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优化改造及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宗军,吴艳萍[1](2021)在《全精炼石蜡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提高石蜡质量,公司积极开展攻关,采取增上蜡除嗅单元、石蜡白土精制装置改造、石蜡罐区清理等一系列措施,成功产出62#、64#、66#等全精炼石蜡及80#微晶蜡产品,实现了公司石蜡生产工艺技术上的又一突破,为公司产品质量升级及效益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范容譞[2](2021)在《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加工统计优化方向》文中提出通过对大连石化公司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的加工实例计算,探究统计偏差原因,提出完善油品计量系统、规范统计管理机制等建议及措施,为缩小数据偏差、提高统计效率提供思路与改进方向,优化生产运行。
宋明明[3](2020)在《废弃润滑油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由基础油辅以各类添加剂组成的润滑油品种繁多,在高温、高压、高剪切、富氧条件下,润滑油中含S、N、O的极性添加剂与基础油中不饱和烃类组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生成多环短侧链芳烃、胶质、沥青质,油品性质受损,难以满足长期使用要求需要换油。我国每年更替的废润滑油总量约为800万t,其中60%左右的废润滑油均可回收,但废油常不经任何处理被直接倒入土壤、河流中,亦或是作为燃料使用。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废润滑油的回收再利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符合客观实际的再生工艺,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已成为有效处理HW08类危险固废—废润滑油、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通过对比废润滑油各种再生工艺的优缺点,指出无论是技术背景、加工形式、还是产物收率等方面分子蒸馏均具有绝对优势。基于废润滑油理化性能数据,以馏分油收率、黏度指数为评价指标,借助现有的分子蒸馏装置开展实验室小试,在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压力、加热温度、预热温度、进料量、刮膜转速等工艺参数的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结合极差、方差分析,对比指出了各因素间的主次关系:体系压力>加热温度>进料量>预热温度,优化了废油再生工艺参数,确定分子蒸馏最佳工艺条件为:一级压力90 Pa,加热温度170℃,预热温度150℃,进料量2.0 kg/h,转速80 r/min;二级压力50 Pa,加热温度220℃,预热温度190℃,进料量1.0 kg/h,转速100 r/min;三级压力10 Pa,加热温度270℃,预热温度250℃,进料量0.4 kg/h,转速13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基础上进行三级分子蒸馏切割试验,馏分油再生率为83.64%,达到了理想水平。对比中性油、光亮油的相关性能指标,分析、评定蒸馏操作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一级、二级馏分油各项理化性能参数均符合《润滑油基础油协议标准》中HVIⅡ+4、HVIⅡ6号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三级馏分油除色度外满足HVIⅡ8号基础油性能要求。为改进其色度,开展了白土补充精制工艺研究,借助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白土用量、加入方式、精制温度、精制时间、搅拌速度对油品色度的影响,得出白土吸附最佳工艺条件为:精制温度230℃、精制时间45 min、搅拌速率120 r/min、白土用量25%且分批次投放。因白土与水泥原料化学组成类似,补充精制后产生的废白土残渣亦可用作水泥生产原料。经测定,白土补充精制后馏分油色度达标。试验结果表明分子蒸馏与白土补充精制工艺相结合进行废润滑油再生具有可行性,能够作为未来废润滑油再生利用的主流技术。在掌握分子蒸馏实验室小试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废润滑油物性,设计了一套满足进料量为80 kg/h的分子蒸馏中试设备,计算得出料液在分子蒸馏器中的液膜厚度为0.28 mm,平均停留时间9 s,分子蒸馏器外径及高度分别为245 mm、1000 mm,加热面面积0.77 m2,冷凝面面积0.48 m2;并对配套装置进行了选型分析,对分子蒸馏再生废润滑油的工业化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牛罗伟[4](2020)在《油水分离膜在废润滑油净化再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快速发展,润滑油的消耗量不断增加。润滑油使用后产生大量的废润滑油,废润滑油的随意丢弃与燃烧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对环境的污染。如今石油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明显,国家对于环境的管理更加严格,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变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废润滑油再生技术仍然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而且存在运行成本高,再生工艺复杂,操作条件要求高等问题。本文针对常见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此工艺对废润滑油中的水分与颗粒杂质可以一步分离,并且工艺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本文采用油水分离膜工艺对废汽轮机油进行净化再生,使用自制实验室负压试验装置与中试设备对废汽轮机油进行过滤净化,考察了过滤压力、过滤温度与过滤时间对过滤通量的影响,对膜过滤前后的废汽轮机油作理化性能测试,考察膜过滤净化效果,选膜分离工艺参数为:过滤温度为50℃,过滤压力为-0.06 MPa。在此操作条件下,膜过滤废汽轮机油的通量为5.45 L·m-2·h-1,废汽轮机油过滤液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含水率降为70 mg·kg-1,ISO洁净度提高到17/15/≥10级,油泥氧化指数降为0,污染元素Si、Na与磨损元素Fe含量明显减少,过滤液的含水率与洁净度均达到常规润滑油的要求。经油水分离膜过滤净化后,废汽轮机油中的油泥、颗粒杂质与水分大大减少,再生油的性能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弥补负压过滤的缺点,制作正压错流过滤设备对废液压油进行过滤净化。废液压油经膜过滤后,透明度大大提高,ISO洁净度提高到14/13/≥11级,优于新液压油ISO洁净度<18/15/12级的控制标准,油水分离膜对废液压油中的小颗粒杂质去除效果明显。并且油水分离膜对高含水率的液压油乳化油脱水效果明显,含水率为1900 mg·kg-1的乳化油经油水分离膜分离后,过滤液的含水率降为100mg·kg-1~200 mg·kg-1,对水的截留率达到了90%以上。本文还采用油水分离膜对水面油膜的回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操作压力对油膜回收效率、收油率与回收油的含水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操作压力为-0.04 MPa~-0.06 MPa。在此操作压力下,收油率保持在95%以上,而含水率低于3.4%,油水分离膜对水面油膜的回收效果显着。
孙凤龙[5](2018)在《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了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几种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包括"老三套"生产工艺、加氢生产工艺和异构脱蜡工艺,分析比较了各工艺的主要优缺点,综述了几种工艺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指出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在改进润滑油生产工艺进程中,应大力推进加氢补充精制、异构脱蜡等新工艺的研发,以提升我国高档润滑油生产企业以及炼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李凌[6](2016)在《燕山润滑油基础油提质升级工艺路线的研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燕山石化是中石化华北地区重要的基础油生产基地,投产后一直以大庆原油为原料利用溶剂法工艺生产Ⅰ类基础油。大庆原油资源停止供给后无法生产合格的Ⅰ类基础油,润滑油加氢装置由于氢气不足和蜡油原料不平衡无法组织Ⅱ类、Ⅲ类基础油的生产。本论文以大庆原油资源停止供给为背景,结合基础油市场需求,参考同类企业基础油生产现状和工艺发展情况,优化以“老三套”为主生产Ⅰ类基础油、润滑油加氢调节产品结构的加工路线,研究生产各等级基础油的工艺路线。一是二蒸馏装置单独加工沙轻、阿曼等中东原油生产Ⅰ类基础油,二是四蒸馏装置加工混合进口原油或外购减压蜡油生产Ⅰ类基础油,三是利用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尾油或外购加氢裂化尾油生产Ⅱ类、Ⅲ类基础油。研究结果表明,二蒸馏装置单独加工沙轻、阿曼原油等中东原油可生产出合格的Ⅰ类基础油,四蒸馏装置加工混合进口原油或外购减压蜡油可生产出合格的Ⅰ类基础油,利用高压加氢裂化尾油生产的基础油能够达到Ⅱ类基础油标准。生产中需结合燕山石化炼油系统实际情况,完成材质升级、窄馏分切割、装置及罐区配套能力等适应性改造,再根据原料及产品市场价格走势,选择适宜的工艺路线,提升基础油品质,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王海燕,任峰,宗军,吴艳萍[7](2015)在《润滑油基础油装置工艺流程优化及节能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石化济南分公司重质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工艺的"老三套"部分是在原糠醛精制、酮苯脱蜡和白土精制装置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来。由于原料性质及工艺流程的改变,各装置在开工初期均出现了流程不畅、操作不稳和能耗、物耗较高等问题。通过实施对糠醛精制装置空冷器流程及三效蒸发塔自压流程、酮苯精制装置换热流程、新鲜溶剂比的优化以及停加白土并实现酮苯脱蜡-白土精制装置热联合等技术改造,解决了上述问题,改造后直接经济效益达804.27万元/a。
于恩强,刘洪安,李军,冯涛,袁玉珍[8](2015)在《白土精制对变压器油基础油脱色作用的探讨及改进》文中提出开展了模拟白土补充精制过程的小试研究,考察并分析了白土精制过程中造成油品变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适当降低精制温度有利于油品色度的改善,但精制温度降低过大,尤其是当精制温度低于100℃时,则无法使白土活化发挥精制作用,对油品的外观清澈性不利。根据小试研究的成果,提出对白土混合罐混合后的油浆进行升温前预脱气的改造方案。技改方案的实施取得了预期效果,大幅度地改善了变压器油基础油的色度。
屈清洲[9](2014)在《大连石化提升全精炼石蜡质量措施综述》文中指出大连石化全精炼石蜡产品2006年和2012年相继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全精炼石蜡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产过程,在保证全精炼石蜡质量措施方面,主要采取加强蒸馏头道装置控制,对生产石蜡的原油尽量采用大庆原油,对替代原油提出了约束要求。酮苯脱蜡脱油联合装置是石蜡生产的核心装置,不仅决定石蜡收率和产量,其石蜡含油量的控制也是全精炼石蜡生产最为关键的质量指标。在加强装置工艺管理方面,以确定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优化装置滤机温洗操作,制定酮苯脱蜡温差的优化控制指标,加强酮苯溶剂组成的调配管理为重点,确保全精炼石蜡生产精细化。另外,重视石蜡白土精制装置的操作控制,确保了下游石蜡加氢装置催化剂的活性和加氢装置长周期运行;在石蜡加氢装置方面,重视装置改造和操作运行的控制管理,保证了全精炼石蜡质量的稳定性。
卢振旭[10](2013)在《白土精制工艺优化研究及工业应用》文中指出文章对两种白土精制工艺进行了阐述,确定了"先加热后加白土"工艺精制的最佳温度;在实验室针对减二、减三分别采用两种工艺进行白土精制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先加热后加白土"新工艺或原工艺,白土精制油的理化性能都满足要求。本文还进行了工业装置试生产。
二、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优化改造及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优化改造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全精炼石蜡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蜡生产概况 |
2 石蜡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2.1 现有生产工艺的局限性 |
2.2 储罐中杂质的影响 |
2.3 白土精制装置操作条件影响 |
2.3.1 精制温度 |
2.3.2 接触时间 |
2.3.3 过滤机因素 |
2.3.4 生产波动 |
2.3.5 滴蜡回收的影响 |
3 改进措施 |
3.1 在酮苯脱蜡单元增设气提除嗅单元 |
3.2 石蜡白土精制装置改造 |
3.2.1 新增加热器 |
3.2.2 混合罐改造 |
3.2.3 滤机更新 |
3.2.4 缓冲罐更新和增加N2汽提 |
3.2.5 滴蜡回收罐 |
3.3 石蜡罐区清理及流程变更 |
3.3.1 加强罐区管理,定期清理 |
3.3.2 合理变更流程,减少嗅味影响因素 |
4 改进措施实施后产品质量情况 |
5 结论 |
(2)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加工统计优化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加工现状分析 |
1.1 装置加工流程简介 |
1.2 目前加工量及出厂数据的统计核算 |
2 统计偏差原因分析 |
2.1 仪表计量误差 |
2.2 人为估算误差 |
2.3 中间油及加工损失误差 |
3 减小统计偏差的控制措施 |
3.1 多部门联合校正 |
3.2 利用上下游辅助计量 |
3.3 严格计算油品转换中间量 |
4 提高统计准确性的建议及方向 |
4.1 完善油品计量系统 |
4.2 规范统计管理机制 |
5 结束语 |
(3)废弃润滑油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润滑油简介 |
1.1.1 润滑油组成 |
1.1.2 润滑油分类 |
1.2 废润滑油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
1.2.1 废润滑油来源 |
1.2.2 废润滑油处理方法 |
1.3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 |
1.3.1 再净化工艺 |
1.3.2 再精制工艺 |
1.3.3 再炼制工艺 |
1.4 分子蒸馏技术的概况及应用 |
1.4.1 分子蒸馏原理 |
1.4.2 分子蒸馏特点 |
1.4.3 分子蒸馏的分离过程 |
1.4.4 分子蒸馏技术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废润滑油理化指标测定 |
2.1 油样预处理 |
2.2 物性测定 |
2.2.1 黏度 |
2.2.2 黏度指数 |
2.2.3 密度 |
2.2.4 色度 |
2.2.5 水含量 |
2.2.6 硫含量 |
2.2.7 酸值 |
2.2.8 倾点 |
2.2.9 闪点 |
2.2.10 残炭 |
第三章 分子蒸馏分离废弃润滑油工艺优化研究 |
3.1 分子蒸馏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单因素试验 |
3.2.1 体系压力对蒸馏过程的影响 |
3.2.2 加热温度对蒸馏过程的影响 |
3.2.3 预热温度对蒸馏过程的影响 |
3.2.4 进料量对蒸馏过程的影响 |
3.2.5 刮膜转速对蒸馏过程的影响 |
3.3 优化试验 |
3.3.1 正交试验方案 |
3.3.2 极差分析 |
3.3.3 方差分析 |
3.4 最优试验分析与讨论 |
3.5 产品性能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馏分油补充精制工艺研究 |
4.1 白土精制工艺 |
4.2 白土精制原理 |
4.3 白土精制条件研究 |
4.3.1 白土加入量对色度的影响 |
4.3.2 白土加入方式对色度的影响 |
4.3.3 精制温度对色度的影响 |
4.3.4 精制时间对色度的影响 |
4.3.5 搅拌速率对色度的影响 |
4.3.6 正交试验 |
4.4 精制油性能测定 |
4.5 废白土的无害化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子蒸馏器的设计与选型 |
5.1 分子蒸馏器筒体设计 |
5.1.1 液膜厚度与蒸馏器外径计算 |
5.1.2 平均停留时间及设备高度计算 |
5.1.3 加热面面积计算 |
5.1.4 冷凝面面积计算 |
5.2 分子蒸馏器附属设备选型 |
5.2.1 预热器选型 |
5.2.2 进料泵选型 |
5.2.3 导热油泵选型 |
5.2.4 真空机组选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油水分离膜在废润滑油净化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润滑油概述 |
1.2.1 废润滑油的组成 |
1.2.2 废润滑油的产生 |
1.2.3 废润滑油的处理方法 |
1.3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现状 |
1.3.1 常规的单元操作技术 |
1.3.2 典型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 |
1.3.3 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研究进展 |
1.4 膜分离工艺简介 |
1.4.1 膜分离技术的优势 |
1.4.2 膜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 |
1.4.3 膜分离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的意义 |
1.5.2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油水分离膜在废汽轮机油方面分离工艺研究 |
2.1 实验仪器与用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用品 |
2.1.3 油水分离膜的介绍 |
2.1.4 油水分离膜分离机理 |
2.2 膜分离性能表征分析方法 |
2.2.1 膜过滤通量 |
2.2.2 膜过滤截留率 |
2.2.3 润滑油的理化性能 |
2.3 废汽轮机油过滤试验及性能评测 |
2.3.1 废油过滤净化试验装置 |
2.3.2 压力与温度对膜过滤通量的影响 |
2.3.3 温度对废油过滤液中含水率的影响 |
2.3.4 废润滑油过滤前后理化性质分析与元素含量分析 |
2.3.5 膜污染与膜清洗测试分析 |
2.4 废油过滤净化中试试验 |
2.4.1 废油过滤净化设备 |
2.4.2 膜净化工艺中试通量变化 |
2.4.3 废油过滤净化设备经济性与适用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水分离膜用于污染的液压油净化工艺研究 |
3.1 污液压油质量评定 |
3.1.1 污液压油理化性质分析 |
3.1.2 污液压油元素含量分析 |
3.2 污液压油正压净化试验 |
3.2.1 正压净化设备 |
3.2.2 污液压油正压过滤后理化性质与元素含量分析 |
3.2.3 正压过滤通量变化 |
3.3 液压油乳化油过滤分离试验 |
3.3.1 乳化油的配置 |
3.3.2 温度对膜过滤乳化油通量的影响 |
3.3.3 温度对乳化油过滤液含水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水分离膜对水面油膜回收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水面油膜回收试验 |
4.2.1 操作压力对膜过滤煤油通量的影响 |
4.2.2 操作压力与回收时间对膜通量的影响 |
4.2.3 操作压力对收油率的影响 |
4.2.4 操作压力对回收油中含水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老三套”传统生产工艺 |
1.1 溶剂精制 |
1.2 溶剂脱蜡 |
1.3 白土补充精制 |
2 加氢生产工艺 |
3 异构脱蜡工艺 |
4 结语 |
(6)燕山润滑油基础油提质升级工艺路线的研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润滑油市场分析 |
1.2.1 国际市场分析 |
1.2.2 国内市场分析 |
1.3 润滑油未来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础油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
2.1.1 基础油组成及性质 |
2.1.2 中石化润滑油基础油标准 |
2.2 本论文研究背景 |
第三章 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 |
3.1 基础油生产工艺简介 |
3.2 “老三套”生产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 |
3.2.1 糠醛精制 |
3.2.2 酮苯脱蜡 |
3.2.3 液相脱氮-白土精制 |
3.3 润滑油加氢 |
第四章 润滑油基础油提质升级工艺路线研究 |
4.1 燕山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概况 |
4.1.1 Ⅰ类基础油生产 |
4.1.2 加氢油生产 |
4.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4.2.1 加工中东原油生产Ⅰ类基础油方案研究 |
4.2.2 利用四蒸馏减压蜡油或外购减压蜡油生产Ⅰ类基础油的研究 |
4.2.3 利用加氢裂化尾油生产加氢油的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三种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的对比分析 |
5.1 加工中东原油生产Ⅰ类润滑油基础油 |
5.1.1 存在的问题 |
5.1.2 效益分析 |
5.2 加工四蒸馏减压蜡油或外购减压蜡油生产Ⅰ类基础油 |
5.2.1 蜡油原料加工存在的问题 |
5.2.2 原料蜡油成本核算 |
5.3 利用加氢裂化尾油生产加氢基础油方案 |
5.3.1 存在问题 |
5.3.2 经济效益预测 |
5.3.3 三种加工路线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燕山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的选择 |
6.2 华北区域润滑油发展 |
6.3 燕山Ⅰ类基础油生产 |
6.4 燕山加氢油生产 |
6.5 超高档基础油生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润滑油基础油装置工艺流程优化及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的优化调整 |
1.1 糠醛精制装置 |
1.2 酮苯脱蜡装置 |
1.3 白土精制装置 |
2 节能措施的实施 |
2.1 糠醛精制装置 |
2.2 酮苯脱蜡装置 |
2.3 酮苯脱蜡白土精制装置热联合 |
3 技术改造效果 |
3.1 糠醛精制装置 |
3.2 酮苯脱蜡装置 |
3.3 白土精制装置 |
4 结 论 |
(8)白土精制对变压器油基础油脱色作用的探讨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艺流程 |
2 实验 |
2. 1 原料 |
2. 2 试验方法 |
2. 3 试验设计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 1 白土精制温度对基础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
3. 2 氮气保护对基础油脱色的影响 |
3. 3 小结 |
4 工业应用 |
4. 1 工艺流程改造 |
4. 2 应用效果 |
5 结束语 |
(9)大连石化提升全精炼石蜡质量措施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全精炼石蜡生产流程及装置情况 |
3 保证全精炼石蜡质量的主要措施 |
3.1 加强原油和蒸馏头道装置控制 |
3.2 加强酮苯脱蜡脱油装置管理, 降低石蜡含油量 |
3.2.1 确定关键工序控制点, 降低石蜡含油 |
3.2.2 优化三套酮苯装置滤机温洗操作 |
3.2.3 制定酮苯脱蜡温差的优化控制指标 |
3.2.4 加强三套酮苯溶剂组成的调配管理 |
3.3 克服酮苯原料罐边收边付弊端 |
3.4 控制好石蜡白土精制装置 |
3.5 加强石蜡加氢精制装置稳定操作 |
4 结语 |
四、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优化改造及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精炼石蜡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J]. 王晓,宗军,吴艳萍. 化学工程师, 2021(07)
- [2]润滑油白土精制装置加工统计优化方向[J]. 范容譞. 石化技术, 2021(04)
- [3]废弃润滑油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D]. 宋明明.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油水分离膜在废润滑油净化再生中的应用研究[D]. 牛罗伟.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5]国内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进展[J]. 孙凤龙. 能源化工, 2018(03)
- [6]燕山润滑油基础油提质升级工艺路线的研究及发展建议[D]. 李凌.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4)
- [7]润滑油基础油装置工艺流程优化及节能措施[J]. 王海燕,任峰,宗军,吴艳萍.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5(08)
- [8]白土精制对变压器油基础油脱色作用的探讨及改进[J]. 于恩强,刘洪安,李军,冯涛,袁玉珍. 润滑油, 2015(02)
- [9]大连石化提升全精炼石蜡质量措施综述[J]. 屈清洲. 中外能源, 2014(08)
- [10]白土精制工艺优化研究及工业应用[J]. 卢振旭. 广东化工, 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