,比较分析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氧化、降血糖生理活性。之后,根据其生理活性,筛选出活性高的大红袍茶多糖进行体内抗氧化,降血糖研究,并探讨降血糖机理。同时,分离纯化大红袍茶多糖,研究分离产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体内体外生理活性,初步探讨构效关系。实验结论如下:1.以安溪铁观音、凤凰单枞、武夷大红袍为原料提取乌龙茶多糖,分别命名为TTPS、FTPS和DTPS其中DTPS得率最高,为1.84%,是得率最低的TTPS(0.83%)2倍以上。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和红外图谱,表明这叁种茶多糖是一类水溶性的酸性糖蛋白,主要有糖醛酸、中性糖和蛋白质叁类物质构成,叁者含量达70%以上,其中糖醛酸含量最高,中性糖其次,蛋白质最低。叁者的蛋白质含量呈现极显着差异(p<0.05),并随发酵程度的加深而增加,其中DTPS的含量最高(9.30%),TTPS则最低(5.57%)。气相色谱GC分析叁种乌龙茶多糖的单糖组分及摩尔比,发现它们都含有L-鼠李糖,D-岩藻糖,L-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这7种单糖,但摩尔比不同。凝胶色谱层析法检测这叁种乌龙茶多糖的分子量,发现其分子量较大,达到104~106数量级。通过对这叁种乌龙茶多糖的体外生理活性研究表明,DTPS的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最好,FTPS其次,TTPS最弱,且与蛋白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0.95)。而这可能与乌龙茶的发酵程度有关,发酵程度越大,其生理活性就越好。因为发酵程度会显着影响茶多糖的化学组成(如蛋白质含量),分子量,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构象,从而影响茶多糖的生理活性。2.根据上一章试验结果,筛选出活性高的大红袍茶多糖DTPS进一步体内活性研究。DTPS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叁多一少”糖尿病症状、胰腺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DTPS能缓解糖尿病小鼠餐后血糖升高速度和幅度,缩短高血糖作用时间;缓解改善糖尿病“叁多一少”症状;减轻四氧嘧啶诱导小鼠胰岛损伤的作用,增加胰岛数目,增大胰岛面积;降低空腹血糖,且最佳作用时效为第2周。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DTPS灌胃4周后,DTPS-40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的MDA含量都显着下降,SOD和GSH-Px抗氧化酶活性显着上升。综合评价DTPS体内体外抗氧化、降血糖作用表明,大红袍茶多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能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或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缓解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DTPS对糖尿病有一定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1)通过抑制α-葡糖糖甘酶活性,抑制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2)缓解糖尿病机体胰岛数目减少,胰岛面积减小的症状,改善胰岛功能,提高机体胰岛素的供给;(3)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自由基对p细胞的损伤。3.大红袍茶多糖DTPS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洗脱分离后得到4组分,分别为DTPS-0, DTPS-1, DTPS-2和DTPS-3,其中0.2 mol/L NaCl洗脱的DTPS-2组分得率最高,为31.9%。洗脱分离后,4组分的蛋白质含量急剧下降至0.21%-0.83%,以糖醛酸和中性糖含量为主。HPLC检测4组分的单糖成分表明,4组分都含有L-鼠李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木糖和半乳糖醛酸这7种单糖,但摩尔比不同。红外图谱,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4组分的结构表明,4组分子结构中都具有多糖类物质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DTPS-0为含有呋喃环的糖蛋白复合物,DTPS-1、DTPS-2和DTPS-3则是含有吡喃糖的糖蛋白复合物;这些糖蛋白是由多个糖链相互缔合成直径为50-100 nm的多糖分子,多个多糖分子相互缠绕成直径500 nm左右的多糖颗粒,多糖颗粒相互聚合呈多层次片状、无规线团状、串珠状等多种立体结构的复合物,且茶多糖中糖醛酸和蛋白含量越高,其空间结构就越复杂。体外分析4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和对a-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发现,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下降,4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较弱,而DTPS-2和DTPS-3虽然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显着低于未经洗脱分离的DTPS。DTPS-2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体内抗氧化、降血糖作用研究结果也表明,DTPS-2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作用,这可能与其分子结构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有关,从而侧面说明多糖中的蛋白质对其功能的体现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淑琴,陈海霞,曲志爽,王秀明[5](2015)在《乌龙茶多糖的化学修饰及其理化性质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乌龙茶多糖进行硫酸化和乙酰化的化学修饰。探讨不同的结构修饰对乌龙茶多糖理化性质和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乌龙茶多糖进行硫酸化和乙酰化,应用红外、紫外光谱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对两种衍生化的多糖和未衍生化的多糖进行结构分析。为检测乌龙茶多糖的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溶解度变化的检测。通过还原力实验和脂质过氧化抑制试验模型研究比较乌龙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证实了在衍生化多糖中硫酸基和乙酰基的存在。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与未衍生化的乌龙茶多糖相比,乙酰化的多糖平面图由圆棒形变成长棒形。硫酸化多糖的平面图呈大小不一的圆岛状,高度图显示尺寸分布较窄。经过乙酰化和硫酸化衍生后的样品,溶解性明显改善。活性分析显示在铁还原力模型实验下,乙酰化后的多糖活性明显升高。在抑制脂质过氧化实验中,硫酸化后多糖的抑制能力极显着增强(P<0.01)。结论对多糖进行衍生化有利于其活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芸,倪德江,余志,谢笔钧[6](2014)在《乌龙茶多糖的聚酰胺柱层析法纯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乌龙茶多糖(oolong tea polysaccharides,OTPS)聚酰胺柱层析脱色脱蛋白的效果,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脱色率、脱蛋白率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从上样量、上样体积、吸附平衡时间以及洗脱速率4个方面确定了聚酰胺柱层析的洗脱条件。然后通过脱色率、脱蛋白率、多糖保留率、产品得率和抗氧化活性5个方面,比较了OTPS聚酰胺柱层析与常用的Sevag-H2O2联用法脱色脱蛋白的效果。结果表明:OTPS聚酰胺柱层析法脱色脱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4 mg OTPS/mL聚酰胺,2/5倍柱体积去离子水溶解上样,吸附平衡20 min,3 mL/min速率洗脱;聚酰胺柱层析对OTPS的脱色率和脱蛋白率略低于Sevag-H2O2联用法,但多糖保留率、产品得率和抗氧化活性显着高于Sevag-H2O2联用法,而且方法简单,无环境污染,是一种较好的OTPS脱色脱蛋白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多糖的脱色脱蛋白。(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14期)

张芸,倪德江,陈永波,黄海波,刘思思[7](2011)在《乌龙茶多糖调节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乌龙茶多糖(OTPS)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及机制。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通过不同剂量OTPS灌胃6周后,测定了小鼠的体重、胸腺重量、脾脏重量、肝脏重量、血脂水平、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观察了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对照组比较,OTPS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和肝脏MDA、肝脏指数显示不同程度的降低,胸腺指数、脾指数、血清和肝脏SOD活力则有所上升,肝脏病变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说明乌龙茶多糖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氧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陈金娥,张海容[8](2011)在《红茶、绿茶和乌龙茶多糖及多酚对DNA的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溴化乙锭(EB)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各种茶叶多糖、多酚类化合物对DNA的保护作用.测定了龙井、普耳茶、乌龙茶等8种茶叶中多糖和多酚类提取物存在下DNA与EB混合液的荧光积分强度,并把不同茶叶与DNA相互作用的常数定义为结合常数D,根据D的大小讨论了多糖及多酚类化合物的存在DNA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茶叶与DNA有较好的作用,但作用程度不同.D值越大,茶叶对DNA的保护作用越好.多糖保护作用顺序如下:祁门红茶>绿茶(安徽)>普尔茶>乌龙茶>福建政和红茶>寿宁绿茶>信阳毛尖>龙井;多酚保护作用顺序如下:祁门红茶>福建政和红茶>寿宁绿茶>龙井>乌龙茶>绿茶(安徽)>信阳毛尖>普尔茶.(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周向军,高义霞,袁毅君,李志刚,张继[9](2011)在《乌龙茶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乌龙茶为原料,研究不同因素对乌龙茶多糖得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乌龙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为: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80min,提取温度80℃,提取次数3次,料液比1∶35。在此条件下,茶多糖得率为15.73%。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乌龙茶多糖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且清除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1年08期)

王晓琴,耿頔,李林宴[10](2010)在《微波技术提取乌龙茶多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技术进行乌龙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以茶多糖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选用单因素试验探索料水比、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及浸提温度对茶多糖活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糖活性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浸提温度、料水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280 W、微波时间20 min、浸提温度45℃、料水比(g∶mL)1∶40,在此条件下开展验证试验,乌龙茶多糖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平均值达25.38%。(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乌龙茶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离提纯乌龙茶多糖,进行组分分析,同时评价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方法采用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法从水提乌龙茶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多糖组分(WTPS-1),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该乌龙茶多糖的中性糖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测定该多糖的结构组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该多糖的单糖组成;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评价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乌龙茶多糖WTPS-1含β-糖苷键型吡喃糖,其中性糖含量为71.9%,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比例为2.57:3.67:0.57:1:2.16:9.65。乌龙茶粗多糖、脱蛋白多糖和WTPS-1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1.6%、60.7%和9.20%。结论乌龙茶粗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强于脱蛋白多糖和WTPS-1,为乌龙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龙茶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姚莉,蒋爱民,杨承鸿,李淑红.乌龙茶多糖和多酚对肝癌细胞HepG2的协同抑制作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8

[2].陈梅春,张海峰,陈峥,潘志针,朱育菁.乌龙茶多糖分离提纯及其组分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

[3].陈永旻.乌龙茶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4].邵淑宏.乌龙茶多糖理化性质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

[5].李淑琴,陈海霞,曲志爽,王秀明.乌龙茶多糖的化学修饰及其理化性质和活性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

[6].张芸,倪德江,余志,谢笔钧.乌龙茶多糖的聚酰胺柱层析法纯化工艺[J].食品科学.2014

[7].张芸,倪德江,陈永波,黄海波,刘思思.乌龙茶多糖调节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茶叶科学.2011

[8].陈金娥,张海容.红茶、绿茶和乌龙茶多糖及多酚对DNA的保护作用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1

[9].周向军,高义霞,袁毅君,李志刚,张继.乌龙茶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酿造.2011

[10].王晓琴,耿頔,李林宴.微波技术提取乌龙茶多糖工艺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一12乌龙茶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图一5乌龙茶多糖对糖尿病大鼠日细胞...

标签:;  ;  ;  ;  ;  ;  ;  

乌龙茶多糖论文_姚莉,蒋爱民,杨承鸿,李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