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反应性细胞论文_罗金成,陈曙光,刘文英,宋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身反应性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硬化症,免疫性,实验性,胶质,多发性,胸腺。

自身反应性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罗金成,陈曙光,刘文英,宋志强[1](2019)在《自体全血注射对自身反应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IgG抗FcεRI自身抗体、总IgE水平和嗜碱性粒细胞FcεRIα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ASST阳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接受自体全血注射(AWBI)治疗前后血浆IgG抗FcεRI、总IgE以及嗜碱性粒细胞FcεRIα表达的变化,探讨AWBI治疗机制。方法收集ASST阳性CSU患者80例,随机分成AWBI组和对照组各40例,AWBI组接受每周1次自体全血注射治疗,共12次,同时给予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连续治疗12周,评估治疗前后2组荨麻疹活动程度评分(UAS)的差异。治疗前后用ELISA或流式细胞术检测AWBI组血浆IgG抗FcεRI、总IgE及嗜碱性粒细胞FcεRIα表达的变化。另外选取25例健康人作为体外试验的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后AWBI组显效率为60%(24/40),显着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7.27%(9/40)(P<0.01)。AWBI组治疗后血浆IgG抗FcεRI质量浓度以及嗜碱性粒细胞FcεRIα表达显著下降(P均<0.05);总IgE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这3种免疫因子的基线值与UAS评分变化值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自体全血注射治疗ASST阳性慢性荨麻疹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其机制与下调血浆IgG抗FcεRI与嗜碱性粒细胞FcεRIα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万昕[2](2018)在《致耐受性人工抗原提呈细胞靶向清除和调节髓鞘蛋白自身反应性T细胞治疗EAE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利用仿生微纳米颗粒为载体构建免疫制剂调节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免疫疗法的基本策略是利用仿生微纳米载体装载髓鞘蛋白、自身抗原多肽、毒素或多种调节性细胞因子,通过被抗原提呈细胞的摄取、提呈,经选择性活化途径诱导致耐受性抗原提呈细胞形成,再由后者来诱导调节性T细胞,或抑制致炎性细胞亚群,并间接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分化而产生耐受效应。这类“间接”特异性疗法受到体内多种因素影响而容易使致耐受性抗原提呈细胞的诱导不稳定,从而影响疗效。目前,靶向性清除、抑制或调节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直接”特异性疗法极少,尤其在EAE治疗中几乎没有相关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发展一种可以直接靶向调节髓鞘蛋白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致耐受性人工抗原提呈细胞(tolerogenic artificial antigen-presening cell,TaAPC),治疗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肽段MOG_(35-55)诱导的小鼠EAE模型,通过特异性杀伤或抑制MOG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达到缓解EAE病情的目的。研究方法:首先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microparticles,PLGA)为原料,制备细胞大小的微米球载体(PLGA-MPs),在其中包裹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后在其活化表面共价偶联靶向分子(MOG_(40-54)/H-2D~b-Ig二聚体,MOG_(35-55)/I-A~b多聚体),调节分子(anti-Fas和PD-L1-Fc)以及可抗吞噬的“自我标记”分子CD47-Fc,构建MOG抗原表位特异性的TaAPCs。通过尾静脉输注到EAE小鼠体内,然后对其临床疗效、体内运行规律、体内外免疫细胞接触作用、负载各分子的作用机制以及是否产生副作用等都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结果:(1)细胞大小(直径5.0μm左右)的TaAPCs被成功制备,具有正确表型,5种表面免疫分子均被证实充分偶联于微球表面,而内部包裹的TGF-β1可以长期缓释;(2)TaAPCs在发病后早期的四次尾静脉注射可以显着并持久地降低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至100天,缓解CNS组织中的炎性浸润和髓鞘脱失现象,同时减少局部浸润T细胞的数量;(3)TaAPCs输注后可以通过脉管循环系统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和各种器官,且由于大小限制并不能进入脑部。同时它可以在体内滞留超过36h,且与CD4~+T细胞和CD8~+T细胞存在较多的直接接触,而与其他免疫细胞共定位较少。由于CD47分子的存在,其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现象大幅减少;(4)TaAPCs的两次尾静脉注射治疗可导致外周血、脾脏以及脑脊髓组织中65-79%的MOG_(35-55)特异性CD4~+T细胞以及46-62%的MOG_(40-54)特异性CD8~+T细胞发生凋亡;同时,显着抑制MOG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显着减少MOG特异性Th1、Th17和Tc17细胞的数量,并诱导脾脏中Treg频率升高。此外,TaAPCs还可以显着抑制脾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17A的分泌,而上调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1的表达,但不能改变脑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5)TaAPCs治疗并未明显抑制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包括机体的抗肿瘤能力、对无关髓鞘蛋白多肽抗原和第叁方移植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等。结论:装载6种免疫分子的TaAPCs可以通过多种配体表面呈递和细胞因子旁分泌释放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直接清除和调节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持续缓解EAE病情。本研究为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和免疫制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8-23)

裴纬亚[3](2018)在《致耐受性纳米颗粒直接靶向清除和调节自身反应性T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许多纳米材料已被报道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或其疾病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但大多数纳米制剂是通过递送髓磷脂抗原、细胞毒素或细胞因子等来诱导耐受性抗原呈递细胞的形成,从而间接地诱导T细胞耐受。其主要的不足是在体内诱导APCs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此,自体反应性T细胞的直接和靶向清除及调节更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负载多种调节性分子的致耐受性纳米颗粒(tolerogenic nanoparticles,tNPs),在MOG_(35-55)肽诱导的EAE小鼠体内直接靶向调节MOG自身反应性CD4~+和CD8~+T细胞,从而达到改善和缓解EAE病情发展的目的。方法: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PLGA)为载体材料,经双乳化挥发法制备粒径为200 nm左右的PLGA纳米颗粒(PLGA-NPs),在其内部包裹TGF-β1后通过化学修饰法使其表面功能化,继而在表面装载分别靶向识别MOG_(35-55)特异性CD4~+T细胞和MOG_(40-54)特异性CD8~+T细胞的pMHC多聚体以及两种负调节分子(anti-Fas-mAb、PD-L1-Fc)和抗吞噬分子(CD47-Fc),最终制备成装载5种免疫分子的多功能的致耐受性纳米颗粒(tNPs),并通过静脉输注到EAE小鼠体内,研究其治疗效果,在体内的时空分布及相关作用机制等。结果:(1)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17 nm的多功能致耐受性纳米颗粒tNPs,具有正确表型,且包裹在内部的TGF-β1能够持续释放;(2)四次尾静脉输注tNPs可以有效缓解和改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其脑脊髓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程度以及T细胞的浸润;(3)活体成像观察结果显示tNPs可经血流分布各主要脏器,滞留36 h左右,并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EAE鼠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tNPs在大脑皮层可与CD3~+T细胞相结合;(4)脾脏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NPs主要分布于边缘区和红髓,并靶向结合CD4~+和CD8~+T细胞,同时较少被巨噬细胞及DC细胞吞噬;(5)tNPs治疗明显促进EAE鼠脾脏中T细胞的凋亡,抑制T细胞的同种增殖,降低MOG反应性Th1、Th17、Tc1以及Tc17细胞的频率,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同时,tNPs治疗还能上调脑脊髓组织匀浆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和IL-10等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装载5种免疫分子的tNPs可通过表面呈递和旁分泌方式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进行直接地靶向调节,有效抑制EAE的发展。本研究为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5)

杨丽丽[4](2017)在《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ITP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者20例,利用亲和层析柱分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以此为抗原刺激单个核细胞,对比IL-6、抗GPⅡb/Ⅲa IgG抗体的产生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浆抗GPⅡb/Ⅲa IgG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PⅡb/Ⅲa抗原刺激,可增加GPⅡb/Ⅲa IgG抗体的产生,因此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30期)

王金岩,王韵霖,廖琳丹,罗钢[5](2016)在《中期因子对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自身反应性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期因子对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自身反应性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系6-3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及炎性介质i NOS m RNA表达,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Greiss方法检测6-3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使用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动物模型,免疫磁珠纯化CD4+T细胞,与6-3细胞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培养体系中培养上清IL-17的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相比,中期因子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6-3细胞表达IL-1β、IL-6和TNF-α及分泌NO的水平(P<0.05),中期因子适体抑制上述细胞因子及NO的表达(P<0.05)。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中期因子适体抑制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MOG35-55特异性Th17细胞产生IL-17的水平(P<0.05)。结论中期因子通过活化小胶质细胞促进自身反应性Th17细胞活化。中期因子适体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MOG35-55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15期)

张蕴颖,许璐,涂彩霞[6](2016)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Treg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抑制功能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目前认为存在自身免疫失衡,为探讨Treg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本研究采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CD3与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将Treg与反应性T细胞共培养,CFSE检测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检测Treg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结果显示CD4~+CD25~+T细胞与CD4~+CD25~-T细胞的比率为0:1、1:1时共培养,CD4~+CD25-T细胞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组中的增殖率分别为58.32±5.93%、49.42±1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T细胞在对照组中的增殖率分别为63.05±7.02%、40.39±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中Treg抑制功能可能有下降或者反应性T细胞对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可能存在耐受。(本文来源于《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4-21)

徐希,葛青[7](2015)在《自身反应性CD4~+胸腺迁出细胞的肝脏耐受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新近胸腺迁出细胞(Recent thymic emigrants,RTE)较外周成熟的naive T细胞功能低下,需要经历胸腺后的表型和功能成熟过程,才能汇入nave T细胞库。人们推测RTE免疫应答能力低下可能有利于逃逸胸腺阴性选择但具有高自身反应性的RTE接受外周耐受的调控。但胸腺外的微环境如何促进自身反应性RTE的耐受还不清楚。目的 :研究CD4+RTE离开胸腺后经历外周耐受的机制,对于理解自身反应性RTE的外周耐受调控和RTE的胸腺后成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通过胸腺中的RTE前体(pre-RTE)过继转移及研究RTE常用的Rag2-GFP转基因小鼠两类模型,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术(FACS)、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方法研究RTE在外周尤其是在肝脏中的耐受机制。结果 :将CD4+pre-RTE与na ve T细胞1:1过继转移到同源C57BL/6受体鼠,发现pre-RTE特异性地在肝脏滞留,部分细胞发生活化和增殖。直接分析Rag2-GFP小鼠也发现肝脏较淋巴结含有更高比例带活化表型的CD4+RTE。与淋巴结RTE相比,肝脏CD4+RTE在过继转移到Rag1-/-受体鼠后,引起更严重的肺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炎症损伤。肝脏CD4+RTE较淋巴结RTE对于IL-7反应性更低、更容易凋亡、活化后能分泌更多IL-10和TGF-β。分离肝脏中多种基质细胞与pre-RTE体外共培养,发现肝血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可以促进pre-RTE的耐受表型。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自身反应性CD4+RTE被肝脏滞留,肝脏微环境诱导这群细胞部分活化,下调其存活能力并上调IL-10和TGF-β产生能力。肝脏微环境中的LSEC在促进自身反应性CD4+RTE的耐受表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期刊2015-11-14)

徐希,葛青[8](2014)在《自身反应性CD4+胸腺迁出细胞的肝脏内滞留和耐受》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新近胸腺迁出细胞(Recent thymic emigrants,RTE)较外周成熟的naive T细胞功能低下,需要经历胸腺后的表型和功能成熟过程,才能汇入naive T细胞库。人们推测RTE免疫应答能力的低下可能有利于逃逸胸腺阴性选择但具有高自身反应性的RTE接受外周耐受的调控。但是,胸腺外的微环境是如何促进自身反应性RTE的耐受还不清楚。目的:研究CD4~+RTE离开胸腺后经历外周耐受的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自身反应性RTE的外周耐受调控和RTE的胸腺后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通过胸腺中的RTE前体(pre-RTE)过继转移以及研究RTE常用的Rag2-GFP转基因小鼠两类模型,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术(FACS)、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方法研究RTE在外周尤其是在肝脏中的改变。结果:将CD4~+pre-RTE与CD4~+Naive T细胞以1:1过继转移到同源C57BL/6受体鼠,发现pre-RTE特异性地在肝脏中滞留,部分细胞发生活化和增殖。通过将受体鼠改为二级淋巴器官发育障碍的LTβR~(-/-)鼠,发现这一pre-RTE的肝脏滞留不依赖于外周淋巴器官。直接分析Rag2-GFP小鼠也发现肝脏较淋巴结含有更高比例带活化表型的CD4+RTE。与淋巴结RTE相比,肝脏CD4+RTE在过继转移到Rag1~(-/-)受体鼠后,引起更严重的肺和肠道等多个器官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炎症损伤。肝脏CD4+RTE较淋巴结RTE对于IL-7反应性更低、更容易凋亡、活化之后能分泌更多的IL-10。以MHCⅡ和Aire缺陷鼠为受体鼠的过继转移实验显示,胸腺外MHCⅡ和Aire参与了CD4+RTE在肝脏的耐受调控。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自身反应性CD4+RTE被肝脏滞留,肝脏微环境诱导这群细胞部分活化,下调其存活能力并上调其IL-10产生能力。在淋巴细胞缺少的受体鼠,肝脏中自身反应性RTE克服耐受调控机制,大量扩增,并造成组织损伤。(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刘芳芳[9](2014)在《NOD小鼠中B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及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I型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自身免疫疾病,由于其发病人群主要是在青少年,因此该疾病具有严重的危害性。I型糖尿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因多种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失去了对自身胰岛β细胞多种抗原的耐受,从而导致胰岛β细胞被自身活化的T细胞破坏,引起糖尿病。因此从理论上说,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auto-reactive T cells)活化,恢复T细胞对胰岛β细胞抗原的耐受,是治愈该疾病最理想的方法。非肥胖性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模型动物,其自发糖尿病的病理过程和人类I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T1D)的病理过程极为相似,因此目前对于I型糖尿病的诸多理论上的认识,均来自于对NOD小鼠的研究结果[135]。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分子是一个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重要受体分子,PD-1分子的功能缺失,将直接破坏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导致免疫疾病的发生[105]。Ansari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结果表明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与PD-1结合后的信号通路在I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PDL1/PD-1通路不仅参与机体免疫耐受的启动并在维持机体免疫耐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对NOD小鼠的研究中发现,作为NOD小鼠中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之一的B细胞,其表面并不表达PDL1,因此在NOD小鼠中,B细胞并不能通过PDL1/PD-1通路来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的活性。因此本课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PDL1转基因小鼠的办法,让B细胞稳定表达PDL1,从而建立稳定的PDL1/PD-1抑制通路,以期延缓或降低糖尿病的发生,为人类I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索。目的1.拟采用PDL1转基因的方法,建立NOD背景的TgPDL1-NOD小鼠促,使NOD小鼠B细胞表面表达PD-L1分子,建立稳定的PD-L1/PD-1通路;2.通过B细胞-T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NOD小鼠体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的活性,以阻止或延缓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生。方法1.克隆PDL1基因的cDNA,并将PDL1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AGGS载体中,构建转基因载体pCAG-PDL1,转基因载体线性化后通过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建立C57BL/6背景的转基因小鼠TgPDL1-B6;通过交配策略建立TgPDL1-NOD(在NOD遗传背景下的pdl1转基因小鼠)并鉴定PDL1的表达情况。2.通过流式检测对B细胞原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比较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B细胞表面分子IgM、 MHCⅡ、CD80、CD86等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脾脏、胸腺、胰腺淋巴结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通过HE染色比较不同周龄、和雄性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胰岛炎情况。3.体外观察Bpdl1细胞和野生型B细胞对NOD小鼠中CD4+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影响;过继性转移野生型小鼠的T细胞,分别混合TgPDL1-NOD小鼠BPDL1和野生型NOD小鼠B细胞到NOD-scid(全称为NOD/LtSzPrkdcscid/J,为T、B、NK细胞缺陷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小鼠体内,观察移植后NOD.SCID小鼠的糖尿病发病率,以明确B细胞的作用。结果1.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成功获得PDL1基因的cDNA,构建转基因载体pCAG-PDL1;后通过原核显微注射等方法建立TgPDL1-B6转基因小鼠,得到3只首建鼠,通过与野生型小鼠交配维持转基因品系的稳定系;最后通过交配策略成功建立了NOD遗传背景下的PDL1转基因小鼠—TgPDL1-NOD小鼠,2.同野生型NOD小鼠比较,TgPDL1-NOD小鼠的B细胞表面能够高表达PD-L1,并且PD-L1的高表达并没有影响B细胞表面其他分子的表达以及B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B细胞的原有生物学特性没有因转基因而受到影响;此外,流式检测结果显示,PD-L1的高表达对脾脏、胸腺、胰腺淋巴结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3.组织学观察比较了8周、12周、16周、20周、28周的TgPDL1-NOD小鼠和NOD小鼠的胰岛炎情况,结果显示无论是雌鼠还是雄鼠,同野生型小鼠相比,转基因小鼠的胰岛被破坏程度和胰岛炎严重程度都明显减弱。4.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实验检测上清中分泌的IL-2、IFN-γ水平以及CFSE标记的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BPDL1细胞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结论1.通过原核显微注射等方法建立TgPDL1-B6转基因小鼠,PDL1在多种组织中高表达,包括T、B淋巴细胞。PDL1转基因以半合子的形式稳定遗传。2.通过交配策略成功建立了NOD遗传背景下的PDL1转基因小鼠—TgPDL1-NOD小鼠。在NOD背景的小鼠中,PD-L1的高表达没有影响B细胞的一些基本特性(表面重要标志分子的表达和分泌抗体的能力)以及淋巴细胞数量和比例。NOD小鼠中高表达PD-L1后,可以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胰岛的浸润,减弱胰岛炎的发生。3.进一步研究发现BPDL1细胞已被证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抑制CD4+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初步的过继转移实验表明当B、T细胞比例为1:1时,BPDL1细胞无法阻止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胰岛的浸润,延缓糖尿病发病,实验正在重新进行。4. NOD小鼠除了易自发I型糖尿病外,还有易感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的倾向,PD-L1/PD-1信号通路已被证实在启动和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所建立的TgPDL1-NOD小鼠还可用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胡景霞[10](2013)在《实验性自身反应性脑脊髓炎中小胶质细胞通过PD-L1途径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炎性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是生命科学界公认的MS动物模型。MS患者和EAE动物共同的特点是发病后存在自我缓解的现象,这是大脑限制过强免疫应答的一种自我保护作用,提示CNS中存在对脑内自身抗原进行负向免疫调控的效应。但是,负向免疫调控的关键启动细胞是什么?负向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特化的组织吞噬细胞称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被认为是CNS潜在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PD-L1/PD-1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rogrammed death-1, PD-L1/PD-1)属于B7/CD28共刺激分子超家族的重要成员,是免疫反应效应阶段的负向调节信号通路,可通过调控T细胞的活性来诱导并维持的外周免疫耐受。研究表明,EAE发病动物CNS中PD-L1的表达逐渐增加,阻断PD-L1/PD-1信号通路造成EAE发病时间缩短并加重临床症状。由于小胶质细胞在脑组织中数量众多,且参与生理条件下的免疫赦免,那么疾病条件下它们是否表达PD-L1并通过PD-L1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尚无人深入研究。为此本课题将观察小胶质细胞在MOG35-55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lprotein,MOG)诱导的EAE小鼠模型中数量及PD-L1表达的动态改变;明确小胶质细胞是否对T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探讨PD-L1分子是否具有调控小胶质细胞抑制作用的功能。本研究试图阐明小胶质细胞与EAE疾病进展和转归的关系,明确其在CNS负向免疫调控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寻找CNS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1) MOG35-55诱发C57BL/6小鼠EAE模型的构建我们成功建立了人MS的C57BL/6小鼠EAE模型。用MOG35-55肽段并辅以结核杆菌及百日咳毒素免疫EAE敏感动物品系C57BL/6小鼠,免疫后第10天开始陆续发病,出现EAE典型的神经系统临床症状,病程为慢性单时相进展型,约在第20天达到发病高峰,同时伴随CNS组织的病理改变,HE染色检测结果发现,在脊髓白质区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即呈“袖套样”炎性结构改变。而对照组动物始终未出现任何的神经系统症状,CNS中也未见任何病理学改变的征象。(2)动态监测EAE小鼠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表型和活化状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未处理组小鼠CNS的小胶质细胞(CD45lowCD11b+)占CD45+细胞的92.9%,EAE组小胶质细胞所占比例持续下降,高峰期比例下降至46.2%,恢复期逐渐回升。小胶质细胞绝对计数显示细胞数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未处理小鼠比较,发病前期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上升,但是并不明显(P>0.05),发病初期、发病中期及高峰期与未处理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与疾病进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动态检测了小胶质细胞表面与抗原提呈相关的膜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表面MHC-Ⅱ分子的表达呈进行性增加,刺激性协同刺激分子CD86表达在发病初期明显增加(p<0.05),但是在疾病中期表达恢复正常。抑制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与MHC-Ⅱ分子基本一致,呈进行性增加,在发病初期、中期和高峰期均明显增加(p<0.05)。PD-L2和B7-DC变化无明显。发病初期,小胶质细胞的MHC-Ⅱ分子和CD86共表达,提示此时期的小胶质细胞具有免疫激活作用,而发病中期和高发期,MHC-Ⅱ分子和PD-L1共表达,表明此时期的小胶质细胞可发挥免疫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技术检测EAE模型小鼠腰髓组织中Iba-1的表达来确定小胶质细胞的分布和活化情况。正常组小胶质细胞表达低量的Iba-1,主要表现为分枝状,且细胞分布分散。EAE高峰期腰髓组织各个部位表达Iba-1均增加,其中外侧索、后正中裂和前正中沟区的白质内小胶质细胞胞体变大,分支回缩消失,形态粗壮,表现为树突状及阿米巴样,胞体相互有重迭。灰质区也可见Iba-1表达增高,胞体增大,细胞密度增加,但灰质区细胞密度较白质区低,细胞分支较白质区明显。(3)动态监测EAE模型小鼠CNS中CD4+T细胞的数量、PD-1的表达及其细胞亚群本研究检测EAE模型中CNS浸润的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CD4+T细胞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进入CNS,CD4+T细胞所占CD45+细胞的比例逐步上升,高峰期比例最高,达到20.8%,随后比例下降,表明发病高峰期某种因素触发了大量T细胞凋亡,从而促进了疾病的恢复。同时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NS浸润的CD4+T细胞表达PD-1进行性增加,高峰期表达量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同时采用了免疫组织荧光标记技术标记CD4分子和PD-1分子,结果显示,EAE高峰期的脊髓切片中可见大量CD4+/pD-1+的细胞,且细胞分布与活化小胶质细胞聚集部位相吻合,为确定小胶质细胞与CD4+T细胞存在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本实验动态监测了EAE不同时期脑和脊髓中Thl和Th17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EAE病程的进展,IFN-7和IL-17的表达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发病中期比例达到最高,随后比例下降,提示此时效应性CD4+T细胞可能发生了凋亡。本实验同时检测了CD4+ Foxp3+调节性T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CD4+ 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脑中持续上升,高峰期达到最高,为34.6%,缓解期下降。本实验的数据表明EAE高峰期IL-17和IFN-y表达呈下降趋势,而Treg继续呈现聚集和扩增,说明效应性T细胞的下降和Treg细胞的上调是限制CNS过强炎症反应的基本因素。(4)利用小胶质细胞与OVA323-339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体外共培养系统验证小胶质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小胶质细胞与OT II特异的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观察小胶质细胞对初始T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具有一定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即具有抗原提呈功能,但是该能力显着低于脾脏DC (spleen Dendrtitic cell, spDC)的作用。同时实验数据显示小胶质细胞可诱导Thl细胞的产生,但是Th17不受影响。将小胶质细胞体外加入到spDC/CD4+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观察它是否能够抑制由DC刺激所引起的CD4+T细胞的增殖。在spDC/CD4+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小胶质细胞后,CD4+T细胞绝对计数显着降低,表明EAE小胶质细胞能显着抑制由DC刺激引起的CD4+T细胞的增殖。同时观察该培养体系中T细胞亚群情况发现加入小胶质细胞组与单纯spDC/CD4+T细胞组比较,CD4+IFN-γ+细胞明显减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l7无明显变化。结果说明,EAE小胶质细胞可抑制spDC诱导的Thl细胞分化,但是不影响Th17的分化。(5)探讨小胶质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为了探讨小胶质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我们检测了共培养体系中Treg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EAE-microglia/T组的Treg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CD4+T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spDC/T组加入EAE高峰期小胶质细胞后,Treg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结果说明小胶质细胞可通过诱导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为了验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否参与了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作用,本课题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EAE发病高峰期小胶质细胞表达一氧化氮合酶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5),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释放NO来抑制T细胞的增殖。于是,本实验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以观察去除NO后,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否得到逆转?结果发现,加入NO合酶抑制剂的确可以使CD4+T细胞的增殖得到显着恢复,提示小胶质细胞分泌的NO参与了对CD4+T细胞的抑制功能。然后,我们检测了不同处理组上清中NO的OD值,结果显示,与spDC/T组比较,在包含EAE高峰期小胶质细胞的实验组均产生大量NO(p<0.05)。因此,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NO来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6)体外阻断PD-L1/PD-1途径观察小胶质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在microglia/T培养体系中,加入阻断性anti-PD-L1抗体后CD4+T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加(p<0.05),同样的结果出现在microglia/spDC/T共培养体系中。但是与spDC/T比较,CD4+T细胞增殖恢复并不完全,说明PD-L1部分参与了由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抑制作用,但是并不是全部作用都由其引起,肯定还有其他因素起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明确PD-L1是否能够影响小胶质细胞对T细胞的分化作用,本课题同样检测了阻断PD-L1后CD4+T细胞亚群的变化。实验显示,在microglia/T和microglia/spDC/T两种共培养体系中阻断PD-L1均可使Thl细胞数量显着性增加(p<0.05),表明PD-L1具有抑制Thl细胞分化的作用。无论是在microglia/T还是在microglia/spDC/T培养体系,Treg细胞的比例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D-L1并不参与小胶质细胞诱导Treg细胞产生的过程。本研究检测了共培养体系上清中NO的分泌,结果显示阻断PD-L1组上清中NO检测液的OD值明显低于同型对照抗体组,提示PD-L1可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分泌NO而调控T细胞的增殖。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表明EAE高峰期的小胶质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表型和功能的免疫细胞,通过诱导Treg、分泌NO发挥免疫抑制作用。EAE高峰期小胶质细胞高表达PD-L1分子,该分子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分泌NO发挥免疫调控作用。本课题明确证实小胶质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开展CNS负向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临床工作中M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5-10)

自身反应性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近年来利用仿生微纳米颗粒为载体构建免疫制剂调节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免疫疗法的基本策略是利用仿生微纳米载体装载髓鞘蛋白、自身抗原多肽、毒素或多种调节性细胞因子,通过被抗原提呈细胞的摄取、提呈,经选择性活化途径诱导致耐受性抗原提呈细胞形成,再由后者来诱导调节性T细胞,或抑制致炎性细胞亚群,并间接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分化而产生耐受效应。这类“间接”特异性疗法受到体内多种因素影响而容易使致耐受性抗原提呈细胞的诱导不稳定,从而影响疗效。目前,靶向性清除、抑制或调节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直接”特异性疗法极少,尤其在EAE治疗中几乎没有相关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发展一种可以直接靶向调节髓鞘蛋白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致耐受性人工抗原提呈细胞(tolerogenic artificial antigen-presening cell,TaAPC),治疗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肽段MOG_(35-55)诱导的小鼠EAE模型,通过特异性杀伤或抑制MOG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达到缓解EAE病情的目的。研究方法:首先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microparticles,PLGA)为原料,制备细胞大小的微米球载体(PLGA-MPs),在其中包裹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1,后在其活化表面共价偶联靶向分子(MOG_(40-54)/H-2D~b-Ig二聚体,MOG_(35-55)/I-A~b多聚体),调节分子(anti-Fas和PD-L1-Fc)以及可抗吞噬的“自我标记”分子CD47-Fc,构建MOG抗原表位特异性的TaAPCs。通过尾静脉输注到EAE小鼠体内,然后对其临床疗效、体内运行规律、体内外免疫细胞接触作用、负载各分子的作用机制以及是否产生副作用等都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结果:(1)细胞大小(直径5.0μm左右)的TaAPCs被成功制备,具有正确表型,5种表面免疫分子均被证实充分偶联于微球表面,而内部包裹的TGF-β1可以长期缓释;(2)TaAPCs在发病后早期的四次尾静脉注射可以显着并持久地降低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至100天,缓解CNS组织中的炎性浸润和髓鞘脱失现象,同时减少局部浸润T细胞的数量;(3)TaAPCs输注后可以通过脉管循环系统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和各种器官,且由于大小限制并不能进入脑部。同时它可以在体内滞留超过36h,且与CD4~+T细胞和CD8~+T细胞存在较多的直接接触,而与其他免疫细胞共定位较少。由于CD47分子的存在,其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现象大幅减少;(4)TaAPCs的两次尾静脉注射治疗可导致外周血、脾脏以及脑脊髓组织中65-79%的MOG_(35-55)特异性CD4~+T细胞以及46-62%的MOG_(40-54)特异性CD8~+T细胞发生凋亡;同时,显着抑制MOG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显着减少MOG特异性Th1、Th17和Tc17细胞的数量,并诱导脾脏中Treg频率升高。此外,TaAPCs还可以显着抑制脾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17A的分泌,而上调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1的表达,但不能改变脑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5)TaAPCs治疗并未明显抑制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包括机体的抗肿瘤能力、对无关髓鞘蛋白多肽抗原和第叁方移植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等。结论:装载6种免疫分子的TaAPCs可以通过多种配体表面呈递和细胞因子旁分泌释放的共同作用在体内直接清除和调节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持续缓解EAE病情。本研究为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和免疫制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身反应性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罗金成,陈曙光,刘文英,宋志强.自体全血注射对自身反应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IgG抗FcεRI自身抗体、总IgE水平和嗜碱性粒细胞FcεRIα表达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9

[2].万昕.致耐受性人工抗原提呈细胞靶向清除和调节髓鞘蛋白自身反应性T细胞治疗EAE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

[3].裴纬亚.致耐受性纳米颗粒直接靶向清除和调节自身反应性T细胞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

[4].杨丽丽.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

[5].王金岩,王韵霖,廖琳丹,罗钢.中期因子对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自身反应性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

[6].张蕴颖,许璐,涂彩霞.中重度特应性皮炎Treg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抑制功能的检测[C].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7].徐希,葛青.自身反应性CD4~+胸腺迁出细胞的肝脏耐受机制研究[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2015

[8].徐希,葛青.自身反应性CD4+胸腺迁出细胞的肝脏内滞留和耐受[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9].刘芳芳.NOD小鼠中B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及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

[10].胡景霞.实验性自身反应性脑脊髓炎中小胶质细胞通过PD-L1途径发挥免疫抑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反应性T细胞中PD-...细胞在胸腺中的阳性和阴性选择Fig1....细胞体内发育形成及功能作用示意图1两组患者HE染色的表现(HE×200...急性ITP患者血浆IL-2含量与Tr细胞的相...过表达Aire的BMDCs对胰岛素自身反应性T...

标签:;  ;  ;  ;  ;  ;  ;  

自身反应性细胞论文_罗金成,陈曙光,刘文英,宋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