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鸿泽[1]2015年在《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茶叶传统出口大国,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各个产茶国家中,我国的茶叶年产量居于第一位,出口的总量居于第二位,仅仅低于肯尼亚。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主要茶叶贸易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茶叶出口的竞争优势不明显,比如存在出口单价低,缺少闻名世界的茶叶品牌等问题,在贸易中主要以原料出口为主,技术含量比较低,利润也很少。本文首先综述当前茶叶贸易理论与国际竞争力理论,进而将我国与世界的茶叶贸易的现状进行比较,从而来掌握和了解目前茶叶贸易的发展趋势。通过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和其它茶叶贸易大国之间的差距,进而为提升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提出对应的建议。文章由六个章节组成:首先是此文的导论,该部分简单叙述了题目的研究背景,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国内外对此问题研究现状,并介绍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分析我国与世界茶叶的贸易概况,分析了世界主要茶叶出口贸易国近年来的贸易数据,说明了世界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主要特征,分析得到我国在全球茶叶贸易中的现状。文章的第叁章主要利用当前全球茶叶出口国的茶叶出口相关数据,运用五个指标依次是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单产指数和净出口指数,深入研究分析了各个主要茶叶出口国在国际上出口茶叶时具有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计算的数值结果,详细比对分析了各个国家出口茶叶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文章的第四章主要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上研究分析了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各方面因素,从局部和总体把握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因素,从中发现关键的因素,找到提升我国茶叶出口的关键点。该部分还研究分析了我国绿茶国际市场现状,并提出了提升中国绿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相关举措。文章的第五章详细介绍了我国茶叶出口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并依此为基础,增强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茶叶可持续发展,分别从政府、企业和茶叶行业协会叁个方面出发,提出对应的建议。第六章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使得真正有利的对策措施可以在实际中得到落实。
王莅横[2]2015年在《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最早发现茶和饮用茶的国家。自古以来,茶叶就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在世界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出口创汇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世界茶叶贸易总体情况来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占比与茶叶生产大国的地位不符,这其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有国际茶叶市场对我国市场冲击较大的状况;也有进口国对茶叶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的因素;更有中国茶叶生产所面临的成本、质量以及营销能力等内部因素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合理运用中国茶叶产业的优势,积极发展茶叶出口贸易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对中国及世界茶叶的产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搜集2006年至2013年间传统产茶大国的各项统计数据,对各国茶叶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中,得出中国具有极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排在世界第二位。在茶叶产品竞争力的分析过程中,选取大小包装的红绿两种茶叶,从出口价格、出口质量指数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茶出口价格为六大主要出口国中最低的;而中国小包装红茶的出口价格增长较快,但出口的大包装红茶大多作为深加工的原料,价格也较低。通过对中国茶叶的出口质量指数分析,得出我国的茶叶品质逐渐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最后,本文就中国茶叶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就如何提高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提出了对策。
李晓晖[3]2004年在《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世界有60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当前世界茶叶市场有叁大特点:产品供过于求、成本上升、卖价下跌。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且交易价格普遍走低的茶叶市场,我国的茶叶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竞争力呢?因此有必要分析影响我国茶叶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从而找到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对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从生产层面以及产品质量方面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在分析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现状时,本文主要利用联合国数据库(Comtrade,UN Statistical Database)1992-2002年的相关数据,选取不同包装的红茶和绿茶,对茶叶贸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近年来茶叶出口均价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合同时期的茶叶生产情况,产量总体上是逐年攀升。由于相对于其他产品,茶叶的消费在大多国家受饮食习惯和传统风俗的影响比较大,其消费量不会波动太大,可以说,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是茶叶价格的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茶叶的两大类别来看,历年来红茶出口占了世界所有茶叶出口的极大份额,而绿茶出口在世界茶叶出口中的份额是很小的,但是绿茶出口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茶叶出口主要以绿茶为主,红茶出口逐渐减少。通过计算我国四类茶叶产品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发现绿茶具有明显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散装红茶的RCA指数在1996年保持上升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但也是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而从1997年以来零售包装红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转变为劣势;而且从1998年以来,各个茶叶品种的指数都有下降。 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通过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实际质量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的,农产品生产成本、质量和市场营销能力在其中起了最直接、最关键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票赋无疑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之一,于是本文试图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这一指标对我国茶叶(以绿毛茶为例)生产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地区差异的分析,判断哪些地区具有生产茶叶的比较优势,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地区分布提供理论和依据.此后文章介绍了我国茶叶的质量状况,分析近年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以及质量状况对竞争力的影响,提出完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的原则和目标. 研究表明:为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要对不同的区域市场加强研究,选定和围绕目标市场;应当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调整茶叶的生产结构,让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适量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而缩小不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生产;采取积极措施,冲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依靠科技,提高茶叶质量和降低成本;有效利用W 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茶业科技的投入,支持茶业.
宋莎, 温亚利, 刘庆博[4]2013年在《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茶叶贸易的概况,然后利用出口价格、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叁个指标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茶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出口对象国的GDP和人口数、出口对象国农药残留最高限量以及是否为WTO成员国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最后,就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白芸[5]2007年在《云南省普洱茶出口贸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叶是云南的传统优势产业,是云南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茶叶在云南经济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茶叶是衣食万户的产业,;另一方面,茶叶又是云南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有着其它作物和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最近这些年,云南茶叶中的特有品种——普洱茶发展势头迅猛,受港澳台市场的影响,国内普洱茶热异常火爆,从而带动了普洱茶的出口,在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和美洲市场,普洱茶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本论文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普洱茶出口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云南普洱茶目前的出口态势;通过对云南普洱茶的优势分析,挖掘出了云南普洱茶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与标准优势、出口比较优势、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优势和低关税优势;并且提出了云南普洱茶出口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绿色壁垒和卫生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问题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对云南普洱茶出口的竞争。针对上述问题,进而提出扩大云南普洱茶出口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在世界茶叶贸易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云南普洱茶的出口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面对云南茶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推动云南普洱茶进一步扩大出口,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提升普洱茶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李清光[6]2012年在《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研究》文中指出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茶叶产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2010年,世界茶叶生产总量为406.7万吨,我国以145万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茶叶30.24万吨,仅次于肯尼亚,排名世界第二位。作为长期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茶叶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传统技术优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相比于一些英国、德国等非产茶国在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方面的较好收益,如立顿等国际品牌取得的良好效应,中国茶叶传统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茶叶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附加值较少,以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出口价格平均每公斤仅为2美元左右。以2010年同期相比,为产茶国印度的0.81倍,斯里兰卡的0.59倍,肯尼亚的0.92倍,是非产茶国英国茶叶出口价格的0.24倍,未能充分获取比较利益。在一定的空间内,比较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国茶叶产业亟待从追求规模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升级。在目前的时代背景和茶叶生产与贸易格局下,如何客观系统地评价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情况?影响茶叶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的核心因素和催化条件是什么?能否将经济学研究发现的理论问题通过自然科学予以在技术手段上解决从而实现研究的现实意义?这是本文力求探讨和尝试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经济学原理,茶叶生产加工、化学分析和计算机模式识别等技术进行研究。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方面,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以及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茶叶的生产、贸易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自然科学研究归纳和实验技术层面,利用ICP光谱仪检测茶叶矿质元素含量并通过支持向量机进行分析,构建茶叶品种与产地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是: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层级回顾及评述了国内外茶叶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说明了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分析了世界和中国茶叶的生产现状和贸易格局,分析了世界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和世界重要的茶叶进出口贸易国和地区.说明了世界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主要特征,阐明了中国在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地位。第叁章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依托和发挥茶叶国际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基础要素—资源禀赋,在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实现比较利益的增进;通过茶叶国际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实现茶叶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发挥茶叶国际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关键条件—市场营销,在终端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实现比较利益的可持续增进。第四章在与茶叶资源禀赋高的生产国和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非产茶国的比较基础上,通过对显示性比较优势、净出口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并细化了分析对象,针对我国不同包装茶叶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绿茶仍然是中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茶叶类别。同时,中国红茶长期缺乏竞争优势,出口大包装红茶大多作为深加工原料;中国大包装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都优于小包装茶叶;英国、德国等非产茶国进口大包装茶叶,经过深加工后出口小包装茶叶,通过增加茶叶附加值获取了更高的比较利益。第五章从从我国茶叶资源禀赋的分析入手,研究了基于标准化生产对于促进我国茶叶出口数量,提高茶叶出口价格,获取更多比较利益的作用。利用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能够发挥我国茶叶资源禀赋优势的地理标志产品在茶叶出口贸易中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在研究和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自然科学的化学分析技术结合计算机模式识别,进行了茶叶品种与产地识别技术的实验,并对该识别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模式构建。第六章从科学技术对茶叶茶叶贡献的宏观分析入手,进一步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我国茶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得出中国的茶叶实外专利(实用新型与外观专利之和)、发明专利和学术文献对中国茶叶对日出口贸易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实外专利大于学术文献,学术文献大于发明专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文献和发明专利的相对作用依次增强。第七章从市场营销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外茶叶营销理念和营销渠道,并基于联合利华立顿进行了案例分析,针对出口中的营销主体,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取消茶叶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后,不同性质出口企业的茶叶出口价格和我国茶叶出口平均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影响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势力进行了分析,从动态角度评价和分析了我国茶叶在主要进口国市场中同竞争对手国的市场势力现状和我国茶叶在比较利益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较高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中国茶叶市场势力的构建,较低的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茶叶市场势力的构建,国内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导致较高的市场势力与较低的市场单价同时存在等结论。第八章在前面章节对我国茶叶比较优势现状和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刘燕妮[7]2009年在《安徽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文中认为茶、咖啡和可乐已成为21世纪世界叁大饮料,特别是茶饮料具有绿色健康的保健功效,在未来的饮料市场上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祥地,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贸易国和消费国。茶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但面临着跨国企业对我国茶叶饮料市场的渗透。跨国企业的饮料在我国的饮料消费市场上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外需求疲软,跨国企业的食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势头将会更加高涨。跨国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这会给我国的民族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安徽省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出口是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的态势下,安徽省的茶叶产业竞争力是如何的呢?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包括哪些?怎么才能提高安徽省茶叶产业的竞争力?这些都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茶叶产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我国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基本现状,在此背景下分析安徽省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其次,本文从出口竞争力及国内综合比较优势两个方面,测算了安徽省茶叶产业竞争力指数;从茶叶出口价格、日本GDP及质量安全等3个方面,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测算,解释说明各因素对安徽省茶叶出口量的影响权重。再次,采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安徽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政府的作用等。最后,在总结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安徽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付红波[8]2005年在《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首先,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主要进口国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但与其它一些茶叶产品主要出口国(特别是斯里兰卡、肯尼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通过对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发现:我国茶叶产业的基本生产要素相对于某些茶叶主要出口国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中国的高级生产要素基本处于劣势;我国茶叶产业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地理位置优势;还具有一定的品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茶叶国内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在国外市场需求条件中,绿茶、乌龙茶有一定的开拓空间,但也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同时中国茶叶产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劣势:中国茶叶产品安全和质量状况与其它主要出口国差距较大;中国茶叶的生产力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出口国;茶叶优良品种缺乏;整体科技水平与其他国家差距较大;茶叶生产出口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中国茶叶产业的生产经营者,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投入不足,在经营体制、观念和模式上有待创新,在管理技能、现代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茶叶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与其他茶叶主要出口国相比,我国政府对茶叶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宏观调控水平和能力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最后,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绿茶和乌龙茶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占世界茶叶出口五分之四的红茶,国际竞争力较低。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二十多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提升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如下:着力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适应茶叶市场发展趋势,发挥本国比较优势,依据不同茶叶类别,实施不同发展策略;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创新茶叶流通市场,实现茶叶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扶持和培育茶业龙头企业,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建设;加强茶叶
许月丽[9]2003年在《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叶生产在我国不少省份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农用地面积还是农村劳动力数量的角度来看,茶叶都在一些省份的农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茶叶生产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农民的收入与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而在国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和供大于求的总体市场环境下,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就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幸运的是加入WTO的背景为我国进一步扩大茶叶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更大的空间,但这些机遇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是我国的茶叶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研究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以下几部分内容的研究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内容(第1章),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综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现有国际竞争力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总结与剖析。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首先对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界定了我们所用的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内含与外延。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分析了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一般分析范式。最后,我们研究了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从中选择了适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特定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内容(第2章),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在本章当中我们首先对我国茶叶的出口历史进行了回顾,这包括对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与出口茶类的变迁过程的分析。此后,我们利用上章所给出的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与指标体系对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历史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在分析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之上,给出了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第叁部分内容(第3章),绿色壁垒与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在本部分的内容中,我们首先分析了茶叶绿色壁垒问题产生的历史及所包含的内容,此后我们分析了绿色壁垒对我国茶叶竞争力的现实影响并探求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在这些分析基础之上,我们给出了解决我国茶叶出口中所遭遇绿色壁垒的具体措施。 第四部分内容(第4、5章),生产环节的优化与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在本部分中,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这两个角度分别是生产的规模经济和技术效率问题以及茶园的规模经营与茶叶生产诸环节的纵向协调问题。在对前者的分析当中,我们首先利用相应的生产函数对我国茶叶生产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此后我们又利用生产函数对茶叶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从而从实证的角度得出了我国茶叶生产的具体绩效。在对后者的分析过程中,我们首先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并结合茶叶生产的特性与我国茶叶生产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约束条件对我国茶园经营规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模的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之后,我们利用纵向协调理论的SSCP范式并结合茶叶生产的特性分析了我国茶叶生产环节中各经济主体的纵向协调制度形式的选择。 第五部分内容(第6章人市场结构与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市场结构制约了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市场主体只有采取了适应市场结构的行为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本章中我们首先运用市场结构理论分析了不同市场结构下市场主体的不同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茶叶国际市场结构以及我国在茶叶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得出了我国在茶叶出口市场中应采取的合理行为以及国内茶叶出口企业应进行的行为组织方式变革。 第六部分(第7章),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根据上述各部分的分析,在本章中我们提出了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途径。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降低茶叶赋税,提高茶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地对茶产业进行政策扶持与引导;叁是推进茶叶的规模化经营,促进纵向协调的组织创新,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四是采取积极措施,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提高茶业国际竞争力;五是依靠科技,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整合现有出口市场秩序,提升国际市场营销体系竞争力;七是加强法制建设,将出口价格的管理与协调纳入法制化;八是改进茶叶交易方式,提高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的地位。
幸新荣[10]2010年在《中国茶叶对日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日本是最早引进种栽我国茶叶的国家,是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出口和消费国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日本步入茶叶进口国的行列,日趋依赖国际市场。日本在我国茶叶出口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003年至今日本一直是中国茶叶的第二大出口国,而我国也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茶叶供应国。然而随着茶叶种植国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而细致深入的分析中国茶叶对日出口贸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和日本茶叶的生产和消费状况以及中日茶叶贸易的现状,研究表明中日茶叶贸易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机会。然后分析中国茶叶对日出口的影响因素,该部分选取中国对日各类茶叶出口总量、中日汇率、中国各类茶叶对日出口的价格、日本各类茶叶进口需求总量、各类茶叶的竞争国价格这五个变量,运用协整方法检验相关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并进一步寻找影响中国茶叶对日出口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出口日本的各类茶叶,中国茶叶出口量与中日汇率、中国茶叶价格、日本茶叶进口需求量、竞争国茶叶价格均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零售绿茶的出口量主要受中日汇率的影响;散装绿茶、零售红茶、散装红茶的出口量均主要受日本这几类茶叶进口需求量的影响。随后首先用聚类分析和TOPSIS法分析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得出中国茶叶整体在日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绿茶在日本市场上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零售红茶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散装红茶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然后再对影响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茶叶产出效率近年来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起伏不定且变化平缓,国际竞争力增强幅度不大;技术进步因素对茶叶产出效率的贡献很小,这预示着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也就不高;绿色贸易壁垒的日益加强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也产生的较大负面影响;中国茶叶在品牌、信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D]. 谢鸿泽. 贵州财经大学. 2015
[2].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 王莅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3].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李晓晖.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4].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影响因素分析[J]. 宋莎, 温亚利, 刘庆博.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5]. 云南省普洱茶出口贸易研究[D]. 白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研究[D]. 李清光. 江南大学. 2012
[7]. 安徽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D]. 刘燕妮. 江南大学. 2009
[8].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付红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9]. 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许月丽. 浙江大学. 2003
[10]. 中国茶叶对日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D]. 幸新荣. 安徽工业大学. 2010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国际竞争力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国际市场占有率论文; 英国红茶论文; 贸易竞争力指数论文; 日本绿茶论文; 茶叶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