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贝类论文_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壳贝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贝类,弧菌,溶血性,基因,塑料,毒素,毒力。

双壳贝类论文文献综述

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1](2019)在《广西贵港市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贵港市零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共采集160份双壳贝类样品,采用GB 4789. 7-2013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并采用荧光PCR法考察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和MPN含量下半年叁、四季度高于上半年一、二季度;共分离得到105株副溶血性弧菌可区分其O群,49株可区分其K型,O2群菌株最多,占23. 81%;共检测到105株菌tlh基因阳性,2株菌含trh基因(血清型分别为O10∶K18和O11∶KUT)。结论 tlh基因可以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鉴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dh和trh基因的监测,为贵港市的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9年11期)

李莉,马会会,徐伟[2](2019)在《连云港市双壳贝类海产品中致病菌弧菌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连云港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了解海产品的污染状况,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进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风险监测手册》的标准操作进行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采集到的79份样品中共分离出2种35株致病性弧菌,总检出率为41.8%。其中副溶血性弧菌30株(占85.7%),均不携带毒力基因;溶藻弧菌5株(占14.3%)。蛤蜊的检出率最高(48.1%),其次为扇贝(43.8%)。餐饮环节和流通环节(超市、农贸市场)采集的样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连云港市海产品中的主要致病菌,存在通过食用海产品感染的风险,应加强对双壳贝类海产品的监测力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3](2019)在《2017年贵港市市售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市售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双壳贝类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4789.7—2013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双壳贝类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性和定量(MPN计数法)检测,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并采用荧光PCR法测定其毒力基因(tdh、trh)。结果检测16种双壳贝类共160份样品,105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65.6%,不同采样地点的样品检出率及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439,P=0.247;F=0.480,P=0.886)。半年的检出率及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均高于上半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00;F=4.385,P=0.005)。不同品种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28,P=0.011),以北极螺、贵妃螺和马蹄螺的检出率较高,不同品种双壳贝类的副溶血性弧菌含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114,P=0.000),以北极螺、生蚝及雪螺的含量较高。共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105株,分属9个不同的O群,以O2群和O1群的菌株数最多,K型血清型有20种,以K28和KUT为优势型。检测到2株菌含trh基因,其血清型分别为O10:K18和O11:KUT。结论贵港市市售的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及含量均较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双壳贝类的监测。(本文来源于《应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卓艺蓉[4](2018)在《基于双壳贝类的多环芳烃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检测了暴露于不同浓度多环芳烃(PAHs)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丝和消化盲囊的几项解毒代谢指标(AHH、GST、GSH、SOD)和观察了DNA损伤的变化。苯并(a)芘{B[a]P}的浓度设置为0、0.01、0.2μg/L。结果表明,B[a]P对菲律宾蛤仔鳃丝和消化盲囊AHH、GST、SOD等酶活力和GSH含量均具有显着的诱导作用(P<0.05),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特征。鳃丝和消化盲囊中各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染毒实验过程中,AHH活力被诱导升高,被诱导程度与暴污浓度呈现正相关;GST活力和GSH含量先表现为被诱导升高,之后被抑制并且被抑制程度与B[a]P浓度相关;SOD活力呈现一定的峰值变化,在3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被抑制;DNA单链断裂水平也被显着诱导,被诱导程度与暴污浓度呈现正相关。暴露于PAHs的菲律宾蛤仔鳃丝和消化盲囊的AHH、GST、SOD活力和GSH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机体的解毒代谢过程和能力,而DNA单链断裂水平则直接反映了机体的氧化损伤程度,两者构成综合生物标志物,可准确反映PAHs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园园,李颖,杨杰,王苗[5](2018)在《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耐药性及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部分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及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为相关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10月采集顺义区市场的双壳贝类,取适量样品分离其消化腺,进行样品前处理,提取病毒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剩余样品按照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耐药性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50份双壳贝类样品中有18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8株),检出率为36.0%;有8份样品携带诺如病毒。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17株为tlh+tdh-trh-型,1株为tlh-tdh-trh-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他抗生素均敏感;PFGE图谱聚类后呈现多态性,存在多个克隆群。诺如病毒只在10月份检出,分布于牡蛎、蛏子和扇贝中,均为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GⅡ型诺如病毒,需警惕感染风险。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呈现多态性,但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逄雪梅,魏永伟,范东东,李长红,苗亮[6](2018)在《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感染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际兽医局推荐的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检测方法,首次开展IHHNV在双壳贝类(中国蛤蜊、泥蚶、花蛤、缢蛏、文蛤和白蛤)和螺类软体动物(螺蛳、中华圆田螺)中的感染情况。此外,本研究以泥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实验室感染模型,研究了人工感染泥蚶后IHHNV在其体内的增殖和致病情况。结果显示:在采集的不同种类贝类样品中均检测到IHHNV,其中在泥蚶中的阳性率最高(50%),在文蛤中的阳性率最低(15%),表明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分布较为广泛,是IHHNV的重要携带物种。在采集的螺类软体动物中均未检测到IHHN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贝类中的IHHNV构成了进化树中不同的分支,其中中国蛤蜊、花蛤、白蛤源的IHHNV属于Ⅱ型感染株,而泥蚶、缢蛏、文蛤源的IHHNV单独成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分支。实验室感染结果显示,IHHNV对泥蚶没有明显的致病性,但可在其体内增殖,在感染后第5天其体内的病毒载量达到最大(1.8×104copies/g),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其体内病毒含量呈现递减趋势,但在感染后第30天体内仍可检测到病毒的存在。本研究结果对对虾养殖尤其是虾贝混养模式中预防和控制IHHNV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4期)

杜静,于明曦,宋广军,王昆,吴景[7](2018)在《基于双壳贝类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塑料(尺寸<5 mm的塑料)是海洋环境中一种新型污染物,可被海洋生物误食并对其产生毒性效应。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深入,利用指示生物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及毒理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海洋双壳贝类可通过滤食方式摄食环境中的微塑料,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理想的指示物种。本文综述了海洋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分析方法、不同海域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累积分布以及受控实验条件下微塑料对双壳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建立以双壳贝类为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生物监测标准方法以及研究环境浓度微塑料对海洋双壳贝类的亚慢性毒性效应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秦磊,王建红,高静,李成林,苏盈莹[8](2019)在《河北省唐山市2017年双壳贝类海产品中致病因子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中致病因子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弧菌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预防食源性疾病。方法根据GB 4789. 7-2013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血清分型;霍乱弧菌依据《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分离、鉴定和血清分型;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均依据《2017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检验;用PCR荧光检测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菌株的毒力基因;对全部菌株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 4种弧菌均有检出,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51. 25%(41/80)。41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分属于9个血清群,其中以O1∶K32占比最高;全部菌株种属特异基因tlh阳性、tdh和trh基因均阴性; 4株霍乱弧菌血清型均为非O1非O139血清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Ctx AB阴性。药敏结果显示,41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68. 29%)、头孢唑林(92. 68%)耐药率较高,4株霍乱弧菌对氨苄西林(100. 00%)、头孢他啶(75. 00%)耐药率较高,3株创伤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均对氨苄西林(100. 00%)、头孢唑林(100. 00%)耐药。结论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弧菌污染较严重。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菌,每种弧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应加强对海产品的监控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9年06期)

丁金凤,李景喜,孙承君,何昌飞,蒋凤华[9](2018)在《双壳贝类消化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10%KOH和30%H_2O_2消解体系,建立了分离贝类消化系统中微塑料的前处理技术,采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μ-FT-IR)和体式显微镜实现了微塑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用于检测栉孔扇贝和紫贻贝中的微塑料。结果表明,10%KOH消解体系的消解效率较高,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和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加标回收率为96.7%~98.6%,方法精密度较好,相对标准偏差≤3.2%,能够满足检测要求。检测了青岛5个大型水产品市场采集的市售栉孔扇贝(50个)和紫贻贝(50个),以及野生紫贻贝(15个)中的微塑料,贝类中微塑料的个体检出率达80%以上,野生贝类中微塑料的个体检出率仅为40%。不同市区市售栉孔扇贝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变化范围为5.2~19.4个/个体和3.2~7.1个/g(消化系统组织湿重),不同市区市售紫贻贝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变化范围为1.9~9.6个/个体和2.0~12.8个/g,其中,市售紫贻贝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1.9个/个体,3.17个/g)高于野生紫贻贝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0.53个/个体,2.0个/g)。在贝类中分离到纤维、碎片和颗粒3种形状的微塑料,其中,纤维状微塑料的丰度最高且平均粒径最大。不同市区贝类消化系统中的微塑料随着粒径增大,数量呈递减的总体趋势,其中,小于500μm的微塑料占微塑料总量的26%~84%。贝类中丰度最高的微塑料的聚合物成分是赛璐玢(Cellophane,CP),其次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对样品中微塑料损害低等优点,适用于海产品中微塑料的检测分析。(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5期)

卢嘉丽[10](2018)在《福建省双壳贝类中贝类毒素的检测技术、污染水平及膳食暴露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福建省由误食染毒的双壳贝类而引起的中毒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海产品的质量及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性。因此,本试验首先建立了双壳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通过所建立的方法对双壳贝类样品检测,从而对福建省双壳贝类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人们的膳食习惯,研究蒸煮、低温腌制、低温腌制后蒸煮叁种不同烹调加工方式对双壳贝类中贝类毒素的降解效果,得出相应的加工因子。最后采用点评估法对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膳食暴露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双壳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UPLC-MS/MS检测方法。样本经100%甲醇提取过滤后,经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01%氨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和正负离子分段扫描,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游离态的毒素(AZA1、AZA2、AZA3、PTX2-b、OA、DTX1、DTX2、YTX和hYTX)。当OA、DTX1或DTX2任一种或多种毒素呈阳性时,须采用碱水解将酯化的OA、DTX1和DTX2转化为游离态形式后,再测定其水解态毒素含量。9种DSP在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5.1%-96.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6%-4.18%,检出限(LOD)为4.4μg/kg-9.9μg/kg,定量限(LOQ)为14.7μg/kg-33.0μg/kg。该方法满足分析方法学的要求,可用于DSP的日常检测。2.建立了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UPLC-MS/MS检测方法。样本经80%乙腈水(含0.1%甲酸)提取,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经TSK-Gel Amide-80色谱柱分离,乙腈-甲酸铵缓冲液(各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和正负离子分段扫描,在MRM模式下检测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STX、NEO、dcSTX、GTX1、GTX2、GTX3、GTX4、GTX5、C1、C2、dcGTX2、dcGTX3)及中间代谢物M1-5。12种PSP在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1.3%-9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2%-5.36%,检出限(LOD)为1.03μg/kg-3.98μg/kg,定量限(LOQ)为3.43μg/kg-13.25μg/kg。该方法满足分析方法学的要求,可用于PSP的日常检测。3.本研究于2016年、2017年在赤潮高发期6-8月份对福建省双壳贝类中贝类毒素污染状况的跟踪调查检测得出:(1)福建省2016年、2017年双壳贝类中的DSP的检出率分别为7.60%、10.74%,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福建省双壳贝类中DSP总体的检出率较低,检出样本以淡菜和牡蛎为主且均为6月采集,7月、8月采集样本均未检出DSP或者其DSP含量低于检出限。(2)福建省2016年及2017年未发生赤潮海域采集的双壳贝类中均不含PSP或其含量低于检出限;2017年赤潮发生海域采集的双壳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74.19%、65.22%,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除赤潮发生时期外,福建省双壳贝类基本不含PSP或其含量在其检出限以下,当赤潮发生时,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急剧上升,严重可危及人们的生命,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每年6-8月份赤潮高发期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障人们的饮食和生命安全。4.研究了蒸煮、低温腌制、低温腌制后蒸煮叁种不同烹调加工方式对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双壳贝类样品,蒸煮、低温腌制、低温腌制后蒸煮叁种加工方式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加工因子分别为0.234-0.749、0.096-0.767和0.026-0.697;降解率分别为25.10%-76.62%、23.29%-90.37%和30.33%-97.45%,得出双壳贝类最佳烹调加工方式为:用1%食用碱(碳酸钠)低温腌制3h后用水清洗,蒸煮时间至少为8min。5.未考虑加工因子时,6月份、7月份、8月份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值(%ARfD)分别为0.794-2.310、0.097-0.293和0.012-0.037,其中6月份除14-17岁女性%ARFD值为0.764外,其他年龄段人群%ARFD值均大于1,说明赤潮发生期膳食暴露风险处于不可接受范围;7月份、8月份%ARFD值均小于1,说明膳食暴露风险都处于安全可接受范围。比较不同性别对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膳食暴露风险影响,结果表明,男性的%ARfD值均高于女性。考虑加工因子时,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ARfD值为0.002-0.464,均小于1,说明膳食暴露风险都处于安全可接受范围,加工过程可有效降低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膳食风险。(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双壳贝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连云港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了解海产品的污染状况,为有效预防食物中毒进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风险监测手册》的标准操作进行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采集到的79份样品中共分离出2种35株致病性弧菌,总检出率为41.8%。其中副溶血性弧菌30株(占85.7%),均不携带毒力基因;溶藻弧菌5株(占14.3%)。蛤蜊的检出率最高(48.1%),其次为扇贝(43.8%)。餐饮环节和流通环节(超市、农贸市场)采集的样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连云港市海产品中的主要致病菌,存在通过食用海产品感染的风险,应加强对双壳贝类海产品的监测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壳贝类论文参考文献

[1].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广西贵港市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J].医学动物防制.2019

[2].李莉,马会会,徐伟.连云港市双壳贝类海产品中致病菌弧菌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3].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2017年贵港市市售双壳贝类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9

[4].卓艺蓉.基于双壳贝类的多环芳烃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究[J].渔业研究.2018

[5].王园园,李颖,杨杰,王苗.顺义区市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的耐药性及分型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

[6].逄雪梅,魏永伟,范东东,李长红,苗亮.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感染情况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8

[7].杜静,于明曦,宋广军,王昆,吴景.基于双壳贝类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8

[8].秦磊,王建红,高静,李成林,苏盈莹.河北省唐山市2017年双壳贝类海产品中致病因子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9

[9].丁金凤,李景喜,孙承君,何昌飞,蒋凤华.双壳贝类消化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J].分析化学.2018

[10].卢嘉丽.福建省双壳贝类中贝类毒素的检测技术、污染水平及膳食暴露评估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处理后两组幼虫MmeCaMKIVmRNA的表...脊椎动物AhR介导的解毒代谢途径示意图基因内插入的非编码区Fig.3-3-...粒帽蚶非编码区中重复序列单元,星...双壳贝类中EF-hand结构域氨基酸...双壳贝类丝氨酸蛋白酶的多重比对...

标签:;  ;  ;  ;  ;  ;  ;  

双壳贝类论文_何德辉,孔波力,何伟鹏,韦梅霞,陆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