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播学中国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播学,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新闻,体系,结构主义。
传播学中国化论文文献综述
郝雨,李娟[1](2019)在《新闻传播功能的中国化理论内涵与话语表达——“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概念的传播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新闻舆论的讲话,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闻传播的功能与效果问题,而在"2·19"讲话中提出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更是新闻传播功能的中国话语风格的概念原创。这两大概念与西方笼统的、抽象的功能论不同,不再是对社会具体事件就事论事的监督解决,新闻的舆论功能也不再是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从微观着眼,去追求和达到宏观的效果。这是以往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的研究,从未有过的理论观点。这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式的表达,是对有史以来传播学科关于传播功能与效果理论的一次重大的学术拓展和理论超越。(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9年01期)
张咏华[2](2019)在《中国传播学研究迈向本土化/中国化过程的脉络——从14次中国传播学大会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启程的我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40个年头。"四十不惑"。传播学在我国兴起与发展的40个年头中,中国学者坚定不移地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迄今召开的十几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从2008年第十届会议起称为中国传播学大会)综述文本的梳理,从中透视这一目标。经过这种梳理,本文发现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传播学理论体系的目标之追求,呈现出迈向本土化/中国化的脉络。(本文来源于《新闻记者》期刊2019年01期)
张咏华[3](2018)在《试论我国传播学研究迈向中国化的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请允许我说一声,致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感谢新闻所,祝贺新闻所。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启程的我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40个年头,四十不惑,传播学在我国兴起与发展的40个年头中,中国学者坚定不疑地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对迄今十几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文本的梳理,发现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显示出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传播学理论体系的目标之追求,呈现出迈向本土化/中国化的脉络。(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S1期)
蔡红梅[4](2018)在《浅析新闻传播学的哲学基础——从结构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传播,归根结底是关于新闻等信息形式如何进行有效传播的过程。论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视角,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反映主体,循环往复。从现象学到结构主义,引申到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新闻传播学的认识世界,选择信息提供了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国化,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提供了特殊性的方法论的指导。多学科交叉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准则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8年13期)
史安斌[5](2016)在《推动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就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指明了方向。新闻传播学是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及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学科在中国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大发展,目前全国各大院校设立了1080个相关院、系和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6年16期)
熊伟[6](2015)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视角看,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叁个重要维度。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整合运用多种传播类型及传播媒介,掌握受众的心理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多样、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史冬冬[7](2015)在《传播学中国化:在地经验与全球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学中国化"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即成为中文传播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梳理该议题的产生及其内涵外延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形成对"传播学中国化"较为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接续和回应围绕其合法性和可能性引发的讨论与观点。这些论争隐含了"传播学中国化"作为在地经验的研究与西方学术霸权乃至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传播学中国化"应自觉置身于全球知识生产的场域中,首先借鉴和入乎西方理论之内,以研究中国特色的在地经验,彰显其理论的特殊性一面,进而超越和出乎西方理论之外,在全球视野中互映中西方传播理论,在对话融通中提升中国传播理论的普遍性一面,最终实现理论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全球在地化。(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陈邵桂[8](2015)在《传播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扛鼎之作——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军林教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一书,从传播学话语理论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特色革命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研究角度新颖,论证系统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钱菲[9](2014)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中国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各国越来越重视各自软实力的建设。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不仅是国际政治理论问题的一个新方向,同时也是综合国力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问题,并且愈加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目标。而“软实力”中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理论,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对提升国家自身的软实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中国化是近些年来才被学界关注的课题,根据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观点,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中起着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作用,而文化之中所蕴含的更深一层的内容便是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这也是“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可见,文化的发展与强大应当理解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构建和强大。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中国化这一课题,探讨其基本思想和观点,并将其基本思想、观点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中国化提供对策建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我国的软实力构建等,促进我国文化传播的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传播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中国化的发展及理论创新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整理和归纳,并探讨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中国化理论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模式和手段,并尝试着分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路径,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和多种方式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增强我们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12-01)
彭丽[10](2014)在《传播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析——从心理学中国化中得到的一点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学自20世纪40年诞生于美国,并在70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其中国化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可是作为"舶来品"的传播学,要怎样才能更好的中国化?笔者认为"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在众多的相关学科中,作为同是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中国化成果较为成功心理学中找寻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4年16期)
传播学中国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启程的我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40个年头。"四十不惑"。传播学在我国兴起与发展的40个年头中,中国学者坚定不移地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迄今召开的十几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从2008年第十届会议起称为中国传播学大会)综述文本的梳理,从中透视这一目标。经过这种梳理,本文发现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传播学理论体系的目标之追求,呈现出迈向本土化/中国化的脉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播学中国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郝雨,李娟.新闻传播功能的中国化理论内涵与话语表达——“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概念的传播学价值[J].当代传播.2019
[2].张咏华.中国传播学研究迈向本土化/中国化过程的脉络——从14次中国传播学大会的角度[J].新闻记者.2019
[3].张咏华.试论我国传播学研究迈向中国化的过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
[4].蔡红梅.浅析新闻传播学的哲学基础——从结构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国化[J].电视指南.2018
[5].史安斌.推动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青年记者.2016
[6].熊伟.思想政治教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7].史冬冬.传播学中国化:在地经验与全球视野[J].社会科学研究.2015
[8].陈邵桂.传播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扛鼎之作——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话语体系的初步建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钱菲.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中国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10].彭丽.传播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析——从心理学中国化中得到的一点启示[J].科技传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