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三侠五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称谓,侠义,乌托邦,人民性,观念,民间,神异。
三侠五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晔[1](2019)在《北宋哲学的“叁侠五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北宋哲学的"叁侠五义",在哲学的江湖上掀起的大风大浪,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哲学的幸运。我看的第一部小说名字叫《叁侠五义》,说的是包公及八位江湖义士的故事。与"叁侠五义"生活在同一个时间段的,还有八位"理学能人",历史上分别称呼他们为"宋初叁先生"和"北宋五子"。宋代王朝有八位理学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银行》期刊2019年18期)
[2](2018)在《叁侠五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是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多年以前曾经风靡全国。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很多包拯办案的故事,庞太师的故事也在其中。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来自一本很有名的书——《叁侠五义》。《叁侠五义》的作者叫石玉昆。他出生在乾隆末年,是嘉庆年(本文来源于《奇妙博物馆》期刊2018年02期)
王凡[3](2018)在《论香港邵氏影片《冲霄楼》对小说《叁侠五义》的影像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张彻导演的影片《冲霄楼》在情节改编方面强化了原着《叁侠五义》的叙事悬念和诙谐意趣,这既反映了原着本身对于影像改编所具有的先在性影响,亦和文学转化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转变不无关系;同时,影片又借助对白玉堂的形象塑造及其独闯冲霄楼、殒命铜网阵这一原着人物命运结局的影像呈现,不仅凸显出张彻武侠电影以男性英雄的深厚情谊为核心的"阳刚电影美学"特征,而且也潜在地折射出其本人的创作主体意识对于文学改编中的主题诠释、人物重塑、风格嬗变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主导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越[4](2018)在《《叁侠五义》的人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侠五义》是在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包公案》的基础上,经过民间文人的加工创作而成的一部侠义公案小说,其内容主要是根据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包公以及民间对包公故事的传说敷衍而成。故事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形象,语言涉笔成趣,因此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本论文以《叁侠五义》的人民性为研究对象,正论部分分为四章,分别从《叁侠五义》人民性的渊流、内涵、艺术体现及传承延续四个方面,尽量全面系统、严谨深入地探讨并展示《叁侠五义》广为流传的原因。第一章首先梳理《叁侠五义》人民性的渊流,即包公故事的传承演变过程。主要从包公形象和包公故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归纳、总结包公形象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发展、演变、改造,以及包公故事的附会与丰富。由于人民大众对包公其人的喜爱和对包公故事的青睐而对其进行改造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大众的心理期待。总之,整个流传、发展、改造的过程中,都体现出明显的人民性特点。第二章总结分析《叁侠五义》人民性的内涵,亦即探讨《叁侠五义》因为描写了哪些内容才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具体从“对贤明政治的期盼”“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人民大众的赞扬”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总之,正因为《叁侠五义》的思想内涵体现出明显的人民性,所以才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喜爱。第叁章是对《叁侠五义》人民性在艺术体现方面的研究。“人民性的艺术体现”的意思类似于“通俗化、平民化的艺术体现”,与传统文学或高雅文学的艺术体现不同。本章主要从《叁侠五义》语言上的通俗化、人物上的平民化、叙事上的传奇化和环境上的乡村/市井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叁侠五义》艺术上的通俗化和平民化等特点,既是《叁侠五义》人民性的艺术体现,也是人民大众喜欢该书的原因之一。第四章是对《叁侠五义》人民性之延续的研究,亦即总结分析《叁侠五义》成书之后在民间的传播及文学领域的后续创作与接受,侠义精神与包公形象的传承演变。主要是从《叁侠五义》的民间传承及后续之作、侠义精神的民间传承及包公形象的符号化叁个方面展开论述。总之,《叁侠五义》在民间的广为流传及后续之作的大量出现,同样也说明了《叁侠五义》鲜明的人民性特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璐佳[5](2018)在《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中的大众观念——以《叁侠五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由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而成,在清代发展并繁荣,形成了清官破案、侠客相助的小说叙述模式。作为一种市井消闲的大众化文学,晚清公案侠义小说寄托了平民大众对社会公平国家清明的期望,有着广大的接受群。《叁侠五义》作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晚清公案侠义小说在当时和后世的流传中如此受欢迎,在于它的内容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本文试以《叁侠五义》为例,分析晚清公案侠义小说中蕴含的大众观念,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的繁荣提供一些佐证。(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9期)
李霞[6](2017)在《从《叁侠五义》看中古时代民间侠义乌托邦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荆轲的政治诉求的表达、到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自由王国的建构,再到南侠展昭、五义与清官包拯联手治下的北宋青天盛世。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侠义小说史上伦理诉求的痕迹——民间侠义乌托邦的建构。荆轲与梁山泊的108好汉,最终都没有在实践意义上完成民间侠义乌托邦的建构工作。清官包拯与御猫、五义则通过强强两手,最终将民间侠义乌托邦给完满的呈现了出来。民间侠义乌托邦实质上强调的是民间侠义在乌托邦建构与改造过程中所发挥得社会实践作用。民间侠义乌托邦的建构实质上就是对一种文化秩序与道统秩序不断改造与完善的过程。民间侠义乌托邦强调的是侠的义理化与侠义的民间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上表现为庙堂官化的乌托邦模式、江湖帮派的乌托邦模式、功勋世胄的乌托邦模式以及民间自治的模式。这些乌托邦形式,以恩报模式走向了管理权与武力、强力的联合,以人情侠义模式为基本的运行动力,以江湖方式与法治方式相合为具体的实践手段,以江湖道义与契约精神来实现江湖侠士与官方管理的和谐化。民间侠义乌托邦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得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获得幸福。因此,它既是一种社会理想的建构与改造过程,又是个体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它强调对德行的践行程度。因此,它又是一种伦理秩序建构与改造的过程。伦理的目的就是实现乌托邦,而乌托邦建构的意义就是对道德与伦理意义的追寻。侠士们通过道德与伦理意义的附着以行侠仗义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以期实现理想化的社会。任何社会的建构与维系,必然依附于精英群体的主导与他们的历史实践意义。民间侠士就是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特殊性不在于他们实践的高效率性与成功性,而是他们以道德与伦理意义为出发点将一切社会实践再次回归到人性的道德与伦理意义的追寻上。民间侠义乌托邦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上,它还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个体德性与人性的生成与完善性。这就使得民间侠乌托邦在实践意义上具有程度性的与现实性上的局限性。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的出现都是先是悲剧,之后才是笑剧。文学想象与历史实践之间,有时候存在的只是时间与实践问题。在商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成了商业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奴隶。参照古代就是为了更好的反思现在。人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主体,是否应该思考:人应当以怎样的态势参与到实践中才能生活得更好?人类生存的意义性在于什么?乌托邦或是理想的追寻究竟是以个体的私利满足为胜,还是以社会群体的正义与和谐化为归宿?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抛向了哪里?一切东西的本性就是它的起源,而它的本性就是它的目的和终点。人性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完善的过程。人类的一切实践结果都源于人类参与社会实践时所赋予的价值意义。那么,究竟人的本性应该是什么,它的目的与终点又该落向哪里?(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贾丹[7](2017)在《论《叁侠五义》中的神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侠五义》是清代现实题材小说,神异内容不多却包含了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四类主要神异形象,这些形象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在现实故事的视野下建构起一个完整的虚幻空间,结构颇为独特,其形成具有文化渊源、创作接受群体、社会背景等多重原因。(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08期)
张继科[8](2016)在《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观念是社会民众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特殊的的法律意识反映阶段,一定时期的民间法律观念并不完全与官方的法律思想一致,这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直接影响法律运行的效果。明清时期作为中华法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的民间法律观念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进行分析、总结,以修正、补充这一论题的内容,同时希望借此对司法改革过程中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问题进行探索。借助民间文学作品,采用法律与文学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民间法律观念研究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本文同样利用这一方法,以成书于晚清时期,充分反映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的公案小说《叁侠五义》为素材,对明清时期民间诉讼观念、刑罚观念、赦宥观念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法律观念进行研究,同时对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与官方的法律思想进行比较,对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弱化递减的趋势以及社会民众对于国家法和司法官员明褒暗贬的态度。法律认同是法律权威确立的先决条件,更是实现全民守法的必要条件,由于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以及《叁侠五义》持续的影响力,研究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的内容以及成因,不仅有助于丰富明清时期法律文化研究,而且对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10-01)
张倩[9](2016)在《《叁侠五义》称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至今,汉语称谓词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不仅交错着不同的称谓类型,而且每一种称谓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学习并研究古人的称谓,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以清代石玉昆的《叁侠五义》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称谓词语从点到面、从共时到历时进行归纳、分析。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对作者石玉昆生平和《叁侠五义》的成书过程做了简要概述,重点叙述古代汉语称谓词的研究现状,对称谓的界定和分类做了阐述,并探讨《叁侠五义》当前研究的现状及对其进行称谓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叁侠五义》亲属称谓研究,对书中出现的亲属称谓做了细致梳理,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对亲属的长辈、平辈、晚辈依次进行归纳,并对重要称谓重点分析,概括总结了书中亲属称谓的特点:亲属称谓的泛化用法使用广泛,异名同指的亲属称谓十分丰富,丰富的“老+亲属称谓词”。第二章《叁侠五义》社会称谓研究,首先对社会称谓进行分类整理,分为相互关系、身份职业、生理性情、宗教人士四类,对每一类型的称谓进行梳理并分析,得出社会称谓遵循严格的等差原则,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并且官职称谓呈现出袭古之貌。第叁章《叁侠五义》情感称谓研究,我们分别对《叁侠五义》中的敬谦称谓、詈称、亲昵和绰号类称谓做了归纳整理及分析,得出其特点有二:一是敬谦称谓使用广泛,二是绰号类称谓普遍。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叁侠五义》的称谓、特点及研究意义做了总结归纳。(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冯媛媛[10](2016)在《《叁侠五义》叙事写人的现代价值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小说的某些内蕴和议题,一旦遭遇理论的撞击,就会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叁侠五义》正有这样的特点。首先在叙事形式上,它的"平话习气",体现的是叙事的"平民化"立场。这是对"文体等级"的颠覆,对"平民文学"的回归。在这种"平民文化"中,一个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叙述的"民主化"倾向。这里所谓的"民主化",是就其内在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精神而言的,专指一种"文化型态"而非政治概念。其次在人物塑造中,"他之中决不可有你,也不可有我"的观照视角,体现的恰是一种摆脱了"主体性原则"的"他者性原则"。它不但可为当今的小说创作提供一种借鉴,也可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提供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本土资源。(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三侠五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是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多年以前曾经风靡全国。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很多包拯办案的故事,庞太师的故事也在其中。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来自一本很有名的书——《叁侠五义》。《叁侠五义》的作者叫石玉昆。他出生在乾隆末年,是嘉庆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侠五义论文参考文献
[1].朱晔.北宋哲学的“叁侠五义”[J].现代商业银行.2019
[2]..叁侠五义[J].奇妙博物馆.2018
[3].王凡.论香港邵氏影片《冲霄楼》对小说《叁侠五义》的影像改编[J].安康学院学报.2018
[4].张越.《叁侠五义》的人民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杨璐佳.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中的大众观念——以《叁侠五义》为例[J].北方文学.2018
[6].李霞.从《叁侠五义》看中古时代民间侠义乌托邦的建构[D].河南大学.2017
[7].贾丹.论《叁侠五义》中的神异书写[J].北方文学.2017
[8].张继科.明清时期民间法律观念新探[D].兰州大学.2016
[9].张倩.《叁侠五义》称谓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10].冯媛媛.《叁侠五义》叙事写人的现代价值发微[J].唐都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