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中的QFII问题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中的QFII问题研究

陈洁茹[1]2006年在《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中的QFII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QFII制度是在货币还不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作为资本管制条件下的证券市场有限度开放,QFII制度为中国证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QFII制度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向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逐渐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延续和拓展,适时地引入QFII制度,是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 本文通过介绍QFII制度的内涵和对我国实施QFII制度的合宜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从而得出QFII制度是适应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和对外开放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并阐述了QFII制度的四大理论基础:金融全球化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理论以及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章借鉴了台湾地区和韩国实施QFII制度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进而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实施QFII制度尚存在的障碍,最后针对这些障碍文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QFII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迈向国际化走出的重要一步,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QFII的实施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和影响。

陈菲妮[2]2007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及QFII渐进策略模式》文中提出如何顺应世界潮流和在履行WTO基本承诺的前提下,有条件地逐步开放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国际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一条向外资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对我国应如何逐步推行与完善QFII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论述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基础,指出QFII制度作为资本开放的渐进对策,顺应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要性。第二章综述各国证券市场开放模式,在借鉴新兴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策略。第叁章分析QFII产生的经济背景及在推行实施中的演变。第四章,首先分析QFII制度在台湾地区实施进程及影响,提出对我国实施QFII制度的启示。其次介绍QFII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概况,重点分析对我国资本市场、外汇管制、国际收支,及境内投资者的影响,客观地评价QFII的负面效应。第五章从制度及实务两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我国QFII制度的建议,特别指出QFII作为过渡性制度安排,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既要逐步放开限制,也要不断改进相关制度环境和监管环境。本文所作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比较分析2006年新出台的《办法》与2002年实行的《暂行办法》的区别及新规对QFII的影响。第二,能考虑到我国大陆资本市场特点,在较为深入研究台湾地区实施QFII制度的经验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及市场实务两方面提出我国大陆实施QFII制度的建议。第叁,较为深入的分析QFII制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效应,能一分为二地看待QFII制度带来的影响。

王之剑[3]2008年在《引入QFII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收益率波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QFII制度作为实现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过渡性安排,在新兴市场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QFII的引入对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东道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本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探讨我国QFII制度的主要特点。我国的QFII制度自2002年开始迄今实施已有五年。从我国QFII制度的安排来看,我国对QFII额度的审批要求十分严格,力图从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和成熟投资理念的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中选取QFII;同时,采取对QFII资金汇出的严格管理,通过锁定期和单次汇出限制防范外国投资者资金的快速流出造成市场波动。但是我国对QFII投资行为的限制则较为宽松,不但股票投资上限略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对QFII持仓信息披露情况也未作要求。我国QFII制度进出严格,投资宽松的安排特征,在有效防范汇率波动的同时,对股市波动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另外,本论文将重点分析QFII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收益率波动的影响。QFII可以通过信息产生、传播、处理的诸多环节对我国股市波动产生影响。QFII的知名度和我国市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羊群效应的产生,提高了市场换手率和股价收益率波动性。而QFII的投资行为,也通过行业效应造成各行业之间波动此起彼伏的行业轮动现象,直接加剧了股价收益率波动。同时,由于QFII的投资行为受到外部市场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外部变量的变化对我国股市波动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形成了外部市场联动效应。此外,QFII对投资者理念的改善效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而还不显着;而QFII自身出于盈利的目的,也存在投机炒作的现象。监管体系的不足也提升了QFII规避管制实施违规行为加大市场波动的可能性。对我国股市引入QFII前后股价收益率波动的实证检验也证实,引入QFII之后我国股价收益率波动总体上有所提升,而且市场对外部冲击的消化能力有所弱化,以上变化意味着一次外部冲击带来的股价反复震荡波动的现象变得更为严重了。作为结论,本文认为,为消除引入QFII对股价收益率波动的负面影响,应当首先鼓励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优化QFII结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以更好地发挥QFII的正面影响,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许磊行[4]2009年在《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风险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证券市场国际化、区域化、一体化已成为全球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证券市场开放已进入—个快速发展、不可逆转的阶段。在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新兴工业化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开放本国的证券市场。但之后的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等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证券市场开放所带来的正效应表示怀疑,并认为这些危机的发生与证券投机资本过度有关。在此背景下,对证券市场开放的风险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我国于90年代初期A股市场的建立之初就迈出了渐进的开放步伐,但是如何在一个资本项目尚未放开、国内证券市场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开放证券市场并控制其风险,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第一章总结了不同证券市场开放概念的界定,认为证券市场开放涉及叁方面的内容,证券投资的开放、证券融资的开放和证券服务业的开放,其中证券投资、融资的开放属于资本流动的范畴。通过对证券市场开放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本文归纳以下观点:(1)证券市场开放对市场发展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推动了证券市场发展。(2)国外学者在证券市场开放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都认为国内金融体制的同步改革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证券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条件。(3)普遍的研究认为证券市场开放导致开放国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增强,开放国证券市场容易受到来自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波动溢出影响。第二章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投资、融资和服务业开放的发展现状,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新兴证券市场开放的开放背景、策略与风险,总结了新兴证券市场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相关的监管、法律、利率、汇率等配套方面改革,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策略与路径选择。第叁章在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的导致风险的机理,证券市场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从市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监管四个方面分析了证券市场开放面临的风险,并梳理了风险的度量方法。第四章运用修正的GARCH模型分析了我国实施QFII制度以来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采用CSAD方法实证研究了QFII引入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表明,只有沪市在上升阶段QFII的引入导致证券市场呈现出轻微的羊群行为。第五章则实证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以来与国际主要证券市场的波动相关性,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我国较少受到来自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溢出,呈现出较高的发展独立性,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在开放过程中风险是在可控的范围内的。第六章进一步实证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面临的上市公司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和证券市场监管风险。最后针对证券市场在开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开放风险,提出我国必须在市场、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监管方面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田立明[5]2008年在《中国QFII制度的发展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经济日益融合,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更加自由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也成为大势所趋。在新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全面开放也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借鉴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开放的模式,我国也采用了QFII制度来引进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到我国证券市场投资。QFII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举措,从2002年12月份引入该制度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了,本文以QFII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为题旨在通过分析归纳我国QFII制度实施以来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变化以及对我国证券市场各方面的影响,得出通过进一步实施QFII制度来进行证券市场开放的思路。本文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与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第二章阐述并分析了与QFII制度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双缺口模型理论等等,提出了这些理论对实施QFII制度的指导意义。第叁章分析归纳了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实施QFII制度的历程,总结了QFII制度对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实施QFII制度的背景,接着总结归纳了QFII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最后评析了O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第五章首先针对QFII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一些问题,然后结合证券市场开放的一般规律及国际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经过分析研究,文章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QFII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虽然从资金供给和机构投资者数量上有所影响,但在投资理念和策略、证券市场国际化等方面影响不是很明显。根据国际经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2)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应当把握好节奏,实行渐进式的开放。QFII制度限制的放宽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3)QFII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股权制度的完善、金融创新的推进以及监管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措施的配合。

雷磊[6]2005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QFII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应对这种态势,逐步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在可选的政策中,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QFII 制度。中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也开始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一个在五年之内逐步开放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承诺也逐渐到了兑现的最后期限。在这样的形式下,中国只有积极地开放本国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在内。作为开放一国资本市场的方式之一,QFII 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即为实施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显着效果,如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等。中国也在2002年正式确定选择QFII制度作为开放本国资本市场的具体政策,并已使之走上正轨。而且,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国际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为满足经济发展对资本要素的需求,多样化引进外资已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因此,本文选择了以 QFII 制度为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为推行 QFII 制度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实施 QFII 制度对东道国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肯定了中国政府选择 QFII 制度作为开放本国资本市场的方式的正确性,并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关政策建议。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研究,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开始,逐步深入到发展中国家开放证券市场的模式和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介绍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接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始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背景,其中,系统地介绍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比较成本(利益)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进而通过分析认为以上叁个理论也是在发展中国家推行 QFII 制度的理论背景。其次,分析了现实中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显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的同时更要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再II次,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相关理论,“两缺口理论”和“国际资本转移福利效应模型——麦克杜格尔福利效应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实施 QFII 制度的动因。最后,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本国证券市场的模式选择和开放进程的比较。发展中国家开放本国证券市场时,通常采用逐步开放策略,即QFII 制度。因此,论文的第二部分首先对 QFII 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包括 QFII 制度的概念、QFII 的投资理念、QFII 制度的传导机制和其对证券市场的作用;然后重点介绍了韩国、台湾地区和印度推行QFII 制度的概况,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这叁个国家(地区)实施 QFII 制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其效果体现为:通过实施 QFII制度可以减少市场波动、改善投资者结构、引导市场理性投资,并对推动新兴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明显积极作用。最后介绍中国国内实施QFII 制度的情况,包括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策略选择、理由和实施QFII 制度的经济背景、历程和现状及其特点,进而分析了 QFII 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增加了国内市场资金量、更新与融合了国内投资者投资理念和增强了国内券商自身实力。论文的第叁部分是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上探讨国际经验对中国实施 QFII 制度的启示。有鉴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爆发国家的经济所产生的毁灭性破坏,说明国际间接资本具有惟利是图的一面,这告诫了中国政府在开放本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的实践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对中国实施 QFII 制度的进程的启示,即中国应该结合本国证券市场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实际发展情况,适时地、循序渐进地推行 QFII 制度,切不可一步到位,短时期内就实现本国市场的全面开放。二是对中国实施 QFII 制度时控制风险的启示,包括有运作风险,以及更为严重的其他风险的控制。最后,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实施 QFII 制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认为该制度能有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的实现,能促III使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安全、稳健地发展。在对 QFII 制度的研究中,本文以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证和规范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相互结合方法,注重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这些论证方法贯穿全文。特别是在第叁章和第四章,通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有力地支持、证明了论文的观点和结论。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理论,并进一步深入到实施 QFII 制度的前提条件,即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国际资本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2)系统地对 QFII 制度进行了介绍;(3)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和中国实施 QFII 制度的现状,并对实施 QFII 制度的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4)根据国外进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开放和实施 QFII 制度的经验,对中国进行证券市场开放,实施 QFII 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理论方面,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理论来

殷莉莉[7]2012年在《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中国证券市场一直在不断努力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自身监管体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的背景下,从B股市场开始逐步深入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依附于证券市场机体内部的弊端缺陷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存在着天然的风险。如何运用合理的监管措施有效监管、防范市场风险,使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这是任何关注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推进的人不能不关心、思考的问题。本文应用法理学、证券法学、经济金融法学等理论,围绕中国证券市场开放法律监管的主题,对证券市场开放法律监管的部分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证券市场开放的现状及证券市场的法律监管不足进行分析,指出证券市场本身存在的固有风险,加上开放的证券市场引起的国内外资金流动,更需要建立完善、稳妥的法律监管制度,进而维持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良好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本身监管经验不足、监管法规不够健全,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有效的经验教训。本文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日本和美国的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监管法规做了分析论述,并指出证券市场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不可过度开放。最后文章重点梳理了我国目前对证券市场开放采取的法律监管措施,首先从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新要求入手、重点分析证券市场准入的法律监管及建立安全、完备的QFII法律制度和境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对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法律监管架构进行完善。

李杉[8]2004年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文中提出博士学位论文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李杉指导教师: 焦津洪教授专业名称:

余志勇[9]2005年在《我国QFII制度的法律思考》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的证券市场国际化潮流与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大陆证券市场逐步深化,对外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与证券市场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实现证券市场的平稳开放是中国大陆证券监管当局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证券市场开放中采用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成功地实现了证券市场有序、稳妥的开放,有效地控制了证券市场开放中的风险。其经验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与借鉴。 我国自2002年12月正式实施QFII制度以来,有关现行QFII制度的讨论一直未停息。国内关于QFII制度讨论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评论现行QFII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引入台湾地区的QFII经验;对我国的QFII法律制度作详细的介绍;对我国引入QFII制度后金融风险的防范;QFII制度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影响。 本文着重从国际经验借鉴和配套法律制度的不足两个方面对QFII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本文的框架是先进行QFII制度国际比较,从控制证券市场开放风险的角度评价现行制度,借鉴监管经验,接着具体探讨我国QFII制度中存在的法律缺陷和运作风险的法律防范。 本文在第一章中简单介绍了QFII制度的涵义和效用以及它与证券市场开放的关系;在第二章中首先介绍了我国采取QFII制度的原因及QFII

杜之捷[10]2007年在《QFII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启示》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的证券市场国际化潮流与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大陆证券市场逐步深化,对外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与证券市场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实现证券市场的平稳开放使中国大陆证券监管当局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与地区在证券市场开放中采用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监管经验。中国大陆地区于2002年12月正式推出了QFII制度,实施几年来也引发了实业界与学界的广泛讨论,对完善中国大陆地区QFII监管的意见层出不穷,直到2006年8月中国大陆地区对现有的QFII法规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吸取了不少意见与建议,但是我们看到现行的监管制度仍有不足和可以进步的空间。因此,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监管经验的比较与研究,对中国大陆地区QFII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各实施QFII法制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主要着眼于各国、地区推出QFII制度时的不同时代背景,以及各国、地区QFII监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还有各国、地区对QFII实施监管的制度模式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不同的时代和经济体制背景孕育了不同的制度,古代中国就有“南桔北枳”的典故,正说明了这样的道理。通过对各国、地区不同背景的研究和比较,我们更能了解QFII法律制度的产生及存在的意义;而通过对各国、地区QFII监管法律制度中监管主体、主要监管内容(市场准入、投资对象、持股比例、资金汇出汇入)以及监管方式(信息披露、托管、分户)等方面的横向比较,使我们看到不同国家对于QFII法律制度的不同运用方式以及对于整个监管制度的不同构建方式;最后通过对各国、地区对QFII实施监管的制度模式以及实施效果的纵向比较和评述,看到了最直接的监管效果。这样一系列从宏观到微观,从横向到纵向的比较,对QFII制度施行十多年来在各国、地区的实施进程和效果有了一个全面综合的比较和评价,从而提炼出对中国大陆地区的QFII监管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再结合中国大陆地区的QFII监管法律制度在的市场经验体制下所具有的独特性的现实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中的QFII问题研究[D]. 陈洁茹.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2].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及QFII渐进策略模式[D]. 陈菲妮. 厦门大学. 2007

[3]. 引入QFII对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收益率波动影响的研究[D]. 王之剑.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4].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风险与控制研究[D]. 许磊行.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5]. 中国QFII制度的发展及对策分析[D]. 田立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QFII制度研究[D]. 雷磊.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7].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 殷莉莉. 华侨大学. 2012

[8].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法律监管研究[D]. 李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9]. 我国QFII制度的法律思考[D]. 余志勇. 武汉大学. 2005

[10]. QFII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启示[D]. 杜之捷.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中的QFII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