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美[1]2007年在《《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问世不久就有一大批的续书出现,其续书在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现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称为“续书之最”。本文主要从文本的角度分两个部分对其续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其续书的整体概述了解其续书的数量和各种版本以及续书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从《红楼梦》续书中的代表性作品“程刻本续衍类”的情节模式、人物形象变化以及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来体现时人的人生观、社会观。从整体来说,其续书各方面都无法与原着相比,但通过对红楼梦续书的研究,从源流上、发展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有助于小说史和小说理论的建设,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也不无借鉴作用。
张云[2]2013年在《《红楼梦》续书研究述评》文中指出乾隆五十六年(1791),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刻本问世,至迟到嘉庆元年(1796),便有《后红楼梦》成书,是为首部红楼续书。此后的百年间,大致有十多部长篇章回体续书行世。这个小说史上的奇特现象,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和课题。以续书为对象的研究亦蔚成风气且成果颇丰。这不仅为红学,也为小说续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建构作出了贡献。对之进行回顾、梳理、总结,发见其缺失,对今后续书的研究,特别是研究方向和方法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建忠[3]2019年在《《红楼梦》续书的最新统计、类型分梳及创作缘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楼梦》续书的数量之多、类型之广堪称中国古代小说续书之最。长期以来,由于研究者心目中的"经典情结",将续书与原着简单比较,导致对这类作品评价偏低,凡称得上小说要素的几乎都受到了苛责。近年来经过很多学人的共同努力,"《红楼梦》续书"研究专题在资料开掘和理论深化两方面都有很大进展。本文对《红楼梦》续书进行了最新数字统计,根据创作实际重新归类,并从小说"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楼梦》续书的创作缘起问题。
吴瑾[4]2012年在《《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自清嘉庆元年署名逍遥子的《后红楼梦》之后,相关于《红楼梦》原有情节和人物的小说作品就不断被创作出来。过去,学界多笼统地以续书呼之,也有的称之为续衍或续仿。本文认为,用“同人小说”这个名称更为准确。到了当代,随着网络这种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红楼梦》同人小说创作在网络上呈现出罕见的热闹景象,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在近些年来的迅速崛起,主要是受到原着巨大艺术魅力的感召,和曹雪芹原作未完的影响所致,与此同时,我国古代小说的续书传统,自九十年代以来的经典重拍热潮,商业利益的驱动,网络文学发展以及大话文艺流行等,都是《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创作热的重要成因。鉴于目前关于《红楼梦》同人小说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清代续书文本的研究上,本人尝试对大量存在的《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进行一番初步的整理和研究。本文第一章探讨了《红楼梦》同人小说的命名缘由,对续书、续衍、续仿、涉红小说、同人小说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辨析。本文认为,同人小说这一名称,内涵更具体,外延也更清晰,更具普适性,在读者中认同率也更高。第二章在介绍了《红楼梦》纸媒同人小说创作情况以后,重点对《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的兴起与繁荣景观进行了描述,并探讨了《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创作热的历史因素和当代成因。第叁章则对《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创作,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归纳。第四章主要探讨《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创作对原着的传播意义和研究价值。
俞江凤[5]2013年在《《红楼梦》系列续书及《红楼梦补》述论》文中提出一直以来,为经典名着创作续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续书作家及续书种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程度。若要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就得了解续书的创作。所以续书研究无论是从文学、社会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众多的小说续书之中,研究者无法绕过的莫过于《红楼梦》的续书。一部《红楼梦》,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推向巅峰。这部经过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着自程伟元、高鹗续作并刊刻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大批续书,且多集中于嘉庆年间。这批续书数量众多,在中国小说续书的发展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能够称之为“续书之最”。这些续书思想性驳杂,形式上多刻意模仿,甚至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因此,创作成就普遍比较低。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就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主要以“程甲本”《红楼梦》续书及《红楼梦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四章进行论述。在绪论部分先对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的研究做一番整体性概述,把握续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其中包括了续书研究的文学、社会和文化意义。然后再回顾《红楼梦》续书产生以来的研究情况。自《红楼梦》诞生之日始,就伴随着汗牛充栋的“红学”评论,而对于《红楼梦》续书的评论虽没有达到此种程度,但也有不少精妙的评论给人以启发。总体来说,对《红楼梦》续书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第叁章集中论述《红楼梦》续书的概貌,并探讨其大量出现于嘉庆年间的原因。由于这部分续书的创作年代最早且很集中,因此具有代表性。虽然在“红学”研究中,它们往往被讥为“狗尾续貂”,但从续作的心理动机及对《红楼梦》的评论上,无疑为续书现象研究提供了可贵资料。最后,对归锄子《红楼梦补》进行个案探究。这部续书刊行于嘉庆二十四年,一直被认为是诸多续书中最出色的一部。本文即从创作动机、创作观念、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研究这部“续红”之作。
高玉海[6]2009年在《近叁十年《红楼梦》续书创作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陆续出版问世的《红楼梦》续书约有十几部,这些"续红"之作无论在续作者身份和续作原因方面,还是续书虚构出的故事情节与艺术特征方面,尤其是续书出版运作以及读者评价等方面,都呈现出与清代《红楼梦》续书同中有异的特点。对近叁十年出现的《红楼梦》续书现象进行述评,将有助于学界对当今《红楼梦》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詹颂[7]2013年在《非经典作品的文本解读:《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新收获——评张云《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云新着《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一书引入"经典"与"非经典"这一对概念,对于《红楼梦》与其续书的关系进行了准确定位,又进一步阐述了非经典作品阅读与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以"啃酸果的精神"对《红楼梦》续书做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其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与方法多有突破和创新,为《红楼梦》续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
赵建忠[8]2014年在《“非经典阅读理论”在古典小说领域中的新尝试——评《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典作品虽意义重大,但在文学史上毕竟占少数;相反,在阅读数量上,非经典作品却占有大量的比重。如何处理这些大量存在的"非经典作品",这是个理论话题,在阅读中每位读者更是难以回避。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张云新着《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回答了读者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非经典阅读理论"是对阅读理论阐释盲点的发现并进而实现其学术增长点的一种新尝试。
陈璇[9]2006年在《19世纪《红楼梦》续书研究简述》文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使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达到了颠峰。小说在付梓出版后不久,就出现了名为《后红楼梦》的续书,紧接着,文人、小说家纷纷仿效,续书作品不断涌现,在乾、嘉时期达到高潮,并且终清之世而不绝。到了民国以及近代,这股续书之风依旧炽热,而且出来了很多续书研究的专着。文章试对19世纪《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态势作综合分析,试图通过这些研究理论找出众多《红楼梦》续书之间的共性以及续书背后所隐藏的个性特点。
陈璇[10]2003年在《《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曹雪芹的《红楼梦》使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达到了颠峰,他十年呕心沥血,将自己的经历幻化成文字,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塑造了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小说在付梓出版后不久,就出现了名为《后红楼梦》的续书,紧接着,文人、小说家纷纷仿效,续书作品不断涌现,在乾、嘉时期达到高潮,并且终清之世而不绝。到了民国以及近代,这股续书之风依旧炽热,只不过续书的创作风格由早期续书的续写原书故事情节转向脱离原着,借书中人物抒写个人情怀,或者干脆跳出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范畴,借续书之名做起了辑古补佚的工作,暂且不论续作者采用何种续书手段,有什么续写动机,这种续书现象本身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本文以《红楼梦》续书为研究对象,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续书的数量、类型、版本、作者及续书研究的态势作综合考察,试图寻找出续书背后隐藏着的共同特性。由于“程刻本续衍类”续书是众多《红楼梦》续书中年代最早,成书最集中的一类,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之作为论述的重点;第二部分从这类续书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学价值出发,挖掘这些屡遭非议的续书本身所隐含的闪光点,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程刻本续衍类”续书尽管在艺术成就上远远逊色于曹雪芹的原着,思想意义的落后、情节安排的荒诞、人物塑造的类型化都影响了续书的可读性,可是,值得称赞的是这类续书的作者不约而同地在他们的续作中表达了对曹雪芹原着《红楼梦》的看法、观点和评价,一部续书相当于一篇原着的评论文章,整个这类续书也就可看作是一部《红楼梦》的早期评论集,其史料价值远远超过了纯文学价值,为后人在“红学”道路上的探索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此外,小说家在小说创作里不自觉流露出的“女权”思想,创作手法 《红楼梦》续书研究中文提要上的大胆尝试,叙事模式中的不断创新也都是后世小说创作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套《红楼梦》续书,其中蕴涵了多少代人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他们和曹雪芹一样,将自己的心血幻化成文字,或许曾经想象过要像曹雪芹那样名垂青史,但最终未能超越这位中国文坛上的巨人,如今,这些作者都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作为载体的文字将永远记录下他们曾经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续书研究[D]. 郭素美. 南昌大学. 2007
[2]. 《红楼梦》续书研究述评[J]. 张云. 红楼梦学刊. 2013
[3]. 《红楼梦》续书的最新统计、类型分梳及创作缘起[J]. 赵建忠. 明清小说研究. 2019
[4]. 《红楼梦》网络同人小说研究[D]. 吴瑾. 中南民族大学. 2012
[5]. 《红楼梦》系列续书及《红楼梦补》述论[D]. 俞江凤.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近叁十年《红楼梦》续书创作述评[J]. 高玉海. 红楼梦学刊. 2009
[7]. 非经典作品的文本解读:《红楼梦》续书研究的新收获——评张云《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J]. 詹颂.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8]. “非经典阅读理论”在古典小说领域中的新尝试——评《谁能炼石补苍天——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J]. 赵建忠.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9]. 19世纪《红楼梦》续书研究简述[J]. 陈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0]. 《红楼梦》续书研究[D]. 陈璇. 苏州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