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摘要:中国作为全球洪涝灾闹发生最频繁和造成后果最严重的众国家的一个。特别是近些年来洪涝灾害给我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而相应的城市配套市政设施的缺失、落后,导致地面透水性大大降低。并且在进入上个世纪中后期后,全球气候越来越糟糕,伴随而来的是极端气候不断出现。于是导致洪涝灾害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而人工湿地属于先进概念低影响开发的一种实践方式,对于减少地面径流量有着促进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人工湿地对于洪涝灾害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洪涝灾害;地面径流;人工湿地;低影响开发
一、我国特有洪涝灾害特点和形成原因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洪涝的明确定义,在突发大、暴雨亦或者在较长时间持续降雨过程中造成低洼地段出现淹没、渍水的现象。以往洪涝灾害大多在占中国国土面积70%的农村地域发生,但是随着近十几年的城市化步伐的提速,洪涝灾害如今却频繁发生城市等发达地区,由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到洪涝灾害的后果了:其不单单会冲毁农田、水利设施,而且给城市中的房屋、道路等国家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威胁。洪涝灾害的出现势必会给当地市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和本地经济建设起到难以挽回的后果。
1.1我国洪涝灾害特点
1.1.1频繁性
我国洪涝灾害崇古至今都是广大人民的梦靥,早在《清史稿》和《明史》中就有记载,1368~1911年的五百多年中,发生洪水灾闹一共有424起,受灾区域非常的广阔,计算下来每4年中就要发生3起记录在案的洪涝灾闹,其中覆盖范围超过30个州县的共有190多次、也就是说平均每3年1次,1994年以来,洪涝灾闹基本上成为了年年必定发生的天灾,其中有大有小。最为严重的情况发生在50年代,10年时间里就发生大型洪水11次。而从2000年到2010年来内我国洪涝灾害也频频发生在多个流域,如长沙等地。
1.1.2季节性明显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暴雨多发地之一,气候变化快,降水较为集中并且雨量大: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我国雨季大多集中在六月上旬至八月下旬,也就是主要集中于夏季,具有十分明显的时间性特征。
1.1.3损失巨大
到2017年8月为止,本年到现在,中国19省、镇、区及新疆的建设兵团发生了洪涝灾闹,其中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已经接近1000kha,近一千五百万居民的财产人身安全受到影响,在灾闹发生期间被迫转移安置了一百三十余万人,造成大批房屋倒塌,高达230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给当地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因灾死亡47人,失踪10人。2017年,我国多处地区发生强降雨,直接给沿江、沿海城市造成了大规模的洪涝,水位高于地面100至500mm,局部山区,水深达到1至2米。其中今年6月重庆巫溪县遭遇17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浙江省同年也发生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9亿元。全省投入抢险4200余人次。
1.1.4地域空间分布规律明显
江河湖泊等内陆水域的中下游地区往往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域,同样的是中下游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因为其地理位置大多成为经济高度发展的地区,其中受雨洪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分布在淮河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下游,本国哄闹发生最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西北、内蒙,而黄土高原、云南、贵州以及东北等少雨干旱地区。综合来看,洪涝灾害分布大特点为由东到西逐渐减少;沿海区域居多;高地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1.2洪涝灾害形成原因
在此主要分析城市洪涝灾患的形成原因。原因如下(1)夏天雨水多。(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其中“雨岛效应”造成市区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多从而形成雨水增多后果,其中市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高10个百分点左右。(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不透水层。雨水多了后排不掉。(4)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着重地表上的设施,不重视如地下管网等看不见但是作用巨大的设施。导致配套地下设施落后。(5)由于城市地势较低,导致洪水更加容易入侵至城市范围内。而城市选址往往要选择地平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一旦洪涝发生,排水将是大问题。(6)都市对灾害能力的预防能力不够,城区内的机械排水能力也远远达不到要求。
二、人工湿地的组成和作用
2.1人工湿地概念
近年来,兴起了全新概念:低影响开发(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着重于通过发源地分散的微、小、型控制设施,护持和维护当地的自然水文的功能、能够减缓不透水地面的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长、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一种新型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建设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达到保持开拓前原有水文条件,减少污染排放的效果,使得径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实现区域可持续水循环。而人工湿地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下衍生出来的措施。人工湿地是一种人工策划、建造与维护的,目的在于净化受纳水体水质、积蓄雨水径流、美化景观环境的多功能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沉淀、吸收、分解、截留等作用的复合型人工系统[1]。
2.2人工湿地组成
人工湿地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透水性基质,如沸石等;二是微生物(包括好氧型,厌氧型);三是水生植物,多选为本地植物,但是需要满足要求:要能够适应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中生长,如芦韦、香蒲等;四是水生动物;五是水。
2.3人工湿地对于防治洪涝灾害的作用及原理
洪涝灾害是由于突发性降雨过程中地面径流量过大,导致无法及时排水造成的。而影响城市地表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频率、持续时间、地表覆盖层类型、土壤类型、土壤湿度、硬化地面特性与地面蓄水相关的渗透特性等。人工湿地作为低影响开发技术的一种,大量使用植被,而植物表面会对降雨进行截留,为降低洪峰和延后洪峰起到巨大作用。并且植物能够固定、稳定堤岸,有效地减少洪水对堤岸的侵蚀,降低洪水的冲击力。人工湿地为透水地面覆盖层,大大降低了城市地面不透水性。并且湿地具有强大的蓄水能力,能够在暴雨时期对过量的降水进行储存,并均匀的释放,从而减小洪水造成的危害[2]。
洪涝灾害不单单是水量问题,同样也会引起城市水源污染等水质问题。在处理污水方面人工湿地有良好表现。
三、总结
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不透水地表不断增加,在紧张的城市用地中,建造城市人工湿地能够有效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对比其他防洪设施人工湿地具有投资低、运行和管理费用低、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对水量和水质变化适应能力强等优势[3]。所以这类多功能性的设施在都市防汛中将起到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阮红权,杨海真.构造人工湿地技术及其应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4,17(3):35-37.
[2]王凯军,贾立敏.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开发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尹军,崔玉波.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