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铂/肾上腺素凝胶有助于治疗食管癌(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焕[1](2021)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手术治疗10例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食管黏膜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以鳞癌及腺癌为主,发病率较高,预后差。而中国更是食管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增病例及新增死亡病例大约占全球一半。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辅以其它学科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临床接诊多数为中晚期,此时单纯手术治疗难以获得可观的疗效,更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近数十年来,术前新辅助治疗模式已经逐渐成为进展期食管癌的主流治疗方法,且有多项研究表明术前新辅助治疗疗效优于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化疗等。术前新辅助治疗目的在于缩小病灶、杀灭或减少转移灶、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率、改善生存。新辅助化疗总体疗效仍较差,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治疗对晚期食管癌展现出较化疗振奋人心的疗效,而化疗能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故设想新辅助免疫治疗同步化疗联合手术有更好的疗效。中国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大部分是鳞癌,本研究旨在探索新辅助免疫治疗同步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选取我科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既往未接受抗肿瘤治疗,经评估临床分期介于Ⅱ-ⅣA期的患者纳入研究,每3周给予卡瑞丽珠单抗(第1天200mg)+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第1天和第8天共26 mg/m2)+顺铂(第1-3天共75mg/m2)联合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5-6周后进行手术。主要终点是肿瘤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在完成两个周期的NIC(Neoadjuvant immunochemotherapy,新辅助免疫化疗)并进行肿瘤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中进行评估,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初筛11例,排除1例(乙型病毒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剩余10例均完成2疗程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并顺利进行手术。CR(complete response,完全缓解)、PR(partial response,部分缓解)、SD(stable disease,疾病稳定)病例分别占30%、50%、20%,ORR(overall response rate,总缓解率)为80%,无PD(progressive disease,疾病进展)病例出现。手术R0(完整切除)切除率100%,术后病理缓解情况p CR(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病理完全缓解)和MPR(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主要病理缓解)在所有病例中占比分别为30%、50%。治疗相关1、2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40%,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仅10%,无4/5级不良事件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仅有甲亢(20%)和1级皮疹(10%)。共有4名(40%)受试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吻合口瘘病情均较轻,皆为I级,给予一般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恢复。结论:本研究显示出接近于新辅助放化疗的p CR率(30%VS 33.3%-49%),ORR高达80%,且无重大不良事件,安全性更佳,力证新辅助化疗联合PD-1抗体治疗食管鳞癌的可行性。相较于原发病灶,新辅助免疫治疗同步化疗治疗食管鳞癌对淋巴转移效应更显着。数据显示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20%)较高,考虑与营养不良及新辅助治疗结束和手术间隔时间延长相关,但也可能是该治疗模式的安全隐患,仍须高度警惕。此次临床试验结果疗效优于一些其他的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化疗研究,说明我们的用药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包括PD-1抗体的选择及化疗用药的剂量和用药日程。
闫康鹏[2](2021)在《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胃癌在中国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癌症统计结果表明,每年有超过300,000人死于胃癌,胃癌的生存率低下主要归因于其早期检测率低下。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亦或在根治性切除后出现复发,一旦转移,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约为1年。尽管可以对晚期胃癌进行一线化疗直至疾病进展,但联合化疗持续时间可能会因毒性反应而受限,因此,胃癌,尤其是晚期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并且所有治疗方案都需要新的有效治疗策略来完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位于人常染色体8q24,其编码的PSCA多肽属于Thy-1/LY-6家族,是由包含12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蛋白。研究表明PSCA可能参与细胞信号传递和增殖调节,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另外本研究拟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初步研究胃癌常用化疗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同时在这项研究中,对于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癌患者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内热灌注化疗(IHPC)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并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为胃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措施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材料和方法: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对受试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构成比、民族、年龄、饮酒时间和饮酒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生活习惯、家族史、胃癌患者基本疾病信息(诊断、分期、病理类型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支数≥1支,累计吸烟时间≥6个月;饮酒定义为每周≥3次,累计饮酒时间≥1年。标本采集:禁食12小时后,第二天早上安静的休息1小时后,病人使用一次性采血装置将5 m L静脉血液放置EDTA抗凝管中,采集实验基因组RNA后,在-80℃冷冻保存。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CCK-8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影响。(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3)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4)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6)q RT-PCR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的影响。(7)Western Blot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影响。3.腹腔热灌注化疗协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这项研究中,回顾性统计了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90名PSCA基因人群胃癌合并腹膜转移的患者住院,并进行了腹腔镜探查术明确。(2)所有病例都接受了胃癌的腹腔镜探查术明确合并腹膜转移。在对照组中,常规引流管放置,依次缝合关闭腹腔,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止痛、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后,随后定期化疗随访。在IHPC组,将具有多个侧孔的硅胶导管于术后分别在肝脏的表面、脾窝和盆腔进行放置,并分别固定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和左下腹壁上。此外,使用奥沙利铂(200mg)、5-氟尿嘧啶(1000mg)分两次剂量,依次行序贯腹腔灌注化疗,每隔一天重复一次,总共4次。将体外循环管与高热化疗机连接,并安装合适的测温装置后,向灌注袋中加入2000ml5%葡萄糖溶液+100 mg奥沙利铂或0.9%氯化钠溶液2000ml+500 mg 5-氟尿嘧啶加入循环泵和加热系统。待化疗液温度稳定到38°C后,将引流管连接到体外循环管,并将灌注速度调整到500 ml/min,温度逐渐升高,使患者适应环境,温度控制在43°C 60分钟。之后,腹腔中残留液的体积允许小于1500 m L,将循环管道及引流管与低负压引流袋相连。治疗后定期化疗随访。结果:1.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1)PSCA表达于胃上皮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沉默。此外,胃癌的发生与PSCA基因rs2294008T/C多态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增加低分化、肠型、非贲门胃癌的发病风险。(2)本研究共包括549名胃癌患者和592名健康对照组患者。受试者的年龄和性别都符合纳入标准。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因素(59.22±10.94 vs.58.45±11.74,P=0.421)和性别因素(P=0.485)没有显着差异。然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和饮酒有显着差异。(3)我们发现携带rs2294008 CT/TT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与患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年轻群体(OR=1.40,95%CI=1.00-1.94,P=0.049),男性群体(OR=1.39,95%CI=1.06-1.84,P=0.019),从不吸烟者(OR=1.43,95%CI=1.03-1.97,P=0.031),长期饮酒者(OR=1.60,95%CI=1.01-2.55,P=0.048),以及非贲门肿瘤部位(OR=1.43,95%CI=1.11-1.85,P=0.006)。(4)发现rs2976392与m RNA表达相关,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存在于rs2294008与m RNA表达之间。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生长及药物间相互作用(1)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比较敏感,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对MGC-803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敏感。(2)在MGC-803细胞中克隆形成率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抑制效果更显着。(3)Annexin V/PI双染法发现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促进凋亡效果更显着。(4)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显着抑制MGC-803细胞G1期和S期细胞,而G2/M期细胞显着增加,出现阻滞细胞周期G1期的现象;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5)通过DAPI染色法检测在MGC-803细胞中凋亡率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出现递增的趋势;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作用更显着。(6)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低表达,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7)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8)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蛋白的表达;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效果更显着。3.腹腔热灌注化疗应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治疗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1)在IHPC组的45例患者中,有19例CR病例(42.2%)、9例PR病例(20%),7例SD病例(15.6%),10例PD病例(22.2%),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52.1%(12/23),中分化腺癌为61.5%(8/13),印戒细胞癌为44.4%(4/9)。总有效率(CR+PR)为53.3%(24/45)。在对照组的45例中,有15例CR病例(33.3%),10例PR病例(22.2%),8例SD病例(17.8%)和12例PD病例(26.7%),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有效率(CR+PR)为44.4%(12/27),中分化腺癌为60.0%(6/10),印戒细胞癌为12.5%(1/8)。总有效率(CR+PR)为42.2%(19/45)。(2)研究发现,在IHPC组中,有9例显着改善,16例改善,12例稳定和8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改善-稳定)率为82.2%(37/45)。在对照组,有7例显着改善,14例改善,13例稳定和11例进展,KPS评分的有效率(改善+稳定)为75.6%(34/45)。(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两组患者腹痛的发病率分别为35.6%和28.9%,其中轻度疼痛为主,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在IHPC组,3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显着减少(6.7%),在对照组中1名患者显着减少(2.2%),白细胞数在使用G-CSF下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在IHPC组分别4例(8.9%)和7例(15.6%),在对照组分别为4例(8.9%)和2例(4.5%)。手术前两组肝肾功能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此外,手术后两组患者之间未发现ALT和TBIL水平的统计显着差异(p=0.135,p=0.097)。但是,IHPC组中的s Cr和BUN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s Cr和BUN水平(p=0.016,p=0.010)。在大多数病例可出现I级发热、恶心和呕吐,治疗后病情可减轻。腹腔热灌注患者未发现出血、血尿、腹泻、皮疹、过敏、灌注导管堵塞或脱落、手术切口或腹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在手术后的两组患者中,分别有1名患者(2.2%)和3名患者(6.7%)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无患者(0%)和1名患者(2.2%)出现反流食管炎并发症,2名患者(4.4%)和1名患者(2.1%)出现肠梗阻并发症,和1个病人(2.1%)和无病人(0%)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上显着差异。(4)IHP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随访中,IHPC组总生存率17.8%(8/45),无进展生存率66.7%(30/45)。在对照组中,总生存率为13.3%(6/45),无进展生存率为42.2%(19/45)。结论:(1)我们调查了PSCA基因rs2976392 G>A和rs2294008 C>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关系。验证了两个PSCA基因rs2294008 C>T和rs2976392G>A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胃癌风险增加有显着关联。(2)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和HGSMC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能力都有抑制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MGC-803细胞中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阻滞随着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下呈递增的趋势,其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下这种效果更显着。MGC-803胃癌细胞对照组与HGSMC胃平滑肌细胞对照组相比,PSCA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PSCA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细胞增殖呈负相关。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处理24 h后,细胞内的Bcl-2,VEGF,NF-κB和PSCA m RNA和蛋白也显着降低,且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处理更明显。(3)PSCA基因人群合并腹腔转移胃癌患者应用IHPC与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胃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患者表现出更好的耐受性,他们的OS和PFS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乔丽丽[3](2020)在《Notch信号的关键靶标PLEC在调节鳞状上皮稳态和参与食管鳞癌致癌机理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ESCC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化学致癌物暴露、吸烟、饮酒等。在遗传方面,多项高通量全基因组或外显子测序揭示了多个ESCC中重要改变的基因,如TP53、Notch1、CDKN2A、PIK3CA等,这些基因涉及了多种驱动过程如基因组不稳定性、分化、增殖、细胞周期、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其中分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Notch信号是调节鳞状上皮分化的关键通路之一,其中Notch1起主导作用。Notch1还参与多种分化相关骨架蛋白以及细胞形态的调节。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Notch 信号发挥了双刃剑作用,一方面 Notch作为抑癌基因发挥作用,另一方面,Notch信号还会被激活,促进SCC的进展。Plectin(PLEC)是一种细胞骨架交联蛋白,其与三种主要的胞浆骨架系统包括中间纤维、微管和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形态及机械动力学调节。有研究发现,PLEC突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然而,PLEC在ESC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骨架交联蛋白,与鳞状上皮分化稳态和Notch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LEC在人ESCC组织中频繁突变,可能与Notch信号有关。随后,通过体外钙离子诱导分化模型确认PLEC是Notch信号的一个下游靶标,参与了食管鳞状上皮的分化稳态。在分化上皮中,plectin呈明显胞膜和少量胞浆定位,通过与细胞角蛋白及desmoplakin相互作用来维持上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通过慢病毒shRNAs敲降PLEC会引起细胞形态变化,损害上皮稳态。此外,通过对大鼠食管上皮细胞进行三维类器官培养,发现PLEC缺失还会显着抑制类器官的形成,从而进一步说明了 PLEC在正常上皮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本研究探索了 PLEC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通过qRT-PCR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揭示PLEC在ESCC组织中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并且其表达与Notch1的表达呈正相关。其次,通过功能性实验证实,在ESCC中,PLEC发挥了抑癌或促癌的双重作用,这种差异性作用与PLEC的基因背景、定位以及肿瘤的分化有关。在Notch或PLEC突变的ESCC巾,PLEC功能异常或表达下降会促进肿瘤发生;而在PLEC野生型、分化良好的ESCC中,PLEC表达主要参与分化、抑制肿瘤发生,但对于PLEC野生型、分化差的ESCC,PLEC的高表达发挥了促癌作用。综上所述,PLEC作为Notch信号的一个关键靶基因,参与了食管上皮分化稳态的维持,并在ESCC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为ESCC发病机制的完善和治疗靶标的探寻提供新的指导和方向。
刘晓田[4](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手术时麻醉药的使用可影响肿瘤进展。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临床常用麻醉药物之一,Dex对肺癌的作用尚不清楚。探究Dex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干性、耐药的影响,并揭示相关的作用机制,将为肺癌患者麻醉药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Dex处理肺癌细胞(A549和H1299)后,(1)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2)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早期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3)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细胞间质化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上皮化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4)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干性相关因子(Sox2、Oct4、Nanog)mRNA及蛋白表达;(5)构建肺癌细胞顺铂(Cisplatin,Cis)损伤模型,CCK8实验评估Dex对Cis细胞毒性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Dex和Cis联合使用时对细胞Sox2、Oct4表达的影响;(6)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Dex对肺癌细胞(A549、H1299)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CD44及CyclinD3表达的影响。结果:(1)Dex抑制肺癌细胞(A549和H1299)的活性和克隆形成;(2)Dex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及Bax表达,抑制Bcl-2表达;(3)Dex抑制肺癌细胞迁移及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4)Dex抑制肺癌细胞Sox2、Oct4表达;(5)Dex可增强Cis对肺癌细胞活性及对Sox2、Oct4表达的抑制作用;(6)Dex抑制肺癌细胞β-catenin、CD44及CyclinD3表达。结论:Dex抑制肺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及EMT进展,下调细胞的干性,增强Cis的细胞毒性,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此研究阐明了Dex对肺癌细胞的作用,为肺癌患者围术期麻醉用药提供了参考。
黄唯[5](2020)在《化痰祛瘀法对喉癌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PD-L1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化痰祛瘀法对喉癌裸鼠组织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白细胞介素-6(IL-6),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1(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的影响。方法:1.60只裸小鼠随机分为痰凝血瘀证模型组(50只)和空白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冰水游泳+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的方法建立痰凝血瘀证,证候造模期间观察裸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量、饮水量以及体重,2周后检测血浆中血脂凝血指标。2.将培养的Hep2喉鳞癌细胞注射到痰凝血瘀证裸小鼠皮下,构建痰凝血瘀证喉癌异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裸小鼠随机分为五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四组分别用化痰祛瘀法中药二陈汤合会厌逐瘀汤(EHD)低、中、高剂量和西药顺铂(DDP)干预,3周后取各组喉瘤标本,用RT-PCR法检测PD-L1、IL-6在喉瘤中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D-L1,p-JAK1,STAT3,p-STAT3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组比,模型组饮食和饮水量整体上更少,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体重变化上,在造模一周后,相比模型组,空白组小鼠体重增长速度更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血浆中血脂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总胆固醇(T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比空白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模型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①从RT-PCR结果看,与对照组比较,EHD低、中、高剂量组和DDP组小鼠肿瘤组织PD-L1 mRNA表达均下降,EHD低、中、高剂量组IL-6 mRNA表达亦下降(P<0.01),而DDP组IL-6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D低、中剂量组PD-L1、IL-6 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D高剂量组PD-L1、IL-6 mRNA表达均低于EHD低、中剂量组及DDP组(P<0.05或P<0.01)。EHD低、中剂量组PD-L1、IL-6 mRNA表达均低于DDP组(P<0.01)。②从Western Blot结果看,与对照组比较,EHD低、中、高剂量组和DDP组小鼠肿瘤组织PD-L1蛋白表达下降,EHD中、高剂量组和DDP组STAT3、p-STAT3蛋白下降,EHD高剂量组p-JAK1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1)。EHD高剂量组PD-L1蛋白表达低于EHD中剂量组和DDP组,EHD高剂量组STAT3蛋白表达低于EHD低、中剂量组和DDP组(P<0.01)。EHD高剂量组p-STAT3蛋白表达低于EHD低、中剂量组(P<0.01),与DDP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EHD低、中剂量组和DDP组间p-JAK1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P组PD-L1蛋白表达高于EHD低剂量组(P<0.05),低于EHD中剂量组(P<0.01)。DDP组STAT3蛋白表达低于EHD低剂量组(P<0.01),高于EHD中剂量组(P<0.05)。DDP组p-STAT3蛋白表达低于EHD低、中剂量组(P<0.01或P<0.05)。③从免疫组化结果看,与对照组比较,EHD低、中、高剂量组和DDP组小鼠肿瘤组织PD-L1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EHD高剂量组PD-L1蛋白表达低于EHD低剂量组(P<0.01),而与EHD中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D中、高剂量组PD-L1蛋白表达低DDP组(P<0.05)。EHD低剂量PD-L1蛋白表达与DD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饲料喂养+冰水游泳+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的方法可建立痰凝血瘀证裸小鼠动物模型。2.化痰祛瘀法中药可能通过抑制IL-6/JAK1/STAT3信号通路降低喉癌荷瘤裸鼠PD-L1的表达水平。
李克义[6](201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中CDKL1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HCPT)已被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治疗,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对HCPT表现出耐药性。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耐药的机制,寻找能够用于个体化地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和HCPT化疗增敏提供潜在的靶点。方法1.探讨CDKL1是否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对HCPT耐药应用浓度梯度递增法筛选HCPT耐药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RIPA裂解液提取蛋白,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CPT耐药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中CDKL1表达;应用慢病毒基因敲除技术构建稳定敲除CDKL1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应用MTT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凋亡。2.探讨CDKL1是否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介导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耐药RIPA裂解液提取蛋白,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IRE1、BIP表达;应用IRE1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评价内质网相关蛋白IRE1和BIP的结合。应用BIP抑制剂HA15处理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细胞,降低内质网应激阈值,MTT实验检测HCPT处理后细胞增殖,评价降低内质网应激阈值能否增加细胞对HCPT的敏感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中过表达CDKL1,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RE1、BIP表达,并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细胞中IRE1和BIP的结合;在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细胞中敲除CDKL1,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RE1、BIP表达,并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细胞中IRE1和BIP的结合,以评价CDKL1对内质网应激阈值的调控作用。3.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细胞中CDKL1表达的调控机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测CDKL1蛋白表达,应用9RT-PCR检测CDKL1mRNA表达;应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CDKL1启动子活性报告基因;应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实验检测CDKL1启动子活性;应用定点诱变技术依次突变CDKL1启动子上可能的Sp1结合位点;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Sp1是否与CDKL1启动子结合。结果1.CDKL1过表达介导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应用HCPT处理对数生长期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筛选出其中的耐药细胞,并通过挑选单克隆,选出2株HCPT耐药细胞株CAL-27H1和CAL-27H2。通过MTT细胞增殖实验证实,HCPT对CAL-27H1和CAL-27H2的增殖抑制程度明显弱于对CAL-27的抑制程度。选取CAL-27H1进行后续试验,将其命名为CAL-27H,将CAL-27H和CAL-27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皮下,成瘤后腹腔注射HCPT,测量肿瘤的体积和质量发现,CAL-27H组肿瘤体积和质量低于CAL-27组。应用Trizol法提取CAL-27和CAL-27H两种细胞中RNA,反转录后,应用qRT-PCR评价两种细胞中CDKL1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AL-27H细胞中CDKL1 mRNA水平高于CAL-27细胞中;分别裂解CAL-27和CAL-27H两种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CDKL1表达,结果显示CAL-27H细胞中CDKL1蛋白表达高于CAL-27细胞。将CAL-27和CAL-27H细胞进行裸鼠荷瘤实验,成瘤后,取肿瘤组织制备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肿瘤组织中CDKL1表达,结果显示CAL-27H组阳性着色明显多于CAL-27细胞,提示CAL-27H细胞中CDKL1表达较CAL-27细胞中表达增高。应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将CAL-27细胞感染Lv-shCDKLl,敲除CAL-27细胞中CDKL1,检测CDKL1敲除对CAL-27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MT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敲除CDKL1较不敲除CDKL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周期检测发现敲除CDKL1后,G0/G1期细胞明显所占比例明显增多,提示敲除CDKL1能够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应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学检测敲除CDKL1和未敲除CDKL1的CAL-27细胞中凋亡细胞比例,结果显示敲除CDKL1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在CAL-27细胞中过表达CDKL1,应用HCPT处理过表达CDKL1和未过表达CDKL1的细胞,应用检测细胞增殖,MT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HCPT能够抑制两组细胞增殖,但对过表达CDKL1的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明显弱于未过表达CDKL1的细胞。应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学检测凋亡细胞比例,结果显示,应用HCPT能够诱导CAL-27细胞和CAL-27H细胞凋亡率增加,应用HCPT处理后,CAL-27H凋亡率较CAL-27细胞低。提示过表达CDKL1后,细胞对HCPT的耐药性增强。2.CDKL1通过内质网应激介导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耐药应用HCPT处理CAL-27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RE1,结果显示,HCPT能够上调CAL-27细胞中IRE1表达,提示HCPT能够激活内质网应激。分别提取CAL-27细胞和CAL-27H细胞蛋白,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BIP表达,结果显示CAL-27H细胞中BIP表达明显高于CAL-27细胞;此外,应用IRE1抗体进行免疫沉淀实验,结果发现,CAL-27H细胞中,免疫沉淀中BIP的量明显高于CAL-27细胞,因此,在CAL-27H细胞中BIP与IRE1结合能力更强,提示激活CAL-27H细胞内质网应激的阈值较CAL-27细胞更高。应用BIP抑制剂HA15处理CAL-27H细胞后,向细胞中加入HCPT,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应用HA15预处理后,细胞在HCPT的作用下细胞增殖抑制程度较未用HA15预处理者更高,提示抑制BIP,降低内质网应激阈值能够增加CAL-27细胞对HCPT的敏感性。分别提取了过表达和未过表达CDKL1的CAL-27细胞蛋白,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BIP表达,发现过表达CDKL1能够上调细胞中BIP的表达;应用免疫沉淀实验评价过表达CDKL1对细胞中BIP和IRE1结合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CDKL1的CAL-27细胞BIP和IRE1结合较未过表达CDKL1的细胞增强。而敲除CDKL1能够下调BIP,减弱BIP与IRE1结合。提示CDKL1能够使CAL-27细胞内质网应激阈值增高。3.口腔鳞状细胞癌中Sp1上调CDKL1表达本实验构建了 CDKL1启动子活性报告基因pGL3-CDKL1,将其转染至CAL-27细胞和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细胞CAL-27H细胞中,应用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两种细胞中CDKL1启动子活性,结果显示CAL-27H细胞中CDKL1启动子活性较CAL-27细胞中增高。提取CAL-27细胞和CAL-27H细胞RNA,反转录后,qRT-PCR检测两种细胞中转录因子Sp1表达,结果显示在CAL-27H细胞CDKL1 mRNA水平高于CAL-27细胞;提取CAL-27细胞和CAL-27H细胞蛋白,检测两种细胞中转录因子Sp1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CAL-27H细胞中CDKL1表达增高。在CAL-27细胞中过表达Sp1,检测CDKL1启动子活性,发现过表达Sp1能够上调CDKL1启动子活性;而敲除Sp1下调CDKL1启动子活性。CDKL1启动子上存在5个可能的Sp1识别位点,将各位点依次突变,检测各突变报告基因的活性,发现突变位点A和位点C能够下调CDKL1启动子活性,其中突变位点C能够阻断Sp1对CDKL1启动子活性的上调作用。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Sp1通过调控CDKL1启动子活性,在转录水平上调CDKLI表达。CDKL1表达增多能够通过上调BIP,上调内质网应激阈值,介导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耐药。Sp1/CDKL1/BIP能够作为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敏感性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以及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和HCPT化疗增敏药物研发的潜在靶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2019)在《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研究表明一、概述我国食管癌发病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食管癌的病死率均较高。据报道,预计2012年全世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455 800例,死亡人数达400 200例。在中国,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四位。2017年陈万青等报道,2013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27.7万,死亡人数为20.6万,我国食管癌粗发病率为20.35/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5.03/10万,农村为30.73/10万;我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5.17/
汪晓河[8](2019)在《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及抗NSCLC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HPLC-TOF/MS平台建立夏枯草消瘤合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快速定性鉴别的检测方法;利用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夏枯草消瘤合剂抗NSCLC初步药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指导临床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临床应用现状分析:随机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1-2018.6时间段肿瘤科使用夏枯草消瘤合剂的住院病人,分析夏枯草消瘤合剂应用的癌症种类及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2、实验部分:(1)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分析采用ACE C18(3.0 mm×150mm,3.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A)和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柱温25℃;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共同监测,参比离子m/z 121.9856,1033.9881;扫描范围m/z 100-1200;利用对照品、质谱信息、综合文献研究建立数据库对各色谱峰进行定性鉴别及药材归属。(2)采用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顺铂、夏枯草消瘤合剂、同时给予顺铂和夏枯草消瘤合剂,给药期间对小鼠的大体情况、体重、肿瘤大小进行动态观察记录;给药12天后脱颈处死,剥取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的Cyclin D1蛋白、P16蛋白的表达。结果:1、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夏枯草消瘤合剂在我院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其中肺癌占据90%以上,且治疗肺癌主要针对的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证。2、实验部分:(1)运用HPLC-TOF/MS技术快速鉴别得到夏枯草消瘤合剂中37种主要化学成分,并对主要成分进行了药材归属。(2)整合荷瘤小鼠大体观察、体重、肿瘤生长情况发现,夏枯草消瘤合剂能显着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与模型组相比,夏枯草消瘤合剂组、顺铂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5.79%、18.90%、50.94%;联合用药组的增效率为1.1599;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细胞轮廓清晰,生长旺盛,无坏死出现,细胞核大深染;而各给药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坏死区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联合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显着下调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夏枯草消瘤合剂合剂在我院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以气阴两虚型肺癌居多,且疗效显着;夏枯草消瘤合剂所含化学成分丰富,本课题建立了一种HPLC-TOF/MS快速定性鉴别其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夏枯草消瘤合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NSCLC生长,与化疗药顺铂联用疗效更佳;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夏枯草消瘤合剂抑制肿瘤生长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和上调P16蛋白的表达。
周世卿[9](2019)在《基于STAT3信号通路探讨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Hep-2、TU212细胞增殖复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细胞行为学影响。2.探究“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Hep-2、TU212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及受STAT3调控下游因子的影响,进一步阐释目的1中作用机制。3.建立痰凝血瘀证喉鳞癌移植瘤裸小鼠模型,从动物个体水平探究“化痰祛瘀方”对痰凝血瘀证喉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4.探究“化痰祛瘀方”对痰凝血瘀证喉鳞癌STAT3及受STAT3调控下游因子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体外实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CCK8法检测“化痰祛瘀方”干预喉鳞癌Hep-2、TU212细胞IC50,筛选最佳干预药物浓度和干预时间。2.运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Hep-2和TU212细胞形态的影响。3.通过CCK8法检测“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Hep-2和TU21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4.使用PI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Hep-2和TU212细胞周期的影响。5.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干预和Edu染色后Hep-2和TU212细胞DNA复制变化。6.运用Annexin-V-FITC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Hep-2和TU212细胞凋亡的影响。7.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干预且经Hochest33342染色标记后喉鳞癌Hep-2和TU212细胞凋亡变化。8.运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干预喉鳞癌Hep-2和TU212细胞后细胞迁移能力变化。9.通过正置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干预后喉鳞癌Hep-2和TU212细胞对基质胶包被的Transwell小室侵袭能力变化。10.采用不同浓度“化痰祛瘀方”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48h,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干预后细胞内STAT3、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细胞周期因子D1(Cyclin D1)、细胞周期因子B1(Cyclin B1)、P27、Bcl-2、Bax、Caspase-3、E-cadher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MMP9)蛋白表达。11.采用“病证结合”方式建立动物模型: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0.1%盐酸肾上腺素腹部皮下注射+冰水游泳刺激,建立痰凝血瘀证裸小鼠模型,再皮下注射Hep-2喉鳞癌细胞,成为痰凝血瘀证喉鳞癌移植瘤裸小鼠。12.瘤体体积均匀的痰凝血瘀证喉鳞癌移植瘤裸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化痰祛瘀方”低剂量组(Low)、“化痰祛瘀方”中剂量组(Mid)、“化痰祛瘀方”高剂量组(Hi)和顺铂组(Cis)共5组,6只/组。其中Con组给予生理盐水0.2m L灌胃,1次/日,共3周;Low、Mid及Hi三组给予“化痰祛瘀方”中药灌胃,1次/日,干预3周;Cis组顺铂腹腔注射给药,1次/周,共3次。给药期间记录各组裸小鼠一般状态和体征、饮水进食量和体重变化,测量各组裸小鼠瘤体体积变化。13.药物干预结束后,麻醉处死各组裸小鼠,摘取喉鳞癌移植瘤,RT-PCR检测各组喉瘤组织内STAT3、Bcl-2、Bax、P27、Cyclin D1和Cyclin B1 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TAT3、P27、Cyclin D1和Cyclin B1蛋白表。结果:1.结合IC50结果,采用0、0.8、1.6和3.2mg/m L“化痰祛瘀方”干预喉癌Hep-2及TU212细胞48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上升,两株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密度下降,细胞增殖减缓,细胞发生皱缩、体积变小。2.“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12h、24h、48h后,两株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P<0.05),且呈现浓度-时间依赖效应。3.0、0.8、1.6和3.2mg/m L“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48h后,两株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G2/M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两株细胞细胞周期均被抑制在G0/G1期。4.0、0.8、1.6mg/m L“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48h后,两株细胞中处于DNA复制阶段细胞比例下降(P<0.05)。5.0、0.8、1.6和3.2mg/m L“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48h后,凋亡细胞比例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6.0、0.8、1.6和3.2mg/m L“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48h后,两株细胞细胞核浓缩而染色呈亮蓝色,或核呈分叶、碎片状边集,或可见凋亡小体,且比例随着干预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多。7.0、0.8、1.6和3.2mg/m L“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后,细胞迁移运动能力均受到抑制,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增大(P<0.05)。8.0、0.8、1.6和3.2mg/m L“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48h后,穿过基质胶包被的Transwell小室细胞数量随着干预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9.0、0.8、1.6和3.2mg/m L“化痰祛瘀方”分别干预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后,细胞内STAT3、p-STAT3、Cyclin D1、Cyclin B1、Bcl-2和MMP-9蛋白表达下调,且下调程度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化痰祛瘀方”上调P27、Bax、Caspase-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且调控程度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10.痰凝血瘀证造模前,造模对照组和造模组裸小鼠体重、饮水及进食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两组裸小鼠体重、饮水及进食量比较同样未见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两组裸小鼠血脂功能有所差异,其中造模组总胆固醇高于造模对照组(P<0.05);造模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造模组(P<0.05),而两组凝血功能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11.药物干预后痰凝血瘀证喉鳞癌移植瘤生长速度受到抑制,与Con组比较,Hi组及Cis组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12.Con组、Low组、Mid组、Hi组和Cis组喉鳞癌瘤体组织中STAT3、Bcl-2、Cyclin D1、Bax m RNA表达下调(P<0.05),P27 m RNA表达上调(P<0.05),而Cyclin B1 m 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3.与Con组比较,Low组、Mid组、Hi组和Cis组裸小鼠瘤体组织中STAT3、Cyclin D1和Cyclin B1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而Low组、Mid组、Hi组P27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1.“化痰祛瘀方”以浓度依赖性抑制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增殖和DNA复制,期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发挥作用。2.“化痰祛瘀方”以浓度依赖性将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周期抑制在G0/G1期,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下调STAT3信号通路下游因子Cyclin D1、Cyclin B1表达和上调P27表达实现。3.“化痰祛瘀方”可能通过浓度依赖性下调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STAT3信号通路下游因子Bcl-2表达但上调Bax和Caspase-3表达发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4.“化痰祛瘀方”以浓度依赖性抑制喉鳞癌Hep-2及TU212细胞迁移和侵袭,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上调STAT3信号通路下游因子E-cadherin、下调MMP-9表达而发挥作用。5.体内实验证实“化痰祛瘀方”通过下调STAT3及其下游因子Cyclin D1和Cyclin B1表达而上调P27表达发挥抑制喉鳞癌增殖作用。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10](2017)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文中指出第一章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
二、顺铂/肾上腺素凝胶有助于治疗食管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铂/肾上腺素凝胶有助于治疗食管癌(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手术治疗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入组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终止标准 |
2.6 治疗方案和剂量 |
2.7 剂量调整及停止给药 |
2.8 伴随治疗 |
2.9 研究目的 |
2.10 检查指标评价 |
2.11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最终入组患者临床特征 |
3.2 疗效评价 |
3.3 新辅助治疗不良反应 |
3.4 手术情况 |
3.5 术后并发症 |
4.讨论 |
4.1 新辅助免疫治疗同步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分析 |
4.2 新辅助免疫治疗同步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
4.3 不足与展望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食管鳞癌第八版TNM分期 |
附件二 知情同意书 |
附件三 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1版(节选) |
附件四 伦理学考虑 |
综述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胃癌 |
1.2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 |
1.3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 |
1.4 胃癌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放射化疗 |
1.4.3 其他治疗方法 |
第2章 PSCA基因多态性对调节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资料和标本收集 |
2.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4 主要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PSCA基因rs2294008和m RNA表达 |
2.2.2 PSCA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 |
2.2.3 PSCA多态性与胃癌风险关联分层分析 |
2.2.4 PSCA基因rs2294008和rs2976392 的联动失衡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株MGC-803 的抑制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对MGC-803 细胞的生长曲线 |
3.2.2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 |
3.2.3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3.2.4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阻滞胃癌细胞周期 |
3.2.5 DAPI检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3.2.6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表达 |
3.2.7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抑制胃癌细胞Bcl-2,VEGF,NF-κB和 PSCA蛋白表达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腹腔热灌注化疗对PSCA基因人群胃癌腹膜癌患者疗效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一般资料 |
4.1.2 治疗方法 |
4.1.3 评价指标 |
4.1.4 统计学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短期疗效评价 |
4.2.2 KPS评价 |
4.2.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4.2.4 患者生存随访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胃癌:回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3)Notch信号的关键靶标PLEC在调节鳞状上皮稳态和参与食管鳞癌致癌机理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基金资助 |
博士在读期间即将发表的英文文章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右美托咪定对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 |
1.1.1 肿瘤概述 |
1.1.2 肺癌概述 |
1.2 手术、围手术期因素与肿瘤进展 |
1.2.1 手术与肿瘤 |
1.2.2 围术期因素与肿瘤 |
1.2.3 麻醉与肿瘤 |
1.3 右美托咪定 |
1.3.1 右美托咪定与肿瘤 |
1.3.2 右美托咪定与肺癌 |
1.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1.4.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简介 |
1.4.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肺癌 |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方法、实验设计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方案 |
2.5 研究意义 |
第三章 右美托咪定对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溶液配制 |
3.1.3 主要仪器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CCK8 实验 |
3.2.3细胞克隆实验 |
3.2.4 流式细胞术 |
3.2.5 细胞蛋白质提取 |
3.2.6 蛋白浓度测定 |
3.2.7 Western blot |
3.2.8 Transwell实验 |
3.2.9 免疫荧光 |
3.2.10 细胞总RNA的提取 |
3.2.11 RNA逆转录 |
3.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2.13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Dex可抑制肺癌细胞增殖 |
3.3.2 Dex可促进肺癌细胞凋亡 |
3.3.3 Dex可抑制肺癌细胞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 |
3.3.4 Dex可抑制肺癌细胞干性相关蛋白表达 |
3.3.5 Dex可增加顺铂对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 |
3.3.6 Dex可抑制肺癌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化痰祛瘀法对喉癌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PD-L1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喉癌中西医的认识 |
1.1.1 喉癌的中医认识 |
1.1.2 喉癌的西医认识 |
1.2 PD1/PD-L1 |
1.2.1 PD1/PD-L1的结构和产生 |
1.2.2 PD1/PD-L1信号通路 |
1.3 参与PD-L1调控的信号通路 |
1.4 PD-L1在喉癌中表达 |
1.5 化痰祛瘀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
1.6 PD-L1与中医药 |
1.7 IL-6/JAK/STAT3通路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痰凝血瘀证喉癌裸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2.1.1 痰凝血瘀证裸小鼠模型的建立 |
2.1.2 在痰凝血瘀证裸小鼠上构建喉癌异位移植瘤 |
2.1.3 统计学方法 |
2.1.4 实验结果 |
2.1.5 讨论 |
2.2 化痰祛瘀法对裸鼠荷瘤组织PD-L1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1 动物及分组 |
2.2.2 干预药物 |
2.2.3 主要试剂耗材和设备 |
2.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6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2.7 统计学方法 |
2.2.8 实验结果 |
2.2.9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中CDKL1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和中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CDKL1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耐药 |
1.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CDKL1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介导口腔鳞状细胞癌对HCPT耐药 |
1.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株中CDKL1表达上调的机制 |
1.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论文一 |
英文论文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食管癌诊疗流程 |
三、食管癌诊断规范 |
(一)临床诊断 |
1. 食管癌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
2. 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
(二)辅助检查 |
1. 血液生化检查 |
2. 肿瘤标志物检查 |
3. 影像学检查 |
4. 内镜检查 |
5. 其他检查 |
(三)诊断 |
1. 临床诊断 |
2. 病理诊断 |
(四)鉴别诊断 |
1. 食管其他恶性肿瘤 |
2. 食管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3. 食管良性病变 |
(五)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和分期 |
1. 食管癌的分段 |
2. 食管癌的大体分型(附录A) |
3. 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及分型 |
(1)病理术语和定义 |
(2)病理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 |
4. 标本类型及固定规范 |
(1)标本类型 |
(2)标本固定 |
5.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1)查对 |
(2)活检标本 |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 |
(4)根治切除术标本规范 |
6.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四、食管癌的治疗规范 |
(一)治疗原则 |
(二)手术治疗 |
1. 手术治疗原则 |
(1)完善术前所有相关检查,并做好术前患者状况和病变期别评估(cTNM)。 |
(2)术前风险评估 |
(3)由胸外科外科医师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和制订及实施手术方案: |
(4)手术入路选择 |
(5)手术方式选择: |
(6)淋巴结清扫 |
(7)替代器官: |
(8)替代器官途径: |
2. 手术适应证 |
3. 手术禁忌证 |
4. 围手术期的药物管理 |
5. 手术治疗后随访 |
(三)放射治疗 |
1. 食管癌放疗适应证 |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能耐受手术的T3~4N+ M0 |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4)姑息性放疗 |
2. 放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
3. 放疗方案制订规范 |
(1)放射治疗技术 |
(2)CT模拟定位 |
(3)靶区定义 |
A.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或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①GTV和GTVnd |
②CTV |
③PTV |
④PGTV(采用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
B. 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①GTV和GTVnd |
②CTV |
③PTV |
④PGTV(有肿瘤或淋巴结残存需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
4. 处方剂量 |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5. 正常组织限量 |
(1)双肺: |
(2)心脏: |
(3)脊髓PRV: |
(4)胃: |
(5)小肠: |
(6)双肾: |
(7)肝: |
6. 同步化疗方案 |
(1)紫杉醇+铂类 |
(2)顺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3)紫杉醇+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4)奥沙利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7. 放疗相关并发症防治 |
(1)营养不良 |
①营养评估与评定 |
②肠内营养支持 |
(2)食管穿孔 |
①临床表现 |
②处理 |
(3)放射性食管炎 |
(4)气道反应 |
(5)食管梗阻 |
8. 放疗后随访 |
(1)术前放疗后随访 |
(2)术后放疗后随访 |
(3)根治性放疗后随访 |
(四)药物治疗 |
1. 食管癌化疗的适应证 |
(1)新辅助化疗 |
(2)术后辅助化疗 |
(3)姑息性化疗 |
2. 化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
(1)评估肿瘤情况 |
(2)评估患者身体条件 |
(3)评估合并疾病情况 |
3. 常用化疗方案 |
(1)顺铂+5-FU |
(2)紫杉醇+顺铂 |
(3)紫杉醇+顺铂 |
(4)表柔比星+顺铂+5-FU(ECF) |
(5)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EOX) |
(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FLO) |
(7)多西他赛+顺铂+5-FU(改良的DCF方案) |
(8)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
(9)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
4. 化疗后疗效评估 |
5.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 |
(1)骨髓抑制 |
(2)胃肠道反应 |
(3)肝、肾功能损害 |
(4)神经系统毒性 |
(5)过敏反应 |
6. 化疗后随访 |
7. 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 |
(1)分子靶向治疗 |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8. 对症支持治疗与姑息治疗 |
(1)营养支持 |
(2)姑息治疗 |
(五)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和内镜治疗原则 |
1.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 |
2. 筛查方法 |
(1)检查前准备 |
(2)内镜检查技术 |
(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及病变层次 |
(4)活组织病理检查 |
3.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术前评估 |
(1)病灶范围、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评估 |
(2)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 |
4.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 |
(1)治疗原则 |
A. 食管鳞癌适应证 |
(a)绝对适应证: |
(b)相对适应证: |
B. 食管腺癌适应证 |
C. 禁忌证: |
1. 绝对禁忌证: |
2. 相对禁忌证: |
(2)内镜下切除术 |
A. EMR |
B.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 |
C. ESD |
(3)适应证和禁忌证 |
(4)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
(5)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
5. 高危人群和内镜治疗后随访 |
(六)食管癌分期综合治疗模式 |
1. Ⅰ期(T1N0M0): |
2. ⅠB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T1b~3N0M0、T1~2N1M0)。 |
3. Ⅲ期(T3N1M0、T4N0~1M0): |
4. Ⅳ期(任何T,任何 N,M1,N3 或T4b): |
(七)中医中药治疗 |
五、治疗指引图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1.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981): |
2.RECIST疗效评价标准(2000): |
2.1靶病灶的评价 |
2.2非靶病灶的评价 |
3.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
附录G |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急性食管炎分级标准 |
1.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TOG分级标准: |
2.急性食管炎诊断RTOG标准 |
附录H |
附录I |
术语和定义(适用本规范) |
(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
1.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
(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
(三)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
附录J |
缩略语(适用本规范) |
(8)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及抗NSCLC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中药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现状 |
第一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中药研究概况 |
1 中药概况 |
2 中药药理作用 |
2.1 夏枯草 |
2.2 地黄 |
2.3 莪术 |
2.4 苍术 |
2.5 白术 |
2.6 牡蛎 |
第二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临床应用现状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三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药材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色谱条件 |
2.3 TOF/MS质谱条件 |
2.4 夏枯草消瘤合剂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2.5 化合物鉴别方法 |
3 结果 |
3.1 夏枯草消瘤合剂的相关图谱 |
3.2 利用对照品鉴别化合物 |
3.3 利用精确质量数和同位素分布鉴别化合物 |
3.4 夏枯草消瘤合剂中化学成分鉴别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色谱柱的选择 |
4.2 流动相的选择 |
4.3 HPLC条件的确定 |
4.4 质谱条件的确定 |
5 小节 |
第四章 夏枯草消瘤合剂抗NSCLC体内初步药效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药品及制备 |
1.4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及冻存 |
2.2 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大体观察 |
3.2 肿瘤体积 |
3.3 瘤重、抑瘤率及联合用药效应 |
3.4 药物毒性大小评价 |
3.5 HE染色 |
3.6 免疫组织化学 |
3.7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大体观察 |
4.2 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情况 |
4.3 瘤重、抑瘤率及联合用药效应 |
4.4 药物毒性大小评价 |
4.5 HE染色 |
4.6 免疫组织化学 |
5 分析与讨论 |
6 小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中药夏枯草药用概况 |
附录 Ⅱ 青蒿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9)基于STAT3信号通路探讨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古代中医对喉癌的认识 |
1.1.1 喉癌的病因病机 |
1.1.2 喉癌的治法方药 |
1.2 现代中医对喉癌的认识 |
1.3 喉癌西医研究进展 |
1.3.1 喉癌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3.2 喉癌的治疗进展 |
1.4 化痰祛瘀的防治肿瘤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1.5 STAT3与喉癌的关系 |
1.6 STAT3与肿瘤细胞周期 |
1.7 STAT3与肿瘤侵袭和迁移 |
1.8 STAT3与肿瘤细胞凋亡 |
1.9 中医药通过STAT3调控喉癌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体外实验 |
2.1.1 细胞与干预药物 |
2.1.2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体内实验 |
2.2.1 细胞与干预药物 |
2.2.2 实验动物及饲料 |
2.2.3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3 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
2.4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体外实验结果 |
3.1.1 “化痰祛瘀方”干预喉鳞癌细胞时间及药物浓度筛选 |
3.1.2 “化痰祛瘀方”抑制喉鳞癌细胞活性 |
3.1.3 “化痰祛瘀方”改变喉鳞癌细胞正常形态 |
3.1.4 “化痰祛瘀方”阻滞细胞周期及抑制细胞DNA复制 |
3.1.5 “化痰祛瘀方”诱导细胞凋亡 |
3.1.6 “化痰祛瘀方”抑制细胞迁移运动 |
3.1.7 “化痰祛瘀方”抑制细胞侵袭运动 |
3.1.8 “化痰祛瘀方”下调喉鳞癌细胞STAT3及p-STAT3 蛋白表达 |
3.1.9 “化痰祛瘀方”下调喉鳞癌CyclinD1和CyclinB1表达但上调P27上调 |
3.1.10 “化痰祛瘀方”下调喉鳞癌细胞Bcl-2蛋白表达但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 |
3.1.11 “化痰祛瘀方”下调喉鳞癌细胞E-cadherin及MMP-9蛋白表达 |
3.2 体内实验结果 |
3.2.1 痰凝血瘀证裸小鼠动物造模 |
3.2.2 “化痰祛瘀方”抑制Hep-2喉鳞癌移植瘤裸小鼠肿瘤生长 |
3.2.3 “化痰祛瘀方”抑制喉鳞癌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10)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概述 |
第一节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
一、药物治疗基本概念 |
(一)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
(二) 辅助化疗 |
(三) 姑息治疗 |
(四) 支持治疗 |
二、药物治疗基本介绍 |
(一)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化疗方案组成的基本原则 |
(三) 常用化疗方案 |
(四) 标准化疗方案的规范应用 |
(五) 化疗方案或药物调整的基本原则 |
三、规范的检查 |
(一) 检查的目的和方式 |
(二) 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检查 |
四、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评效标准 |
五、多学科 (MDT) 治疗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
一、不良反应分类 |
二、不良反应程度及其处理原则 |
第三节常用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 |
一、化疗药物 |
(一) 氟尿嘧啶类 |
(二) 铂类 |
(三) 伊立替康 (CPT-11) |
(四) 表柔比星 |
(五) 紫杉烷类 |
(六) 雷替曲塞 |
二、靶向药物 |
三、常用方案 |
第四节辅助用药 |
一、止吐药物应用 |
二、止泻药物应用 |
三、药物性皮疹用药 |
四、药物性神经毒性用药 |
五、手足综合征用药 |
六、药物性肝损伤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食管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病理诊断 |
(三) 分期诊断 |
三、治疗原则 |
第二节围手术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第三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一线治疗规范用药 |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常用药物和方案 |
第四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二线治疗规范用药 |
1.单药方案 |
2.联合方案 |
第五节食管癌的靶向治疗 |
一、食管腺癌 |
二、食管鳞癌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胃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体征 |
(三) 辅助检查 |
(四) 病理诊断 |
三、分期诊断 |
四、总体治疗原则 |
第二节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新辅助化疗 |
二、辅助化疗 |
第三节胃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及用药原则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一线治疗 |
(二) 二线治疗 |
(三) 三线治疗 |
(四) 最佳支持治疗 |
三、评估与调整 |
四、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结直肠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和诊断分期 |
(一) 一般情况评估 |
(二) 诊断和分期 |
二、治疗原则 |
(一) 总体治疗原则 |
(二) 初始治疗前评估及剂量调整原则 |
第二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概况 |
(二) 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三)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 |
(二)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老年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原则 |
(二)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
(三) 随访 |
第三节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诱导治疗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及后续化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评估方法 |
(二) 评估时间 |
(三) 方案调整原则及方法 |
第四节结直肠癌靶向治疗 |
一、结直肠癌靶向药物 |
(一) 种类 |
(二) 作用机制 |
二、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 |
三、靶向药物的适应证 |
(一) 姑息一线治疗及方案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与跨线治疗 |
(四) 二线以上的治疗 |
四、靶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
(一) 不良反应 |
(二) 禁忌证 |
(三) 停药指针 |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和综合治疗原则 |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合理用药 |
(一)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 |
(二)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
(三)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
(四)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最佳支持治疗 |
第一节恶性腹水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二节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三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
一、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
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参考文献 |
四、顺铂/肾上腺素凝胶有助于治疗食管癌(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手术治疗10例分析[D]. 陈文焕. 汕头大学, 2021(02)
- [2]PSCA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特征及IHPC对PSCA基因人群中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D]. 闫康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3]Notch信号的关键靶标PLEC在调节鳞状上皮稳态和参与食管鳞癌致癌机理中的研究[D]. 乔丽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右美托咪定对肺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晓田. 江苏大学, 2020(02)
- [5]化痰祛瘀法对喉癌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PD-L1及IL-6/JAK1/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黄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口腔鳞状细胞癌HCPT耐药中CDKL1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克义. 山东大学, 2019(02)
- [7]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4)
- [8]夏枯草消瘤合剂主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及抗NSCLC初步药效学研究[D]. 汪晓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STAT3信号通路探讨化痰祛瘀方对喉鳞癌的作用研究[D]. 周世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J].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