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鹦鸽初级中学721602
摘要:李清照以清新婉约的词风而闻名,提起她很多人便以为其只是心系闺阁忧怨、个人愁情的女子,殊不知易安也有金刚怒目、壮怀激越、豪气满腔之情。她的诗纵谈阔论指点江山,针砭历史见解独到。不读易安诗就不能够理解一个完整的李清照。本文将从壮怀激越,阔论英雄;爱国豪情,不逊须眉,情深意重,愁思难剪等三个方面浅析易安诗歌。
关键词:李清照诗阔论英雄
一、壮怀激越,阔论英雄
易安以良好的家庭背景和聪慧睿智博学多识的学养为基点,走出闺阁羁绊,跨越时代局限,她以一个思想家的睿智和文学家的才情,诠释着她的诗。
《咏史》中,她借颂赞两汉传承,批驳王莽篡权夺位,对历代文学家、史学家讴歌赞颂商汤、周武王以武力征伐夺取政权的观点提出异议,给予轻视鄙薄。也许她的观点太狭隘,仅仅是妇人之见,但在礼教盛行、制度森严、主张三从四德七出的等级社会中,一个柔弱女子,敢于抒发己见,敢于挑战传统认识和权威,也是独树一帜的个性女子吧。
《夏日绝句》中,她跨越生死,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既豪情奔放又慷慨悲壮的语言表达对自己敬仰的英雄的最高评价;她直抒胸臆,丝毫不掩饰对项羽人格魅力的崇敬与赞赏,她蔑视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主义思想,对项羽有情有义、刚正不阿、正气凛人的品质予以极大的肯定,“至今思项羽”,她以自己的价值观,给予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最高荣誉。面对着寇贼侵略,面对着满目疮痍的祖国、家园,她以此诗坚定明志,“不肯过江东”,不肯像当时的统治阶层一样抛弃荒芜的家园、破碎的国家,偏安一隅。这种决定,对于当时处境下的李清照,写出这样的句子、做出这样的决定,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多深的爱国情怀。
二、爱国豪情,不逊须眉
1.披肝沥胆,臧否政治。《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二首其一)并序》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好用典故,其文采如汉大赋般涛涛涌至。体现了易安博学多识,见地深刻,具有敏锐政治眼光和强烈的爱国思想。她旁征博引,讴歌那些上古的明君和忠心护主、报效国家的英雄烈士。她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金人的侵略本质,“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指出应提早准备,防范于未然,她想象韩、胡两人经过开封、洛阳二京时,百姓会万人空巷,箪食壶浆加以迎接:“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那是多么令人激动振奋的事啊!她虽自鄙为“阎闾嫠妇”,但爱国之心不敢后人,她以睿智、远见和她对于国家民族抵抗外辱的强烈的使命感呼吁人们振奋精神,抵御外辱:“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抔土。”这样悲壮决绝的诗句,乍一看似乎是陆游、辛弃疾的风格,殊不知易安的诗也是“怒目金刚”的。她自己年老体衰、颠沛流离,孤身漂泊,却忘却“小我”之殇,心系黎民百姓,心系风雨中飘摇中苟且的小朝廷,心系抵抗侵略、复兴国家。
2.借古喻今,含蓄劝诫。靖康之乱后,北地宋人纷纷渡淮南奔。李清照的一个著名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在当时流传甚广。这个断句既表现出她对北方沦陷的悲叹和对南宋朝廷偷安江南的不满,同时又表现出她希望南宋朝廷能出现一位像东晋重臣王导和幡然醒悟的失路英雄刘琨一样杰出的人物,力挽狂澜于既倒。当然,她将复兴的期望寄托在出现几个英雄式的人物身上,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局限性。但是,在当时一片颓靡“主和”的声潮之下,这种期冀能人率领复兴江山的愿望,是有慷慨之气的。
《题八咏楼》全诗情景交融,登楼遣怀,表现了李清照强烈的忧国伤时之情。这首诗意境博大,气势恢宏,笔力千钧。一个个朝代在更替着,唯有江山永久不变,楼阁永在。后人登上八咏楼望着美好壮丽的江山总是哀愁着前朝的往事与兴衰。诗人望着楼前的浩浩水势与无限风光美景,实则在感伤国事。表达她对于南宋沦陷只在旦夕深沉的忧患之情。
三、情深意重,愁思难剪
1.漂泊异乡,乡情难泯。晚年的李清照,孤身流浪于浙江婺州一带,她著名的词作《声声慢》《武陵春》均做于这一时期。在她的诗作中,对晚年国破家亡、孤苦无依、思乡情切的情感也有抒发。
2.追忆亡夫,深情绵绵。《偶成》一诗以叙述性的诗句,展现诗人触景伤情,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情。诗作以“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追忆自己当年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伉俪相随、于花前月下共作赏花诗之境。
3.端阳酬和,冷暖自知。李清照在临安时值端午,作酬和诗《皇帝阁端午帖子》、《皇后阁端午帖子》、《夫人阁端午帖子》,此类诗的传统多为歌功颂德。易安固然有文人的清高、正直,但却仍要在冰冷的现实社会中谋求生存,想来在写这三首诗之际,易安的内心大概充满了种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
正是这个弱女子凭借自己的个性和才气成为了婉约词派的著名代表人之一,使她的诗词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参考文献
[1]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M].中华书局。
[2]范英豪李清照诗词选编辑[M].黄山书社。
[3]赵国玺图说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
[4]王光前李清照和她的作品[M].前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