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孔隙,同位素,水湾,碳源,蒲桃,肝素。
生物碳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明[1](2019)在《有机肥菌剂处理及生物碳处理可提高苹果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中国果树》2019年第5期《菌剂和有机质处理对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仲光绪等)报道,为了研究施用菌剂和有机质处理对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新红星苹果为试验材料,设置菌剂和有机质的不同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和果实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机肥菌剂与有机肥生物碳处理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有机肥氮肥和有机肥处理,有机肥菌剂处理单果质量比有机肥处理增加了5.72%,果实硬度比有机肥处理和有(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刘悦,罗宏杰,韩业俊,邢萍,沈兆兵[2](2019)在《生物碳材料高效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炔氢氯化反应是煤基氯乙烯合成的重要技术,但一直受汞触媒催化剂毒性问题的困扰。利用竹子下脚料合成的氮掺杂多孔纳米碳催化剂(N@BC),无需添加任何金属元素,可以高效催化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00℃,乙炔转化率高达95%,氯乙烯选择性大于98%,反应50 h乙炔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利用生物质废弃资源合成多孔氮掺杂碳材料的方法,为乙炔氢氯化反应生产氯乙烯的无汞化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冯丽妃[3](2019)在《新型生物碳展示出良好重金属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付明来研究组以MnO_(2)改性稻壳炭为基础、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叁维网络结构为负载媒介,实现了生物炭的凝胶化成型,同时利用表面活性剂发泡在凝胶内部制造丰富孔隙,最终成功构建了改性生物质炭负载的叁维多孔宏观材料(MBCG)。相关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0-15)
张文博,黄洪辉,李纯厚,刘永,齐占会[4](2019)在《华南典型海湾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生境差异显着的华南典型海湾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5年丰水期研究了海陵湾和陵水湾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营养结构。结果表明,海陵湾主要渔业生物的δ~(13)C [(-15.36±0.62)‰]和δ~(15)N [(15.53±0.94)‰]均显着高于陵水湾(P<0.01),但δ~(13)C差值(CR)和δ~(15)N差值(NR)低于陵水湾。陵水湾渔业生物NR和总面积(TA)都高于海陵湾,表明陵水湾比海陵湾食物链更长,多样性水平更高。以3.4‰作为一个营养级的氮稳定同位素富集度来计算,陵水湾渔业生物营养级级距仅为1.37,而海陵湾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级距小于1,说明陵水湾和海陵湾均处于高营养级生物较少且食物网受干扰较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亚军,唐家桓,周顺桂,袁海静[5](2019)在《基于蒲桃花蕊的褶皱生物碳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然蒲桃花蕊为原料,采用ZnCl_2活化与高温碳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高比表面积、表面褶皱的多孔碳纤维催化剂.电化学测试表明:经ZnCl_2活化,并在900℃碳化制备的生物碳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在碱性电解液环境中(0.1 mol·L~(-1) KOH),半波电位为-0.13 V(vs. Ag·AgCl~(-1)),接近商业Pt/C[-0.12 V (vs. Ag·AgCl~(-1))]的半波电位;同时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抗甲醇毒性.将此催化剂用作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时,最大功率密度为915.2 mW·m~(-2),略高于Pt/C(823.2 mW·m~(-2)).表明以天然蒲桃花蕊为原料制备的褶皱生物碳是一种理想的氧还原催化剂,为开发利用天然生物质作为高效氧还原催化剂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谢海涵[6](2019)在《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安庆市华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生物碳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水稻施用生物碳硅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碳硅肥可促进水稻快速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每穴有效穗数;缩短第1节间长度及第2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增加茎粗,促使剑叶叶片挺立;增强抗病及抗倒伏能力,减轻稻瘟病及纹枯病的发生程度;显着增加有效成穗数,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增加纯收入。因此,生物碳硅肥值得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梁红[7](2019)在《滇东湖泊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与元素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水生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在湖泊生态系统碳、氮等元素循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吸收与传递作用,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元素变化特征有助于辨别湖泊食物网的基本组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传递过程。本研究通过对云南东部地区10个湖泊的空间调查和4个湖泊的季节调查,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滇东湖泊四类典型生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碳、氮同位素和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滇东湖泊四种类别水生生物碳、氮同位素具有显着差异。沉水植物碳同位素值最大(-12.04±4.57‰),漂浮植物碳同位素值最小(-28.99±0.86‰);浮游植物碳同位素值与浮游动物相似,平均值分别为-21.88±2.97‰、-20.85±2.70‰。结果表明碳源是导致湖泊生物碳同位素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氮同位素结果显示同为初级生产者的漂浮植物(5.58±7.38‰)、沉水植物(5.43±5.84‰)和浮游植物(7.26±3.83‰)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作为初级消费者的浮游动物氮同位素(11.02±3.18‰)显着高于浮游植物,反映了湖泊生物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出现氮同位素富集效应,富集系数约为3.46‰。(2)空间尺度上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碳同位素组成与水体温度、pH值呈正相关关系。水温影响了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的组成和水体pH,湖泊水体中溶解CO_2浓度随着水温升高而减少,HCO_3~-离子浓度增加,pH值升高,浮游植物更多地利用水体中相对富集~(13)C的HCO_3~-作为碳源,导致浮游植物碳同位素偏正。同理,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是浮游动物的主要碳源之一,因此,浮游动物碳同位素也间接受到水温、pH值的影响。此外,浮游动物碳同位素还受采样点水深控制,不同的湖泊水深会存在浮游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差异,导致浮游、底栖碳源对生物的贡献比例不同,进而影响浮游动物碳同位素组成。沉水植物碳同位素与湖泊的透明度有关,富营养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高、水体透明度低,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大量水体中溶解的CO_2,沉水植物则被迫吸收更多HCO_3~-,导致在透明度低的水体中,沉水植物δ~(13)C出现偏正的分布特征。氮同位素组成方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氮同位变化具有一致性,随着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尤其是水体总磷、总氮指标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表明湖泊生物氮同位素信号可作为评价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代用指标。(3)时间尺度上4个湖泊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碳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雨季(6月、9月)浮游生物的碳同位素普遍偏正于旱季(12月、3月)。浮游植物碳同位素的季节变化可能与水温、生长速率相关。低温环境下水体溶解CO_2含量的增加,以及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变慢,也是导致浮游植物碳同位素信号偏负的原因。浮游动物碳同位素组成季节变化除受其食物浮游植物的影响外,还与降雨量、陆源无机碳、浮游动物的捕食习性等有关。雨季流域带来更多陆源的富集~(13)C的碳源,浮游动物在摄入陆源有机碎屑物和淋溶作用下流域中的HCO_3~-后导致其碳同位素偏正,而旱季降雨量较少浮游动物食物来源更多依赖于湖泊内的贫~(13)C的碳源(浮游植物),其碳同位素偏负。在氮同位素方面,春季浮游生物氮同位素最大,可能随着气温回升,受春旱的影响,降雨量持续几个月较少,空气干燥,多大风天气,气温回升较快,蒸发量较大,流入湖泊的人类生活污水在反硝化和氨挥发作用下,轻的δ~(15)N随着蒸发而逃逸,留下较重的δ~(15)N,从而导致水体氮同位素上升,生活在此环境中的浮游生物氮同位素也相应偏正。(4)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体内碳元素百分含量显着高于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而氮元素百分含量则相反,碳氮比值均显着高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这是由于高等水生植物与浮游生物体内组织不同所导致的。滇东湖泊沉水植物C、N等元素百分含量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偏高,反映了云南地区独特的环境背景,受喀斯特基岩的影响,水体富含碳酸盐导致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更多的碳元素,同时云南地区强的太阳辐射导致水生植物吸收更多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造成氮元素含量偏高。在季节变化上,夏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总碳百分含量最大,春季最小,可能反映了夏季生物生长快促使对水体中常量元素的吸收,使得碳元素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生物氮百分含量无明显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碳氮比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碳氮比值最大,秋季、冬季逐渐减少,春季达到最小值。元素含量时空分布特征表明,浮游植物更容易受到外部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体内化学稳态性较浮游动物低,并且内源有机物高等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碳氮比值均小于20。(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杨晓智[8](2019)在《小麦秸秆生物碳对土壤呼吸和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碳主要是以农作物秸秆经限氧裂解制备的性质稳定、结构复杂的富碳固体。由于其丰富的官能团和微孔结构,可以吸附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被用于土壤和水体的环境修复。另外。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性,生物碳常被用做土壤改良剂来增加土壤碳汇、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和相关的土壤活动进程,比如:提升土壤pH值、抑制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和影响土壤氮转化等。但是关于生物碳对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影响的研究还十分少。此外,生物碳在土壤中老化后对土壤碳氮转化影响的报道更是鲜有见着。本文以小麦秸秆为生物质来源,制备了不同裂解温度的生物碳并进行了以下研究:生物碳分别加入土壤或灭菌土壤、不同氧化程度生物碳加入土壤、生物碳氧化前后分别和氮肥联合加入土壤对其呼吸作用、反硝化作用、总硝化作用速率以及土壤中气态氮氧化物释放速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小麦秸秆生物碳的理化和结构特性与制备时的裂解温度紧密相关,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pH值和灰分含量上升、产率下降、芳香碳含量增加且孔隙扩张发育,结构更加清晰完整。(2)生物碳对土壤的作用过程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低温(≤200℃)裂解的生物碳会降低土壤的pH,而较高温度(≥400℃)裂解的生物碳能提升土壤的pH,并促进土壤呼吸作用速率的提升、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速率。这种促进或抑制作用,较高温度生物碳的表现更加强烈。在灭菌土壤中,生物碳的施入,呼吸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没有明显变化。(3)氧化后的生物碳碱性效应降低,施入土壤后对土壤的pH影响也表现为降低的趋势。温度高于400℃裂解制备的生物碳氧化后仍能提升土壤的pH值,氧化24小时和48小时后的300℃的生物碳仍然能促进土壤呼吸;600℃和700℃氧化生物碳能明显降低土壤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速率和气态氮氧化物的释放速率。(4)生物碳施入土壤能缓解由于施肥造成的土壤通气性下降,WS500、WS600、WS700都能明显提升施肥土壤的呼吸速率并抑制气态氮氧化物的释放;WS600、WS700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氮的积累。低温(≤300℃)裂解的生物碳与氮肥联合会促进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而较高温度(≥400℃)裂解的生物碳和氮肥共同施用则显着抑制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生物碳氧化24小时后其对施肥土壤的影响作用虽有所降低,但依然能抑制施肥土壤的气态氮氧化物释放,OWS600仍能提升土壤中的有机氮含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帅[9](2019)在《功能化壳聚糖生物碳材料及复合聚氨酯膜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感染和血栓形成是导致导管相关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导管中细菌和血小板等的黏附可诱导形成生物膜,使导管相关性疾病发病率大大提高。由于目前对导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细菌感染机制和凝血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因此,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制备一种兼具抗菌和抗血小板等黏附的生物功能材料是十分必要的。在本研究中,首先将酵母细胞水热法制得两亲生物碳材料(ACPs)。合成的ACPs表面富含羧基等功能基团,并作为一种很好的载体材料可以高度分散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其次,由于壳聚糖(CS)上含大量氨基基团,因此本文构建一种基于ACPs通过和CS发生酰胺反应得到壳聚糖化生物碳材料(ACPs-CS)。然后通过ACPs-CS表面富含的氨基基团分别接枝肝素(Hep)和阴离子型纳米银颗粒(PVS-Ag)制得功能化壳聚糖生物碳材料(ACPs-CS-Hep/ACPs-CS-PVS-Ag)。我们利用扫描电镜(SEM),粒径电位,两亲性和热失重(DTG)等对上述材料的形貌和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通过甲苯胺蓝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了ACPs-CS-Hep和ACPs-CS-PVS-Ag颗粒表面功能分子的含量,然后分别通过对材料的抗血凝活性和抗菌活性进行验证,并进一步通过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抗凝结果表明,ACPs-CS-Hep仍具有优良的抗凝活性,表现为凝血过程出现异常。抗菌结果表明,ACPs-CS-PVS-Ag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真菌和耐药菌均具有高效抗菌活性,MIC达微克级。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ACPs-CS-Hep和ACPs-CS-PVS-Ag在活性浓度条件下对人体正常肝细胞无毒性,且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最后通过将合成的ACPs-CS-Hep和ACPs-CS-PVS-Ag与热塑性聚氨酯材料(TPU)混溶在DMF溶剂中,通过挥发溶剂制得均一稳定的抗菌抗凝复合膜。我们首先对制备得到的功能化TPU膜进行了力学性能研究和接触角研究,结果证明TPU中混合上述材料之后,不仅仍保持了很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改善了TPU膜的亲水性;然后对功能化TPU膜的抗菌和抗凝活性进行了检测,抗菌抗凝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TPU膜进行对照,功能化TPU膜表现出与ACPs-CS-PVS-Ag颗粒一致的抗菌活性,另外血小板黏附极少的结果显示出ACPs-CS-Hep在TPU膜中起到很强的抗血小板黏附作用。因此,功能化壳聚糖生物碳材料用于制备功能化TPU膜作为预防导管相关性疾病的前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和选择。(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严壮,汪夏雨,李为,余龙江[10](2019)在《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微藻的生物碳泵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固定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碳泵的提出、岩溶区微藻生物碳泵作用、影响微藻固碳的主要环境因素以及岩溶区微藻固碳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深入研究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微藻固碳能力及生物碳泵机制、科学认识岩溶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丰富和完善岩溶碳循环理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生物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乙炔氢氯化反应是煤基氯乙烯合成的重要技术,但一直受汞触媒催化剂毒性问题的困扰。利用竹子下脚料合成的氮掺杂多孔纳米碳催化剂(N@BC),无需添加任何金属元素,可以高效催化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200℃,乙炔转化率高达95%,氯乙烯选择性大于98%,反应50 h乙炔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利用生物质废弃资源合成多孔氮掺杂碳材料的方法,为乙炔氢氯化反应生产氯乙烯的无汞化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碳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世明.有机肥菌剂处理及生物碳处理可提高苹果品质[J].中国果业信息.2019
[2].刘悦,罗宏杰,韩业俊,邢萍,沈兆兵.生物碳材料高效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9
[3].冯丽妃.新型生物碳展示出良好重金属吸附性能[N].中国科学报.2019
[4].张文博,黄洪辉,李纯厚,刘永,齐占会.华南典型海湾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J].南方水产科学.2019
[5].王亚军,唐家桓,周顺桂,袁海静.基于蒲桃花蕊的褶皱生物碳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谢海涵.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7].梁红.滇东湖泊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与元素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杨晓智.小麦秸秆生物碳对土壤呼吸和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9
[9].刘帅.功能化壳聚糖生物碳材料及复合聚氨酯膜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9
[10].严壮,汪夏雨,李为,余龙江.岩溶区水生生态系统微藻的生物碳泵效应[J].微生物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