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稳定论文_张月,胡赞,杨丽卉,陈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横向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横向,稳定杆,主动,倾角,刚度,动力学,疲劳。

横向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月,胡赞,杨丽卉,陈然[1](2019)在《横向稳定杆断裂原因分析及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横向稳定杆在试验过程中未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即发生断裂。对断裂稳定杆进行断口分析及理化检测分析表明,稳定杆表面局部硬度偏低导致稳定杆发生疲劳断裂。结合稳定杆的生产工艺过程分析,得出成形及热处理过程中冷速问题是引起稳定杆表面局部硬度偏低、导致稳定杆断裂的主要原因。通过改善问题点,从而避免了稳定杆断裂的再次发生。(本文来源于《金属加工(热加工)》期刊2019年11期)

陈松,张红党,吴海东,张凤娇,江晓莹[2](2019)在《一种新型主动横向稳定杆装置的设计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被动横向稳定杆不能根据车辆的侧倾角大小来调整车辆的侧倾角刚度,导致车辆在高速大转角时容易发生侧翻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刚度可调式主动横向稳定杆(AARB)装置。建立了该AARB装置的侧倾角刚度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该侧倾角刚度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该主动横向稳定杆能比被动横向稳定杆更有效地控制车辆的侧倾,防止车辆发生侧翻。(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许期英,钟自锋[3](2019)在《汽车横向稳定杆疲劳寿命分析及其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某横向稳定杆断裂失效问题,首先基于有限元方法和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建立前横向稳定杆总成模型和前悬架动力学模型,提取其极限工况时横向稳定杆两端上下跳行程,获取强度分析的强制位移为49.5 mm。然后基于Nastran软件对横向稳定杆进行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最大应力为977.6 MPa,位于横向稳定杆与稳定杆支架、衬套相连接位置,存在疲劳损伤风险。采用Femfat软件对横向稳定杆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最小寿命为3.37×10~4次,最薄弱处与强度分析最大应力位置一致,低于设计要求值。再通过Isight优化集成平台对横向稳定杆直径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获得了其最优直径,同时其疲劳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建立横向稳定杆台架试验平台,以正弦波进行加载,试验表明优化之后横向稳定杆试验结果与疲劳仿真结果相吻合,并且通过了整车道路试验,最终成功解决了该横向稳定杆断裂故障问题。该分析方法结合了有限元、多体动力学、疲劳力学、台架试验和路试验证,为类似结构件疲劳强度分析以及优化设计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9年05期)

陈松,张红党,吴海东,张凤娇,江晓莹[4](2019)在《基于主动横向稳定杆与差动制动联合控制的车辆防侧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行驶的车辆处于大转角、避障等紧急工况下容易出现侧翻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采用差动制动与主动横向稳定杆联合对车辆进行侧翻控制策略。为提高对车辆侧翻的控制效果,一方面通过全轮差动制动来提高车辆的横摆稳定性,防止车辆由于失稳产生绊倒性侧翻,并减小车辆的侧倾;另一方面,考虑到处于紧急工况下车辆的非线性与时变性,采用主动横向稳定杆并设计了2阶滑模超螺旋控制器来动态跟踪车辆的理想侧倾角,实现驾驶员对车辆侧倾姿态的准确判断,防止驾驶员产生误操作,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防侧翻能力。最后,通过硬件在环试验对提出的主动横向稳定杆与差动制动联合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王建伟,梅烨,周海超[5](2019)在《汽车横向稳定杆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车辆的横向稳定杆为研究对象,通过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得到的稳定杆杆臂端部位移和应力分布进行对比,检验了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通过ISIGHT软件对CATIA和ABAQUS集成,设定横向稳定杆的杆臂长度、杆件外圆直径和内圆直径为变量,采用NSGA-II遗传优化算法实现了横向稳定杆的轻量化设计。对轻量化结果再次进行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轻量化后横向稳定杆质量降低了18.1%,应力降低了7.1%,侧倾角刚度提升了26.4%,在大负荷工况下疲劳寿命提升了14.8%。研究结果既实现了横向稳定杆的轻量化,又提升了横向稳定杆的刚度和使用寿命。研究方法为同类产品的有限元分析及轻量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9期)

邱卫明,祝书伟[6](2019)在《横向稳定杆刚度对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横向稳定杆对乘用车的操纵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对横向稳定杆与整车抗侧倾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乘用车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整车侧倾角与横向稳定杆刚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对某乘用车简化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了横向稳定杆刚度对整车侧倾的影响,并基于ADAMS仿真软件,对某乘用车进行了整车建模,在中间位置转向和稳态回转两种工况下进行了试验仿真,得出了前桥/后桥横向稳定杆刚度对该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曲线。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横向稳定杆刚度增加,车架侧倾角呈非线性递减,侧倾角曲线斜率逐渐减小,仿真结果与理论建模分析结果一致,为乘用车横向稳定杆的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李琤,田苗法,蔡志军[7](2019)在《基于Adams/Car平台的某车型横向稳定杆对车辆侧倾特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款轿车的麦弗逊前悬架的横向稳定杆为研究对象,应用铁木辛柯梁力学原理,详细分析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横向稳定杆精确模型的方法,并进行仿真试验。通过仿真输出随车轮跳动的稳定杆端部受力曲线,和传统方法计算所得的稳定杆刚度对比,验证所建动力学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建立有横向稳定杆和无横向稳定杆的前悬架子系统模型,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无横向稳定杆而言,带有横向稳定杆的麦弗逊前悬架,垂直刚度和侧倾特性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韩耀东[8](2019)在《轿车后横向稳定杆支撑座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轿车后横向稳定杆支撑座的技术要求、冲压工艺设计中所涉及的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根据制件的特殊要求:高强板、底盘件、外形复杂,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从压弯成形的角度分析了制件生产的工艺过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冲压工艺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情况,用成形的方法解决拉伸的问题,确保了生产的高效率和制件质量的稳定性。对底盘件的冲压工艺、模具设计、生产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模具制造》期刊2019年07期)

朱江[9](2019)在《乘用车后横向稳定器轻量化设计及疲劳寿命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轻量化是实现汽车产业绿色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现代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轻量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汽车横向稳定器的轻量化设计及其轻量化设计后的疲劳寿命分析成为汽车悬架零部件设计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来源于校企合作项目,本课题组根据企业要求设计开发某乘用车横向稳定器,主要完成了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的轻量化设计,大大减轻了原车后横向稳定器的质量,同时完成了轻量化设计后的某乘用车操纵稳定性动力学以及疲劳寿命的仿真研究,验证了某乘用车后横向稳定器轻量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首先,分析了横向稳定杆的结构、工作原理、等效侧倾角刚度及强度校核计算方法,从侧倾振动、操纵稳定性两方面研究分析了横向稳定杆的动力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横向稳定杆结构的初步设计方案,根据空心理论进行了横向稳定杆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并建立轻量化前后横向稳定杆有限元分析模型,完成了轻量化前后横向稳定杆的强度对比分析、工况载荷对比分析、模态对比分析等结构性能对比分析,完成了后横向稳定杆空心设计后的结构性能校核。其次,根据企业的设计要求提出了连接杆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完成了连接杆的杆部、球销端、密封等处的结构优化设计,并根据技术要求以及连接杆结构优化方案选用轻量化材料,优选PA66+GF45%与高温尼龙PPA两种材料,根据两种材料性能完成了轻量化后连接杆的工况载荷、球销拔脱力、球销压脱力、抗拉强度等结构性能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案和轻量化材料(即高温尼龙PPA)选用方案。然后,在第二章与第叁章有限元分析基础上,运用模态分析文件完成横向稳定杆的柔性化处理,从而在ADAMS/Car软件中创建了横向稳定器刚柔耦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带有该横向稳定器模型的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创建,提取横向稳定杆与连接杆连接点工况载荷,对比企业提供的实际工况载荷表,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评价方法完成稳态回转与角阶跃输入仿真分析,从动力学角度仿真验证了横向稳定器轻量化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基于nCode软件分别对轻量化设计后的稳定杆和连接杆进行疲劳仿真研究。本文分别建立了横向稳定杆和连接杆疲劳寿命仿真分析流程,采用名义应力法分别得到轻量化设计后的横向稳定杆和连接杆的疲劳寿命,校核了轻量化后的疲劳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解利臣[10](2019)在《基于主动式横向稳定杆的车辆防侧倾控制器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当遇到急速转弯或路面不平度较大的状况时,车身由于受到离心力和载荷转移的影响容易发生侧倾。当侧倾角过大时易导致侧翻事故的发生,严重威胁司机与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基于主动横向稳定杆提升车辆侧倾稳定性的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相对于诸如主动悬架、差动制动等防侧倾技术具有开发成本低以及简单有效的优点而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正是围绕当下主动横向稳定杆控制技术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如下研究:首先,基于被动式横向稳定杆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横向稳定杆不同阶数下的模态及扭转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并结合稳定杆的结构尺寸由理论公式计算出侧倾角刚度,并通过实验测量稳定杆的扭转刚度以验证其满足侧倾角刚度的使用要求。通过比较有限元分析与理论计算值的结果,证明了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选用的稳定杆杆型能为悬架系统提供充足的侧倾刚度,为进一步动力学建模及控制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建立的叁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基础上,为了改进传统模糊PID控制器的微分超调现象,设计了对噪声等线性系统具有良好抑制能力的模糊PI-PD控制器,并对比了有无模糊规则情况下的控制器对车辆侧倾角及侧倾角速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稳定杆系统对抵抗车辆侧倾状态下外界不确定干扰因素的鲁棒性,引入了包含跟踪微分器、扩张状态观测器以及非线性反馈控制律叁个模块的自抗扰控制器(ADRC)。由于自抗扰控制器涉及参数较多,传统的优化算法难以提升其控制效果,本文采用了改进的鸡群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寻优,并通过Rosenbrock、Schaffer等测试函数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利用CarSim操作便捷的试验工况,与提前设计好的横向稳定杆控制器的Simulink模型进行联合仿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双移线与蛇形等工况对车辆侧倾稳定性进行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鸡群算法优化后的自抗扰控制器与模糊PI-PD控制器相比,对于降低车辆侧倾角的效果更为明显,对今后基于主动横向稳定杆的控制器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横向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被动横向稳定杆不能根据车辆的侧倾角大小来调整车辆的侧倾角刚度,导致车辆在高速大转角时容易发生侧翻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刚度可调式主动横向稳定杆(AARB)装置。建立了该AARB装置的侧倾角刚度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结构参数对该侧倾角刚度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该主动横向稳定杆能比被动横向稳定杆更有效地控制车辆的侧倾,防止车辆发生侧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横向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张月,胡赞,杨丽卉,陈然.横向稳定杆断裂原因分析及改善[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9

[2].陈松,张红党,吴海东,张凤娇,江晓莹.一种新型主动横向稳定杆装置的设计与特性分析[J].汽车工程.2019

[3].许期英,钟自锋.汽车横向稳定杆疲劳寿命分析及其优化设计[J].机械强度.2019

[4].陈松,张红党,吴海东,张凤娇,江晓莹.基于主动横向稳定杆与差动制动联合控制的车辆防侧翻研究[J].汽车工程.2019

[5].王建伟,梅烨,周海超.汽车横向稳定杆轻量化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2019

[6].邱卫明,祝书伟.横向稳定杆刚度对乘用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机电工程.2019

[7].李琤,田苗法,蔡志军.基于Adams/Car平台的某车型横向稳定杆对车辆侧倾特性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

[8].韩耀东.轿车后横向稳定杆支撑座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J].模具制造.2019

[9].朱江.乘用车后横向稳定器轻量化设计及疲劳寿命预测分析[D].吉林大学.2019

[10].解利臣.基于主动式横向稳定杆的车辆防侧倾控制器设计与优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霍耳效应自然斜坡单元缓冲区提取被动悬架示意图出现连续横向偏移的车道保持过程松辽盆地青山口组迭层石特征墩顶荷载-位移曲线

标签:;  ;  ;  ;  ;  ;  ;  

横向稳定论文_张月,胡赞,杨丽卉,陈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