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纯湮灭图衰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介子,因子,分支,参数,过程,论文,QCDF。
纯湮灭图衰变论文文献综述
常钦,胡晓会,万正阳[1](2016)在《B_s→PV衰变中湮灭图和硬旁观者散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HCb实验组对衰变B~0_s→K*π~-和B_-~0s→K~±K~(*■)分支比的测量结果 ,在QCD因子化(QCDF)框架下,采用最小x~2方法拟合Xi,fA,并将B_(u.d)→PV衰变拟合出的湮灭参数代入B_s→PV衰变的可观测量中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Bs和B_(u.d)介子系统湮灭参数Xi,fA(PV)具有普适性.对于Br(B~0_s→K*+π~-)和Br(B~0_s→K±K(*■))这两个可观测量,给出的理论值与LHCb给出的实验值在误差范围内保持一致,只有湮灭图贡献的B~0_s→πρ衰变对于研究湮灭参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常钦,李晓楠,万正阳[2](2015)在《QCD因子化框架下Β_s→PP衰变中湮灭图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CDF和LHCb实验组对Bs介子衰变中纯湮灭过程的测量揭示了大湮灭图贡献的存在.基于日益精确的B介子衰变测量实验结果,本文在QCD因子化框架下研究了湮灭图贡献的效应,对Bs系统中的湮灭图参数空间进行了拟合,并结合Bu,d介子衰变分析了湮灭图贡献对初态的味道依赖性.在本文得到的参数空间内,Bs→ππ,πK,KK衰变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然而,在目前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精度下,湮灭图参数对初态味道的依赖性很难被严格辨别,即ΧiA对Bs和Bu,d系统仍可以是普适的.(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崔晓伟[3](2013)在《QCD因子化框架下(B|-)_s~0介子两体非轻衰变中湮灭图贡献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物理是当前粒子物理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在精确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揭示CP破坏的起源、寻找新物理存在的迹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上两所高亮度B介子工厂Belle和BABAR在过去几年间,发现并证实了B介子系统中的CP破坏,这两家B介子工厂对B。和Bd介子衰变的精确实验测量使得对B介子物理的研究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进展。同B。和Bd介子一样,未来几年内,Bs介子的研究将会成为B物理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目前Bs介子衰变的实验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Tevatron Run Ⅱ上的B物理实验组(CDF和DO),随着LHC(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LHC-b上能够产生大量的Bs介子,这就为我们深入研究Bs介子提供充足的实验数据;理论上,由于Bs介子的衰变过程包含极其丰富的物理信息,不仅可以揭示短距离的强相互作用,高精度地探究CP破坏、稀有衰变以及一些味改变中性流过程(FCNC),还可以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存在的信号。因此,近些年来,对Bs介子物理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本文用QCD因子化方法(QCDF)研究了B0s→pp,pv,VV的一些衰变过程,计算中重新考虑了旁观者散射图和湮灭图对衰变振幅的贡献。针对于旁观者散射图和湮灭图贡献中存在的端点发散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来处理:第一种方案是参数化方案,即对端点发散做一个保守的估计;第二种方案我们采用Cornwall提出的红外有限的动力学胶子传播子来控制旁观者散射图和湮灭图中的端点发散。通过计算讨论我们发现:在方案一下,利用现有的b0s→PP(VV)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两(四)组ρA,ΦA参数解;在方案二下,当有效胶子质量mg≈0.5GeV时,大部分的理论预测值能够和实验一致。然而,不管是在方案一种还是在方案二中,Br(Bs0→ΦΦ)的理论预测值总是比Br(B0s→K*0K*0)大的多,很难达到LHCb和CDF实验组测得的结果Br(B0s→φφ)≈Br(B0s→K*0k*0)。也许将来实验上更加完善的测量和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会解决这一反常。(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王文飞[4](2013)在《B介子半轻衰变及纯湮灭衰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7年费米实验室发现b夸克以来,B物理一直都被作为检验标准模型理论、精确测量标准模型参数以及寻找新物理信号的重要场所。得益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的辛勤努力,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B物理在理论及实验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LHC时代,许多稀有过程也必将很快被测量到。这将使得B物理再次迎来其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本论文在基于KT因子化的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下对B,Bs,Bc介子的半轻衰变过程以及B,Bs介子的一些纯湮灭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本论文的综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标准模型基础理论以及用于B物理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介绍,并简要讨论本论文所采用的pQCD因子化方法的理论框架。在本论文的第叁、四章中,作者采用pQCD因子化方法计算了B/Bs/Bc介子的一些半轻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如B/Bs→(P, G)(ιι,ιν,νν)(此处P=(π,K,η(1)),ι则为轻子e,μ,г),Bc→(ηc,J/Ψ,Do)ιν以及Bc→D(s)(ιι,νν)半轻衰变过程。对于B/Bs→(π、K,η9,8)跃迁过程,我们基于SU(3)味道对称性,给出了包含次领头阶修正的形状因子。通过数据计算以及唯象分析我们发现:(1)基于pQCD因子化方法我们得到了B/Bs→(π,K,ηq,ηs)跃迁过程的包含了次领头阶修正的形状因子和Bc→(ηc,J/Ψ,D,Ds)领头阶的形状因子。这些形状因子与由LCSR或其他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对Fo,+TB→π,K(0),Fo,+TB→π,K(0)和Fo,+TB(s)→ηq(s)(0)的次领头阶修正约为15%~20%.(2)对于通过带电流过程实现的半轻衰变过程Bo→π+ι-νι与B-→(π0,η,η1)ι-νι以及通过味道改变中性流实现的半轻衰变过程百BO→KOι+ι-与B-→K-ι+ι-,由pQCD因子化方法所预言的包含次领头阶修正的衰变分支比与现有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3)对于Br(BO→π+ι-νι)半轻衰变过程,通过对pQCD因子化方法所预言的衰变分支比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抽出的CKM矩阵元Vub的大小为|Vub|=(3.801-0.60+0.66(theor.)±0.13)×10-3.这一结果与由其他方法抽取的|Vub|符合的很好。(4)pQCD因子化方法预言的Bc介子的部分半轻衰变分支比为(单位为10-3,ι为轻子e,μ)Br(Bc-→ηcl-vl)=1.41-1.09+1.22, Br(Bc-→ηυτ-vτ)=1.37-0.34+0.37, Br(Bc-→J/Ψl-vl)=10.03-1.18+1.33,Br(Bc-→J/Ψτ-vτ)=2.92-0.34+0.40,我们也给出了Bc→(D,Ds)(ll,lv,vv)半轻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这些分支比将在LHCb和未来的Super-B实验中得到验证。(5)在本论文中我们还定义了一些分支比的比值,如Rv,RC,RN1,N2,N3,Rηc以及RJ/Ψ等等。作者期待着这些比值能在LHCb和未来的Super-B实验中得以验证。由于端点奇异性的存在,对B/Bs/Bc介子的纯湮灭衰变过程,如Bo→K+K-和Bs|o→π+π-的衰变分支比以及CP破坏的计算,一直都难以给出可靠的理论计算结果。在2011年,CDF与LHCb实验组分别发布了他们首次测量到的纯湮灭衰变过程Bs|o→π+π-与BO→K+K-的衰变分支比,并且给出的结果都相当大。在本论文第五章中,受CDF与LHCb实验结果的启发,我们利用pQCD因子化方法,并使用由QCD求和规则所得到的介子波函数以及改进的Gegenbauer矩,重新计算了这两个衰变道的衰变分支比,我们发现:(1)对于Bs|o→π+π-与Bo→K+K-衰变分支比的实验结果可以由pQCD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对于Bs|o→π+π-衰变道,在pQCD方法下不同文献中的结果在一个标准偏差下是相一致的。(2)对于BO→K+Ⅳ-衰变道,我们仔细分析了以前的工作,并找出了早期文献中由pQCD所预言的结果仅为实验结果的30%的具体原因。我们给出的新结果与CDF以及LHCb实验组公布的实验测量结果符合的很好。(3)纯湮灭衰变过程Bs|o→π+π-的CP破坏仅约为-2.3%,这样一个较小的结果在LHCb上也未必能测量的到。但对于纯湮灭衰变过程BO→K+K-,pQCD预言的CP破坏约为19%,我们相信这一结果很可能在LHCb和将来super-B实验中得到验证。在第六章中,我们对全文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对B物理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的讨论。本论文中自pQCD因子化方法所预言的B介子的许多半轻衰变过程还都没有相关实验数据,我们希望这些理论预言能在LHCb或将来的Super-B实验中得到验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15)
李营[5](2004)在《微扰QCD方法计算B介子纯湮灭图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Υ(4S)((?)b)发现以后,B物理作为检验标准模型,验证QCD,寻找CP破坏机制,探寻新物理的最佳场所,越来越引起广大物理学家的重视。但是面对着大量精确的实验,理论落在了后面,主要是因为B物理里面的自由度多,能标多,计算起来比较困难,理论物理学家目前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局面。在这些问题中,算符的强子矩阵元计算是一个难点,目前有很多的方案来计算强子矩阵元,例如朴素因子化方案,推广的因子化方案,BBNS方案,pQCD方法,等等。 在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中,有一类特殊的衰变道,末态的四个夸克和初态的两个夸克完全不一样,我们把这一类衰变在因子化图象中称为纯湮灭图衰变。本文是利用基于k_T因子化的微扰QCD(pQCD)方法计算这些稀有的衰变道。我们从基本的有效理论开始,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算符乘积展开及四夸克算符,比较了几种因子化的方案;然后以B→D_s~-K~+为例子,简单地介绍了pQCD方法的基本思想和计算方法,发现里面不存在端点发散等问题,然后通过应用Sudakov形状因子压低和介子的光锥波函数,从而得到宽度和分支比。最后应用该方法计算了另外八个衰变道,然后讨论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给出计算的最后的结果。通过计算,发现这些稀有衰变道的分支比一般比较小。一般来说,这些小分支比的稀有衰变道,对新物理比较敏感,可以检验标准模型,并有可能发现新物理存在的证据和信号。 B介子的非轻衰变是粒子物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任何理论上的突破都会引起广大的关注。微扰QCD的方法在因子化的基础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我们期待将来的实验给出重要的检验。(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4-23)
纯湮灭图衰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CDF和LHCb实验组对Bs介子衰变中纯湮灭过程的测量揭示了大湮灭图贡献的存在.基于日益精确的B介子衰变测量实验结果,本文在QCD因子化框架下研究了湮灭图贡献的效应,对Bs系统中的湮灭图参数空间进行了拟合,并结合Bu,d介子衰变分析了湮灭图贡献对初态的味道依赖性.在本文得到的参数空间内,Bs→ππ,πK,KK衰变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然而,在目前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精度下,湮灭图参数对初态味道的依赖性很难被严格辨别,即ΧiA对Bs和Bu,d系统仍可以是普适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纯湮灭图衰变论文参考文献
[1].常钦,胡晓会,万正阳.B_s→PV衰变中湮灭图和硬旁观者散射效应[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常钦,李晓楠,万正阳.QCD因子化框架下Β_s→PP衰变中湮灭图效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崔晓伟.QCD因子化框架下(B|-)_s~0介子两体非轻衰变中湮灭图贡献的唯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4].王文飞.B介子半轻衰变及纯湮灭衰变过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5].李营.微扰QCD方法计算B介子纯湮灭图衰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