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半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素酶,聚糖,酵母,黍子,谷壳,糖苷,菌株。
半纤维素酶论文文献综述
熊海容,汪斌,杨青,张莉[1](2019)在《不同启动子调控的两种半纤维素酶分泌表达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耐热木聚糖酶DSB和耐热甘露聚糖酶ManB在毕赤酵母GS115中分泌表达的酶活力,选择了3个调控蛋白表达能力较强的启动子P_(FLD1),P_(GAP)和P_(TEF1),以P_(AOX1)为参照,分别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分泌表达.摇瓶发酵结果表明:P_(FLD1),P_(TEF1),P_(GAP)和P_(AOX1)能有效介导DSB和ManB的分泌,但其胞外酶活相差较大.对于DSB,使用P_(AOX1)时酶活力明显高于P_(FLD1),P_(TEF1)和P_(GAP),最高酶活达846 U/mL;对于ManB,使用P_(FLD1)时酶活力高于P_(AOX1),最高酶活达222 U/mL.故在GS115中分泌表达DSB时选用P_(AOX1),而分泌表达ManB时选用P_(FLD1).(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本刊采编部,刘源[2](2019)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半纤维素酶高效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完成人:江正强,杨绍青,闫巧娟,刘燕静,李斌,李延啸,郭庆文,张伟,王兴吉,夏蕊蕊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瓜尔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名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江正强主持的"半纤维素酶高效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半纤维素资源的高效生物转化及利用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目前国际上研(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业》期刊2019年04期)
杨毅[3](2018)在《产黄青霉半纤维素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水解效率低和成本高仍是限制木质纤维素有效利用的主要瓶颈,高效辅助酶的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半纤维素是限制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可及性及水解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发掘组成齐全且活性高的半纤维素酶,作为商业纤维素酶的辅助酶,对于提高木质纤维素的整体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中分离筛选到的高效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株-产黄青霉P33(Penicillium chrysogenum P33)为材料,首先研究了诱导P33产酶的最佳碳源,并对其胞外酶系促进商业纤维素酶制剂的效果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麸和微晶纤维素复合碳源是诱导P33分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最佳碳源。P33胞外酶系对商业纤维素酶的水解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不增加总酶用量的情况下,50%的P33酶系替换商业纤维素酶制剂水解脱木质素玉米秸秆,还原糖的释放量增加78.6%,葡聚糖和木聚糖的转化率分别增加了 37%和106%。该酶系可以促进纤维素酶对多种生物质的水解。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P33胞外酶系进行了鉴定,发现P33能够分泌完整且高丰度的半纤维素降解酶类.包括木聚糖酶、β-木糖苷酶、木葡聚糖酶、酯酶和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等,占总蛋白数量的10.1%,此外.P33还能够分泌丰富的淀粉酶、果胶酶、氧化还原酶以及一些非水解蛋白。P33酶系中丰富的辅助酶类是其能够显着促进商业纤维素酶制剂水解的原因。基于胞外蛋白质组的结果.从P33中首次克隆表达了一个新型的双功能糖苷水解酶rPcAxe,该重组酶同时具有乙酰木聚糖酯酶和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的活性。rPcAxe乙酰木聚糖酯酶的最适pH和温度分别是7.0和40℃,具有较高的pH稳定性,在pH6.0-9.0孵育1 h仍能保持100%的酶活力,具有较高的金属离子抗性。rPcAxe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性的最适pH和温度分别是7.0和50℃。rPcAxe与来源于裂褶菌的木聚糖酶rScXYL表现出显着的协同作用,最大协同系数为1.35。以20%的rPcAxe替换等量的商业纤维素酶水解脱木质素玉米秸秆,纤维二糖的释放量减少45%,同时葡萄糖的释放量增加了 51%,表明rPcAxe可以促进纤维酶对纤维寡糖的水解。克隆并表达了 P33在麦麸和微晶纤维素诱导培养时分泌的全部叁个木聚糖酶Xyl1、Xyl2和Xyl3,其中Xyl1和Xyl3属于GH10家族,且Xyl3的C端还携带有一个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CBM)CBM1,Xyl2 属于 GH11家族。不同木聚糖酶之间的协同水解实验表明,Xyl2和Xyl3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显着促进商业纤维素酶的水解。通过TLC分析木聚糖酶水解模式底物的产物发现,叁个木聚糖酶之间的协同作用主要是水解模式上的协作,而且首次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 GH11木聚糖酶的水解产物能被GH10木聚糖酶进一步水解,反之则不行。Xyl3携带的CBM1在天然底物的水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多个CBM对木聚糖酶的影响,从菌群EMSD5中克隆表达了一个同时携带CBM13和CBM2的GH11木聚糖酶46506,同时构建了叁个不同截短CBM的木聚糖酶突变体。通过研究对模式底物和天然底物的水解,发现CBM13和CBM2均不影响木聚糖酶的水解特性,CBM2主要参与可溶性底物的水解,而CBM13主要是在天然木质纤维素底物的水解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额日赫木,邓慧清,杨亚萍,张琪,宋小青[4](2018)在《超声波预处理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对黍子谷壳酶解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酶解条件是:pH值分别为5.0和5.5,水浴时间均为15min,水浴温度均为40℃。超声波预处理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超声功率分别为480W和120W,超声时间均为4min。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显着高于与未处理的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0~5 h的贮存时间内,超声波处理后的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显着高于未处理的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结果表明,超声波预处理能够显着提高半纤维素和纤维素酶对黍子谷壳的酶解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8年21期)
杜济良,杨玥,田沈[5](2017)在《二倍体酿酒酵母表面展示半纤维素酶进行木质纤维素乙醇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构建一株可利用木糖产乙醇的二倍体酿酒酵母Y5,并通过a凝集素表面展示系统实现β-D-1,4内切木聚糖酶(XYNII)、β-D-1,4外切木糖苷酶(Xyl A)表面固定化。通过对菌株免疫荧光验证及酶催化活性的测定,证明融合蛋白以活性形式固定在细胞表面。以木聚糖为底物进行乙醇发酵实验,96 h时最大乙醇产量达0.62 g/L,乙醇产率为0.19 g/g,相当于理论值的37.3%。结果证明表面展示半纤维素酶的酿酒酵母可自主降解木聚糖生成木糖,并且利用木糖生产乙醇。(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聂斌英,关爱国,姚伟[6](2017)在《半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平板透明圈筛选和摇瓶培养基发酵结合的方法,得到降解半纤维素的土壤微生物,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等的测定对所筛选菌种进行鉴定,发现该菌种为纤维化纤维单胞菌。该菌株的获得为采用生物法降解半纤维素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果菜》期刊2017年12期)
吴红丽[7](2017)在《黑曲霉半纤维素酶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将其酶解并转化为可发酵单糖(木糖和阿拉伯糖)或者高附加值产品(低聚木糖和阿魏酸)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半纤维素复杂的化学结构,其降解需要多种主链水解酶(木聚糖酶和木糖苷酶)和侧链水解酶(阿拉伯糖苷酶、α-葡萄糖醛酸酶、乙酰木聚糖酯酶和阿魏酸酯酶)的协同作用。目前,半纤维素酶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其协同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从而限制了半纤维素的高效利用。本论文从黑曲霉中克隆了 GH11家族内切β-1,4-木聚糖酶,CE1家族乙酰木聚糖酯酶和阿魏酸酯酶A等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以构建完整的半纤维素水解酶体系。利用重组半纤维酶对竹材加工剩余物和小麦麸皮进行协同酶解,研究半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机理,实现半纤维素的高效酶水解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乙酰木聚糖酯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利用PCR技术,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BE-2中克隆得到了编码乙酰木聚糖酯酶(AnAxe)的cDNA基因片段,该片段长912 bp,编码304个氨基酸。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PIC9K-4AnAxe)并转入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基因组中。重组酶AnAxe在诱导表达7 d后,酶活达87IU/mL。对重组乙酰木聚糖酯酶的酶学特性以及和其它半纤维素酶协同酶解竹生物质进行研究。酶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AnAxe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佳pH为7.0,热稳定性较好,在50℃以下能够保持较高的酶活。(2)乙酰木聚糖酯酶协同降解木聚糖。以球磨后的竹屑为底物,当300 IU GH10家族木聚糖酶(AnXyn1OC)单独作用于球磨后的竹屑时,还原糖的释放率为11.2%,而当在反应体系中添加5IU的AnAxe时,还原糖得率提高至19.6%,说明侧链基团的脱除促进了木聚糖酶对木聚糖的水解。同时在添加AnAxe和AnXyn1OC的基础上添加其它半纤维素酶:AnXln3D、AnAxh62A、AnGus67,研究其协同程度,结果显示添加叁种半纤维素酶后,还原糖的得率进一步提高,其协同程度分别为1.30、1.18、1.15。(3)阿魏酸酯酶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从黑曲霉BE-2中克隆得到了编码阿魏酸酯酶A的cDNA基因序列,该序列全长为903 bp,编码301个氨基酸序列。通过Swiss-Model对AnFaeA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发现其为典型的α/β折叠水解酶结构,且经比对分析发现其具有Ser154-Asp215-His268活性位点催化叁联体结构。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PIC9K-AnFaeA)并通过电转化方式导入毕赤酵母GS115基因组中。重组阿魏酸酯酶经1%甲醇诱导培养7d后,以阿魏酸甲酯为底物测得重组酶酶活为21 IU/mL。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nFaeA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45℃和5.0,在5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4)GH11家族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从黑曲霉BE-2中克隆得到了GHI1家族木聚糖酶基因AnXyn11A,该基因全长696 bp,编码232个氨基酸。3-D结构预测表明AnXyn11A与大多数GH11家族的木聚糖酶结构类似,呈现右手半握拳状,由2个β折叠片和1个α折叠构成。以质粒pPIC9为载体,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pPIC9-AnXyn11A,转化毕赤酵母GS115,筛选阳性转化子。重组AnXyn11A诱导表达7 d后,AnXyn11A的酶活力可达到240 IU/mL。对重组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AnXyn11A在pH 5.0和60℃的反应条件下表现出最佳酶活,在50℃以下保持稳定。(5)半纤维素酶协同酶解麦麸。研究了 AnFaeA和AnXyn11A协同降解小麦麸皮获得高附加值产品。当单独添加AnFaeA时,小麦麸皮中阿魏酸的最大释放率仅为16.8%,当添加了 AnXyn11A时,阿魏酸的释放率最大达到70%。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在释放阿魏酸中存在着明显的协同作用。同时添加AnFaeA(100 IU)和AnXyn11A(300 IU)时的低聚木糖释放量是单独添加AnXyn11A(300IU)的两倍,表明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在生产低聚木糖中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本论文实现了 CE1家族乙酰木聚糖酯酶、CE1家族阿魏酸酯酶A、GH11家族木聚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乙酰木聚糖酯酶和其它半纤维素酶在水解竹屑表现出显着的协同效应;利用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A协同水解麦麸,大幅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阿魏酸和低聚木糖的得率。(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高微微[8](2017)在《叁种褐腐菌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腐菌中的褐腐菌可以分泌大量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木质素少量被修饰或降解情况下迅速地解聚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在自然界生物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采集的红缘拟层孔菌、桦剥管菌和黄伞叁种褐腐菌为实验材料,采用白桦木屑诱导处理,无木屑诱导为对照,分别检测3种褐腐菌的生长速度、生物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并通过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TRAP)标记技术检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基因表达的遗传多样性。分别在23℃和28℃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叁种褐腐菌,每24h测量一次菌落直径。结果表明:在23℃时红缘拟层孔菌和桦剥管菌的平均生长速度均为0.91cm/d,而28℃时均为1.04cm/d;黄伞在23℃、28℃条件下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30cm/d、0.33cm/d。叁种褐腐菌均适宜在温度为28℃时培养,但对黄伞的影响不是很大。在28℃条件下,分别在静置和振荡条件下培养叁种褐腐菌,每48h测量一次菌丝干重,测定褐腐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静置培养时,桦剥管菌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7.45g·L~(-1)、红缘拟层孔菌和黄伞均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7 g·L~(-1)、6.71g.L~(-1);振荡培养时桦剥管菌在第8天达到最大值4.17g·L~(-1),红缘拟层孔菌和黄伞分别在第12天和14天达到最大值均为2.83g·L~(-1)。3种菌在静置培养时生物量比在振荡培养时更大,更快的达到最大值。DNS法测定叁种褐腐菌在12天内的酶活变化。结果显示:3种纤维素酶中活性相对最强的是内切b-葡聚糖酶,最弱的是外切b-葡聚糖酶;半纤维素酶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最弱,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基本相同。方差分析显示了3种菌在处理方法和培养天数不同时6种酶活的表达均有极显着差异。红缘拟层孔菌和黄伞的α-葡萄糖苷酶,在培养天数不同时分别表现为较显着和不显着差异。此外,无木屑诱导的对照组与木屑诱导的实验组相比,红缘拟层孔菌与黄伞中多是实验组酶活高于对照组,木屑起促进作用,而桦剥管菌酶活多是对照组高于实验组,木屑起抑制作用。运用T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这叁种褐腐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基因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用优化后的TRAP-PCR反应体系,从96对引物中筛选出27对扩增条带的多态性较好且明亮易于识别的引物。对叁种褐腐菌的相关酶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电泳检测,结果为共扩增出676条带,多态性条带496条,多态性比率为73.37%;其中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基因扩增的条带数为431,多态性条带数为311,多态性百分比为72.16%;半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基因扩增的条带数为245,多态性条带数为185,多态性百分比为75.51%。该结果表明酶基因在叁种褐腐菌中的表达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和较强的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杨毅,叶树帆,任小丽,崔秋兵[9](2016)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提取泡姜姜辣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联合提取泡姜姜辣素的工艺进行研究。以泡姜粉为原料,50%乙醇作溶剂。选择香草醛作为标准对照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80 nm处测定提取液中姜辣素的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设计实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固液比2∶200(g∶m L),混合酶加量3 mg,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 h,泡姜姜辣素的提取率为1.69%。(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6年18期)
高月淑,许敬亮,袁振宏,张宁,蒋剑春[10](2016)在《半纤维素酶添加对碱处理甘蔗渣结构及酶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半纤维素作为木质纤维素的重要组分之一,通过氢键与纤维素的微纤丝结合,严重阻碍了纤维素表面与纤维素酶的接触,降低了酶解的效率。该试验以碱处理甘蔗渣作为底物,通过添加不同量的半纤维素酶去除不同比例的半纤维素。通过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添加半纤维素酶前后残渣的结构和酶解特性变化,发现随着半纤维素酶添加量的增大,残渣中木质素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结晶指数逐渐增大,电镜表面沟壑逐渐加深,纤维束之间结构变得疏松。以半纤维素酶处理过的甘蔗渣作为底物,按照5FPU/g底物加入纤维素酶水解72h,与不添加半纤维素酶对照组相比,添加1600U/g半纤维素酶处理的试验组木聚糖的转化率提高了74.24%,葡聚糖转化率提高了35.30%。通过半纤维素酶添加可以有效促进纤维素酶解过程的进行,节约反应时间提高酶解转化率。(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6年S1期)
半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要完成人:江正强,杨绍青,闫巧娟,刘燕静,李斌,李延啸,郭庆文,张伟,王兴吉,夏蕊蕊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瓜尔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名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江正强主持的"半纤维素酶高效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半纤维素资源的高效生物转化及利用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目前国际上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纤维素酶论文参考文献
[1].熊海容,汪斌,杨青,张莉.不同启动子调控的两种半纤维素酶分泌表达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本刊采编部,刘源.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半纤维素酶高效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J].中国畜牧业.2019
[3].杨毅.产黄青霉半纤维素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的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4].额日赫木,邓慧清,杨亚萍,张琪,宋小青.超声波预处理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对黍子谷壳酶解效果的影响[J].现代食品.2018
[5].杜济良,杨玥,田沈.二倍体酿酒酵母表面展示半纤维素酶进行木质纤维素乙醇发酵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7
[6].聂斌英,关爱国,姚伟.半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J].中国果菜.2017
[7].吴红丽.黑曲霉半纤维素酶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7
[8].高微微.叁种褐腐菌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多样性[D].东北林业大学.2017
[9].杨毅,叶树帆,任小丽,崔秋兵.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提取泡姜姜辣素[J].广州化工.2016
[10].高月淑,许敬亮,袁振宏,张宁,蒋剑春.半纤维素酶添加对碱处理甘蔗渣结构及酶解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