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经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村经济,西南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发展,居民点,指数,经济评价。
农村经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睿,曹迎[1](2019)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宜居评价及其对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启发——以川西林盘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生态宜居问题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103个林盘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川西林盘生态宜居性的评价体系和模型,通过构建由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居住条件4个维度、16个指标因子组成的判断矩阵,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并排序。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振兴"视角下,在农村生态宜居性评价要素中,生态价值(0.3945)>居住条件(0.3671)>美学价值(0.1354)>社会价值(0.1029)。具体而言,植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川西林盘生态宜居评价中占据首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从新型乡村功能拓展、乡村多元功能协同和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叁个方面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生活垃圾和生活燃料污染治理、防止水体质量恶化、保持景观的自然性以及林盘民居的乡土特色、发展庭园经济、推进林盘旅游产业等。(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王婷[2](2019)在《互助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SPSS22.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县)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分析,在得出各个主成分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计算出各乡(镇)综合实力的综合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名、归类,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为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08期)
李国文[3](2019)在《互联网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完善策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为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生产中也开始对互联网技术加以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证明,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互联网可以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优化销售农产品的方式,进而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以下文章中笔者将先对在农村经济中互联网的推动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旨在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商》期刊2019年03期)
吕爱清[4](2018)在《江西省商品粮基地县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17)商品粮基地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47个商品粮基地县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其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主要受农业资源与总产出、生产效率、生产效益、肉类供给、能源消耗、种植业结构等因素影响;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聚类结果表明,1类:鄱阳县、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集中分布在赣抚平原、鄱阳湖平原;2类:南昌县等11个县(区),集中分布在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吉泰盆地、赣抚平原、鄱阳湖平原位于赣江中下游,是江西省食物生产与经济状况优势区域,赣抚平原优势更为明显,上接吉泰盆地,下连鄱阳湖平原,是江西省商品粮基地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8年08期)
杨蔷[5](2018)在《基于锡尔指数的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适当的不平衡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度的不平衡发展则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指标,通过县域单元、市级尺度、地形区尺度和地貌区尺度几种不同的分类方式,运用锡尔指数计算出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找出了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数值和变化规律。再对不平衡性进行分解,找出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对整体不平衡性的贡献程度。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测算,本文发现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在总体上来说具有缩小的趋势。从对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贡献度来看,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总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贡献度不同。从市级尺度看,各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呈现下降趋势。按人均GDP测算,各市发展不平衡性差异明显,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算,四成城市县域发展不平衡性不降反升。市与市之间的不平衡性贡献度高,是造成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市内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影响不明显。从地貌尺度看,地貌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各地貌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波动较大。从地形尺度来看,地形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平原县和丘陵县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大于山区县。按人均GDP测算的各地形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波动较大。依照市级尺度、地貌区尺度和地形区尺度的顺序,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对总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贡献度在逐渐降低,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对总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贡献度在逐渐升高。随着总体不平衡性的降低,小空间尺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能会被掩盖,因此应当注意缩小小空间尺度的不平衡性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马迎霜,陈芳,王庆[6](2016)在《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动湖北省黄冈市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2003—2012年黄冈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权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冈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之前农村经济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从2008年开始农业生态环境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表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并提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优质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娄银银[7](2015)在《中国“十一五”农村经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建了包括4个二级指标、17个叁级指标、120个四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对"十一五"期间全国和各省市的农村经济做出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我国"十一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状态及各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状态。(本文来源于《天津农林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杨思遥,王艳慧,李贺颖[8](2015)在《村级居民点离散度评价模型及其与农村经济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化居民点空间分布离散度并探索其与农村经济指标的关联关系,以期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提供指导意见。以国家扶贫重点县——鹤峰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分别从人文和自然角度引用离散度综合指数(DCI)和景观综合指数(LCI)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鹤峰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的离散特点,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剖析鹤峰县整体及不同自然与经济条件下离散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DCI与LCI均存在空间聚集效应,但两者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DCI评价结果介于0.59~4.56,LCI评价结果介于0.14~2.61,DCI可以更好地反映离散度。2)通过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对DCI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得到两者间呈明显相关关系。3)DCI与道路密度、经济圈层、坡度均存在相关关系,同时反映收入变化趋势;LCI在经济圈层等级下未表现出此特征。对于"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既要重视道路等人文要素的影响,也要考虑行政村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史满多[9](2015)在《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却越来越突显出来,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但农村经济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质量问题。因此,对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进行全面的阐述,较为全面地构建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体系下运用熵值法对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做出客观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策略。本文首先回顾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相关理论。其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通过筛选和完善等程序构建了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最后确定了熵值法作为评价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方法。再次,选取2005-2012年的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对湖南省各地级市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了影响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各要素的原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应从提高农村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发挥区域优势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南省农村经济在经济增长性、经济持续性和经济分享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逐渐增大,而经济效益性和经济结构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逐渐变小;从具体指标来看,资源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近年来,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发展过程。(3)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长株潭城市圈农村发展质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区。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湖南省农村经济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并以湖南省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和分地区评价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群,刘宗鑫[10](2014)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西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查阅2012年《农村经济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选择19个相关指标对西南地区5省(市、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取3个主因子并进行综合得分排序,把西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四川省,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类型;第二类为云南省和重庆市,属于中等发展水平类型;第叁类为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属于较低发展水平类型。该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0期)
农村经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应用SPSS22.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县)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分析,在得出各个主成分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计算出各乡(镇)综合实力的综合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名、归类,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为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与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经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松睿,曹迎.“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宜居评价及其对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启发——以川西林盘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9
[2].王婷.互助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吉林农业.2019
[3].李国文.互联网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完善策略评价[J].中国民商.2019
[4].吕爱清.江西省商品粮基地县食物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状况综合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
[5].杨蔷.基于锡尔指数的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评价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8
[6].马迎霜,陈芳,王庆.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
[7].娄银银.中国“十一五”农村经济评价[J].天津农林科技.2015
[8].杨思遥,王艳慧,李贺颖.村级居民点离散度评价模型及其与农村经济关联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
[9].史满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10].王群,刘宗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西南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