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论文_于迎春,邓涵杰,梁素萍,郑景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紧张,高血压,基因,多态性,原发性,疗效。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于迎春,邓涵杰,梁素萍,郑景辉[1](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计算机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7大数据库,并搜集有关ACE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2 530例、对照组3 080例。最终Meta分析结果显示,ACE基因(D/I)多态性与银屑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等位基因模型[I vs D:OR=1.001,95%CI(0.831~1.206),P=0.989];显性遗传模型[II+ID vs DD:OR=1.001,95%CI(0.831~1.206),P=0.989];隐性遗传模型[II vs ID+DD:OR=1.124,95%CI(0.846~1.462),P=0.384;ID vs DD:OR=0.905,95%CI(0.792~1.033),P=0.139;II vs DD:OR=1.061,95%CI(0.737~1.527),P=0.750]。基于人种的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与欧洲人群关于ACE基因(D/I)多态性与银屑病发病风险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基于目前的相关研究结果,认为ACE基因(D/I)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王艾,聂万锋[2](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所致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5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方法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多态性的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并于脑卒中发生12个月后进行相应的精神和智力检测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患者是否在脑卒中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分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20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基因型为II型86个,DI型83个,DD型36个。认知功能障碍组47例,认知功能正常组158例,2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程度、吸烟饮酒史、卒中病因学分型及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知功能障碍组伴缺血性心脏病比例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DD频率和等位基因D的频率均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携带DD基因和D等位基因者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更高(P均<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携带DD基因型的患者发生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性更高。(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延坤,邹昀彤[3](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关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AMS)的关系。方法选取乘飞机进入高原的188名平原籍新兵为研究对象,观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比较该位点不同基因型受试者的高原病发病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在188名受试者中,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37.23%。本实验共成功提取169份DNA样品,对所有DNA样品分型比较,II型人群发病率36.90%,ID型发病率37.70%,DD型发病率5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基因型组间高原病评分及血氧饱和度差异也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 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ACE基因I/D多态性与AMS存在关联。(本文来源于《大医生》期刊2019年01期)

孙晓靖,布买热木·买提库尔班,陈玉岚,珠勒皮亚·司马义,徐新娟[4](2018)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首诊住院,且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降压药物的维吾尔族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共72例,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动态血压、心脏彩超等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测定ACE基因多态性。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n=24)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n=48),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LVH组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37. 50%),ID (20. 83%),DD (41. 67%),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I (48. 00%),D (52. 00%),与NLVH组[Ⅱ(47. 92%),ID(37. 50%),DD(14. 58%),I(67. 00%),D(33. 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75,4. 70;均P <0. 05);对左心室肥厚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OR=6. 20,95%CI:1. 44~26. 77; P <0. 05)、DD基因型(OR=4. 61,95%CI:1. 05~20. 31; P<0. 05)是维吾尔族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发生LVH有关,其中DD基因型维吾尔族患者更易发生LVH。(本文来源于《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卢卓强,龚晶婧,蔡翰,晋学庆[5](2018)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转染协同厄贝沙坦下调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基因转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有ACE2基因的质粒pm-ACE2转染VSMC,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比较ACE2基因转染、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厄贝沙坦不同干预因素对AT1R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使AT1R表达明显增加(P<0.05),ACE2转染和厄贝沙坦干预则使AT1R表达明显减低(P<0.05);ACE2转染和厄贝沙坦干预均能明显抑制由AngⅡ诱导的AT1R表达。不论有无AngⅡ干预,ACE2基因转染联合厄贝沙坦干预抑制AT1R表达作用较单用ACE2基因转染或厄贝沙坦干预明显增强(P<0.05)。结论 ACE2基因转染具有下调VSMC AT1R表达的作用,并且能与厄贝沙坦协同下调AT1R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郭亮,刘正昊,崔君鹏,刘宝林[6](2018)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截至2017年4月各数据库发表的关于评价ACE基因多态性与CRC关系的研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有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7 8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病例组908例,对照组6 905例。ACE基因的3种基因型包括:缺失纯合子型(DD型)、插入纯合子型(II型)、缺失与插入纯合子型(ID),隐性基因模型比值比(OR)为1.10(95%CI:0.91~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显性基因模型OR为0.25(95%CI:0.08~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在显性基因模型下,ACE基因对CRC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谷兰平[7](2018)在《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压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哈萨克族203例,维吾尔族191例。采用多态性基因试剂盒检测(PCR-荧光探针技术)ACE基因I/D型、预期降压疗效、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处理,相关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CE I/D基因型中394例患者对ACEI药物疗效正常组、高疗效组病例数分别为137例和257例,频率分别为34.77%和65.23%。其中哈萨克族分别为35.96%(73/203)、64.04%(130/203),维吾尔族分别为33.51%(64/191)、66.49%(127/191),两民族ACE I/D基因多态性与ACEI降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P>0.05)。394例高血压患者中,81例患者ACEI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增加,频率为20.56%,其中哈萨克族患者为21.67%(44/203),维吾尔族患者为19.37%(37/191),两民族对ACEI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 I/D的民族差异与ACEI类药物疗效、不良反应无相关性(OR=0.69、2.25,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CE I/D基因多态性的民族差异与ACEI药物降压疗效和不良反应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刘媛媛,马亮,曹永彤[8](2018)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2015年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患病人数为1.096亿,到2040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1.5亿[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发达国家,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D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原因[2]。在我国,DN是ESRD的第二(本文来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红,李燕,全胜麟,李宗禹,陈晓云[9](2017)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厄贝沙坦降压疗效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水平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厄贝沙坦降压疗效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云南汉族、白族及傣族EH患者450例,检测ACE基因多态性,根据基因型进行分组,所有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8 w后评估降压疗效,监测治疗前后血浆RAAS活性的变化。结果 EH患者中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与种族无明显关系(P>0.05);不同基因型中厄贝沙坦降压疗效、治疗前后血浆RAAS活性降低程度具有差异性,表现为DD型>ID型>Ⅱ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有效率的影响因素,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改变与治疗有效率呈正相关(OR值1.038)。结论 ACE I/D多态性可能是影响EH患者对厄贝沙坦降压反应的重要指标,通过调节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24期)

谷兰平,徐新娟,张荣秀[10](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压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差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就诊的3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维吾尔族191例,哈萨克族203例。采用基因多态性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技术)对ACE I/D基因型等进行检测,对两组降压疗效、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处理,相关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4例叁种基因型患者对ACEI类药物疗效正常敏感性、高敏感性例数分别为137,257例,频率为34.77%、65.23%。其中维吾尔族分别为33.51%(64/191)、66.49%(127/191),哈萨克族分别为35.96%(73/203)、64.04%(130/203),两民族的ACE I/D基因多态性与ACEI类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394例叁种基因型患者对ACEI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的例数为81例,频率为20.56%,其中维吾尔族患者为19.37%(37/191),哈萨克族患者为21.67%(44/203),两民族对ACEI类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 I/D的民族差异与ACEI类药物疗效无相关性(OR=0.69,P>0.05)。结论 ACE I/D基因多态性在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民族差异与ACEI类药物疗效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所致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5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方法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有多态性的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并于脑卒中发生12个月后进行相应的精神和智力检测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根据患者是否在脑卒中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分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20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基因型为II型86个,DI型83个,DD型36个。认知功能障碍组47例,认知功能正常组158例,2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程度、吸烟饮酒史、卒中病因学分型及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知功能障碍组伴缺血性心脏病比例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DD频率和等位基因D的频率均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携带DD基因和D等位基因者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更高(P均<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基因型是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携带DD基因型的患者发生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性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于迎春,邓涵杰,梁素萍,郑景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王艾,聂万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3].王延坤,邹昀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关联的研究[J].大医生.2019

[4].孙晓靖,布买热木·买提库尔班,陈玉岚,珠勒皮亚·司马义,徐新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8

[5].卢卓强,龚晶婧,蔡翰,晋学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转染协同厄贝沙坦下调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6].郭亮,刘正昊,崔君鹏,刘宝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

[7].谷兰平.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压疗效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8

[8].刘媛媛,马亮,曹永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8

[9].黄红,李燕,全胜麟,李宗禹,陈晓云.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厄贝沙坦降压疗效及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10].谷兰平,徐新娟,张荣秀.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压疗效的关系[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7

论文知识图

重组酶切除血管紧张素转海南黎族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PCR反应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基因...第二部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

标签:;  ;  ;  ;  ;  ;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论文_于迎春,邓涵杰,梁素萍,郑景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