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就业论文-章陈波

流动就业论文-章陈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就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跃度,永康,外来流动人口,机械配件,人力资源主管,用工量,市场招聘,生产人员,生产计划,保温杯

流动就业论文文献综述

章陈波[1](2019)在《永康经济活跃度回暖向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消息( 章陈波)“我们公司是生产电动工具配件的,急需熟练车床技工。”昨天,永康市善治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俞玉青在西站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员工,边上几名外来流动人口咨询着相关问题。“下半年以来,我们企业的生产情况在不断向好,希望尽快招到员工扩大生(本文来源于《金华日报》期刊2019-11-22)

刘锦胜[2](2019)在《大学生就业考试之统一与分闱方案的理论构建(下)——公平而有质量的社会流动可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并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能就业与耕者有其田本质相同,同属于壮有所用之劳者有其业。就业机会分配方式之人事制度事关国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明确国有,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应当同样明确国有,包括公职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其中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国家可通过统一考试的方式分配,这将有效解决两个领域的四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就业机会需按劳动能力分配,即按能力分配;而升学机会需按劳动潜能分配,即按潜能分配。中小学生体脑劳动的潜能,可通过考试测量;大学生体脑劳动的能力,也可通过考试测量。(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19年05期)

吴雯雯,曾国华[3](2019)在《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流动总体特征与群体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出会损害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追赶顺利实施。根据2018年中部某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系统行政数据,采取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流失总体特征及群体差异,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流失问题严重,总体省外就业率达到52.3%,外省生源毕业生省外就业概率显着高于本省生源,而学历层次更高的毕业生、师范生、出生在市区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本省就业。(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苏丽锋,高东燕[4](2019)在《欧盟内部移民流动特征与就业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欧盟统计局关于欧盟内部移民的相关数据,文章对欧盟内部移民的流动特征和就业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2013年以来欧盟内部移民流动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流动方向表现为从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流入老成员国,部分发达成员国经济形势恶化导致人口流出加剧,流入老成员国的移民出现回流现象;移民时间在10年及以上的群体占绝对多数。男性移民多于女性移民,且中青年移民占主流;移民受教育水平较高,但城乡差异十分明显。欧盟内部移民的就业质量低于平均水平,具体而言,移民就业身份层次较低,从事低知识和技术含量职业的比例较高;签订无限期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且仍有较多移民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收入中位数低于平均水平,而且个体收入差异较大。研究结论对中国理解和应对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具有借鉴价值,文章讨论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栾青霖[5](2019)在《中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关注重心也正逐步由就业率向就业质量转变。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就业质量多年来一直在相对低位徘徊,普遍存在工资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与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努力改善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学术界在“人口迁移”领域的长期探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框架,分别从就业歧视、收入差异、就业安全与社会保障等视角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尽管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已经足以支撑对就业质量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围绕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现有的文献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角度进行的分项研究较多,而从微观视角进行的系统、整体性研究仍显不足。基于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研究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新命题。围绕研究目的,本文做了以下几项主要的研究工作,以充分体现就业理论从侧重就业总量过渡到就业结构分析、就业质量的形势变化。(1)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和流动人口就业特点,从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四个角度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体现了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可操作性。运用该指标体系测评的2010-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虽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旧不高,且不同细分群体就业质量水平及改善情况有所差别。其中,不同就业身份的流动人口中,雇员的就业质量高于自雇群体,自雇群体中雇主的就业质量高于自营劳动者;女性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略高于男性;非农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显着高于农业户口流动人口;不同行业与职业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差异较大,管理技术人员就业质量最高。(2)按照叁重身份属性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深入解读。基于自然人、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叁重身份属性,流动人口的跨区就业如同处于生物层、生存层、生态层叁个层级,由此构建的理论框架将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因素区分为个体、家庭和社会叁个集合,每个因素集合下又包括多个子因素,而且每种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机理存在差别。个体因素通常会通往公平就业难题,年轻人在找工作时经验缺失的沮丧有时类似于遭受性别歧视者的感受;家庭因素把流动人口圈入一个就业的生命周期之中,婚姻和家人随迁都会让他们背负家庭责任来确立自已的流动目标;而社会因素则会无形中产生一种资本累积效应,无论是流动的频次和距离还是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都影响着流动人口找工作时的经验值和便利性。(3)基于理论构建的计量模型和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了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各种因素对于流动人口整体就业质量的作用是交错产生的,既有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拥有城市户籍等因素带来的线性正效应,也有家庭随迁、流动次数等因素产生的线性负效应,还有年龄因素带来的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效应,以及婚姻状况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进一步增加了各种因素在不同就业质量等级人群中的复杂性,随着就业质量的提高,受教育程度和户口类型的影响力都在减弱,而在低就业质量层级男性不如女性的现象却发生了逆转,即在高质量就业层级男性就业质量超越了女性。划分群体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雇员、自营劳动者和雇主群体的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在雇员群体中,个体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和家庭因素中初婚状况、家庭收支以及社会因素中的流动时间、非农户口都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而同居状况、家庭成员随迁、流动次数等因素则变成了阻力;对于自营劳动者群体而言,年龄的影响表现为一次单调递增函数,党员身份、家庭支出、与子女一起随迁会提高其就业质量,汉族、再婚、同居、非农户口和流动次数则有负向影响,而受教育程度的作用相对不明显;在雇主群体中,年龄拐点要晚于雇员,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和家庭支出都对其就业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而汉族、配偶随迁和流动次数的增加则形成相反的力量。运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对各因素影响强度和贡献率的分析发现:对雇员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贡献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支出情况;在自营劳动者中,年龄、家庭支出和流动次数对就业质量的贡献率较大;对雇主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贡献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支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探索性地从微观视角对我国流动人口群体性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尝试性地构建流动人口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变化特征,对就业质量基本原理进行了全新阐释,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实证模型,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为后续系统地进行不同群体就业质量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框架借鉴。(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10-01)

李中建,袁璐璐[6](2019)在《体制内就业的职业代际流动:家庭背景与学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 2013年城镇住户数据,综合使用Probit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家庭背景对劳动者体制内单位求职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背景会显着影响劳动者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机会,父母双方均在体制内就业的劳动者更可能进入体制内就业,父母均不在体制内就业则更难进入体制内就业;且在男性、女性、高学历和低学历群体中,家庭背景对劳动者进入体制内就业机会的影响都存在。同时,与低学历群体相比,高学历劳动者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机会受家庭背景的影响更小,即学历在家庭背景对劳动者就业机会的影响中发挥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不断提升体制内单位就业招聘机制的实质性公平及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对实现劳动者公平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李永刚[7](2019)在《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流动趋向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绝大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了签约就业,继续深造的比例有所提高。与国外相比,我国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和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向上流动的比例偏低,流向非高校的各类事业单位的比例较高,流向工业部门的比例虽不高但流速较快。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现出以属地为圆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格局和态势。博士人才的环流过程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为博士人才净流入地,中部地区承担着同时向东部和西部地区高校输出优秀生源的角色,博士人才回流的比例较低。我国大学应进一步优化学术环境,提升学术职业的吸引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在学术内外部门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中部省份应主动招揽区域科教中心溢出的博士毕业生,积极联络和吸纳本省籍博士毕业生回流就业。(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于澄清,李小玲[8](2019)在《就业竞争力对大学生跨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的日益普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出现严重失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一些地区亟需大批高学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另一些地区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毕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呈待业状态,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积压和浪费。面对着区域间就业怪异现象,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跨区域流动,以应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9年25期)

汪佳怡,王珊珊[9](2019)在《工资薪酬对人才流动和就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在新的时代下,人口也不再占有优势,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成为企业和国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民以生为计,众所周知,工资薪酬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影响员工对就业的选择。那么工资薪酬是如何影响就业选择,以及工资薪酬是如何影响人才流动的?不得不引人深思。(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6期)

刘锦胜[10](2019)在《大学生就业考试之统一与分闱方案的理论构建(上)——公平而有质量的社会流动可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并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能就业与耕者有其田本质相同,同属于壮有所用之劳者有其业。就业机会分配方式之人事制度事关国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明确国有,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应当同样明确国有,包括公职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其中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国家可通过统一考试的方式分配,这将有效解决两个领域的四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就业机会需按劳动能力分配,即按能力分配;而升学机会需按劳动潜能分配,即按潜能分配。中小学生体脑劳动的潜能,可通过考试测量;大学生体脑劳动的能力,也可通过考试测量。(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19年04期)

流动就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学生能就业与耕者有其田本质相同,同属于壮有所用之劳者有其业。就业机会分配方式之人事制度事关国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明确国有,国家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应当同样明确国有,包括公职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其中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国家可通过统一考试的方式分配,这将有效解决两个领域的四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就业机会需按劳动能力分配,即按能力分配;而升学机会需按劳动潜能分配,即按潜能分配。中小学生体脑劳动的潜能,可通过考试测量;大学生体脑劳动的能力,也可通过考试测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1].章陈波.永康经济活跃度回暖向好[N].金华日报.2019

[2].刘锦胜.大学生就业考试之统一与分闱方案的理论构建(下)——公平而有质量的社会流动可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并给大学生合理“增负”[J].湖北招生考试.2019

[3].吴雯雯,曾国华.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流动总体特征与群体差异[J].新余学院学报.2019

[4].苏丽锋,高东燕.欧盟内部移民流动特征与就业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9

[5].栾青霖.中国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6].李中建,袁璐璐.体制内就业的职业代际流动:家庭背景与学历[J].南方经济.2019

[7].李永刚.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流动趋向研究——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

[8].于澄清,李小玲.就业竞争力对大学生跨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9

[9].汪佳怡,王珊珊.工资薪酬对人才流动和就业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9

[10].刘锦胜.大学生就业考试之统一与分闱方案的理论构建(上)——公平而有质量的社会流动可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并给大学生合理“增负”[J].湖北招生考试.2019

标签:;  ;  ;  ;  ;  ;  ;  ;  ;  ;  

流动就业论文-章陈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