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民俗与其民族传统体育

论藏族民俗与其民族传统体育

摘要:本文从藏族民俗文化视角、自然和社会环境出发,考察藏族民俗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史,探素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揭示民俗中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的作用,论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藏族民俗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6-0014-04

民俗是生活于某种中特定区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习俗惯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等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民俗文化人类文化中最古老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藏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形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以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著称于全国乃至世界,

藏族自古以来均自称为“博”。这一称呼表明,在其经济、文化、语言、心理素质上具有稳定的统一性,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藏族民俗是一种发展中的传承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大多是附在民族的民俗之中。从藏族民俗的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可以窥视藏族的历史渊源、地理风貌、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轨迹。藏族在其特定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中,产生了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再现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行动中,如何把“兴边康体富民”的行动与挖掘开发藏民族传统体育结合起来,借西部开发之际,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藏民族传统体育,以丰富民族文化,增强藏民族体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日常生活、劳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藏民族除居住于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分布在我国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地域跨度大,人口数量达541万之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民族体育曾与各民族体育彼此渗透、相互交融,使传统的藏民族体育得以丰富和发展。据藏文《广史》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西藏就出现了体育的萌芽,这和藏民族的日常生活、劳动是分不开的。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与汉族等众多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族传统体育在民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民族传统体育的萌芽是与部落的生产乃至战争相伴随的,最早出现的是弓和箭,以后依次是:斧头、钺、矛、叉、匕首、投索绳、投石器(乌尔多)、箭、剑、铠甲和盾等。这些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有的也逐渐成为健身、防卫、娱乐性的体育用具。藏族先民为了生存和繁衍,以适应野蛮时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劳动的需求,所以当人们进行狩猎和采集食物时,奔跑、跳跃、攀登、投掷、游水等,就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与生存和生活有关的射箭、摔跤、骑马、投石、刀术、投矛等活动已初步形成了简单的体育方式。这些传统同体育项目无一部围绕日常生产活动而开展的民俗活动,其产生、开展和流传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的习俗是分不开的。

异彩纷呈、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藏民族体育起源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此,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民族体育的起源受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限制,出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其研究角度或认为起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节律需要、或认为起源于原始信仰宗教需要、或认为起源于军事训练需要、或认为种族繁衍的需要等,研究藏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还可从西藏史前人类生活的多元性以及传统体育与这种多元生活的多元联系来考虑。不难看出,藏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劳动、繁衍和宗教,这一点,从西藏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堆龙德庆县达龙查遗址中已发现,并为藏民族传统体育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更多的则是起源于生产劳动。传统的生产劳动习俗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最重要的起源之一。而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最为广泛,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传统体育和日常生活、劳动的融合。

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2.1民族性:藏民族体育文化蕴含着藏族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是藏族人民所特有的,如藏族的赛耗牛、斗牛,其它民族就没有。在浩翰博大举世闻名的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有记载藏民族骑马、射箭、摔跤、举重物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已成为藏族人民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

2.2地域性:藏民族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性是体育文化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点,由于受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其体育活动以赛马、射箭、投(抛)石、抱石等为主,并且落后的经济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其产生了自然质朴原始、粗犷的民族体育文化。它是西藏的独特文化又与中华文化的一种交融,而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藏族盛会中的许多体育活动,门巴族的歌舞、珞巴族的断木杆与刀术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充分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2.3传承性:藏民族体育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一种体育文化,这种传承性对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落后的经济水平和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许多流传至今的体育项目,既无史料可查,又无文字记载,是通过口传的方法保留下来的,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具有粗犷、质朴的本质。这种体育文化是以固有的保守形式显示出了这种传承性。

2.4竞争性:这是由于藏民族的生活环境多为草原牧区、山区及林区,这些环境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均较为恶劣。藏民族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和与自然环境的竞争意识,两种对藏民族尤为重要的是身体素质的培养和获得与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经过操练的,世代相承的传习式体育运动完成的。由此,藏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培养和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被世代传习下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2.5娱乐性:综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较多,这些活动一般都在业余时间进行;藏民族的体育活动往往在集会节日期间里与歌舞等穿插进行,体育和歌舞有区别又截然分开,两者互相衬映互相促进,既在竞技斗勇中健全身心,又富有游艺娱乐性。据调查,在藏族元旦、藏历年、劳动节、望果节、国庆节、雪顿节等都要举办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其项目包括赛马、马术、赛耗牛、斗牛、射箭赛跑、抱石头、拔河、下藏棋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但由于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使其不得不在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寻找并传承那些行之有效的文娱方法,最终使这些方法保留了体育和文娱的双重功能。

3.民族传统体育与藏族婚俗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当一部分与民族历史上曾存在的婚姻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记载,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为下一代的繁衍,由于居住的分散而又相对闭塞环境中都有男女集体交往和求爱的节日活动。另外,由于环境恶劣,女子择偶观念特别注重男子的强壮身体和劳动能力,而传统体育给年轻人显示智慧和力量、充分显示自我、获取姑娘青睐的机会。所以很多的体育活动形式与婚姻有密切的关系。

3.1媒介作用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舞种类、形式很多,各地区的名称也不相同。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气势壮观,寓意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这种舞蹈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男女婚恋中起到媒介的作用。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集会和节日期间举行各种体育活动,为青年们找到了接触、交流与找对象的好机会,提供了借机以示爱恋的场合。

传统体育的开展,让居住分散的社群成员集体交往,增加了社群成员的接触,提供了择偶的机会,同时对社群成员也有了限制,使他们的择偶是在不影响社会持续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方式既满足了社群的需求,也为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3.2娱乐作用

中华大地上的许多民族都有在婚庆时进行传统娱乐体育活动的习惯,借以抒发民族在婚庆时的幸福、快乐喜悦之心情。

藏族人在结婚时有名目繁多的仪式,其中歌舞占绝大多数时间。弦子舞是婚庆上年青人喜爱的舞种。舞时小伙子拉着马尾胡,边跳边拉边唱,男女相应,歌词包罗万象,极为精彩。锅庄舞是老年人的特长,一般在晚上,大家围着火堆,先由一长者领舞,大伙渐渐步入舞场,锅庄的歌词极为讲究,有规整的体系。藏族的“锅庄舞”,在陈登龙《礼塘志略?风俗》里记载:藏民“婚嫁以茶为礼,娶亲之日,群妇赴女家,歌舞以为乐,谓‘跳锅庄’。大多都是先颂神佛,再唱生活的方方面面,锅庄的舞步庄严稳重,曲调悠长动听。这种传统的体育活动因为能够增加婚庆中的气氛,被很好的流传下来,成了藏族婚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藏族节日与民族传统体育节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体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使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识、了解藏民族节日与体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继承和发展,也有利于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藏族主要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

4.1祭祀性质的活动节日。

这类节日形成的时间较早,那是自然科学上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还不能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于是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即用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对万物的敬仰,取悦神灵,祛除人世间的灾难,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如每年六月四日的朝山节(又称“丹伊得钦”),人们穿着新衣,带着食品,赶往附近山上的各寺朝佛、念经,之后,到野外尽情餐饮、歌舞,直到日落才返回城里;藏历八月的“望果节”是庆丰收的节日,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望果节”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望果节”的由来和酬神仪式的舞蹈,在《笨教历算法》中有一定的记载。传说在公元五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向笨教教主请教保佑作物丰收的办法时,教主指出:让耕作的农民在即将收获的田地周围绕行并舞蹈娱神,上天将会赐予丰收。从此,“望果”活动固定为节日,并逐渐增加一些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抱石和摔跤等活动,除农区之外,有些牧区也举行类似活动;每年藏历四月十八日“达玛节”是后藏江孜一带藏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达玛,藏语意为跑马射箭。据说始于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为纪念其祖父帕巴白桑布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为其祖父举行诵经祭祀活动,期间除举行展佛、跳神等宗教内容外,还进行跑马、角力、举石等娱乐活动。后又增加了赛马射箭等竞技娱乐项目,还要进行三至四天的郊宴活动。后来,达玛节成为藏族地区群众一项重要的农牧产品及日常用品的交换、交易等活动的节日。这些节日当中,都含有体育活动的内容。

4.2纪念性质的活动节日

这些节日大多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缅怀民族英雄人物而确立的,一般都有准确的日期。林芝工布节: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又如萨噶达瓦节: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是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届时,全国各地的藏族群众都要进行转经朝佛活动。萨噶达瓦节早期宗教色彩很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群众性的游园活动和预祝农牧业丰收的盛大节日。这些节日的活动内容紧扣节日的主题,却伴有体育活动的内容。

4.3庆祝性质的活动节日

藏族节日中最有典型的“藏历年”,藏历正月初一,是藏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之前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将培育好的青稞青苗供在佛前的双柜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户便开始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接近年关负尾时,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青梨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梨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喜获丰收。时至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每户的大门外都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酥油、茶砖、干果等供物。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订,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梨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梨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团聚,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用吉祥如意等美好语言相互祝福。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构成了节日期间的喜庆氛围。

4.4社交活动的节日

因为藏族居住在偏远的山区、或大草原上,由于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因素的限制,使他们至今的交往相对甚少。所以,只有规定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给大家提供一个社交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很有必要,而交往中文体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赛马会(射箭)节:赛马会是传统的民族节日,民族体育盛会,赛马射箭活动在藏区非常普遍。在七八月间,纷纷举办以赛马为主的各种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历时三五天。赛马节期间比赛项目有长途赛、短途的高速冲刺、跑马打靶、快马射箭、拣哈达等,最精采的是马上花样表演等各种文体活动、物资交流。牧民们也把赛马会看成是农牧产品物资交流会。

5.民族传统体育的体现价值

5.1藏族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的不少内容是以藏族民俗的形式来发展的,其中与生活习俗、民族婚俗、粘结等民俗内容结合的更加紧密。

5.2生命意识是中华民俗的文化精神,也是中华传统体育的精神。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变化、传承的过程那是与其民俗文化共同价值取向的交叉。

5.3藏民族传统体育是民俗中的良风习俗,是民俗中最有活力的成分,大力开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树立民族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藏民族具有古老的文明史,传统体育是深厚文化的积淀,体现其社会价值与学术地位,在这里,我们提倡研究藏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是因为各民族都有悠久的体育文化历史,它与国际许多运动项目的方法、结构不同,但它们却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未来民族体育的独特价值已经被充分肯定,努力挖掘研究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为把代表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于世,使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有益成分被全人类所接受,才能为现代体育的发展寻求到最佳的途径。

6.结束语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人们的民俗文化心态也随之改变,现代社会进步、科学发达、藏族民俗体育的形势和内容更加世俗化。为此,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思想观念上,要由封闭型思维的方式转向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在管理体制上,要由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方面发展;在方向上由表演娱乐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在形式上,要由单纯的体育活动向着体育与经济联姻的方向发展,使藏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改革中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得到提高,对现代社会自身文化的转型、对民俗的传承和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作者简介:刘旺才(1967—),男,汉族,青海互助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青海西宁,810008)。

[参考文献]

[1]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2:10-13.

[2]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175-180.

[3]林永革.[J].体育学刊.2004,2(11):33-35.

[4]曹彧.董新光.中国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18):1-3.

[5]张选惠文善恬.论民俗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J].民族体育论文集.2003,175-182.

[6]宋卫.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其走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7(4)94-96.

[7]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体育学刊.2004,9(11):25-28.

[8]谢英.西北五省老少边穷地区特色体育资源的经济开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

[9]冯萌.民族传统体育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5:34-37.

[10]阎劲.试论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及特点[J].青海民族研究,2006,7:130-132.

[11]马增强.谭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典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3):

标签:;  ;  ;  

论藏族民俗与其民族传统体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