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口腔腺分泌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抗凝,纤维蛋白原溶解
口腔腺分泌液论文文献综述
唐敏,李丽,勾萌,李庆伟,肖蓉[1](2015)在《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降解后纤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通常以宿主鱼类的血肉为食,其口腔腺分泌液可能含有防止血液凝固的活性肽或蛋白质组分。将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于37℃温育后,分别与纤维蛋白原或血清白蛋白反应。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经37℃温育后发生降解,降解后分泌液的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明显高于未降解的分泌液,并能够在短时间内降解纤维蛋白原的Aα链、Bβ链和γ链,但是对血清白蛋白则无降解作用,这表明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经温育后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较高纤溶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组分。经温育后发生降解的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具有较高的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为阐明七鳃鳗的抗凝机制以及新型抗凝血剂的筛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5年06期)
李庆伟,薛壮,白洁,于水燕,吴毓[2](2011)在《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BGSP-2的序列进化分析、基因克隆及诱导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实验构建的七鳃鳗口腔腺cDNA文库中获取BGSP-2(buccal gland secretion protein)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扩增,已获得日本七鳃鳗口腔腺BGSP-2蛋白的全序列cDNA,将目的基因与pET23b载体连接,进一步转化至Rosetta表达菌株中,筛选阳性克隆,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与纯化.结果显示已成功获得成分均一的活性蛋白.(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肖蓉,李庆伟[3](2011)在《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口腔腺分泌蛋白BGSP-1和CRBGP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七鳃鳗是最古老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依靠吸食大型鱼类和海龟的血肉为生,是令海洋生物闻风丧胆的水中"吸血鬼"。为满足其吸血的生理需求,我们推测其口腔腺分泌液(1amphredin)可能具有抗凝和局部止痛的功能。凝胶电泳结果表明lamphredin含有两种丰度较高的蛋白组份,BGSP-1(buccal gland secretion protein-1)和CRBGP(cysteine-rich buccal gland protein)。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GSP-1与海七鳃鳗的血浆白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CRBGP则与CRISP家族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征为具有一段保守的含有16个半胱氨酸的基序。通过凝胶过滤层析,我们从lamphredin中分离纯化山BGSP-1、CRBGP,以及低分子量混合多肽组份。研究结果显示:lamphredin及其组份BGSP-l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提示七鳃鳗可通过降解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从而抑制宿主鱼体的凝血反应。Lamphredin或BGSP-1可优先降解纤维蛋白原的Aα链,水解部位为Ala_(10)-Glu_(11)和His_(368)-Ser_(369);其次以较慢的速率降解Bβ链,但降解γ链不明显。此外,lamphredin或BGSP-1的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可被EDTA-2Na抑制。二价金属阳离子,如Ca~(2+)或Mg~(2+)(Zn~(2+)除外),能够解除上述的活性抑制状态,提示BGSP-1的活性需要金属离子的辅助。在相同的条件下,lamphredin及BGSP-l对血浆中的其它主要成分(如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没有水解活性。电生理试验结果表明:lamphredin及其组份CRBGP能够抑制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背根神经元的钠离子电流,降低动作电位的振幅,且使之延时。由此推测,lamphredin及其组份CRBGP可通过抑制电压型钠离子通道来减刺神经元的兴奋频率,从而缓解吸食过程中鱼体剧烈的疼痛反应。因此,BGSP-1的纤维蛋白原水解酶活性和CRBGP的钠离子通道调控功能,可能是保证日本七鳃鳗长时间寄生生活的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7-16)
薛壮,吴毓,刘欣,李庆伟[4](2009)在《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L251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课题根据日本七鳃鳗口腔腺cDNA文库中cDNA序列和部分EST预测功能基因片段,发现在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大量存在中性粒细胞抑制因子(NIF)样蛋白质,命名为L251。L251属于CAP蛋白超家族(CRISPs,Antigen 5 proteins,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1蛋白亚家族成员,在结构上具有叁个区域:PR-1结构域、一个铰链区,一个半胱氨酸丰富结构域(CRD)。通过大量相关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与比对,得出L251蛋白的PR-1亚家族中NIF具有相同的保守序列和功能位点。(本文来源于《“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09-07-17)
薛壮[5](2009)在《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L251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室早期建立了日本七鳃鳗口腔腺cDNA文库,我们通过对文库中的cDNA序列和部分EST功能基因片段分析发现,日本七鳃鳗口腔腺中存在着大量中性粒细胞抑制因子(NIF)样蛋白质,将其命名为L251。接下来的结构预测和序列分析发现,L251隶属于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超家族(CRISPs)、PR-1蛋白亚家族,结构上具有经典的CRISP家族的特点,即:包含有PR-1结构域、一个铰链区和一个半胱氨酸丰富结构域(CRD)。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 L251蛋白和NIF具有同样的保守序列和功能位点。由序列特异性和载体本身固有的酶切位点特异性设计引物,从cDNA文库中把L251功能基因钓取全长基因,连接到pET23b表达载体上,进一步转化至大肠肝菌BL21表达菌中,接下来通过过柱亲和层析纯化、蛋白质变性和复性得到蛋白纯品。用Transwell构建单层的HUVEC细胞分子层,对抑制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跨内皮细胞迁移活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反应中, L251在可有效的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此外,通过将目的基因构建到pEGFP-N1载体上,采用脂质体2000的转染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HUVEC细胞内,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角度检测转染情况,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转入HUVEC细胞内,并能够表达。由此构建一模拟体内内环境的单层细胞膜生物模型,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251蛋白抑制中性粒细胞跨膜迁移的生活学活性。实验结果显示,L251蛋白能够与中性粒细胞结合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跨膜迁移。日本七鳃鳗营半寄生生活,靠其吸盘附在其它鱼体上,并由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与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骨架却仍不能发觉七鳃鳗的存在。这是不同于以往寄生生物的具有免疫逃逸机制的新物种,其口腔腺分泌大量的L251蛋白,可能会为七鳃鳗营寄生生活逃避宿主免疫提供便利条件。L251蛋白中性粒细胞抑制因子活性的测定,将会为以后的免疫调节剂的药物开发做出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白洁[6](2007)在《重组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L251蛋白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课题根据日本七鳃鳗口腔腺cDNA文库中cDNA序列和部分EST预测功能基因片段,发现在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大量存在中性粒细胞抑制因子(NIF)样蛋白质,命名为1251。L251属于CAP蛋白超家族(CRISPs,Antigen 5 proteins,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1蛋白亚家族成员,在结构上具有叁个区域: PR-1结构域、一个铰链区,一个半胱氨酸丰富结构域(CRD)。通过大量相关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分析与比对,得出L251蛋白的PR-1亚家族中NIF具有相同的保守序列和功能位点。根据序列特异性和酶切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将L251功能基因从cDNA文库中钓取全长基因,并连接到pET23b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肝菌BL21表达菌中重组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蛋白质包涵体。通过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用MIGRA test试剂盒对抑制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跨内皮细胞迁移活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反应中,L251在118nM浓度可抑制75%的中性粒细胞迁移。此外用荧光染料DHRl23标记中性粒细胞,当用1251处理后,发现由fMLP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平均荧光强度最大程度可由55.84下降至16.09。为研究1251抑制中性粒细胞生理活性的机理,将中性粒细胞分别与CDlla、CDllb和CDllc FITC标记单克隆抗体孵育来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整合素表达情况,在L251蛋白存在时,中性粒细胞表面整合素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通过流式细胞仪对中性粒细胞前散射和旁散射信号分析,可观测到L251引起粒细胞的大小及颗粒度均发生变化。由此可知L251蛋白在同本七鳃鳗在营寄生生活时于口腔腺分泌液中大量存在的必要性:L251蛋白通过趋化因子模拟机制与CDllb/CDl8整合素的特异性结合,干扰趋化性细胞因子引发的中性粒细胞正常生理反应。日本七鳃鳗是继微生物、病毒、蠕虫和人类肿瘤之后又一具有免疫逃逸机制的新物种;其口腔腺分泌L251蛋白具有多种免疫调节活性,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免疫抑制剂;已经鉴定出L251蛋白中性粒细胞抑制活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除狗钩虫中NIF之外的世界上第二条外在中性粒细胞抑制因子样蛋白。L251蛋白全部免疫调节活性的确定将为我国免疫调节剂的药物开发做出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5)
孙晶[7](2007)在《重组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L250蛋白基因克隆及HRF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对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口腔腺cDNA文库1323条有效EST序列进行分析,得到一条能够翻译TCTP模体的开放阅读框,据此设计引物,以日本七鳃鳗口腔腺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得长为519bp的目的基因,与pET23b载体连接后,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浓度约为1.5mg/mL的L-250蛋白纯品。以获得的L-250蛋白纯品制备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抗体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同时对表达的重组蛋白在日本七鳃鳗口腔腺中进行定位。活性实验表明L-250蛋白具有组胺释放因子(Histamine-releasing factor,HRF)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中获得了受翻译调节的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的目的基因,克隆至pET23b表达载体上,再转化入克隆菌DH5α后进行阳性转化子的筛选,之后将带有组氨酸标签的重组蛋白在E.coli BL21中进行了可溶性表达,经组氨酸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获取了分子量为22.4kD的TCTP纯品,将其命名为L-250。以纯化的L-250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七鳃鳗血清L-250蛋白多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6400。以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物和表达的重组蛋白纯品行SDS-PAGE,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发现制备的兔抗七鳃鳗血清L-250蛋白多克隆抗体能够与口腔腺分泌物和重组蛋白均发生明显的特异性结合,L-250蛋白是一种分泌蛋白。采用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系RBL-2H3评价L-250蛋白的HFR活性。将L-250以不同的浓度梯度(0.3,4.8,10μg/mL)与RBL-2H3孵育,结果表明, L-250能够刺激RBL-2H3释放组胺,并且在痕量(0.3μg/mL)下就能够起作用。由此可以推测,组胺作为一种免疫介质,七鳃鳗这种寄生性生物可以通过L-250蛋白使宿主产生免疫反应,组胺还能够引起血管扩张效应,增强局部血流;另一方面,组胺还能够增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凝血酶调节素TM的表达,凝血酶调节素与凝血酶结合,可降低凝血酶的凝血活性,同时活化蛋白C,活化的蛋白C能够水解凝血因子Ⅴa和Ⅷa,并且阻碍凝血因子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还能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这叁条通路最终都会抑制凝血反应。这为解释日本七鳃鳗的吸血生活习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提示L-250蛋白将在临床抗凝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肖蓉[8](2006)在《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口腔腺分泌液(lamphredin)纤溶酶活性及其组分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是古老的圆口纲(Cyclostomata)头甲亚纲(Cephalaspidomorphi)的代表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松花江流域,其口腔腺分泌液(lamphredin)具有抗凝的功能。非变性(PAGE)和变性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表明lamphredin含有两种含量较为丰富的蛋白质,本实验室将这两种蛋白质分别命名为BGSP-1(buccal gland secretion protein-1,140,000Da)和BGSP-2(buccal gland secretion protein-2,27,500Da)。BGSP-1和BGSP-2的N末端20个氨基酸分别是EAESF QNLKT RICGG LNGLG(BGSP-1)和TSVND WKLLD TKLSA NRKVI(BGSP-2)。通过凝胶过滤层析(Sephadex G-75)分离纯化出lamphredin中的BGSP-1、BGSP-2和低分子量多肽组分,但是只有BGSP-1具有纤维蛋白原溶解酶活性。Lamphredin或BGSP-1优先降解人纤维蛋白原的Aα链,其次以较慢的速度降解Bβ链,但是并不降解γ链。通过SDS-PAGE检测,BGSP-1和lamphredin降解纤维蛋白原所产生的片断相一致,其酶切部位同为Ala_(10)-Glu_(11)和His_(368)-Ser_(369)。BGSP-1水解人类神经tau蛋白的酶切位点是Glu_(12)-Asp_(13)和Gln_(244)-Thr_(245)。在相同的条件下,lamphredin无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解酶活性。在EDTA-2Na存在时,lamphredin或BGSP-1的纤维蛋白原溶解酶活性均被抑制。二价金属阳离子如Ca~(2+)或Mg~(2+)(Zn~(2+)除外)能够恢复由EDTA-2Na(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石磊[9](2004)在《第一个快速口腔分泌液HIV诊断试剂在美国获批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久前,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替代血液检测的快速口腔分泌液HIV诊断试剂。该诊断试剂被称为OraQuickRapidHIV -1 /2AntibodyTest,由OraSureTechnologies公司生产,不需要特殊设备即能在常温下贮存,其检测HIV(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04年07期)
冯民[10](2004)在《口腔分泌液样可快速检测HIV》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FDA不久前批准快速诊断艾滋病病毒(HIV)的检测仪使用口腔分泌液样来检测,这种检测方法在短短的20分钟内筛查HIV结果的准确率超过99%。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检测HIV的方法都需要使用血样才能达到如此快速的结果。 最初的这种快速检测———O(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门时报》期刊2004/06/24)
口腔腺分泌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实验构建的七鳃鳗口腔腺cDNA文库中获取BGSP-2(buccal gland secretion protein)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T-PCR扩增,已获得日本七鳃鳗口腔腺BGSP-2蛋白的全序列cDNA,将目的基因与pET23b载体连接,进一步转化至Rosetta表达菌株中,筛选阳性克隆,对包涵体进行变性、复性与纯化.结果显示已成功获得成分均一的活性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腔腺分泌液论文参考文献
[1].唐敏,李丽,勾萌,李庆伟,肖蓉.七鳃鳗口腔腺分泌液降解后纤溶活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5
[2].李庆伟,薛壮,白洁,于水燕,吴毓.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BGSP-2的序列进化分析、基因克隆及诱导表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肖蓉,李庆伟.日本七鳃鳗(Lampetrajaponica)口腔腺分泌蛋白BGSP-1和CRBGP功能的研究[C].“细胞活动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1
[4].薛壮,吴毓,刘欣,李庆伟.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L251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C].“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09
[5].薛壮.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L251的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D].辽宁师范大学.2009
[6].白洁.重组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L251蛋白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孙晶.重组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L250蛋白基因克隆及HRF活性鉴定[D].辽宁师范大学.2007
[8].肖蓉.日本七鳃鳗(Lampetrajaponica)口腔腺分泌液(lamphredin)纤溶酶活性及其组分的分离鉴定[D].辽宁师范大学.2006
[9].石磊.第一个快速口腔分泌液HIV诊断试剂在美国获批准[J].上海医药.2004
[10].冯民.口腔分泌液样可快速检测HIV[N].中国国门时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