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设计单位动力机制的研究

勘察设计单位动力机制的研究

朱理铭[1]2002年在《勘察设计单位动力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有的勘察设计单位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立的,其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分配制度、质量概念都远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虽然从1979年开始,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开展了改革的试点,特别是199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改建为企业问题的批复》后,部分设计单位为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总的说来,勘察设计行业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建立符合国际通行勘察设计企业体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远远滞后于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本文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本质性问题,即差异、对立、矛盾,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常、大量存在的现象。不仅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即使是在组织与个人、环境与战略目标、技术与心理、理性与情感、现阶段战略策略与环境发展演变等等所有方面,都经常要出现差异、矛盾和对立。这是一般而言的,如果从企业发展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就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变化,它会使原来处于平衡或常态的许多方面都会出现不平衡,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可见,差异、矛盾、不平衡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常大量接触到的问题,管理者除了要综合考虑,做好环境和组织管理工作外,还需要适当处理和调整大量的差异、矛盾和不平衡,形成整体力量,引导企业前进。亦即企业管理的第叁个方面是矛盾与发展过程的管理。所以,企业不仅仅是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生物有机体,而且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消除矛盾、谋求发展的能力,是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自适应系统。 企业若想成为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自适应系统,首先应建立在组织内部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从而维持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和巩固企业的集体活动,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动力机制的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机制以及分配机制。在论证动力机制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从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经营理念、模式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王凡俊[2]2012年在《基于协同论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国内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竞争竞争强度日益激烈,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压力。整合营销战略作为企业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应如何制定与实施整合营销战略将是企业赢取市场竞争关注的重点。鉴于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经济特征与时代特征,本文结合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特征及企业微观运营特点,综合利用整合营销理论、价值链管理与整合理论以及基于复杂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协同学理论,并以协同为主线,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构建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性研究,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相对比,本研究针对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及企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企业实践应用意义。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明确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的复杂性及协同学特征。根据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提出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层次,并通过转换协同学基本演化方程,采用Logistic方程系统展现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内在协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及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内在特点,逐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整合营销战略的深度实施,这对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优化价值链(服务链)管理流程、推进“市场-技术(生产)-管理”相协同、真正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动力与动力要素之间的协同以及整合营销系统机制的协同。用动力序参量方程验证了预期高额收益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主导动力,并构建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动力的协同模式。在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机制的整合模型,并鉴于此分析了整合营销战略各子机制的构成、内在运行机理及各子机制之间的协同作用方式及协调机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协同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机制作用实现的本质要求。3.研究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机制的协同度评价的方法。协同是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系统内各要素协同程度的准确测度和度量是分析、把握系统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测度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的机制协同度的SIMM模型与指标体系。为检验所构建模型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普适性,本研究通过THK勘察设计公司案例对SIMM模型的评价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较好地印证了勘察设计企业协同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丰富了复杂性系统协同评价的方法。

陈辉华[3]2011年在《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激烈的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迫切要求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而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动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工程总承包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体现当前环境动态本质的一套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Teece等学者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引了一个方向,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必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和重构,这样才能适应环境,获得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企业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能力研究逐层递进地文献综述,针对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空白,明确了论文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我国工程总承包主体与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差距,提出了培育和发展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定位;基于共同演化思想,构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形成机制、作用机制和提升途径叁维模型;分析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以资源和知识为二维基础构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模型,探讨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创新机制和匹配机制;建立了由市场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关系能力、学习吸收能力与组织柔性能力等五个维度构成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维度模型,分析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的内容和测量因素;设计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构成维度测量因素和竞争优势测量因素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18.0和AMOS7.0等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构成维度之间、构成维度与动态能力、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构成维度与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揭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途径,为提高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探索性地提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及测量因素;提出资源和知识是动态能力形成的二维基础,构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模型,揭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路径;探讨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匹配机制和创新机制,揭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定量分析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揭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升途径。

张国安[4]2011年在《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取得显着成效。铁路工程项目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和应用载体,是我国铁路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动力影响因素,构建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提升项目技术创新动力的实现途径,以实现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特点,总结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在资金、人才、组织和协作方面的障碍与不足,从参与方的识别与需求分析、参与方动力因素、环境动力因素等方面阐述了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采用因果回路图分析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内部构成,运用存量流量图探寻影响技术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回路,为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内涵与要素分析,建立了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并通过阐述叁大核心子机制目标、主体、功能及运行,确保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有效运行。通过分析激励约束的资源、环境要素及激励约束主体客体,阐述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及其运行实现;通过分析协同合作的目标及流程,阐明作为主导方的业主与作为实施方的承包方、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协同合作机制的组织构架及运行保障;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利益表现形式及各方利益获取方式,运用博弈方法分析构建基于Shapley值和基于MCRS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结合熵权法建立项目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方法,归纳总结出具体举措和可行方案。最后,以XG铁路工程项目为例,从其技术创新管理实际经验中总结提炼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实践运用与成效,验证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秦博[5]2007年在《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监管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蓬勃发展的同时,当前城市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状态,没有形成针对城市工程项目质量全过程和全方位管理的机制。因此在工程项目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项目决策日趋分散化和工程项目管理复杂化、集成化的条件下,推行城市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对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规范建筑市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我国城市工程质量监管现状入手,分析了传统的城市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弊端;探讨了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城市工程质量监管过程的意义。建立了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监管模型,并将其分解为:面向监管内容的模型、面向监管功能和控制结构的模型、面向实现技术集成的模型;构建了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监管集成控制平台,探讨了集成控制平台建设机制、构成、技术实现体系、及平台的安全解决方案;最后,详细介绍了基于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监管平台的功能系统——城市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检测系统。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监管有着跨部门、跨阶段、全方位、信息化的特点,推行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监管有利于提高城市工程质量监管效率,完善城市工程质量监管体制,从而提高我国城市工程质量监管水平。

王欢[6]2013年在《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大型工程项目信息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工程项目趋于大型化、多元化、复杂化,项目过程产生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信息管理技术对传统模式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大型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割裂、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目标管理内容的错综复杂等方面,使得信息管理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因此,为了适应大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要求,协调处理好项目实施全过程、众多参与方、目标管理等信息内容,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信息管理模式,覆盖项目的整个寿命过程,将所有参与方、目标控制等信息要素考虑在内。由于全面协调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管理的全面性,即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正好与大型工程项目信息的管理要求相吻合,因此,本文在全面协调管理的视角下,研究探讨大型工程项目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型工程项目的相关概述,并具体讲述了工程项目协调管理理论与信息一体化理论的相关内容。从项目的寿命周期、参与方、目标控制、信息要素四个角度,对大型工程项目信息一体化与全面协调管理进行内在联系分析。其次,构建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大型工程项目信息一体化平台,针对项目的决策、实施、运营叁个阶段,进行项目信息的需求分析,之后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信息集成中心、信息处理中心、信息数据库,并对其主要功能进行简要分析。再者,进行信息一体化平台保障机制的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项目的决策机制、合作机制、动力机制、支持机制。最后,以河南平正高速公路为案例,从项目的过程、参与者、目标、实施要素四个角度,对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以此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从全面协调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大型工程项目信息一体化管理,是项目信息化管理与协调管理的理论创新,为今后的其它研究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有图24幅,表3个,参考文献81篇。

曹洋[7]2016年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叁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朱振涛[8]2012年在《工程文化的系统复杂性及其演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大型建筑工程组织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多层次相互关联、多目标多主体的、非线性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备性,许多工程管理者正尝试用文化管理来应对在追求卓越的工程绩效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本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工程文化的维度模型,验证了工程文化维度与工程绩效的相关性,归纳了工程文化系统具有的自组织系统的特征,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工程文化系统的叁个演化机制,运用叁种复杂系统的分析工具对工程多参建单位之间的文化观念耦合的非线性突变特征、不同文化观念在动态传播网络上的竞争和协同机制以及工程管理者进行工程文化建设与工程业务动态以及工程绩效之间的循环反馈作用机理这叁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根据对工程文化自组织演化规律的探讨,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工程文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战略选择。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首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中国情景的工程文化的五维度模型,设计了工程文化的测量量表对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工程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证明这五个文化维度与工程绩效正相关,不同工程项目特征的项目群体的工程文化有显着差异。然后,运用观察归纳和理论演绎的方法,发现了工程文化具有自组织系统的特征,运用全息层次分析框架将影响工程文化的因素归纳为六个相互关联的分析维度,基于自组织理论,提出了支配工程文化演化的叁个演化机制即工程文化的耗散结构形成机制、工程文化的竞争协同内在动力机制和工程文化超循环关联机制。随后,考虑工程项目参与群体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凝聚作用和合作意愿驱动的耦合作用两种对立统一的观念影响力的共同作用下,多参与方的文化观念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发现观念演化系统的行为存在尖点突变现象和观念冻结、观念分岔以及观念收敛叁个演化区域。在有叁个参与方的工程组织中,发现系统的对称性破缺会将工程组织分裂为观念不同的两个阵营。这种被Gabbay所忽视的“组织极化”现象对理解工程项目中多方文化观念演化的特征有重要意义。从系统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工程文化建设在不同的系统边界内有不同的特征和形式。总结了工程文化传播网络的特征,构建了具有动态复杂网络特征的网络模型,研究了组织结构特征和领导风格对动态传播网络中的工程文化演化的影响,发现组织间耦合强度和层级间权力距离都有利于工程文化快速进入稳态。学习型领导最有利于工程组织快速达到卓越的工程文化统一态。根据工程文化传播与工程业务动态、工程绩效之间的因果反馈循环关系,建立了工程质量文化与工程绩效共同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质量文化建设与工程管理行为以及工程绩效的耦合演化规律,帮助工程管理者理解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动态复杂性。最后,在对工程文化的特征和自组织演化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工程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建设路径,对苏通大桥的工程管理案例中进行了对照分析,分析结果说明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姜保平[9]2008年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Partnering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巨大,建设投资效益迫切需要得到提高,工程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工程各参与方之间关系对立、合作不足的状况,为充分发挥工程建设项目的合作效益,将产生并兴起于发达国家的Partnering模式成功地引入到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如何将Partnering模式引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并加以应用和发展的问题。在对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和Partnering模式内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引入Partnering模式必须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从合作的时间、空间角度进行分析,突破了国外Partnering模式主要致力于解决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冲突、对立问题的局限,从项目实施过程和各个参与方构成的角度,构建了工程建设项目合作关系的网络体系。在分析了我国推行Partnering模式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特征基础上,提出Partnering模式渐进式推行策略。对于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状况评价的问题,本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Partnering模式合作伙伴关系状况模糊评判模型予以解决。为保证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并得到良好的保持和发展,提出规则性合作思想,并进一步拟订了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Partnering协议的通用和专用条款的参考文本。为满足实施Partnering模式的特殊要求,保证实施的成功,探讨了Partnering模式管理策略的应用和管理机制构建的问题。认为Partnering模式的实质是学习型模式,通过学习以增进和强化沟通,弥补各合作伙伴资源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工程建设领域的和谐发展,克服勘察、设计、施工分离而导致的主要问题,有利于培育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

张英霞[10]2010年在《国有大型勘察设计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探析》文中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迄今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它之所以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本原因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独特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文化已成为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增长的有效手段,建设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许多勘察设计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改企建制成为工程公司,改企建制,必将使勘察设计单位的出资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及职工在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如何面对改企建制勘察设计单位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必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理念的营造、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增强企业竞争力。论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在分析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国有大型勘察设计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结构进行探讨,经过对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和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研究,分析了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特色,以及企业文化对其管理制度的影响,指出了公司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优点和一些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在此基础上,为改企建制单位尽快获得竞争优势,适应市场、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一些参考信息,进而使其在改制后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勘察设计单位动力机制的研究[D]. 朱理铭.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2]. 基于协同论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构建研究[D]. 王凡俊. 天津大学. 2012

[3]. 工程总承包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辉华. 中南大学. 2011

[4].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D]. 张国安. 中南大学. 2011

[5]. 城市工程项目质量数字化监管研究[D]. 秦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6]. 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大型工程项目信息一体化研究[D]. 王欢. 中南大学. 2013

[7]. 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

[8]. 工程文化的系统复杂性及其演化机理研究[D]. 朱振涛. 南京大学. 2012

[9]. 我国工程建设领域Partnering模式研究[D]. 姜保平. 同济大学. 2008

[10]. 国有大型勘察设计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探析[D]. 张英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勘察设计单位动力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