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军[1]2013年在《蜡梅属系统发育及蜡梅栽培起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蜡梅(Chimonanthus pracox)是蜡梅科蜡梅属植物,为我国特产,是着名的冬季园林观花植物。在中国大部分省市广泛栽培,栽培历史悠久。本研究通过运用单亲遗传的cpDNA序列变异和双亲遗传的nrDNA的扩增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探讨了蜡梅的栽培起源。基于ITS、cpDNA序列和ITS+cpDNA联合序列构建了蜡梅属的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分类数据,探讨了蜡梅属内种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蜡梅属内物种提出分类处理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蜡梅属的系统发育与物种界定运用ITS和cpDNA的叁个片段,以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为外类群,对蜡梅属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ITS分析揭示了蜡梅属6个种分成明显的2个分支:西南蜡梅(Ch. campanulatus)与蜡梅(Ch.praecox)有明显的亲缘关系,支持率很高;山蜡梅(Ch.nitens)、浙江蜡梅(Ch. zhejiangensis)、柳叶蜡梅(Ch.salicifolius)和突托蜡梅(Ch. grammatus)形成另一支。在第2支的四个种中,表现出柳叶蜡梅与突托蜡梅关系更近,浙江蜡梅与山蜡梅近缘;cpDNA序列分析的结果也支持西南蜡梅和蜡梅之间的亲缘关系,但对其他四个种分辩率不高。ITS和cpDNA联合数据分子树确立了西南蜡梅与蜡梅的姐妹群关系,推测两者来自一个共同祖先,从花期、花色、叶揉碎后无气味等相似特征上更说明他们之间的近缘关系;同时表明山蜡梅与浙江蜡梅近缘,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近缘。对蜡梅种内不同群体的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野生蜡梅中湖北保康(WBK)、神龙架(WSLJ)和宜昌(WYCH)的群体形成一个亚支,揭示地理位置较近的群体来自共同祖先的可能性很大,基因交流比其他群体之间更容易:湖北武汉(CWH)栽培群体和重庆巫溪(WWX)野生群体形成另一个亚支,揭示了武汉栽培群体中部分个体可能来自于重庆巫溪野生群体;其他各群体均表现为平行枝,说明蜡梅的种下变异很少,无论栽培的群体还是野生的群体都一样,需要进一步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本研究的外部形态性状数据的PCoA分析也表明浙江蜡梅和山蜡梅相互重迭,难以区分。在分布区上,山蜡梅在湖南、福建、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分布,但浙江未见分布,而浙江蜡梅仅分布于浙江龙泉,因此,结合形态、分子及地理分布特征,我们认为浙江蜡梅是山蜡梅分布区的最东边界的一个群体,可能只是山蜡梅的一种生态型(ecotype),而不是独立的分类单位。因此,赞成将浙江蜡梅合并入山蜡梅,作为山蜡梅的异名处理。浙江蜡梅、突托蜡梅和山蜡梅曾统称为山蜡梅复合体,在形态上的微小变异可能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本文ITS和形态学数据研究结果也表明突托蜡梅在分子水平以及叶片大小、形态和花被片等形态方面与浙江蜡梅和山蜡梅存在一定区别,不支持并入山蜡梅,需要进一步增加基因片段进行深入的研究。2)基于cpDNA和AFLP的蜡梅栽培起源基于cpDNA的trnH-psbA、trnS1-G1和trnS2-G2片段和全基因组AFLP分子标记3个引物组合EcoRI-CAA(FAM)/MseI-TC,EcoRI-TTT(M)/MseI-AGG和EcoRI-CAA (FAM)/MseI-TA,对蜡梅13个栽培群体、8个野生群体进行了全面的群体遗传和亲缘地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蜡梅21个群体282个个体中,叁个叶绿体片段共检测到9个多态位点,共有9种单倍型。单倍型网络图呈现以在群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A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拓扑结构,以1-3步衍生出B、C、D、E、F、G、H、I单倍型。野生群体共有7种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77.8%),但仅2个野生群体(12.5%)具有单倍型多态性,而栽培群体有6种单倍型,其中有8个栽培群体(61.5%)具有单倍型多态性。野生群体与栽培群体有4种共有单倍型(A、B、C、D),后裔单倍型中有5个单倍型为群体特有,4个共有单倍型是在不同的野生群体内发现。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T=0.819,πT=0.0011;AMOVA分析表明栽培群体和野生群体的中基因流Nm分别为0.52和0.14,表明都已经发生遗传分化,栽培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分别为50.81%和49.19%,而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群体之间(78.12%)。cpDNA序列单倍型揭示了在蜡梅野生群体中,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各个群体间,栽培群体中,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没有明显差异。从单倍型分析显示蜡梅的栽培起源为多地多次起源。AFLP结果表明309个条带(98.41%)具有多态性。核基因水平表明遗传多样性程度最高的群体是重庆静观(CCQ)栽培群体(h=0.1518),遗传多样性最低的是四川峨眉山(CEMS)栽培群体(h=0.0724)。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栽培群体(野生群体的h=0.2834;栽培群体的h=0.2383)。AMOVA分析同样揭示在蜡梅野生群体中,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各个群体间,栽培群体中,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没有明显差异。21个蜡梅群体间的分化指数分别为0.7478(cpDNA)和0.6187(AFLP)。PCoA分析、Neighbor-Joining分析、UPGMA分析和Structure计算结果揭示所有腊梅群体由两个不同基因池组成,形成了两个种内谱系。13个栽培群体中有8个与野生的重庆巫溪(WWX)和浙江临安(WLA)共有相同基因池,而广西阳朔(CYS)、江西抚州(CJXF).湖南湘潭(CXT)、福建福州(CFZ)和安徽合肥(CHF)5个栽培群体与其余6个野生群体具有相同基因池。综合cpDNA和AFLP,可以推测蜡梅可能是多地、多次的起源。浙江临安所在的中国东部为现代栽培蜡梅的一个可能起源地,重庆巫溪、四川万源、贵州贵阳所在的中国西南地区为现代栽培蜡梅的另一个可能起源地。这一结果与蜡梅现在的栽培中心结果相吻合。江西抚州(CJXF).湖南湘潭(CXT)和安徽合肥(CHF)的栽培群体的地理位置位于西部重庆和东部浙江之间的我国中部地区,具有多个单倍型,包括特有单倍型,该地区是否存在另外的野生群体,值得深入研究。上述研究也揭示蜡梅在栽培过程中受到的奠基者效应、人工选育和克隆繁殖等因素影响不明显,未经历明显的遗传瓶颈,加上商业、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使栽培群体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对中国特有的观赏植物蜡梅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出要重视重点群体的就地保护,并对重点栽培群体的所有成员进行遗传普查,建立基因档案,以便对一些特殊个体进行重点保存和利用。并提出不同的群体中拥有各自的特异单倍型,是栽培蜡梅选育优质基因和优良品种的重要资源库,可以为蜡梅的栽培育种提供基础。
董雷[2]2017年在《蜡梅科植物基因组大小预测与核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蜡梅科(Calycanthaceae)植物属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毛茛目(Ranales),包含多种着名的观赏植物。特别是该科植物——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因其在寒冷少花的冬季绽放而格外着名。到目前为止,有关基因组大小方面的研究尚未公开报道。因此,本文利用流式细胞术预测蜡梅科基因组大小,为该科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同时,本文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蜡梅科染色体核型,为探讨该科物种的亲缘关系提供新的细胞学证据。主要结论如下:1、蜡梅科细胞核悬浮液制备体系通过设置Tris·MgCl2、WPB、LB01和Partec商用解离液共4种裂解液,以及不同的实验材料、裂解液处理时间、内标法与外标法的选择和染色时间等影响因素的探索实验。结果发现,用新鲜幼嫩叶片做实验材料,在解离液WPB中裂解3min,使用50μg/ml的荧光染料DAPI低温避光染色10min后上机检测效果最好。该方法具有细胞碎片少、主峰清晰等优点。2、蜡梅科基因组大小测定本实验以水稻‘日本晴’(Oryza sativa‘Nipponbare’)及大豆William 82(Glycine max‘William 82’)为参照植物,首次将流式细胞仪用于蜡梅科物种的基因组大小测定中。测定结果表明: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亮叶蜡梅(Ch.nitens)、柳叶蜡梅(Ch.salicifolius)、西南蜡梅(Ch.campanulatus)、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美国蜡梅(C.floridus)的基因组大小依次为805.88Mb、673.57Mb、873.58Mb、790.46Mb、838.38Mb、854.79Mb。3、蜡梅科核型分析通过使用0.002 mol/L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3.5h或者4.0h、卡诺固定液固定之后在60℃恒温条件下的1mol/L HCl中解离8min并且利用改良卡宝品红染色5-10min后在Olympus显微镜下镜检的常规压片法实验流程,对蜡梅科的新鲜幼嫩叶片进行处理,然后进行染色体制片。结果表明,蜡梅科6个物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11,染色体数目均为22。染色体类型有1种,即着丝点全部位于染色体中部(m)而且都没有随体。核型类型有1A、1B两种。
张昕欣[3]2008年在《蜡梅品种抗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Link)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名花之一,其药用、园林用途、经济用途十分广泛。北方地区蜡梅常在花期遭受寒害,而有关其具体抗寒程度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至今尚未报道。鉴定蜡梅品种的抗寒力,对于种质资源的评价、推广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琥珀’(Ch. praecox‘Hupo’)、‘玉碗藏红’(Ch. praecox‘Yuwan Canghong’)、‘出水芙蓉’(Ch. praecox‘Chushui Furong’)3个蜡梅品种为试验材料,综合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等方法从细胞、生理生化角度对其抗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越冬过程中,3个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整体水平看,‘玉碗藏红’的组织含水量变化相对较稳定,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最小,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最大,而‘琥珀’的组织含水量变化较大,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最大,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最小,‘出水芙蓉’的各生理生化指标水平居中。2.对3个品种的枝条横切面进行电镜扫描和测量,表明木质部面积比例与蜡梅抗寒性呈正相关,韧皮部面积比例与抗寒性呈负相关。3.人工低温处理过程中,3个品种的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得出3个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1.2℃、-24.2℃和-22.5℃,与恢复生长试验结果吻合。相对电导率、半致死温度、MDA含量与蜡梅抗寒性成负相关,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与蜡梅抗寒性正相关。4.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保护酶、可溶性糖、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及萌芽率与蜡梅抗寒性的关系相对较密切。5.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参试的3个品种抗寒能力依次为:‘玉碗藏红’>‘出水芙蓉’>‘琥珀’。
赵冰[4]2008年在《蜡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是蜡梅科蜡梅属的落叶乔灌木植物,为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在中国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蜡梅冬季开花,花色清新淡雅,花香芳郁宜人,在冬季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其切花和盆景生产也别具一格。但目前我国蜡梅品种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流失,存在着数目不祥、名称不定、资源不清楚等问题。此外我国蜡梅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蜡梅野生种质资源现状及变异特点、各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特点、遗传多样性格局以及影响遗传分化的因素等问题尚未解决。所有这些已严重影响了蜡梅品种的国际交流以及蜡梅种质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应用,阻碍了蜡梅育种特别是观赏育种工作的开展。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蜡梅这一传统花卉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流失、破坏,保护其资源的多样性。本研究连续3年先后前往13个省市对蜡梅野生和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然后采用表型、I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对蜡梅不同种群的表型和分子方面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最后综合蜡梅野生和品种资源的表型数据构建了其初级核心种质,并根据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规律,构建了蜡梅品种资源的核心种质,提出了蜡梅野生资源保存的种群样本策略和种群内个体样本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中国13个省蜡梅属种质资源的野外调查发现:蜡梅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秦岭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其分布区的纬度变化范围为北纬26°26′-32°00′之间,经度变化范围在东经109°34′-119°37′之间,跨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叁个气候带。在垂直分布上,它们可从海拔700 m分布到海拔2900 m,尤以蜡梅本种的垂直变化幅度最大,但它们垂直分布的上下限与所在的经纬度并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蜡梅多生长在空气湿润的V形峡谷中,在群系组成中,蜡梅属植物多为林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成分,且自我更新和繁衍能力很强,蜡梅属植物共有5个植被类型。蜡梅各种群花部变异特点和资源现状差异显着,其中神农架种群的花部变异最丰富,贵州花溪种群的香味不同于其它种群,而浙江临安的花期又是所有种群中最晚的,从资源的现状来看,神农架种群的资源破坏最为严重,急需加强保护。另外发表了蜡梅一新变种卷瓣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var. reflexus和新变型跳枝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var. reflexus f. versicolor。2.调查和整理出蜡梅品种62个,并将其部分引种到北京小汤山基地进行栽培,同时把Q型聚类应用于蜡梅62个品种的分类,并对24个性状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制定了蜡梅品种分类的分级标准,选出了影响力比较大的16个性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62个蜡梅品种进行观赏性状的评价,从观赏性状的角度筛选出了27个有切花应用潜力的品种。3.表型多样性研究表明蜡梅表型10个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9.40%,种群内变异(55.13%)大于种群间变异(38.18%)。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纬度、年降雨量和部分性状有相关性外,其它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野生种群可以划分为3类。同时对来自10个种群的蜡梅花部性状进行的变异分析表明:在花部性状的变异上,蜡梅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很大的差别。4.综合蜡梅品种和野生资源相关数据,构建了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的163份初选核心种质,其中野生初选核心种质77份,占其总数的26.9%,几乎覆盖了蜡梅的全部分布区,品种初选核心种质86份,占其总数的50.6%。根据对9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检验和观赏性状特征值检验,结果表明,初选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全部供试种质的遗传变异幅度。5.建立了适合于蜡梅遗传多样性分析的AFLP和ISSR反应体系,筛选出了蜡梅种质资源AFLP和ISSR分析的引物,并利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蜡梅种质资源7个野生种群和2个栽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4条谱带,其中110条多态带,多态位点占88.70%,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3536;3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253条谱带,其中218条多态带,多态位点占86.17% ,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2906,两种标记都表明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神农架种群和保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6.根据AFLP和ISSR分子标记的结果,按照遗传多样性指数的高低构建蜡梅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根据对野生资源种群样本策略和种群内个体样本策略的研究,认为对野生资源保存6个种群,每个种群保存20-25个亲代分子标记型样本,可达到保存种内遗传多样性的95%以上,该样本量可作为蜡梅野生种质资源保存的初级核心种质。根据聚类组内随机取样方法对86份蜡梅品种资源构建核心种质,最终获得了包含22个蜡梅品种资源的核心种质。用SAS软件作t检验的结果表明核心种质能代表初始种质群。以上研究为蜡梅就地保育优先种群的选定或迁地保护取样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蜡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蜡梅新品种选育和亲缘关系的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
涂昆[5]2017年在《蜡梅叶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超声辅助溶剂提取法和有机溶剂梯度萃取法,对蜡梅叶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萃取分离,得到蜡梅叶提取物及石油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物和水溶性部分等萃取组分。通过改良的Ellman法对蜡梅叶提取物以及各个萃取组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检测,数据结果显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最强的组分为乙酸乙酯萃取物,其IC50值为7.96 mg/mL。为进一步探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结合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方法对蜡梅叶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离纯化,共得到22个组分。组分1呈油状,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共检测鉴定了14种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亚麻酸乙酯,占总组分的19.29%。从其他组分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1-8),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豆甾醇(C1,stigmasterol)、β-谷甾醇(C3,β-sitosterol)、小檗碱(C4,berberine)、d-夏蜡梅碱(C5,d-calycanthine)、东莨菪素(C7,scopoletin)、山柰酚(C8,kaempferol)。通过改良的Ellman法检测,其中化合物C4、C7和C8表现出较强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4.98 mg/mL、3.48 mg/mL和5.34 mg/mL。
王蓓果[6]2009年在《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两种MADS-box基因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是蜡梅科(Caly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dl.)植物,为原产我国的落叶丛生灌木。蜡梅花在12月至翌年早春2月孕蕾开花、花香宜人以及其特殊的抗逆性状令人关注。目前人们对蜡梅开花的分子机理研究匮乏,对蜡梅开花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情况不清楚。MADS盒基因是由4种蛋白因子(?)CM1(酿酒酵母)、(?)GAMOUS(拟南芥)、(?)EFICIENS(金鱼草)和(?)RF(人类)的首写字母构成。MADS盒基因编码多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转录调节因子。多数MADS-box基因在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参与调节营养生长、子房发育、种皮发育、根的形成、胚形态建成和共生诱导等。CpAGL6基因含完整编码区及5'端和3'端非翻译区,cDNA全长为948 bp,编码241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盒基因结构,由MADS区、I区、K区和C末端组成。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CpAGL6属丁AP1/AGL9基因家族的AGL6枝,其氨基酸序列与鳄梨(Persea americana)的MADS盒蛋白Pe.am.AGL6.2同源性最高,序列一致性为85%,与水稻(Oryza sativa)OsMADS6蛋白的序列一致性为73%。定量RT-PCR分析表明,CpAGL6基因是花器官特异基因,在蜡梅中瓣中优势表达,在雄蕊中无表达;CpAGL6基因在蜡梅单花开放过程中的表达具有连续的波动态模式。将CpAGL6置于CaMV 35S启动子控制下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转基因拟南芥表现出植株矮小、开花时间提前、雄蕊数目和形态发生变化等性状。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RT-PCR分析,我们发现35s:CpAGL6转基因拟南芥提前花期与CpAGL6基因对拟南芥LFY,FT,AP1、SOC1和CO.1基因的正调控,以及CpAGL6基因对拟南芥FLC和CO.2基因的负调控密切相关;而雄蕊的变化与AG、SEP基因被CpAGL6诱导后特异表达有关。CpAP3基因含完整编码区及5'端和3'端非翻译区,cDNA全长为901 bp,编码214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盒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CpAP3属于AP3/PI基因家族的paleoAP3进化系,其氨基酸序列与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的AP3-1蛋白同源性最高,序列一致性为91%。定量RT-PCR分析表明,CpAP3基因在蜡梅花器官中优势表达,在茎和芽中也有少量表达;CpAP3基因在蜡梅单花开放过程中的表达具有连续的波动态模式,峰值在蕾期。拟南芥中异位表达35s:CpAP3基因没有发生表型的变化,35s:CpAP3也不能回复拟南芥ap3突变体的花瓣,反而加强了C基因和E基因的功能:但是35s:CpAP3 ap3的开花时间能回复到WT水平。
耿雨蕙, 董梦琦, 唐京燕, 周佳星, 李学东[7]2016年在《不同激素对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文中认为本实验研究了6-BA、2,4-D、IAA、NAA、IBA、KT对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探索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配方.激素筛选实验结果表明2,4-D能诱导蜡梅分化出愈伤组织.在2,4-D浓度梯度实验中,设计了0、0.1、0.25、0.5、1.0、1.5、2.0 mg/L 7个浓度,结果表明浓度为0.25~1.0 mg/L的2,4-D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在6-BA浓度梯度实验中,也设计了0、0.1、0.25、0.5、1.0、1.5、2.0 mg/L 7个浓度,均未诱导出愈伤组织,表明6-BA不能单独诱导出蜡梅愈伤组织.以葡萄糖、6-BA和2,4-D叁因素组合正交实验共设置了25个组合,得到诱导蜡梅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1%葡萄糖+0.25 mg/L2,4-D+1.5 mg/L6-BA.
孙钦花[8]2007年在《南京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蜡梅是我国特有的冬花植物,用途广泛,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各地现有的品种已远远超过前人记载,关于品种的整理文献却很少,品种分类体系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影响了蜡梅品种的推广应用;本文主要对南京地区蜡梅资源进行整理和数量分类学研究,以期深入探讨蜡梅品种分类系统,为合理利用蜡梅种质资源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对过去文献记载的品种名称进行核实和整理,澄清前人的一些问题,对5个存在问题的品种名称进行了处理。(二)通过对南京明孝陵地区和中山植物园蜡梅品种资源进行重点调查,详细记载各品种的形态性状,建立品种档案,基本摸清南京地区的蜡梅品种资源,有87个品种,其中30个品种为本文新命名品种,5个品种为纠正文献后的重命名品种。(叁)对南京地区的45个蜡梅品种进行数量分类研究,研究结果与形态学观察基本一致,论证了‘中被片长度’与‘内被片紫纹’这两个性状作为蜡梅品种分类标准的相对重要性,认为‘内被片紫纹’应作为划分蜡梅品种群的一级标准,其它性状可以作为次级分类标准。(四)对现有的蜡梅品种分类系统进行探讨,结合本文在形态学比较研究和数量分类研究的最新结果,提出符合ICNCP的品种分类系统。根据内被片有无紫纹将蜡梅品种划分为叁个品种群:I素心蜡梅品种群Chimonanthus praecox Concolor Group,II乔种蜡梅品种群Chimonanthus praecox Intermedius Group,III红心蜡梅品种群Chimonanthus praecox Patens Group。(五)根据品种之间在‘内被片紫纹’、‘花色’、‘花型’、‘中被片长度’等性状方面的差异,编制了南京地区87个蜡梅品种的分类检索表,为以后的实践应用提供基础。
罗莉莉[9]2008年在《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Link转录因子1R-Myb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探》文中认为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英名winter sweet,腊梅科(Calycanthaceae)腊梅属(Chimonanthus Lindi.)因其在腊月开花故又称腊梅。根据腊梅的生长习性,以“耐寒、耐旱、耐剪”“叁耐”而着称,因此有“冻不坏、旱不死、不缺枝”“叁不”的说法。转录因子又称反式作用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一类通过DNA序列特异结合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以激活或抑制靶基因的转录并提高或降低靶基因mRNA的水平来调节靶基因表达的一类基因。转录因子功能多样,调控植物器官的发育、生长、分化等生长发育过程;与此同时,很多转录因子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的、基因—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参与抗逆性的信号传导。腊梅在各种逆境条件下能够生长旺盛,可推测其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有很多转录因子调控了各种环境的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从国内外来看,在腊梅研究方面,国内研究具有明显优势,重点对腊梅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野生群落结构及分布的调查、种属一级的分类、繁殖以及花和叶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其他着名花卉,腊梅的研究、利用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还未起步,尤其对转录因子的抗逆行分析研究报道很少,而且对于只含有一个结构域的MYB家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作为特色基因资源或育种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还未见报道。本实验在构建蜡梅花cDNA文库及EST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随机克隆测序,克隆了1个蜡梅MYB家族类的转录因子的cDNA基因,命名为1R-Myb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EU116031)。1R-Myb1 cDNA全长1327bp,无内含子的存在,推测的编码蛋白1R-MYB1包含318个氨基酸。1R-MYB1是含有单一结构域的MYB家族基因,1R-MYB1蛋白N端含有一个sant domain保守结构域和HTH结构域,H-T-H motif结构域用于蛋白质—DNA序列相结合的,而sant domain用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磷酸化位点预测表明,有12个Ser磷酸化位点,3个Thr磷酸化位点,4个Tyr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预测,1R-MYB1蛋白有25.16%的α螺旋,14.47%的延伸链,8.49%的β转角(βturn)和51.89%的随机卷曲。序列比较分析表明1R-Myb1是首次从蜡梅中克隆到的含有一个sant domain的MYB家族转录因子,与其同源性较高的基因分别来自于长春花、大豆、拟南芥的基因均与逆境代谢相关,与此推测1R-Myb1也与逆境代谢途径相关。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茎、叶、雄蕊、雌蕊有表达,对蜡梅幼苗进行高温、低温、干旱、高盐、ABA胁迫处理,分别在2h、10h、24h取样提取RNA进行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在这叁个时段内均有变化,呈减弱或在这叁个时段内的某个时段开始恢复(与对照相比),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与胁迫相关,在整体趋势呈减弱状态,推测转录因子1R-Myb1基因的表达与胁迫呈负相关,推测该基因是逆境代谢途径的关闭基因。而植物的抗逆代谢途径一般有叁种,茉莉酸甲酯途径、水杨酸途径、脱落酸即ABA代谢途径,1R-Myb1基因与抗逆相关,可能是参与这叁个途径的信号传导的某一种途径,分析得出其主要调控ABA传导途径,与此同时也参与其他途径,并以此为辅。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烟草,进一步利用酵母双杂交寻找转录因子的下游基因的信号传导,为蜡梅抗逆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明晓[10]2012年在《素心蜡梅体外植株再生及SSR和AFLP反应体系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蜡梅(Chimonanthus)是中国种群中一种典型的物种,它是中国地方树种,是第叁纪孑遗植物。蜡梅在中国种植广泛,灌木,树高2.5-3.0米。在北半球,蜡梅冬令开花,黄冠晶莹,清香四溢,花期从次年12月到第二年1月,尤其是在1月中旬开花。蜡梅耐寒,短时期内能耐-18°C的低温。蜡梅为中国特有的花卉植物,品种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发展蜡梅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以素心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var.concolor)为材料,开展其体外植株再生体系建立及SSR和AFLP技术体系建立及引物筛选工作。现将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建立了素心蜡梅体外植株再生体系。蜡梅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为MS+2.0mg· L~(-1)6-BA+0.9mg· L~(-1)NAA,诱导率达到93.5%。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WPM+2.37mg· L-1TDZ+1.48mg· L~(-1)NAA,最高诱导率为71.33%,最适合的生根培养基是用1/2MS+1.5mg· L~(-1)IBA培养30天,生根率达80%。(2)建立了SSR反应体系。通过对影响蜡梅SSR扩增效果的模板DNA,dNTP,引物浓度,Taq酶和退火温度等因素的筛选,建立了其适宜的蜡梅SS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同时筛选了适宜蜡梅SSR扩增引物。结果表明,蜡梅SSR扩增的适宜退火温度为55℃,在20μL反应体系中,蜡梅模板DNA、dNTP、引物浓度分别为5mg· L~(-1)、0.2mmol· L~(-1)和0.5μmol· L~(-1),Taq酶和10×Taq酶缓冲液量则为2U和2.5μL。利用建立的反应体系,从不同木本植物SSR扩增的417对引物中筛选出了适合蜡梅SSR扩增的41对引物。(3)建立了AFLP反应体系。通过对影响AFLP反应体系的各主要因素的研究,建立了适于蜡梅AFLP分析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蜡梅AFLP最佳酶切体系(20μL)为模板DNA600ng,Pst I和Mse I各为3U,在37℃下双酶切2h;在20μL最佳连接体系中酶切产物为15μL,3U T4连接酶,0.25μmol·L~(-1)Pst I接头,2.5μmol·L~(-1)Mse I接头,1μL10×T4buffer,在22℃下连接10h;在20μL最佳预扩反应体系中稀释10倍的连接产5μL,2.0mmol·L~(-1)Mg2+,2U Taq酶,300μmol·L~(-1)dNTP,0.5μmol·L~(-1)Pst I和Mse I引物(P+AGA/M+ATC);在20μL最佳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中5μL稀释20倍的预扩增产物,2.0mmol·L~(-1)的Mg2+,2U Taq酶,300μmol·L-1dNTP,0.5μmol·L~(-1)Pst I和Mse I引物(P+AGA/M+ATC)。最后,利用上面的体系筛选出了适宜于蜡梅AFLP分析的96对引物。
参考文献:
[1]. 蜡梅属系统发育及蜡梅栽培起源研究[D]. 卢毅军. 浙江大学. 2013
[2]. 蜡梅科植物基因组大小预测与核型分析[D]. 董雷.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3]. 蜡梅品种抗寒性研究[D]. 张昕欣.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4]. 蜡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D]. 赵冰.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5]. 蜡梅叶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分析[D]. 涂昆.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6].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两种MADS-box基因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D]. 王蓓果. 西南大学. 2009
[7]. 不同激素对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 耿雨蕙, 董梦琦, 唐京燕, 周佳星, 李学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8]. 南京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D]. 孙钦花.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9].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Link转录因子1R-Myb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探[D]. 罗莉莉. 西南大学. 2008
[10]. 素心蜡梅体外植株再生及SSR和AFLP反应体系建立[D]. 赵明晓. 河南农业大学. 2012
标签:生物学论文; 遗传变异论文; 基因变异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引物设计论文; 植物分类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科学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