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东英(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骨外科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53例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口服醋氯芬酸片联合牵引治疗。14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53例,治愈31例,好转18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2.45%;对照组44例,治愈12例,好转23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为79.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腿部疼痛并利于活动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独活寄生汤推拿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等原因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来的腰腿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常见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残疾。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如针灸理疗、腰椎牵引、手法按摩、中药内服外敷、药液熏洗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2010年5月一2011年12月,我科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2月前来我科就诊患者97例,经诊断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其中男43例,女54例;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40.5±12.44)岁;病程1月~3年;突出部位:L3—S1;左侧突出45例,右侧突出52例。以上9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1)中药治疗:独活寄生汤加减。方剂组成:独活20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川芎10g、当归lOg、白芍20g、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5g、甘草9g。日一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连服14d。2)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点按委中、肾俞、大肠腧、环跳、腰阳关[3],每穴点按5min;推压脊柱,腰部、臀部、大腿、腘窝、小腿,以酸胀为度施滚法15min。
对照组:1)牵引治疗:50kg,30min/次、1次/d、连续15d;2)口服醋氯芬酸:l片/次、2次/d。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标准。见表1。
表1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判定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53例,治愈31例,好转18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2.45%;对照组44例,治愈12例,好转23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为79.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由于神经根周围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治疗应控制炎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粘连,还纳髓核,减轻神经根压迫。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骶部疼痛、下肢酸麻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本病病因内有正气不足,外有风、寒、湿邪侵袭或兼具跌扑损伤。就脏腑而言,本病与脾、肾、肝三脏密切相关。脾在体合肉,肾主骨生髓,肝在体合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筋脉失养,气血不畅。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则腰椎坚实;肾气虚,外邪痹阻腰间经络、肌肉、关节,腰部屈伸不利。肝主疏泄藏血,气机条畅,肝血充盈,濡养筋脉;疏泄不利,肝血不足,气血不畅,筋失所养。故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可出现腰痛、肢麻、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兼具跌扑损伤,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滞血瘀,不通不荣则痛。故本病方用独活寄生汤配六味地黄丸加减,旨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本方中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君药;牛膝、杜仲、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脾肾,强壮筋骨,为臣药;川芎、当归、白芍补血活血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并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之功效。推拿手法有利于缓解腰背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椎间盘外压,降低椎间盘内压,还纳髓核,减轻神经根压迫。
本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腿部疼痛并利于活动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斌安,韩福谦,韩向阳.腰痛舒合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9,31(5):655-657.
[2]李良玉,张金钟.保守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1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97-98.
[3]刘舜尧.针刺结合蜡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J].针灸推拿.2010,42(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