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

纳米碳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

一、纳米炭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11)在《壳聚糖衍生物/碳纳米管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对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类型、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尤其在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壳聚糖、羟丙基壳聚糖、O-羟丙基-N-辛基壳聚糖与碳纳米管复合构建新的电极表面,并对其电化学性能及应用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直接滴涂法制备了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O-羟丙基-N-辛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以铁氰化钾为电化学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其在所制备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能,由循环伏安法表明铁氰化钾在以上三种修饰电极上均出现较为对称的氧化还原峰;在O-羟丙基-N-辛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峰电流较在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略有增加,峰电位负移了50mV;在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峰电流明显增加,较在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增加了260%,峰电位负移了50 mV。交流阻抗实验表明裸电极阻抗谱在所有频率范围内基本是一条直线,表明该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修饰电极阻抗谱在高频均呈现不规则的半圆状,低频为一条直线,表明反应是受动力学和扩散过程共同控制的。且电荷转移电阻Rct O-羟丙基-N-辛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最大,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最小,表明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活性最高。2.采用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研究了锌离子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在pH=4.8的0.1mol/L的NaAc-HAc底液中,锌离子在该修饰电极表面富集100s,电位扫速100mV/s时,溶出伏安图上有一灵敏的溶出峰出现。实验发现,Zn2+浓度在1025μmol/L范围内时,该溶出峰峰电流与其成正比,相关系数为0.99375,检出限为1.0×10-6mol/L(3倍噪音法),重复性及稳定性均良好。3.采用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研究了铜离子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在pH=4.5的0.1mol/L的NaAc-HAc底液中,铜离子在该修饰电极表面富集400s,电位扫速100mV/s时,伏安图出现一灵敏的溶出峰。实验表明,Cu2+浓度在1~15μmol/L范围内,溶出峰电流与其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27,检出限可至1.0×10-7mol/L(3倍噪音法)。重复性及稳定性均良好。4.采用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研究了铅离子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在pH=4.8的0.1mol/L的NaAc-HAc底液中,铅离子在该修饰电极表面富集150s,电位扫速100mV/s时,溶出伏安图上有一灵敏的溶出峰出现。实验发现,pb2+浓度在1.8~10μmol/L范围内,峰电流与其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36,检出限为0.15μmol/L (3倍噪音法),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5、量子化学计算得出了羟丙基壳聚糖的最优化结构和前线轨道能量。并以此推断修饰电极对铜、锌、铅离子的检测的机理。推测机理如下:

刘畅,成会明[2](2007)在《炭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记Carbon 2007国际炭会议》文中研究表明

王晓东[3](2007)在《饮用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和去除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可能会严重破坏人和动物体内的激素,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这些被认为是第三代环境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己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分泌干扰物(EDCs)已成为环境污染特别是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调查、毒理学研究及评价方法学的建立方面,而对其在环境及饮用水中的控制与去除缺乏研究积累。本论文针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问题,以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选择在饮用水源中普遍存在并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两种有机污染物-壬基酚(NP)和双酚A(BPA)为模型污染物,建立了方便、准确的测定饮用水中NP、BPA的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活性炭吸附和臭氧化降解去除饮用水中两种内分泌干扰物的效能与过程机制,为该工艺实际用于去除饮用水的NP、BPA提供有价值的基础参数。利用C18固相萃取柱(3 mL, 500 mg)富集和净化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建立了同时测定饮用水中壬基酚、双酚A的方法,并对影响固相萃取回收率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甲醇/二氯甲烷体积比20:80的混合液为洗脱剂,pH在23之间,过样速率控制在10mL/min可以得到最高的固相萃取回收率。不同加标水平的NP和BPA的回收率为95.3%98.6%,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5%3.7%。该方法成功用于饮用水的测定。活性炭由于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和易于再生被广泛用于饮用水的深度处理,但活性炭用于去除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选取了四种不同材质的市售活性炭,并用N2吸附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了表征。在静态试验中,采用瓶点法测定了四种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用Langmuir公式和Freundlich公式进行拟合,发现活性炭吸附NP、BPA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从Freundlich方程的系数k可以看出,各种材质的GAC都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NP、BPA;吸附容量方面,煤质活性炭>木质活性炭>椰壳活性炭,吸附容量主要取决于活性炭比表面积,但活性炭表面化学特性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活性炭表面含氧量高不利于活性炭对NP、BPA的吸附;较低的pH值和温度有利于NP、BPA的吸附;试验中考察了腐殖质对吸附量的影响,并建立了EDCs-腐殖质双组分体系的吸附模型,从对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腐殖质与NP、BPA产生强烈的竞争吸附,尤其是在NP、BPA浓度较小时,使NP、BPA的吸附容量大大降低;试验中,还进行了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NP、BPA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活性炭粒径小更有利于提高NP、BPA的吸附速率;另外,活性炭柱的动态试验发现NP、BPA穿透时间远远长于TOC的穿透时间,即使活性炭对TOC的吸附已达到饱和,活性炭仍然对NP、BPA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水中的天然有机物为该条件下的控制化合物,因此实际应用中只需要考虑TOC的去除即可满足NP、BPA去除要求,这也说明给水处理中已广泛采用的用于去除有机物的活性炭吸附床不需其它改造即可达到良好的去除NP、BPA效果;对于现有的活性炭吸附床,去除水中微量的NP、BPA几乎不增加成本。采用臭氧氧化工艺对饮用水典型中内分泌干扰物NP、BPA去除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独臭氧氧化对水中的NP、BPA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初始浓度为1.0mg/L,在0.5、0.75和1.00mg/L的臭氧总投加量条件下,NP去除率分别为63.2%、82.4%和94.6%,BPA去除率分别为60.3%、80.4%和91.4%;随着NP、BPA初始浓度的增加,NP、BPA的去除率随之降低;提高水样pH和温度,有利于NP、BPA的去除;虽然臭氧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NP、BPA,但并未被完全矿化;臭氧紫外线联合氧化,不仅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减少臭氧的用量,而且可以提高矿化程度;动态试验中,利用响应面模型的试验方法,建立臭氧投加量、TOC和停留时间与BPA去除率的二次响应面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回归率(R2=0.9989),且试验和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1.0%4.1%范围内,与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较高;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知,三个影响因素对BPA去除率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臭氧投加量、TOC、停留时间。

康飞宇[4](2001)在《纳米炭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文中认为

二、纳米炭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炭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衍生物/碳纳米管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感器
    1.2 化学修饰电极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1.2.2 化学修饰电极的修饰方法
        1.2.3 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1.3 碳纳米管
        1.3.1 碳纳米管的性质
        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提纯
    1.4 壳聚糖
        1.4.1 壳聚糖制备方法
        1.4.2 壳聚糖的改性
    1.5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应用
        1.5.1 药物含量的检测
        1.5.2 微量元素含量的检测
        1.5.3 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检测
    1.6 选题目的、研究内容、依据和意义
        1.6.1 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1.6.2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壳聚糖衍生物/碳纳米管传感器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纳米管的氧化
        2.3.2 电极的预处理
        2.3.3 壳聚糖衍生物/碳纳米管传感器的制备
        2.3.4 壳聚糖衍生物/碳纳米管传感器的循环伏安表征
        2.3.5 壳聚糖衍生物/碳纳米管传感器的交流阻抗表征
        2.3.6 传感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2.4 结论
第三章 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传感器对锌离子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传感器的制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锌离子在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
        3.3.2 锌离子测定的影响因素
        3.3.3 线性范围、检测限及重现性
        3.3.4 干扰实验
第四章 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传感器对铜离子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铜离子在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2 铜离子测定的影响因素
        4.3.3 线性范围、检测限及重现性
        4.3.4 干扰实验
第五章 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传感器对铅离子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铅离子在羟丙基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5.3.2 铅离子测定的影响因素
        5.3.3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重现性
        5.3.4 干扰性
第六章 机理探讨
    6.1 量子化学计算
    6.2 检测机理探讨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饮用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和去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1.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
        1.1.2 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及作用途径
    1.2 水环境中的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壬基酚、双酚A
        1.2.1 壬基酚、双酚A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毒性
        1.2.2 壬基酚、双酚A的用途
        1.2.3 水体中的壬基酚和双酚
    1.3 壬基酚、双酚A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分离和萃取方法研究进展
        1.3.2 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壬基酚、双酚A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1.4.1 生物降解
        1.4.2 物理方法
        1.4.3 化学氧化法
第二章 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及意义
    2.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2.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壬基酚和双酚A 的研究
    3.1 实验研究部分
        3.1.1 仪器设备
        3.1.2 试剂材料
        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色谱参数和条件
        3.1.5 样品的前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标准曲线
        3.2.2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3.2.3 回收率
    3.3 实际水样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壬基酚和双酚A的研究
    4.1 活性炭概述
        4.1.1 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质
        4.1.2 活性炭的表征方法
        4.1.3 吸附等温线
        4.1.4 活性炭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4.2 试验装置与方法
        4.2.1 试剂、材料与仪器
        4.2.2 分析方法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炭的表征
        4.3.2 静态吸附试验
        4.3.3 动力学试验
        4.3.4 活性炭柱动态试验
        4.3.5 经济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臭氧氧化去除水中壬基酚和双酚A的研究
    5.1 臭氧及臭氧/紫外线的氧化机理
        5.1.1 臭氧氧化机理
        5.1.2 臭氧/紫外线氧化机理
    5.2 试验装置与方法
        5.2.1 试剂、材料与仪器
        5.2.2 分析方法
        5.2.3 实验装置
        5.2.4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完全混合间歇式试验
        5.3.1.1 臭氧投加量对壬基酚和双酚A去除效果的影响
        5.3.1.2 壬基酚、双酚A初始浓度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
        5.3.1.3 pH值对壬基酚、双酚A去除效果的影响
        5.3.1.4 温度对壬基酚、双酚A去除效果的影响
        5.3.1.5 外加紫外线对壬基酚、双酚A去除效果的影响
        5.3.1.6 氧化过程中TOC的变化
        5.3.1.7 UV光谱图
        5.3.1.8 高效液相色谱图
        5.3.2 完全混合连续式试验
        5.3.2.1 反应器流态特性与试验验证
        5.3.2.2 停留时间对壬基酚、双酚A去除率的影响
        5.3.2.3 腐殖酸对壬基酚、双酚A去除率的影响
        5.3.2.4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5.3.2.5 模型3D及等高图分析
        5.3.2.6 模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纳米炭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衍生物/碳纳米管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D]. 张洁. 济南大学, 2011(10)
  • [2]炭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记Carbon 2007国际炭会议[J]. 刘畅,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2007(03)
  • [3]饮用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和去除的研究[D]. 王晓东. 天津大学, 2007(05)
  • [4]纳米炭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J]. 康飞宇. 新型炭材料, 2001(04)

标签:;  ;  ;  ;  ;  

纳米碳材料国际会议在日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