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论文_耿旗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地理,地层,海相,扬子,川西,白垩纪。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论文文献综述

耿旗[1](2011)在《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石油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露头沉积相研究,在四川盆地白垩系-第叁系中识别出4个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2个最大洪泛面。以此为基础,将四川盆地白垩系-第叁系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以构造层序为单元,对四川盆地白垩系-第叁系的沉积格局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早白垩世开始,四川盆地因受到周缘构造山系的多次逆冲推覆和构造侵位影响,特别是川东南断褶带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作用,使盆地向北西方向后退和由北向南收缩,沉积盆地逐渐萎缩衰亡,最终结束了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历史。在这一过程的早期(早白垩世),在盆地西南角还有水道与西昌盆地相通,盆地处于开放状态;晚期(晚白垩世-第叁纪),水道逐渐关闭,出现内陆干旱封闭盆地的盐湖沉积,具有一定的山间盆地沉积特征。(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隆轲,陈洪德,林良彪,徐胜林,程立雪[2](2011)在《四川盆地白垩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白垩系可划分为2个构造层序,构造层序内部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分为湖盆扩张期的沉积层序和湖盆收缩期的沉积层序。以沉积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了四川盆地白垩纪的4张岩相古地理图,反映了四川盆地白垩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在早白垩世(TS1)期间沉积相主要沿着龙门山系呈东北向展布,发育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流、湖泊等沉积相;到了晚白垩世(TS2)由于燕山运动第Ⅲ幕的影响,使盆地的沉积格局发生大角度偏转,变为北西—南东向,除了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盐湖以外,还发育砾漠和沙漠等沉积相。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了两种沉积模式,分别为冲积扇—河流—湖泊和冲积扇—扇叁角洲—盐湖—河流。四川盆地白垩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到构造运动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陈学华[3](2011)在《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前陆盆地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野外剖面、钻井岩芯及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构造层序TS1~TS2对应于早—中侏罗世,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处于相对平静期,但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较为活跃,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由龙门山前缘的川西地区转移到米仓山-大巴山前缘的川北、川东北地区,以发育叁角洲-滨浅湖为主。构造层序TS3属晚侏罗世,在遂宁组沉积期,盆-山关系继承了TS1~TS2期的特征;到莲花口组(蓬莱镇组)沉积期,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又重新活跃,川西前陆盆地出现了双沉降与沉积中心的结构特征,盆地边缘多发育有扇叁角洲。构造演化是控制沉积相类型及岩相古地理格局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科技》期刊2011年04期)

陈洪德,侯明才,林良彪,钟怡江,张成弓[4](2010)在《不同尺度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思路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地理图的编制是恢复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面貌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同规模的构造运动、不同周期或级次的全球海平面升降或基准面旋回、沉积作用和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下耦合成的沉积层序常常表现出不同时间跨度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旋回特点。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沉积层序为不同驱动机制下不同规模的沉积响应。为了与油气紧密结合,通常选择Ⅱ级、Ⅲ级层序体系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域为编图单元,分别在大的块体、单盆地或盆地内大的区域和重点区块编制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的小、中、大比例尺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不同尺度地刻画出古地理面貌,从不同规模和尺度上反映物质的聚集和分布规律,为优选勘探区、预测有利区带和确定储集体提供有利的理论和实际依据,从而为油气勘探各个阶段服务。(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范昱,陈洪德,侯中健,林良彪,罗洋[5](2010)在《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就是将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和编图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盆地构造发展演化紧密结合,利用层序界面和其他关键界面为相对等时界面,按相关界面划分体系域,并以体系域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以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为例,进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研究并编制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而揭示该区古近纪构造运动对沉积特征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更进一步阐明该区盆地沉积充填的时空演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杨国臣[6](2010)在《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层序充填及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岩相古地理学、地球化学等的理论以及构造-层序分析方法,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下,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上侏罗统至新近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模式、层序地层划分与等时地层格架对比、古水流特征和物源区属性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晚侏罗世至新近纪的盆地古地理和层序充填演化特征、盆-山耦合关系和盆地性质及演化。归纳起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进一步梳理了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划分方案,重新厘定了地层区划和地层对比关系。2.通过对野外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的沉积学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四川盆地上侏罗统至新近系中识别出9种沉积体系类型,总结了7种沉积模式;根据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将四川盆地上侏罗统至新近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5个(二级)构造层序、9个超层序和15个(叁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盆地不同剖面在构造层序或超层序框架控制下的以层序为对比单元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3.通过泥质岩元素地球化学、碳酸盐岩砾石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晚侏罗世末期至白垩纪沉积物源区的性质、构造背景和盆地沉积环境特征。泥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从J3末期到K2,四川盆地以咸化程度较低的淡水环境和暖湿气候条件为主;泥质岩主要形成于一种总体偏氧化、局部偏还原性质的沉积环境;泥质岩母岩岩性以沉积岩和花岗质岩石为主;物源区主要属于大陆岛弧构造背景,也有来自被动大陆边缘的物源。4.根据大量的实测古流向、砾岩砾石统计和砂岩碎屑成分统计数据,详细地分析了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古流向变化、盆地古地理迁移和物源区属性演化特征。提出四川盆地川中一带早白垩世曾发生古流向逆变过程,其特点为,发生时间上北早南晚、对盆地沉积的影响强度上北强南弱。5.在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综合划分的基础上,综合相关文献成果,以构造层序和超层序为编图单元,重建了不同构造旋回的盆地古地理,揭示了晚侏罗世至新近纪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和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与演化。6.在系统的盆地沉积相、层序地层和区域构造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盆地充填动力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为指导,建立了盆地不同剖面的层序充填序列样式,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以超层序和构造层序为分析单元,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方法,深入讨论了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的沉积充填、盆-山耦合和盆地性质及演化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5-01)

张海霞,胡宗全[7](2009)在《再现前中生代层系的奥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担的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项目中国前中生代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经过3年攻关,日前通过专家鉴定,并荣获2008年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编图基础工作扎实、编图思路和技术方法先进,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09-04-07)

曾洪扬,陈洪德,林良彪,胡晓强[8](2009)在《川西前陆盆地晚叁迭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叁迭世是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物探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川西前陆盆地晚叁迭世的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该期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构造层序TS1始于印支运动第Ⅰ幕,川西地区处于浅海及海陆过渡环境,对应的地层是马鞍堂组和小塘子组。构造层序TS2包含须家河组二段—叁段,此期龙门山地区开始形成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的造山带雏形,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期,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构造层序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期,发育的地层为须家河组四段—五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研究区为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叁迭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9年01期)

周小进[9](2009)在《中国南方二迭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二迭系蕴含着丰富的海相油气资源,已成为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但与其较大的盆地沉积面积相比,现今油气发现尚微不足道。因此,如何在南方其它地区选择有利石油地质条件区块,扩大油气发现,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系统解剖我国南方二迭系沉积演化特征为主要目的,应用层序地层学、古地理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按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的研究思路,从区域构造背景和点上的层序地层学分析出发,依托大量的露头剖面点资料,对整个南方地区的二迭纪进行了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揭示了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盆地沉积充填演化和生、储物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选区评价提供了地质依据。同时,本文提出的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和表达技术,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如下:①应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6条基干剖面、22条辅助剖面及部分钻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学分析与对比,将我国南方二迭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和12个叁级层序。研究表明,叁级层序类型主要为Ⅱ型,Ⅰ型层序仅分布在二迭系的顶、底和中上二迭统之间。②二迭纪我国南方总体处于拉张背景,发育了由陆缘向陆内延伸发展的裂陷盆地;受东吴运动影响,扬子和华夏克拉通遭形成了两个二级海平面升降沉积旋回;陆缘裂陷盆地是低位期沉积的主要场所,而克拉通区主要为海侵和高位期沉积,低位期主要表现为陆上风化残积、河流沉积或仅发育厚度很薄的沼泽相含煤碎屑岩。③以超层序的体系域为单元,依据200多个资料点,再造了二迭纪六个关键时期构造—岩相古地理的时空展布与原型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认为,中二迭世属缓慢扩大型沉积,发育具缓坡性质的单一碳酸盐台地体系,晚期仅在东南沿海发育高位叁角洲体系;晚二迭世属逐渐退缩型沉积,在湘桂裂陷盆地两侧形成对称分布的陆地—碳酸盐台地或混积台地的沉积体系组合。④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的空间展布特征表明,二级层序的海侵期和最大海泛期是二迭纪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分别在克拉通的缓坡台地上、裂陷槽盆和古陆周缘形成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煤系叁类烃源岩。⑤储集相发育条件表明,中上扬子克拉通是发育层序界面古岩溶、台缘礁滩、白云岩以及河流、叁角洲、滨岸相碎屑岩等多种类型的储层区,右江和湘桂裂陷盆地是发育斜坡相碳酸盐岩重力流、盆底浊积扇和孤台碳酸盐岩的储层区,这些储层与烃源岩在空间上可构成上下或侧向接触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2-01)

倪新锋[10](2007)在《迭合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成藏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多旋回发育的含油气迭合盆地。对于此类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构造演化过程中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以及后期保存条件等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等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本文选择具有多旋回、多层系、多样性、多期成藏等特征的中上扬子迭合盆地为研究区,始终贯穿构造控盆、盆控相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的思路,以大量的野外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以构造演化—沉积演化—层序演化—盆地演化为主线,注重整体性、时代性、有序性、差异性、综合性研究,将中上扬子区沉积体系划分出叁大沉积体系组,及若干个沉积体系、相、亚相及微相,详细讨论了各类沉积体系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认为沉积体系的发展演化是一系列地质因素的综合效应;在对川东北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台地与台盆相间沉积格局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拉张环境下的同沉积断裂所致的“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在上扬子地台具有很好的同步性和可对比性,并对油气成藏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进而系统分析了10种层序界面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类型,并将中上扬子区划分出13个二级层序,82个叁级层序。详细讨论了各超层序在不同相区内的特征,并进行了区域对比,总体上各二级层序在区域上均可对比,但在不同的相区层序发育特征各异,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升降、沉积作用和气候四大因素;以超层序(二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编制具有精确性、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勘探实用性等优点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27张,进一步认识盆地演化过程中生储盖组合的时空展布规律;从层序地层研究出发,将中上扬子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生储盖组合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沉积地质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存在差异,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在系统的沉积、层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板块构造格局、区域构造活动等特征,从盆地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的角度将盆地迭合关系分为覆盖型(连续覆盖型、非连续覆盖型)以及非覆盖型(下组合保持型、上组合保持型),讨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下含油气迭合盆地的多重迭加、改造类型及关系,最终总结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分异,盆地迭加、改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7-04-13)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盆地白垩系可划分为2个构造层序,构造层序内部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分为湖盆扩张期的沉积层序和湖盆收缩期的沉积层序。以沉积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了四川盆地白垩纪的4张岩相古地理图,反映了四川盆地白垩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在早白垩世(TS1)期间沉积相主要沿着龙门山系呈东北向展布,发育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流、湖泊等沉积相;到了晚白垩世(TS2)由于燕山运动第Ⅲ幕的影响,使盆地的沉积格局发生大角度偏转,变为北西—南东向,除了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盐湖以外,还发育砾漠和沙漠等沉积相。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了两种沉积模式,分别为冲积扇—河流—湖泊和冲积扇—扇叁角洲—盐湖—河流。四川盆地白垩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到构造运动的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论文参考文献

[1].耿旗.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隆轲,陈洪德,林良彪,徐胜林,程立雪.四川盆地白垩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演化[J].地层学杂志.2011

[3].陈学华.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中国西部科技.2011

[4].陈洪德,侯明才,林良彪,钟怡江,张成弓.不同尺度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思路与实践[J].沉积学报.2010

[5].范昱,陈洪德,侯中健,林良彪,罗洋.云南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J].地层学杂志.2010

[6].杨国臣.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层序充填及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7].张海霞,胡宗全.再现前中生代层系的奥秘[N].中国石化报.2009

[8].曾洪扬,陈洪德,林良彪,胡晓强.川西前陆盆地晚叁迭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9

[9].周小进.中国南方二迭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D].中南大学.2009

[10].倪新锋.迭合盆地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TS1-BE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中国南方第Ⅶ超层序低位期(晚奥陶世晚...中国南方第Ⅶ超层序海侵期(早志留世早...中国南方第Ⅶ超层序高位早期(早志留世晚...TS1-BW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TS1-BE期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

标签:;  ;  ;  ;  ;  ;  ;  

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论文_耿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