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理生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聚糖,甲酰胺,甘露,金针虫,菌根,发芽率。
生理生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何发林,乔治华,姚向峰,于灏泳,孙石昂[1](2019)在《低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食物利用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剂量和时间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亚致死效应的生理生化机制,阐明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食物利用、能量物质含量以及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室内采用土壤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毒力,并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LC_(10), LC_(25)和LC_(40)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营养指标和体内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了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处理1, 6, 12, 24, 48和72 h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消化酶(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海藻糖酶)、保护酶(CAT, POD和SOD)以及解毒酶(CarE, MFO和GST)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有较高毒力,其LC_(50)值为1.2397 mg/kg。LC_(10)和LC_(40)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3龄幼虫后,平均相对生长率(MRGR)和近似消化率(AD)显着降低,严重干扰其对食物的利用;LC_(10), LC_(25)和LC_(40)剂量处理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主要的能量物质(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海藻糖)含量和消化酶活力均明显降低,而解毒酶和保护酶活力显着增加,最终延缓其生长发育。【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幼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低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幼虫后,通过抑制消化酶活性,使其对食物的利用能力降低和生长发育延缓,以及诱导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来阻止外界毒物侵害。研究结果为阐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的亚致死效应机制及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曹坤[2](2019)在《CO_2脱涩过程中柿果褐变的生理生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涩柿,风味独特,营养物质丰富,脱涩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柿果实的商品价值,解决脱涩褐变问题是提高涩柿鲜食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要解决CO2脱涩过程中的褐变问题,首先需要了解CO2脱涩过程中褐变发生的生理生化原因。基于此,本研究以易褐变品种'中柿1号'为研究对象,以难褐变品种'平核无'为对照品种,通过生理生化手段,研究CO2脱涩后柿果中与褐变相关物质成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期为预防褐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C02脱涩后,相较于'平核无'柿,'中柿1号'柿的褐变是由于高浓度的CO2使酚类和抗氧化物质含量过快地消耗,以及不溶性单宁、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MDA含量的积累,导致果实加速软化造成的。2.C02脱涩后,相较于'平核无'柿,'中柿1号'柿的加速软化,打破了酚酶区域化分布,促进了果实酚酶促褐变,随着果实软化程度的加深,POD、SOD、CAT和PAL等不能有效清除不良环境带来的影响,导致MDA等有害物质大量积累,从而使'中柿1号'果实脱涩后褐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朱晓彤[3](2018)在《豆粕与β-甘露聚糖酶互作效应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豆粕(soybean meal,SBM)中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对动物生理具有不利影响,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β-MN)可以将SBM等植物中GM的β-1,4糖苷键从植物细胞壁中分解,使其成为甘露寡糖等小分子。本试验通过分析22种饲粮原料中α-GM、β-GM和GM含量,以豆粕α-GM、β-GM和GM为主要来源,设计了2种梯度SBM(22%和37%)断奶仔猪日粮,通过补充β-MN,研究了SBM与β-MN的互作效应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清α-GM、β-GM和GM含量,生化指标及氨基酸含量,脏器指数和肠道形态学指标,水通道蛋白基因和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为生猪养殖β-MN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根据2×2因子设计,选取100头初始体重为9 kg左右的健康二元杂断奶仔猪(阉公仔猪),随机分为4组(Ⅰ、Ⅱ、Ⅲ、Ⅳ),每组25头,单栏饲养。Ⅰ组为对照组(22%SBM),Ⅱ组(22%SBM+0.02%β-MN)、Ⅲ组(37%SBM)、Ⅳ组(37%SBM+0.02%β-MN)为试验组,试验期为30 d。在试验期间记录日采食量,并根据粪便状态记录腹泻指数,并在试验第1 d、14 d、30 d对试验仔猪称重。在试验期第30 d,每组选择7头,一共28头仔猪进行麻醉屠宰取样。采集颈动脉、肠系膜静脉以及肝门静脉血各10 mL,检测血清中α-GM、β-GM和GM含量,生化指标和氨基酸含量,并取空肠前端和回肠末端检测肠道形态学指标,以及水通道蛋白和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的表达量。研究结果如下:1.SBM水平与β-MN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1-14 d,与22%SBM水平组相比,增加SBM至37%,可显着增加仔猪的腹泻指数(P<0.05),SBM和β-MN在日增重(P<0.05)、重料比(P<0.05)和腹泻指数(P<0.05)中均有互作效应。15-30 d,与22%SBM水平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以显着降低仔猪日增重(P<0.05),升高腹泻指数(P<0.05)。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以显着升高仔猪日增重(P<0.05)和日均采食量(P<0.05),SBM和β-MN在日增重(P<0.05)、日均采食量(P<0.05)和重料比(P<0.05)中均有互作效应。1-30 d,与22%SBM水平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以显着升高腹泻指数(P<0.05);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以显着升高仔猪日增重(P<0.05),SBM和β-MN在日增重(P<0.05)、重料比(P<0.05)和末重(P<0.05),腹泻指数(P<0.05)中均有互作效应。2.SBM水平与β-MN对仔猪脏器指数和肠道形态学的影响:与22%SBM水平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显着降低仔猪肝脏指数(P<0.05)。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以显着升高肝脏指数(P<0.05)。在空肠中,与22%SBM水平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以显着降低空肠绒毛高度(P<0.05),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以显着升高仔猪绒毛高度(P<0.05)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P<0.05);在回肠中,与22%SBM水平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以显着降低绒毛高度(P<0.05)和V/C值(P<0.05);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以显着升高仔猪肠道绒毛高度(P<0.05)和V/C值(P<0.05),SBM和β-MN对断奶仔猪隐窝深度(P<0.05)和V/C(P<0.05)具有互作效应。3.SBM水平与β-MN对仔猪血清生化指标、GM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在颈动脉血中,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显着增加仔猪血清补体C4含量(P<0.05)、色氨酸(P<0.05)含量,降低α-GM(P<0.05)和β-GM(P<0.05)含量。与22%SBM饲粮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增加α-GM(P<0.05)和β-GM(P<0.05),谷草转氨酶(P<0.05)和尿素氮(P<0.05)含量,显着降低精氨酸(P<0.05)、天冬氨酸(P<0.05)、谷氨酸(P<0.05)、苏氨酸(P<0.05)、半胱氨酸(P<0.05)、酪氨酸(P<0.05)、蛋氨酸(P<0.05)、缬氨酸(P<0.05)、异亮氨酸(P<0.05)、亮氨酸(P<0.05)含量。在肠系膜静脉血中,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显着降低α-GM(P<0.05)、谷丙转氨酶(P<0.05)、谷草转氨酶(P<0.05)、尿素氮(P<0.05)、肌酐(P<0.05)含量,可显着增加组氨酸(P<0.05)、甘氨酸(P<0.05)、天冬氨酸(P<0.05)、谷氨酸(P<0.05)、色氨酸(P<0.05)、钙(P<0.05)含量;与22%SBM饲粮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以增加α-GM(P<0.05)、β-GM(P<0.05)和GM(P<0.05),以及肌酐(P<0.05)、钙(P<0.05)和磷(P<0.05)的含量,可以显着降低精氨酸(P<0.05)、苏氨酸(P<0.05)、赖氨酸(P<0.05)、酪氨酸(P<0.05)、蛋氨酸(P<0.05)及钙(P<0.05)、磷(P<0.05)含量。在门静脉血中,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显着降低α-GM(P<0.05)和GM(P<0.05)、BUN(P<0.05)含量,可显着增加组氨酸(P<0.05)、甘氨酸(P<0.05)、天冬氨酸(P<0.05)、色氨酸(P<0.05)含量;与22%SBM饲粮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以增加α-GM(P<0.05)和β-GM(P<0.05),谷草转氨酶(P<0.05)、精氨酸(P<0.05)、苏氨酸(P<0.05)、赖氨酸(P<0.05)、酪氨酸(P<0.05)、蛋氨酸(P<0.05)含量。β-MN和SBM在颈动脉血GOT(P<0.05)含量,肠系膜静脉血GOT(P<0.05)、CREA(P<0.05)、CA(P<0.05)含量,肝门静脉血ALT(P<0.05)、GOT(P<0.05)中具有互作效应。增加SBM水平至37%,可破坏仔猪生理生化平衡,破坏仔猪健康水平,而β-MN可以调节氨基酸平衡,满足仔猪对氨基酸的需要。4.SBM水平与β-MN对仔猪肠道水通道蛋白和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与未添加β-MN组相比,添加0.02%β-MN可增加空肠水通道蛋白AQP8(P<0.05)、AQP10(P<0.05),氨基酸转运载体SLC7A1(P<0.05)、SLC7A11(P<0.05)和SLC38A2(P<0.05)的相对表达量,增加回肠水通道蛋白AQP3(P<0.05)、AQP11(P<0.05)、氨基酸转运载体SLC6A19(P<0.05)、SLC36A1(P<0.05)的相对表达量。与22%SBM组相比,增加SBM水平至37%,可以显着降低回肠AQP3(P<0.05)、AQP8(P<0.05)、AQP11(P<0.05)、SLC1A5(P<0.05)、SLC7A1(P<0.05)的表达量。以上结果表明:断奶仔猪饲粮SBM水平达到37%时,可降低其生产性能,破坏机体内氨基酸的平衡;血清α-GM、β-GM和GM含量随饲粮α-GM、β-GM和GM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饲粮添加0.02%β-MN可降低血清GM的含量,调节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维持血清内氨基酸的平衡,上调水通道蛋白和氨基酸转运载体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婷[4](2018)在《中国大鲵禁食过程中肺生理生化的蛋白表达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现存大鲵种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比较原始的两栖动物,幼体用外腮呼吸,发育成体后外鳃消失改用肺呼吸。大鲵由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身体结构和遗传的多样性都表明大鲵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研究有关大鲵禁食蛋白组学方面比较少。肺是两栖动物体内重要的器官,在物质运输、生物氧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两栖类处于由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进化的过渡阶段,对其肺呼吸活动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进化过程。从蛋白质组学水平研究肺在耐饥饿中的作用,有助于丰富对肺功能的认识和了解动物的饥饿适应性机理。本课题以中国大鲵禁食过程中肺为研究对象,用质谱鉴定技术、双向电泳并结合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整合了有关中国大鲵禁食过程中肺蛋白的表达丰度等数据,通过IPA软件和相关网站对所得蛋白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从以下两个生理活动讨论了中国大鲵禁食过程中肺呼吸的相关蛋白:(1)物质运输相关:在中国大鲵禁食中451种蛋白直接参与物质运输,涉及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运输、蛋白定位与运输、碱基与核苷及核苷酸运输、DNA运输、RNA运输、脂类运输、糖类运输、维生素与辅酶运输、有机酸运输、离子运输、囊泡介导的运输等。237种蛋白参与调节物质运输的信号通路,包括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钙离子(Calcium)、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等11条物质运输相关信号通路。(2)生物氧化相关:在中国大鲵禁食中113种蛋白直接参与生物氧化,涉及生物氧化、氧化还原、电子传递链、过氧化氢代谢、超氧化物代谢等。125种蛋白参与调节生物氧化的信号通路,包括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和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信号通路。相应的蛋白功能和软件分析证明大鲵禁食肺中生理活动和信号通路活动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鲵禁食过程中肺的蛋白质的表达活动随着时间的增强而有着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慧,姜锦林,张宇峰,单正军[5](2017)在《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理生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微囊藻毒素-LR(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分别对水稻进行21d暴露处理,考察不同浓度(0.1,1.0和10.0μg/L)MC-LR纯品和不同浓度(0.002,0.02和0.2倍)裂解液对水稻株高、鲜重、根长、淀粉酶、碱性磷酸酶(AKP)、还原性谷光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C-LR纯品能抑制水稻株高、根长及叶片中淀粉酶活性,且在较低浓度下水稻根长即出现显着响应.高浓度裂解液在水稻的生长发育方面更多地表现为对植株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仅对水稻根长抑制显着.在生理生化方面,MC-LR纯品对叶片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影响,但对GSH具有诱导作用,而裂解液对GSH、MDA和AKP都表现出显着抑制.该研究表明,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的毒性效应存在差异,铜绿微囊藻裂解液中存在的其他毒素组分可能对水稻毒性效应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孙金华[6](2017)在《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保障。但大规模的煤炭地下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导致植被根系的损伤、地表结构破坏和土壤营养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柠条塔矿区具有干旱少雨、黄土土质疏松、养分贫瘠和植被稀疏等特点,矿区植被稀少的原因一方面是采煤沉陷过程中不定向损伤植物根系,使大量根系暴露于空气中不能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矿区黄土中难溶磷含量高,难以供给伤根植物生物有效磷。针对矿区两大生态环境问题,亟须进行生态修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真菌)能与世界上绝大部分植物形成互惠共生关系,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和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具有较大的潜能实现矿区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本文针对柠条塔矿区重复多次采煤沉陷引起的植物根系损伤问题严重,以矿区优势种柠条为宿主植物,研究AM真菌对柠条生长、抗逆性和根际微环境影响,发掘AM真菌对矿区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潜能。为进一步探索AM真菌对伤根植物的修复机理,开展室内模拟试验。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模拟矿区植物根系损伤,通过由根室、菌根室和菌丝室组成的叁室分根系统,研究AM真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的生长生理影响及修复效应。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定性确定AM真菌生态修复效应的影响因子和机制,采用熵值法定量评价AM真菌对不同伤根方向植物的修复能力。结合矿区土壤难溶磷含量高的特点,模拟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作用对根系受损玉米的修复作用。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作用对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效应的主导因子和机制。为实现矿区植被修复和土地复垦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AM真菌对矿区伤根植物具有一定的修复潜力。8月份接菌区柠条的株高、冠幅和地径比未接菌区显着提高,AM真菌刺激柠条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大潜力修复植物根系,接菌区柠条的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比对照区显着增加151%、34.2%、116%和129.3%。与未接菌区相比,接菌区柠条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增加,提高柠条的抗根系损伤性。接菌区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提高,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迁移转化。接菌柠条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显着增加,改善矿区伤根植物生长的土壤微环境。(2)接种AM真菌能缓解垂直方向根系受损对玉米生长生理的影响。最大伤根处理时,菌根室的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仍为71.1%和4.82m/g。1/3伤根时,菌根室接菌玉米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分别比未接菌显着增加26.1%、20.3%和86.8%,脱落酸的含量显着降低18.2%。接菌促进玉米根系和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玉米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使其恢复至不伤根未接菌的生长状态。接菌能显着改善1/3伤根玉米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菌根室和菌丝室中土壤球囊霉素和有机质的含量。降低pH值,活化难溶矿质元素。接菌显着提高菌根室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促进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流向植物地上部分。2/3伤根是AM真菌对垂直伤根植物修复和土壤改良的临界点,但接菌对该处理植物的生长和土壤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接种AM真菌能缓解水平方向根系损伤对玉米生长生理的影响。1/2伤根时菌根室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仍为62.2%和4.01m/g,与玉米形成互惠共生关系。1/3伤根时,与未接菌相比,菌根室接菌比未接菌的玉米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显着增加47.6%、12.3%和72.9%,脱落酸含量显着降低30%。接菌显着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对N、P、K、Ca和Mg和根系对K、Ca和Mg的吸收利用,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使其恢复至不伤根未接菌的生长状态。接种AM真菌能改善伤根玉米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显着提高根室和菌根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菌根室球囊霉素、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根室和菌丝室土壤养分流向植物地上部分。1/2伤根是AM真菌对水平伤根植物生态修复的临界值。(4)通过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AM真菌对垂直伤根玉米的修复效应的因素是植物矿质元素含量、根系激素水平和土壤性质。影响玉米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是植物地上部分的矿质元素(P、K、Ca和Mg)含量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主要是玉米根系中脱落酸和氮含量、地上部分镁和氮含量和土壤中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AM真菌对水平伤根植物的生态修复效应主要受根系激素水平和菌根效应调控。影响玉米地上生物量的是玉米根系的脱落酸和镁含量、地上部分氮含量、菌丝密度、土壤总的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影响地下生物量的是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P和Mg含量,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通过熵值法综合评价,发现AM真菌对垂直伤根植物地上生长的生态修复效应明显高于水平伤根,对垂直和水平伤根植物的根系修复效应相当。(5)接种微生物协同外源磷能改善根系损伤植物的生长生理过程。单侧伤根时,单接AM真菌(F.m)、单接解磷菌(CA)和联合接菌(F.m+CA)均能显着提高玉米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外源磷协同作用下,单接菌植物根系中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最大,联合接菌对脱落酸的作用最显着。接种F.m+CA对玉米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修复效果最佳,且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修复作用增强;双侧伤根时,外源磷为50mg/kg时,单接CA玉米根系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最大,单接F.m的根系中赤霉素的含量最大,使玉米地上生物量可恢复至单侧伤根时的生长状态。外源磷为150mg/kg时,单接CA的玉米根系中脱落酸含量最小。接种F.m+CA的玉米地上和根系中N、P、K、Ca和Mg含量最大,其中氮和磷含量恢复至单侧伤根未接菌的水平。使玉米地下生物量恢复至不伤根时的生长状态。(6)接种微生物协同外源磷改善了土壤pH、电导率、酸性磷酸酶活性、球囊霉素、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为伤根植物提供较好的土壤生长环境。单侧伤根时,接菌显着提高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外源磷为50mg/kg时,单接F.m的土壤pH最低,有机质含量最大,接种F.m+CA的玉米根际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均显着高于不伤根未接菌。双接菌对土壤中速效钾的改良作用最佳。外源磷为150mg/kg时,单接CA的碱解氮含量最大。双侧伤根时,外源磷为50mg/kg时,接菌的土壤pH显着低于未接菌,接种F.m+CA的土壤中球囊霉素含量最大。单接F.m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大,外源磷浓度150mg/kg时,单接CA对土壤碱解氮的改善作用最佳。接种F.m+CA的土壤电导率、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大。微生物与外源磷协同对伤根玉米的生态修复效应主要受植物激素水平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影响植物地上生长量的主导因子是玉米根系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地上部分氮和钾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影响植物地下生长量的是根系中脱落酸含量、菌根侵染率、植物地上部分钾含量以及土壤中速效磷、碱解氮、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7-03-22)
张忠武,杨友伟,孙信成[7](2016)在《EMS处理对豇豆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效应及EMS处理半致死剂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豇豆化学诱变的适宜条件,以豇豆品种天畅9号和银豇王为试材,设置3种EMS浓度、3种处理时间进行诱导,研究其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其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EMS能导致豇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降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幼苗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在EMS浓度为0.3%、0.5%、0.9%条件下,天畅9号的半致死剂量诱导时间分别为4.41、3.63、3.59 h,银豇王分别为2.04、1.03、0.79 h。(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张凤凤,魏建宏,罗琳,张嘉超,刘玉玲[8](2016)在《盐胁迫作用下甲维盐·毒死蜱对小白菜生理生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室盆栽方法模拟小白菜田间施药,设置正交实验探究盐胁迫与复配农药甲维盐·毒死蜱的复合污染对小白菜生理生化效应的影响,包括小白菜的生长状况,叶绿素、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纤维素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和甲维盐·毒死蜱交互作用下,小白菜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盐分和甲维盐·毒死蜱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大;小白菜叶片中叶绿素、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纤维素的含量随土壤盐分和甲维盐·毒死蜱浓度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其生理指标均有所降低。运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盐胁迫和甲维盐·毒死蜱作用进行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农药甲维盐·毒死蜱对小白菜各项生理指标有显着影响,盐胁迫对小白菜各项生理指标有极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林波,孙万仓,刘自刚,杨刚,武军艳[9](2015)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生理生化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温胁迫下研究白菜型冬油菜与抗寒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的遗传规律,拟为选配亲本和选育抗寒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6个抗寒能力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按Griffing方法Ⅰ配制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将亲本和F1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越冬率等性状,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在30个组合间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除丙二醛含量外,陇油7号的其它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达到了最高,可以优先作为培育抗寒品种的亲本材料;GY×陇油7号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是抗寒性较强的组合。越冬率的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97.20%和82.05%,且二者之间相差较小,说明越冬率主要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其余6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相差很大,适合在后期世代进行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韩宇睿[10](2015)在《NO_3~-胁迫对草莓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及SNP缓解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因缺少雨水淋洗,且温湿度、通气状况及水肥管理等均与露地不同,加之又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情况下,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加重。近年来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因高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在设施栽培中面积不断扩大。草莓为盐敏感植物,盐害阈值仅为1d S/m,土壤次生盐渍化成为制约设施草莓栽培的重要障碍因子。次生盐渍化的温室土壤中阴离子主要是NO3-,阳离子则以Ca2+、K+为主。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缓解盐碱胁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试验通过研究NO3-胁迫对草莓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SNP缓解效应,以期为减轻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对草莓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开辟新的缓解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沙培条件下,增加NO3-浓度处理8 d后,草莓生长受抑制;当NO3-浓度达到160mmol·L-1时叶片边缘萎蔫干枯。所有增加NO3-浓度处理的叶片、根系含水量均较对照(NO3-浓度16 mmol·L-1)显着下降;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鲜重也均低于对照,根冠比稍升高,但差异不显着。随NO3-浓度的升高,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POD、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O3-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均比对照显着降低;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气孔限制值(Ls)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随NO3-浓度增加逐渐升高。随NO3-浓度增加,草莓叶片及根系中硝态氮、铵态氮、全氮以及凯氏氮含量逐渐增加,蛋白氮含量减少;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随NO3-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NO3-处理浓度增加草莓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PSII电子传递受阻,氮素积累,高NO3-浓度下氮代谢酶活性降低,不利于草莓幼苗的生长。2.NO3-胁迫显着抑制了草莓幼苗的生长,表现为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鲜重明显下降。外施SNP显着提高了NO3-胁迫下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以及荧光参数ΦPSII、Fv/Fm的升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有效缓解硝酸盐胁迫对草莓幼苗生长的抑制。外源增加SNP可有效减少草莓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及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外源NO可提高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及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促进硝态氮的转化并加快铵的同化,促进蛋白氮的合成。SNP类似物亚铁氰化钠(SF)对NO3-胁迫下草莓幼苗生长及氮代谢无影响;添加NO清除剂牛血红蛋白后,能显着消除外源NO的缓解效果。表明外源NO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外源NO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植株体内氮代谢的调控,缓解植株铵盐毒害。(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5-15)
生理生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涩柿,风味独特,营养物质丰富,脱涩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柿果实的商品价值,解决脱涩褐变问题是提高涩柿鲜食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要解决CO2脱涩过程中的褐变问题,首先需要了解CO2脱涩过程中褐变发生的生理生化原因。基于此,本研究以易褐变品种'中柿1号'为研究对象,以难褐变品种'平核无'为对照品种,通过生理生化手段,研究CO2脱涩后柿果中与褐变相关物质成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期为预防褐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C02脱涩后,相较于'平核无'柿,'中柿1号'柿的褐变是由于高浓度的CO2使酚类和抗氧化物质含量过快地消耗,以及不溶性单宁、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MDA含量的积累,导致果实加速软化造成的。2.C02脱涩后,相较于'平核无'柿,'中柿1号'柿的加速软化,打破了酚酶区域化分布,促进了果实酚酶促褐变,随着果实软化程度的加深,POD、SOD、CAT和PAL等不能有效清除不良环境带来的影响,导致MDA等有害物质大量积累,从而使'中柿1号'果实脱涩后褐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理生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何发林,乔治华,姚向峰,于灏泳,孙石昂.低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食物利用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剂量和时间效应[J].昆虫学报.2019
[2].曹坤.CO_2脱涩过程中柿果褐变的生理生化效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3].朱晓彤.豆粕与β-甘露聚糖酶互作效应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8
[4].张婷.中国大鲵禁食过程中肺生理生化的蛋白表达与效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5].张慧,姜锦林,张宇峰,单正军.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理生化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7
[6].孙金华.AM真菌对模拟采煤沉陷根系损伤生理生化影响及修复效应[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7].张忠武,杨友伟,孙信成.EMS处理对豇豆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效应及EMS处理半致死剂量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张凤凤,魏建宏,罗琳,张嘉超,刘玉玲.盐胁迫作用下甲维盐·毒死蜱对小白菜生理生化效应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
[9].刘林波,孙万仓,刘自刚,杨刚,武军艳.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相关生理生化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效应[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
[10].韩宇睿.NO_3~-胁迫对草莓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及SNP缓解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