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学派论文_程希

导读:本文包含了扬州学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扬州,学派,高邮,生平,碑铭,论语,年谱。

扬州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程希[1](2019)在《扬州学派学者朱士端年谱简编》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扬州学派重要成员朱士端一生好学不倦,着述等身、成就卓着,于《说文》学、叁家《诗》学、金石学等领域均有大的创获。其一生得享高寿,交游亦颇为广泛。今从史志、族谱、士端本人着述及其他相关资料中爬梳剔抉,草成此谱,当于加深对朱士端生平学行之研究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马腾飞[2](2019)在《扬州学派中的诗学宗匠:黄承吉《梦陔堂诗集》及其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乾嘉汉学考据一派不同,扬州学派多兼擅诗文者,其中以字义源流及《文说》着称于世的学者黄承吉可称典型。在文学创作方面,黄承吉于诗歌用力最勤,创作最丰,留有《梦陔堂诗集》五十卷。但负性倜傥、持论严峻的学人秉性导致其交游不广、诗名不彰,直到晚清谭献方大力标举之。黄承吉诗句法灵动,善用通感,偶有现代性手法的流露,且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其诗论重视"情"与"声"的结合,反对性灵佻巧、凿险锤幽,秉持"雅正"的诗学观。其诗作数量与质量均超过扬州学派中的诸多先辈,堪称扬州学派中的诗学宗匠。(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程希[3](2018)在《扬州学派学者朱士端卒年及字号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扬州学派着名学者朱士端一生好学不倦,着述等身、成就卓着,于经学、小学、金石学等领域均有大的创获,在当时即被誉为"江北通儒"。然相关着述中对朱士端之卒年及字号之记载或语焉不详,或仅为臆测,或不言何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从家谱、年谱、士端本人着述及其他相关资料中爬梳剔抉,加以厘定,朱士端当生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卒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享年87岁,乳名阿七,原名效端,字希吕,号铨甫。(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程希[4](2018)在《扬州学派名家朱彬交游补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朱彬的交游情况前人略有述及,但疏误脱漏之处尚多,未能全面反映朱彬之生平学行。今从朱彬及其友人着述中爬梳剔抉、补苴缺漏,另考得乔亿、朱赛、贾田祖、范鏊、叶世倬、吴瑭、陆继辂等7人,或可对考察朱彬之学术渊源、学术宗尚、思想旨趣等有所助益,亦可推进和深化扬州学派个案研究及宝应朱氏家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吴海[5](2018)在《刘师培的碑传观与扬州学派》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碑铭、史传二体骈散之分甚明,而清代阮元、阮福崇唱"文笔说"时,却将碑铭、史传混为一体。刘师培在继承乡学时,逐渐意识到"文笔说"的漏洞,从1905年《文章原始》延续阮氏旧说;到1913年《文笔词笔诗笔考》悄然修正;再到1917年于北大反复申说碑铭与史传之不同,逐渐发展出了"传实碑虚"的文体观。刘师培之所以能够厘清史传、碑铭的源流与体性,是扬州学派文史观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结果,也是扬州学派文史观向前演进之必然一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田汉云[6](2017)在《探寻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一文中研究指出乾隆叁十年前后,王念孙常与同里名儒贾田祖、李敦等人在故乡高邮相聚论学,“扺掌而谈”,又与汪中、刘台拱、任大椿等人书札往还,“讲求古学”。除了贾田祖年长先逝,这批人后来都成为了朴学名家,并组成了扬州学派早期的基本阵容。在他们的影响下,扬州学风为之一变,师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8-11)

朱姝[7](2017)在《重现清代通儒风采,彰显扬州学派盛况——评高明峰着《江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研究清代学术史而言,江藩及其着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二百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有关论文、着述达百余篇部之多,可谓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国朝汉学师承记》,并以此来评析江藩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特色,而全面研究并不多见,高明峰所着《江藩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十余年来,高明峰专注于江藩研究,对江氏的生平、交游、着述等颇多思考,并将心得结集成《江藩研究》,力求在全面详实地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来源于《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沈政[8](2017)在《扬州学派传记编纂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州学派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流派,扬州学派在许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从扬州学派学人传记出发研究扬州学派学人传记编纂,同时希望为未来学术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分叁个阶段对扬州学派传记进行研究,分别是清代扬州学派传记编纂、1912年—1949年间扬州学派传记编纂和1949年以后扬州学派传记编纂,通过分析每个时期不同的扬州学派学人传记,进而总结出当时的扬州学派传记编纂特点,归纳此一时期异于前一时期的变化之处,并通过回顾传记编纂历史,展望未来的扬州学派传记编纂的可能出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冯晓斌[9](2017)在《清代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着作,自东汉列入儒家经典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历代关于《论语》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不乏在学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巨着,如叁国魏何晏等人所着《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清代是《论语》研究的高峰期,不仅成果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注疏特色,其中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被誉为“集大成之作”。从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扬州学派《论语》诠释成果非常丰富,有对《论语》文本全面研究之成果,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有札记之成果,如焦循《论语补疏》、刘台拱《论语骈枝》;有以义理阐释为主,如阮元《论语论仁论》、焦循《论语通释》,有以训诂考据为主,如李敦《群经识小·论语》、朱彬《经传考证·论语》,有以校勘为主,如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等。整体呈现出体例丰富、注重传承,唯实求是、汉宋兼采,.视野宽阔、时出新意,会通之志、好学深思等特点。扬州学派在《论语》诠释中所体现的治学理念与采用的治经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示范意义,对经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焦循在着述中表达出经学研究存在“历时视域”与“现时视域”,他认为不同时代的学者都将对“历时视域”的成果总结、反思并且对“圣贤之学”做出符合“现时视域”特点的新解释。两种视域最终统一于“圣人之道”,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发展,所有“现时视域”都不是对经典的绝对意义的诠释,他们所能完成的只是阐述经典的当代意义并作出“现时”的阐述与评价。儒家经典文本的开放性允许两种视域存在,而两种视域的融合也使儒家经典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扬州学派的《论语》诠释成果体现了清代学术变革、发展的特点。康乾盛世,有宝应王懋竑、朱泽沄等遵循朱子之学。乾嘉之中,受政治集权统治的影响,学术研究开始朝着繁琐的方向发展,扬州学派在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有一批学者以儒家思想体系为标准完成儒家经典的诠释研究,王念孙、刘台拱、阮元、焦循、刘宝楠等承袭惠、戴之风,将扬州学术带出小学的窠臼,倡导“经世致用”的经典诠释路径。这一时期也逐渐形成了扬州学派自觉的治学理念、自主的治学方法与执着的实践精神,且通过家族、姻亲、师承等各种关系熏陶、承继与发扬。乾嘉之后,有利于学术交流的相对安定局面荡然无存,此时,王引之、江藩、刘恭冕等不断创新,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尤其是刘恭冕、朱彬等《论语》诠释成果体现出由乾嘉汉学往清末今文经学兴起转变的特点。由此可见,扬州学派《论语》诠释成果在清代《论语》学研究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述《论语》文本的成书过程及特点;《论语》诠释的历史发展过程;地域视域下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学者、基本情况;从社会背景、学术背景等角度梳理影响扬州学派产生的各种因素;展现扬州学派《论语》研究成果的全貌,从四个角度探析其《论语》研究蔚然成风的缘由。第二章研究阮元之《论语》诠释。从《论语论仁论》、《论语一贯说》、《论语解》等文本分析其义理诠释特点;研究重点是比较《论语注疏校勘记》两个版本系统的异同,分析《校勘记》的诠释特点及不足;综合分析阮元《论语》诠释的学术影响。第叁章研究焦循《论语》之诠释。分析《论语通释》、《论语补疏》的诠释特点;研究重点在于关注《论语补疏》稿本与丛书本的文本差异与流变关系,焦循《论语》研究理念与方法对清以后经学研究的重要启发意义。第四章研究刘宝楠之《论语正义》。重点之一是归纳其文献征引情况,仔细辨析引文与原文的异同,呈现学术传承的脉络且展示不同学者的治学特点与风格。重点之二是分析其注疏内容、方法,揭示《论语正义》注疏特色。第五章汇集扬州学派其他学者《论语》诠释成果,从诠释文本在学术史上的影响以及与《论语正义》学术传承紧密程度等因素考量,选取刘台拱、王念孙、王引之、朱彬、李敦、刘履恂、刘宝树以及刘恭冕等八位学者《论语》诠释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诠释内容、方法、显着特点及不足之处逐一分析。总论部分概括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的地域特点,细致梳理《论语》学发展的脉络,厘清学术流变过程中的问题,彰显扬州学派治学精神,突出其对清代学术理念与学术方法的重要影响。通过对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特点的研究可以发现扬州学派不仅继承了乾嘉时期吴、皖两派的学术精华,而且于“明理”与“成德”的高度实现了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将儒学发展提升到新的境界,同时也拉开了近代学术发展的大幕。(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吴海[10](2016)在《夏之蓉与扬州学派早期文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初高邮学风和文风的发展过程中,夏之蓉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继承了前期高邮学人吴世焘、贾兆凤等人重视致用的观念,但又具有以六经为本的独特性;他在与博学鸿词科的同僚的交游往还中,提高了经史之学,尤其是考据学的修养,这使得他成为贾稻孙以古文兼古学、重视创新和会通之学风的先导。通过对夏之蓉文学思想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扬州学派早期文学思想全貌,加深对扬州学派"博通"特点的体认。(本文来源于《明清文学与文献》期刊2016年00期)

扬州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乾嘉汉学考据一派不同,扬州学派多兼擅诗文者,其中以字义源流及《文说》着称于世的学者黄承吉可称典型。在文学创作方面,黄承吉于诗歌用力最勤,创作最丰,留有《梦陔堂诗集》五十卷。但负性倜傥、持论严峻的学人秉性导致其交游不广、诗名不彰,直到晚清谭献方大力标举之。黄承吉诗句法灵动,善用通感,偶有现代性手法的流露,且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其诗论重视"情"与"声"的结合,反对性灵佻巧、凿险锤幽,秉持"雅正"的诗学观。其诗作数量与质量均超过扬州学派中的诸多先辈,堪称扬州学派中的诗学宗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扬州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1].程希.扬州学派学者朱士端年谱简编[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9

[2].马腾飞.扬州学派中的诗学宗匠:黄承吉《梦陔堂诗集》及其诗论[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程希.扬州学派学者朱士端卒年及字号考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4].程希.扬州学派名家朱彬交游补考[J].天中学刊.2018

[5].吴海.刘师培的碑传观与扬州学派[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

[6].田汉云.探寻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7].朱姝.重现清代通儒风采,彰显扬州学派盛况——评高明峰着《江藩研究》[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7

[8].沈政.扬州学派传记编纂史研究[D].扬州大学.2017

[9].冯晓斌.清代扬州学派《论语》诠释研究[D].扬州大学.2017

[10].吴海.夏之蓉与扬州学派早期文学思想[J].明清文学与文献.2016

论文知识图

扬州老城区的古城址(图片来源:笔者...一代儒宗:阮元-阮元像扬州街巷(来源:作者自摄)文化博览城建设《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特载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月10日在扬州...城市风采现代新兴城市——泰州

标签:;  ;  ;  ;  ;  ;  ;  

扬州学派论文_程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