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 of enteral feeding ELENTAL on nutritional status of burned patients(论文文献综述)
罗月,黎宁[1](2021)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严重烧伤会导致持续性的代谢亢进,研究显示尽早开展肠内营养治疗与改善严重烧伤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和感染性并发症等存在相关性。本文介绍了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营养益处及非营养益处(维持肠黏膜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及促进创面愈合)、营养治疗介入的时机和途径、能量评估方法及营养监测等,旨在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彭曦[2](2020)在《我国烧伤营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烧伤营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策略,在烧伤综合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回顾了烧伤营养60年的辉煌历程,以营养目的、策略与手段的变迁为主要线索,绘制出烧伤营养发展进程中4个主要阶段的概貌,以期缅怀前辈的卓越贡献,展示烧伤营养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刘慧松[3](2020)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编制评估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现状调查问卷,探讨青岛市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构建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方案,为医院建立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相关知识培训体系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结构为基础,肠内营养指南为依据,自行编制《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问卷》,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预调查、信效度检验形成正式调查问卷。2.选取青岛市610名ICU护士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对知信行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3.根据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结果结合相关临床指南,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自制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护士、学科专家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的制定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初始培训方案,经过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最终培训方案。结果1.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包括知识、信念、行为3个维度共39个条目;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93,折半信度为0.701,重测信度为0.756;内容效度分析中,总问卷的条目水平效度(I-CVI)为0.850~1.000,问卷水平效度(S-CVI)为0.859;结构效度分析中,各条目得分的KMO值为0.90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9818.675,P<0.001,共抽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5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22~0.83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6~0.856。2.对青岛市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信行进行现状调查。问卷知信行得分分别是11.62±5.24分、11.67±3.63分、47.37±17.76分,通过回归分析显示,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医院级别(β=4.161,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2.468,P<0.001)、工作年限(β=-0.675,P<0.001)、学习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155,P<0.05);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1.966,P<0.001)、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693,P<0.001)、医院级别(β=1.612,P<0.001)、年龄(β=0.484,P<0.05)、学习途径(β=-0.442,P<0.05);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医院级别(β=9.760,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6.960,P<0.001)、性别(β=-7.141,P<0.001)、工作年限(β=-1.863,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知识、信念、行为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r=0.677、0.841、0.567,P<0.05)。3.经过两轮专家函询,确立最终《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评价三个部分,其中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66个。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复率为100%,第一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第二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两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193、0.218(P<0.001),专家的协调程度较高,函询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结论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可作为评估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现状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青岛市ICU护士总体的肠内营养耐受性知识得分较低,信念和行为方面也有待提高,医院级别、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是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工作年限和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程度是知识的影响因素;学习途径和年龄是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工作年限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切实可行,符合护士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培训方式及评价符合国内护理发展现状,可为ICU护士肠内营养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朱利娟[4](2020)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在重症监护室(ICU)中,营养支持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肠内营养(EN)特别是早期肠内营养(EEN)可帮助胃肠道恢复正常的功能,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进一步避免肠衰竭的发生。另外ICU的患者受疾病、镇痛镇静、机械通气、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准确评价患者胃肠功能状态,制定合理的EEN方案,进而指导EN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超声测量胃窦切面,从而推算出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情况,与传统回抽式监测GRV进行比较,指导EEN的实施,从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选取我科收治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入科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留置鼻胃管。入住ICU48小时内即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存在早期EN禁忌症如:消化道梗阻、肿瘤、出血;(3)严重腹胀、肥胖者;(4)研究期间不配合资料收集者。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和对照组(胃液回抽法监测胃残余量)各30例,均实施EEN支持,进行间断喂养。两组患者均通过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并调节速度。实验组:采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采用床旁超声诊断仪,选择胃窦单切面,即将超声探头置于患者剑突下方,垂直于腹部的角度,超声显影出胃窦大小,通过测量胃窦部横径及前后径来计算胃窦面积,再通过胃窦面积与年龄的对比表得出胃残余量,如GRV≤250ml,则每天监测一次(每天监测时间在上午8:30左右),患者取仰卧位(床头抬高30°-45°),当GRV>250ml时,减慢肠内营养速度或暂停肠内营养,6小时后再进行检测胃残余量,若GRV≤250ml,则维持原喂养速度。对照组:每4小时回抽胃液测GRV,若GRV>250ml,则减慢肠内营养速度或暂停,若GRV≤250ml,则维持原喂养速度。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对患者的APPCHE II评分,还记录一些临床观察指标如EN并发症(呕吐、腹泻、腹胀等),感染并发症(血行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相关预后指标包括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长、达目标喂养时间(25kcal/kg/d)。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II评分、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重症肺炎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50.0%的病人发生了一项或几项EN并发症,实验组仅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亚组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上,实验组(20.0%)低于对照组(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CU入住时间、达目标喂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方面,实验组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对照组较实验组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胃窦单切面进行超声监测GRV,可以更加客观指导EEN安全、有效的实施,较常规方法监测GRV可以降低EN并发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更快地达目标喂养,从而使患者受益。通过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获得一定效果。
李龙[5](2020)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的状况,为临床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2.探究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ICU、综合ICU、呼吸ICU住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须接受肠内喂养的16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采用统一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肠内营养不耐受状况调查表进行数据收集,患者资料收集时由两位研究者共同核对数据,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全体168例感染性休克病人产生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在168例施行肠内喂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中,有66例患者发生了喂养不耐受,即感染性休克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几率为39.29%。感染性休克患者多于肠内喂养的第1~4天发生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多为1~3天,有27例(40.91%)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喂养不耐受,有16例(24.24%)表现为复发性不耐受,其中腹泻25例(37.88%),大量胃潴留22例(33.33%),腹胀/腹痛9例(13.64%),呕吐/反流6例(9.09%),主诉不适4例(6.06%)。2.将168例患者在肠内喂养过程中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当作因变量,将性别、年龄、APACHII分、营养制剂种类、营养制剂日用量、置管方式、肠内营养时间、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否镇静剂、镇痛剂、抗生素种类、抑酸剂、血管活性药、钾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心静脉压(CVP)、肠内营养中添加膳食纤维及促胃动力药、降钙素原、乳酸、C-反应蛋白等21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APACHII评分、机械通气、镇静剂、镇痛剂、EN制剂日用量、抑酸剂、抗生素、钾制剂、肠内营养中添加膳食纤维及促胃动力药、中心静脉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在肠内营养时期发生喂养不耐受有影响(P<0.05)。3.选取单因素分析中具备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因素分别为:机械通气、APACHII评分、中心静脉压、EN制剂日用量、抗生素类别、镇痛剂、镇静剂、抑酸剂、口服钾制剂、肠内营养中添加膳食纤维及促胃动力药,采用向前逐步Wald χ2法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R2=0.523,χ2=64.914,P<0.001,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应用机械通气、APACHII评分、抗生素、过高的中心静脉压是引起感染性休克病人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在肠内营养中增添膳食纤维及促胃动力药可作为保护性因素。结论1.影响感染性休克病人肠内喂养期间产生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复杂而且多样,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机率比较高,医务工作者在临床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营养状况,做出及时有效地评估。2.APACHII评分、应用机械通气、应用抗生素、过高的中心静脉压是引发感染性休克病人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而在肠内营养制剂中增加膳食纤维及促胃动力药为保护性因素。
罗锦花[6](2019)在《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2.了解烫伤后肠道16SrDNA菌群多样性的变化,阐述高通量检测的对菌群分析的优势;并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肠道菌群多样性效果。3.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烫伤后mTOR通路上差异蛋白,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这些差异蛋白的影响。方法1.选取9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具体分组情况如下所示:正常对照组:自由饮食、饮水;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烫伤模型组):建立烫伤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0.2g/ml):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0.2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5.0 g/ml,10 ml/次,3次/天;分别于灌胃后1天、3天、7天处死动物,取部分回肠组织行HE染色检测各组肠粘膜病理结构变化,行ELSIA检测各组TNF-α、IL-10和IL-1β水平。2.根据上述结果,选取治疗效果最佳的浓度和时间组,即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组(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连续灌胃7天。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兔于灌胃后7天取肠道内容物利用高通量技术检测各组肠道内容物中的16S rDNA,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多样性;各组于伤后7天,取回肠粘膜组织,利用对蛋白组学技术比较和筛选各组mTOR通路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挑选其中6个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行进一步验证。结果烫伤前兔皮肤正常,烫伤后即刻未见大小水泡,表皮苍白,与周边分界清晰,烫伤1天后皮肤有损伤松弛,烫伤3天和7天后可见皮肤基底苍白,无水泡,黑色焦痂状,稍凹陷质硬呈皮革样。烫伤后皮肤病理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出现,全层皮肤损伤破坏严重,毛囊结构紊乱。正常对照组的回肠粘膜没有异常现象,烫伤模型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回肠粘膜炎症越来越严重,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加味四君子汤给药组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治疗效果越明显,以1.0g/ml浓度给药7天治疗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中肠粘膜内TNF-α和IL-1β各时间点明显升高,IL-10明显下降。在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和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g/ml)中,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和IL-1β浓度逐渐降低,且在7天最低;随着时间延长IL-10浓度逐渐升高且在7天最高,浓度1.0g/ml组效果更明显。在随后的高通量检测中,通过剔除疑问序列后测序三组样品共获得299309条序列,正常对照组共获得96023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获得107365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获得95921条。随着分类水平的细化,三组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组成差异逐渐明显。三组样品的菌群组成比较均匀,但不同物种中细菌的百分比不同,提示肠道菌群出现紊乱。进而对三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组对象的Simpson、Chao1、Shannon指数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05),PCo A分析显示,基于三组样本分布距离相对集中,三组的菌群组成Beta多样性无差异,说明三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别。为进一步明确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小肠的蛋白质组学实验。本次实验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中mTOR通路中差异表达蛋白为12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上调的基因为4个,下调的基因为8个。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上调的基因为8个,下调的基因为4个。各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能明显的将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和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区分开,说明我们筛选的m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能够代表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烫伤模型组中小肠组织PEBP1和EIF4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的EIF4G1和PEB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一致。结论1.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组织损伤明显、炎症反应重,并随着时间越长损伤明显,加味四君子汤能促进严重烧伤兔回肠粘膜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其治疗效果最佳浓度为1.0g/ml,作用时间为第7天。2.相较于传统的菌群分析法,高通量测序法更能够精准地反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本研究发现各组样本中菌群组成无明显差异,但在纲、目、科和属的百分比上存在差异,说明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烧伤后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利用TMT标记联合LC-MS/MS技术筛选到mTOR通路上相关的蛋白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差异蛋白12个,从而寻求到加味四君子汤的作用靶点。
陈英[7](2019)在《基于循证实践的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基于循证实践的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重度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以间断性喂养方式接受整蛋白制剂,观察组接受基于循证实践的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正氮平衡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重度烧伤患者应用基于循证实践的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肠内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
陆芹芹,黄兰芳,齐燕[8](2019)在《重度烧伤病人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对烧伤认识的深入,从营养支持到营养治疗的理念转变体现了营养在烧伤病人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烧伤病人的代谢特点,对营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营养治疗的能量需求计算,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需求量及注意事项,尤其是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烧伤病人的利弊。
邱筱婷,邵珂,李延菲,李冰清[9](2019)在《外科烧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营养支持研究的深入及对疾病状态下肠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使外科医师愈来愈重视肠功能的维护。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外科早期肠道喂养的营养支持效果,尤其在维护肠道功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及应激状态下肠源性高代谢等方面,显示出特殊的优势。而这些研究较多地集中于烧伤、创伤及消化道手术后等。本文通过综述烧伤患者的代谢特点、营养管理的特殊性及常用的营养管理方法,提出将食物交换份法用于烧伤患者的营养管理,为日后烧伤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指导。
李延菲[10](2019)在《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饮食管理在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饮食管理对重度烧伤患者营养状况、创面愈合时间、营养知识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对重度烧伤患者实施有效的饮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试验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治疗的70例重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4月至12月的35例重度烧伤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9月的35例重度烧伤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饮食管理,干预组接受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饮食管理。采用专家咨询法自行编制烧伤患者营养知识问卷并检验信效度。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周时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知识水平。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饮食管理在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干预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信效度检验,烧伤患者营养知识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6,I-CVI为0.80,S-CVI/Ave为0.93。3.干预3周后,两组比较,干预组血清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出院时,干预组营养知识得分(21.29±2.27分)高于对照组(16.97±1.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基于食物交换份法对重度烧伤患者实施营养干预,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有效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通过营养知识宣教,提高了患者对营养知识知晓程度的水平,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二、Effect of enteral feeding ELENTAL on nutritional status of burned pati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 of enteral feeding ELENTAL on nutritional status of burned patients(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烧伤营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创探索期 |
二、普及推广期 |
三、协调发展期 |
四、创新突破期 |
五、展望未来 |
(3)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编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成立课题组 |
2 建立条目池 |
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 |
4 预调查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考量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2 专家函询结果 |
3 预调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4 问卷信效度 |
讨论 |
1 构建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意义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
第二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调查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得分情况 |
3 不同特征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分析 |
4 影响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多因素分析 |
5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ICU护士的基本情况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 |
3 ICU 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知信行相关关系 |
5 护理对策 |
第三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访谈结果 |
2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3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1 构建培训方案的意义 |
2 培训方案的特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资料)与方法 |
3.试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简历 |
致谢 |
综述 胃残余量监测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感染性休克流行病学 |
1.1.2 肠内营养应用现况 |
1.1.3 肠内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 |
1.2 目的与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 |
1.3.1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
1.3.2 肠内喂养不耐受(enteral feeding intolerance,FI)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肠内喂养不耐受状况调查表 |
2.5 数据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6.1 研究设计阶段 |
2.6.2 实施阶段 |
2.6.3 分析阶段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2.8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 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 |
3.3 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单因素分析 |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对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3.3.2 研究对象肠内喂养实施情况和临床治疗方式对发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单因素分析 |
3.3.3 研究对象临床监测指标对发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单因素分析 |
3.3.4 研究对象临床药物应用情况对发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单因素分析 |
3.3.5 研究对象的生化检验指标对发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单因素分析 |
3.4 感染性体克病人发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感染性休克病人肠内喂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状况不容乐观 |
4.2 感染性休克病人肠内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
4.2.1 APACHEII评分对病人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4.2.2 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对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4.2.3 机械通气对病人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4.2.4 中心静脉压对病人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4.2.5 肠内营养中添加膳食纤维及促胃动力药是保护性因素 |
4.2.6 应用抗生素对病人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4.2.7 生化指标对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4.2.8 其他因素对肠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4.3 护理应对策略 |
4.3.1 早期进行感染性休克病人肠内喂养不耐受的识别 |
4.3.2 护士主动参与喂养方案的制定 |
4.3.3 研制与应用肠内喂养耐受性评估量表 |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不足 |
5.2 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肠内喂养不耐受状况记录表 |
个人简历 |
个人信息 |
在职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概述 |
2.16 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 |
3.中医药加味四君子汤研究的意义 |
4.蛋白组学技术应用的意义 |
5.mTOR信号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6.本研究的简要方案 |
7.加味四君子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功能的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一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加味四君子汤制备 |
2.3 实验分组 |
2.4 烫伤皮肤组织标本HE染色 |
2.5 回肠粘膜组织标本HE染色 |
2.6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
2.6.1 回肠粘膜样本制备 |
2.6.2 酶联免疫(ELISA)检测回肠粘膜组织中TNF-α的水平 |
2.7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
2.8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介素1β (IL-1β)的水平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兔烫伤模型建立 |
3.2 各组兔回肠粘膜组织病理情况变化 |
3.3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TNF-α水平的影响 |
3.4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IL-1β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16Sr DNA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
2.4 PCR扩增 |
2.5 文库构建 |
2.6 高通量测序 |
2.7 疑问序列的剔除及序列数统计 |
2.8 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 |
2.9 Alpha多样性分析 |
2.10 Beta多样性分析 |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测序信息 |
3.2 菌群结构比较 |
3.3 Alpha多样性分析 |
3.4 Beta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小肠黏膜蛋白组学的分析及其对mTOR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蛋白组学分析 |
2.4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m RNA表达检测 |
2.5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蛋白表达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
3.2 小肠黏膜组织中烫伤模型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3 小肠黏膜组织中加味四君子汤干预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
3.5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通路 |
3.6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
3.7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蛋白验证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7)基于循证实践的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营养状况 |
2.2 康复情况 |
3 讨论 |
(8)重度烧伤病人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治疗的定义 |
2 营养治疗的内容 |
2.1 能量代谢特点及需求 |
2.2 碳水化合物代谢特点及需求 |
2.3蛋白质代谢特点及需求 |
2.4 脂肪代谢特点及需求 |
2.5 液体代谢特点及需求 |
2.6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需求 |
2.7 免疫系统变化及营养需求 |
2.8 其他 |
3 营养治疗途径 |
4 总结与展望 |
(9)外科烧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烧伤定义与严重程度分类 |
1.1 烧伤定义 |
1.2 烧伤面积估算 |
1.3烧伤严重程度判断 |
2 烧伤流行病学 |
3 烧伤患者的代谢特点 |
4 烧伤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机制 |
4.1 缺血缺氧与肠黏膜损伤 |
4.2 缺血再灌注与肠黏膜损伤 |
4.3 炎症介质与肠黏膜损伤 |
4.4 内毒素与肠黏膜损伤 |
4.5 营养障碍与肠黏膜损伤 |
4.6 肠道免疫防御体系障碍 |
5 烧伤患者的营养管理 |
5.1 营养风险筛查 |
5.2 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应用 |
5.3 烧伤患者的能量需求 |
6 食物交换份法 |
(10)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饮食管理在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研究小组 |
5 干预方法 |
6 资料收集 |
7 质量控制 |
8 伦理学原则考量 |
9 统计学方法 |
10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 |
3 营养知识问卷专家咨询情况 |
4 观察指标对比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意义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Effect of enteral feeding ELENTAL on nutritional status of burned pati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J]. 罗月,黎宁.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9)
- [2]我国烧伤营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J]. 彭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05)
- [3]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D]. 刘慧松. 青岛大学, 2020(01)
- [4]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D]. 朱利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龙.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D]. 罗锦花. 南昌大学, 2019(08)
- [7]基于循证实践的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 陈英. 河南医学研究, 2019(16)
- [8]重度烧伤病人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J]. 陆芹芹,黄兰芳,齐燕.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9(04)
- [9]外科烧伤患者营养管理的研究进展[J]. 邱筱婷,邵珂,李延菲,李冰清.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9(03)
- [10]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饮食管理在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李延菲. 青岛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