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分裂论文_呼楠,李永华,徐良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分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各向异性,地壳,波分,青藏高原,岩石圈,裂隙,应力。

波分裂论文文献综述

呼楠,李永华,徐良鑫[1](2019)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近震S波分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处青藏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交汇处,该区域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变形,至今仍处于活跃状态,发生了一系列大震,但关于强震发生的机理仍然存在争议。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形变特征,被誉为是反映地球内部物质形变机制的化石。地震波是研究地球介质各向异性的重要手段。利用近震S波开展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孙海霞,高原[2](2019)在《基于沙城地震台站的怀来地区S波分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剪切波分裂参数可以研究地壳应力状态和应力场变化,其中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反映了测点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时间延迟则反映了地壳各向异性的程度。研究一个区域的S波分裂,对于该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及该区域的防震减灾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近些年来,河北怀来地区小震、微震比较频繁,位于该区的沙城地震台记录到了这一系列地震活动,且波形质量较好。(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唐杰,李聪,温雷,戚瑞轩[3](2019)在《裂隙连通性对含流体介质剪切波分裂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介质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裂缝以多组形式存在的现象比较普遍,多组裂隙之间的连通性会影响介质的弹性参数。计算含两组交错裂缝饱和岩石弹性模量时,对于裂隙连通的情况,先计算干燥岩石的弹性参数,再通过各向异性流体替换获得含流体裂隙介质的弹性参数。对于不相交裂隙的情况,先对两组裂隙分别计算其饱和裂纹韧度,再计算饱和裂隙岩石的总体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水饱和条件下,当裂隙连通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油饱和度的增加变化较小;当裂隙不连通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油饱和度的增加变化较大;②随着裂隙倾角θ的增大,剪切波分裂参数减小;③在油饱和条件下,当裂隙连通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加稍稍增加;当裂隙不连通情况时,剪切波分裂参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程度相对较大。(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9年04期)

强正阳,吴庆举[4](2019)在《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内蒙古阿巴嘎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阿巴嘎地区壳幔经历强烈变形,岩石圈变形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布设在研究区的32个流动地震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剪切波数据,测量得到120对各向异性参数和113个无效分裂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快慢波延迟时间变化范围为0.4~1.4s,平均0.77±0.21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范围为N101°E—N45°W.其中一组快波偏振方向为N82.0°E±12.3°,与区域内断裂走向平行,反映地幔矿物晶格定向排列;另一组快波方向集中位于华北克拉通内部,平均为N146.8°E±9.5°,平行于早白垩纪岩石圈伸展变形方向,推测由残留在岩石圈中的化石各向异性所引起.在研究区北部部分台站,只观测到无效分裂而没有观测到有效分裂结果,可能存在局部热地幔物质上涌.(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郭铁龙[5](2019)在《青藏高原中南部与东南缘叁江地区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整体隆升,构造运动与介质变形强烈,高原内部的横向大型构造断裂与纵向拉张性质的活动构造交错相接,构造应力复杂多变,地表运动速度场不均匀性强,壳幔深部各向异性尤为显着。然而由于近场小震观测数据不足,青藏高原内部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本研究使用西藏地区的地震台网(2009年5月-2017年5月)的观测资料,利用近场小震剪切波分裂获取上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可用于分析研究区域主压应力状态、介质形变特征和地下介质各向异性程度,从而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上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使用位于青藏高原的16个固定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数据,由于地震台站分布稀疏,可用于进行剪切波分裂研究的近场地震事件记录稀少,本研究采用地震事件的单台定位技术,对公开的地震目录里没有震源深度数据的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约束,并引入微震模板匹配定位方法,对连续地震波形进行检索,识别出地震目录里遗漏的新的微震(小地震)事件波形。微震识别获得的新地震事件记录是地震目录里报告的地震事件记录的大约6倍,用于补充研究区的剪切波分裂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快波偏振方向,证实微震识别获得的数据极大地增加了有效数据的数量,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班公—怒江缝合带之间的拉萨地块东部地区,台站的快剪切波(快波)偏振方向主要受区域应力场影响,快波偏振方向主要是NS或NNE方向,表明了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但个别地震台站(当雄台)快波偏振方向既不平行于断裂走向也不平行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揭示出地壳介质的局部变形导致的局部应力方向不同于青藏块体里的其他地区。研究区西部的改则、普兰和研究区北部的双湖,快波偏振方向显示与断裂等构造走向一致的特点。研究区的东部的昌都和察隅,快波偏振方向除了与断裂走向(或构造线)一致,还与地表运动的方向相同,揭示了青藏块体东部的深部物质可能的运移方向。这个现象虽然还需更多的研究证实,但这个发现的重要启示是,地震各向异性结合地表变形可用于探讨地壳深部物质的运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叁江地区,是研究青藏高原侧向碰撞挤出作用“高原物质东流”导致的介质变形影响的一个典型构造区。叁江研究区域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造山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NNW向,利用叁江流动地震台阵共计28个地震台站与周围7个固定台站记录的地震事件,运用微震识别方法扫描出的遗漏地震事件进行剪切波分裂研究。微震模板匹配定位方法获得叁江地区的遗漏地震记录是地震目录中记录数量的7.6倍。利用满足研究条件的遗漏地震事件得到的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结果与地震目录的结果相似度很高,有效地补充了研究区域的研究数据。初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震台站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也呈现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征,从西向东主要为NNW向、近NS向和NNE向,揭示出受到附近构造断裂的共同约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9-06-12)

杨溢[6](2019)在《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各向异性反映的壳幔变形特征对理解强震孕育和发生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横波分裂是各向异性在地震波形记录中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并且成为研究地震各向异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是横波分裂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分别反映了介质变形的方向和强度。利用近震直达S波分裂可以获得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分析上地壳各向异性变形特征,进而了解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和构造特征对上地壳各向异性的影响。通常,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和断裂构造走向密切相关;慢波延迟时间则反映了各向异性的强弱,可以很好地体现区域应力场的特征。特别是利用强震发生前后的小震序列开展横波分裂研究,分析强震前后的各向异性参数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以及探讨强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动力学含义。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区处于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挤压碰撞的东北缘,区域内断裂交错,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研究区内主要的叁条断裂分别为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和塔藏断裂,其共同承担了东昆仑断裂向东左旋走滑的分量。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正是由于虎牙断裂积累的左旋走滑分量在NW向的延伸和释放而导致的。GPS变形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九寨沟地震后,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上存在明显的近E-W向的地壳缩短变形。通过对九寨沟地震震源区上地壳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分析震源区上地壳变形特征和横波分裂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加深理解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布设在震源区6个流动台(L6202,L6201,L5113,L5112,L5111,和L5110)和固定台(JZG)记录的近震数据中,共挑选出2800余条高质量的地震事件,通过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提取了上地壳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结果显示,震源区的上地壳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延迟时间也呈现出趋势性变化的特征。空间上,位于震源区北部余震区内的3个台站中,发震断层东侧的台站L5112和L5111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NE向,而发震断层西侧的L6202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主要表现为NNE向和近E-W向,可能体现了余震区剧烈调整的地壳应力和构造复杂断裂的综合作用;余震区外的3个台站中,震源区东部靠近塔藏断裂(东)附近的JZG台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塔藏断裂(东)的走向一致,南部的台站L5110和L5113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余震区内各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平均值与余震区外的台站相比增大,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孕育过程中余震区的应力积累可能强于其周边区域。时间上,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刚发生时离散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散度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慢波延迟时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在孕震中积累的应力,随着主震和余震的发生而导致的应力释放和调整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何重阳,邢康,郑培玲,郭少峰,卞龙[7](2019)在《豫鲁冀交界区S波分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豫鲁冀交界区17个数字化测震台站S波记录,对该区地震进行限定筛选,并对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进行严格仔细的参数测量与提取,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中S波分裂变化及与地震的关系,提取中等地震前S波分裂所表现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强正阳,吴庆举[8](2019)在《中国东北诺敏河火山岩石圈变形:来自剪切波分裂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新生代板内火山广泛发育,其中诺敏河火山由于上地幔结构研究的匮乏,火山成因尚不明确.利用布设在诺敏河火山周围的4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远震剪切波数据,测量得到82对各向异性参数和219个无效分裂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快慢波延迟时间变化范围为0.4~1.4s,平均0.78±0.21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范围为N77°W—N18°E,绝大多数快波方向集中在N6.9°W±9.87°,平行于中生代晚期岩石圈伸展变形方向,推测由残留在岩石圈中的化石各向异性所引起.同时,在火山中心及周边部分台站,只观测到无效分裂而没有观测到有效分裂结果,可能是由于残存在岩石圈内的古老形变被上涌的热地幔物质所侵蚀.(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聪,雷军[9](2019)在《利用横波分裂到时差确定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岩石圈各向异性分层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到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VIB和DIB台站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2700余条近震叁分量横波观测记录.经严格筛选提取到55条35°横波窗内的快慢波到时差值.通过建立到时差与多界面横波分裂路径关系,实现了对横波不同深度分裂界面的可靠识别和深度确定.依据对横波到时差及归一化到时差的分析结果,确认地处俯冲带的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地震各向异性分别存在于该地区的上层陆壳、中层洋壳俯冲带及俯冲带底部或下层岩石圈顶部附近.发现除地幔岩石圈外,上两个分层的各向异性强度由北向南减弱,同时向西运动的洋壳俯冲带向南加深.不仅如此,归一化到时差结果显示该地区2012年M7.8强震前后各向异性强度减弱,但在3个各向异性层存在较大差异.无论在分层界面较浅的北部格雷厄姆岛附近还是在分层界面较深的南部莫尔兹比岛附近,强震后最上层的陆壳和最下层地幔岩石圈的各向异性强度均没有变化.M7.8后各向异性减弱全部发生在中层洋壳俯冲带内.并且,距离强震震中越近各向异性强度减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强震前后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该地区洋壳俯冲是引起M7.8强震和现今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力源.(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莎,梁锋,郑钰,杨建思[10](2019)在《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应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 (MW6.5)地震之后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并针对震后九寨沟地区架设的4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了剪切波分裂参数的计算,分析了震源区地壳应力场的特征性变化。九寨沟M_S7.0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表现为:8月8日主震后震源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直至8月22日之后才有所下降,余震震级整体也呈降低趋势,震级多集中在M_S2.0以下。震源区4个流动台站的剪切波分裂结果表明:快波偏振方向近似为东西向,揭示了九寨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方向为近似东西向;区域内慢波延迟时间的平均值为5.04 ms/km,慢波延迟时间在九寨沟M_S7.0地震之后降低,反映了随着余震的发生,地壳应力不断调整,应力持续释放,直至8月底地壳应力场逐渐趋于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波分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剪切波分裂参数可以研究地壳应力状态和应力场变化,其中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反映了测点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时间延迟则反映了地壳各向异性的程度。研究一个区域的S波分裂,对于该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及该区域的防震减灾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近些年来,河北怀来地区小震、微震比较频繁,位于该区的沙城地震台记录到了这一系列地震活动,且波形质量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分裂论文参考文献

[1].呼楠,李永华,徐良鑫.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近震S波分裂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孙海霞,高原.基于沙城地震台站的怀来地区S波分裂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唐杰,李聪,温雷,戚瑞轩.裂隙连通性对含流体介质剪切波分裂特征的影响[J].物探与化探.2019

[4].强正阳,吴庆举.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内蒙古阿巴嘎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郭铁龙.青藏高原中南部与东南缘叁江地区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

[6].杨溢.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横波分裂变化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

[7].何重阳,邢康,郑培玲,郭少峰,卞龙.豫鲁冀交界区S波分裂变化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9

[8].强正阳,吴庆举.中国东北诺敏河火山岩石圈变形:来自剪切波分裂的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19

[9].陈聪,雷军.利用横波分裂到时差确定北美夏洛特皇后群岛岩石圈各向异性分层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2019

[10].刘莎,梁锋,郑钰,杨建思.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应力场[J].地震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双波导耦合具有模间耦合效应的微环谐...非零偏2快慢横波分裂结果(上...一2电子扫描显微镜下CB形貌正交各向异性模型单斜各向异性模型八方位叁分量VSP获得的裂缝发育方位...

标签:;  ;  ;  ;  ;  ;  ;  

波分裂论文_呼楠,李永华,徐良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