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端嗜盐古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噬菌体,霉素,基因组,密码子,诱导,蛋白酶,休克。
极端嗜盐古生菌论文文献综述
吕杰[1](2013)在《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属遗传操作系统的初步构建及其启动子跨域启动活性的普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年Terry J. McGenity根据16SrRNA序列以及其他的一些分类特征提出Natrinema属,目前在该属中还没有遗传操作系统相关的研究报道。Natrinema sp. J7-1及J7-2是本实验室保存的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属的两个菌株,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二株菌的染色体序列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差别在于携带的质粒,J7-1含有pHH205,而J7-2中的质粒为pJ7-I。本论文以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 J7系列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遗传学元件进行研究。以J7-2及CJ7(不含质粒)菌株作为Natrinema属的代表,进行了该属中的遗传操作系统的初步研究构建工作:以J7-2菌株作为古生菌的代表,对其具有跨域启动活性的启动子的普遍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Natrinema属中没有遗传操作系统的报道,而本实验室对该属中的J7-1和J7-2菌株已有广泛的研究,部分研究对于构建Natrinema属J7-2及CJ7菌株的遗传操作系统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营养缺陷型常作为筛选标记广泛应用于菌株的遗传操作系统的研究。通过NTG以及紫外诱变的方式,对J7-2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分离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分别为J7-2-1,J7-2-22,J7-2-26和J7-2-52。通过实验确定其缺陷类型分别为:J7-2-1为亮氨酸营养缺陷型,J7-2-26为赖氨酸营养缺陷型,J7-2-22与J7-2-52为精氨酸营养缺陷型。再根据全基因组信息结合PCR扩增片段验证,进一步确定其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分别为J7-2-1中突变基因为leuB基因(1752),编码3-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突变为从690bp到701bp的长12bp的缺失突变;在J7-2-26中,突变基因为dapD (4049),编码2,3,4,5-四氢吡啶-2,6-二羧酸N-琥珀酰转移酶,突变为从583bp到600bp的长18bp的缺失突变;J7-2-52的argC基因(262),编码N-乙酰-γ-谷氨酰磷酸脱氢酶,1051bp处发生点突变,由G突变为A,此突变使得密码子GGG突变为GAG。野生型J7-2基因组能够转化营养缺陷型菌株J7-2-1及J7-2-26,并使菌株恢复原养型。leuB或者dapD基因扩增产物、含有leuB或者dapD基因的整合质粒也同样可以转化营养缺陷型菌株J7-2-1及J7-2-26,并使菌株恢复原养型。说明线性片段及环状质粒可以转化Natrinema属的菌株,同样说明在该属中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的可行性。外源α-淀粉酶基因可以通过整合质粒中筛选标记基因同源重组的方式一起整合到营养缺陷型菌株基因组上,并能表达有淀粉酶活性的蛋白,说明外源的DNA通过整合质粒转化,可以表达于Natrinema sp. J7-2的营养缺陷型菌株中。这些结果均证明该属是可以进行遗传转化和遗传操作的。与此同时,我们尝试构建宿主/穿梭载体的遗传操作体系。pHH205是菌株J7-1的内源性质粒,由于没有筛选标记,先将其转化不含此质粒的J7-2菌株及CJ7菌株,并通过丝裂霉素C诱导恢复过夜的转化体系,通过检测噬菌斑的方法,发现其上清可以感染敏感菌株J7-2并形成噬菌斑。这再次证实了Natrinema属中遗传转化的可行性,同时该结果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式证实了质粒pHH205即为噬菌体SNJ1的原噬菌体。以Mev为选择标记、以pHH205全长,构建携带Mev选择标记的穿梭质粒pUC19-Mev-pHH205i8。该质粒转化J7-2及CJ7后能得到具有Mev抗性的转化子,且能够提到相应的质粒,说明该穿梭质粒在J7系列菌株中确实有复制功能。在寻找pHH205上的最小复制区时发现,含有8.715Kb的4号片段的穿梭载体可以有复制功能,但是转化效率不高。含有7.047Kb的8号片段以及含有2.706Kb的16号片段的穿梭载体转化后也曾筛到转化子,但转化效率非常低,甚至只得到一个转化子。从这些转化子中未能提到可见的质粒DNA,说明拷贝数可能较低。但将质粒DNA提取物重新转化大肠杆菌却能重新得到转化子并检测到目标质粒。说明8号片段和16号片段上含有能在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菌中进行自主复制的区域。从实验结果中我们还发现质粒转化CJ7的效率要高于J7-2,其原因可能是J7-2中含有一个大小约为95Kb的pJ7-I大质粒,该质粒有可能会影响外源DNA转化J7-2菌株的效率。质粒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无抗连续培养十天的情况下,pUC19-Mev-pHH205i8质粒的稳定性高于pUC19-Mev-pHH2054质粒,几乎没有质粒丢失,而pUC19-Mev-pHH2054质粒存在不同程度丢失的情况,推测其原因可能是4号片段中缺少了能够稳定质粒的元件,因而菌株在无抗培养情况下,质粒没有相应的筛选压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产噬菌斑能力及SNJ1侵染实验的工作也同时进行。其结果为转化pUC19-Mev-pHH205i8质粒的菌株经MMC诱导后期上清可侵染敏感菌J7-2并有噬菌斑的产生,而转化pUC19-Mev-pHH2054质粒的菌株诱导后的上清中则没有噬菌斑的产生。另一方面,SNJ1不能侵染含有pUC19-Mev-pHH205i8质粒的菌株,但是却能侵染含有pUC19-Mev-pHH2054质粒的菌株,这说明,与全长的i8片段相比,4号片段中可能缺少了使宿主菌对外源病毒颗粒产生免疫的元件。上述结果为后续研究噬菌体遗传学特征及噬菌体侵染裂解机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本实验室前期曾发现Haloarcular hispanicaα-淀粉酶基因启动子在大肠杆菌和极端嗜盐古生菌中都具有启动活性,分析其启动子发现有类似于大肠杆菌启动子保守元件“-10B0x”,推测这可能是其有两域启动活性的原因。为了探究古生菌启动子具有跨域启动活性现象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以Natrinema sp.J7-2基因组为代表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此需要构建两个载体,分别用于检测启动子在细菌和古生菌两域中的启动活性。对大肠杆菌-沃氏富盐菌穿梭载体pSY1进行改进,构建了大肠杆菌-沃氏富盐菌的穿梭表达载体pAJ,并通过在两域中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蛋白对其穿梭表达及多克隆位点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在细菌中,对启动子探针载体pKK232-8进行改进,构建了启动子探针载体pUKM,对其多克隆位点的功能以及启动子探针载体的功能也做了相应的验证工作。分别通过pUKM载体和pAJ载体分析并检测了来自于Natrinema sp.J7-2基因组上的定向以及随机选取的预测启动子片段在细菌和古生菌两域中的启动活性,发现以‘'-10Box"为基础的定向选取的17个预测的启动子中有16个在细菌中有相应的启动活性,而随机选取中的34个预测启动子则大部分是在细菌中没有启动活性,只有6个有启动活性,而且它们的启动活性要低于定向挑取的预测启动子。分析随机选取的有活性的预测启动子片段后,发现它们中有一个也有类似于定向选取的预测启动子中的‘'-10Box"元件的存在,其他启动子中也有预测的元件,推测随机挑取的预测启动子启动活性低于定向挑取预测启动子的启动活性的原因是缺少类似‘'-10Box'’元件的存在。这与大多数的古生菌的启动子的保守元件(BRE元件,TATA box以及转录起始区)并不相同。根据相应的实验结果我们推测在古生菌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具有跨域启动活性的启动子,而且其与细菌及真核生物中的启动子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进化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5-01)
张子千,刘莹,陈向东[2](2012)在《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溶原性噬菌体SNJ1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类微生物基因组中都广泛存在着原噬菌体或其基因组片段。但由于敏感菌株通常较难筛选得到,这些溶原噬菌体的存在常被人们所忽视。目前,在已报道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中,绝大多数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只有极少数几株是溶原噬菌体。本研究中的嗜盐古生菌溶原噬菌体SNJ1是利用丝裂霉素C从嗜盐古生菌Natinema sp.J7-1中诱导分离得到,其能侵染Natrinema sp.J7-2并在双层平板上形成清晰的噬菌斑。SNJ1是在极(本文来源于《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3)
张子千,刘莹,陈向东[3](2012)在《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溶原性噬菌体SNJ1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类微生物基因组中都广泛存在着原噬菌体或其基因组片段。但由于敏感菌株通常较难筛选得到,这些溶原噬菌体的存在常被人们所忽视。目前,在已报道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中,绝大多数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只有极少数几株是溶原噬菌体。本研究中的嗜盐古生菌溶原噬菌体SNJ1是利用丝裂霉素C从嗜盐古生菌Natinema sp.J7-1中诱导分离得到,其能侵染Natrinema sp.J7-2并在双层平板上形成清晰的噬菌斑。SNJ1是在极端嗜盐古生菌中通过生物学证据证实的第叁株溶原性噬菌体,也是首个被发现能感染Natrinema属菌株的噬菌体。通过优化丝裂霉素C的诱导条件,我们将SNJ1的效价提高到约10~(12)PFU/ml。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SNJ1的潜伏期为4-5 h,平均释放量为1000 PFU/cell。对SNJ1基因组进行酶切检测发现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测序结果表明SNJ1基因组与Natinema sp.J7-1携带的质粒pHH205序列(16341 bp)完全相同,证明质粒pHH205是SNJ1在宿主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存在形式。对SNJ1结构蛋白进行SDS-PAGE检测及质谱分析得到10个结构蛋白,包括两个主要大、小衣壳蛋白。将SNJ1预测ATPase与细菌、古生菌噬菌体及真核生物病毒的ATPase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SNJ1属于细菌病毒PRD1家族双链DNA包膜病毒。(本文来源于《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10-08)
张子千,刘莹,陈向东[4](2012)在《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溶原性噬菌体SNJ1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类微生物基因组中都广泛存在着原噬菌体或其基因组片段。但由于敏感菌株通常较难筛选得到,这些溶原噬菌体的存在常被人们所忽视。目前,在已报道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中,绝大多数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只有极少数几株是溶原噬菌体。本研究中的嗜盐古生菌溶原噬菌(本文来源于《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9-25)
冯杰,王剑,唐晓峰,唐兵[5](2012)在《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J7-2全基因组及蛋白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atrinema sp.J7-2是一种可以在不添加氨基酸的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极端嗜盐古生菌。本研究测定了该菌的全基因组,这是第一个完整测定基因组的Natrinema属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菌基因组信息,我们采用合成培养基对该菌进行培养实验,对其碳、氮源代谢途径和氨基酸合成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atrinema sp.J7-2的基因组由一个3,697,626-bp的染色体和一个95,989-bp的质粒pJ7-I组成。Natrinema sp.J7-2可以利用葡萄糖、甘油或者乙酸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我们从它的基因组数据中也鉴定到了代谢和异生这些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同时,我们重构了该菌20种氨基酸的合成途径,发现嗜(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张子千[6](2012)在《来自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的溶原噬菌体SNJ1及其宿主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类微生物基因组中都广泛存在着原噬菌体或其基因组片段。但由于很难找到相应的敏感菌株,这些溶原噬菌体的存在常被人们忽略。目前见诸报道的古生菌噬菌体绝大多数直接分离于自然环境中,只有少数发现于溶原菌株。本研究中的嗜盐古生菌溶原噬菌体SNJ1是利用丝裂霉素C从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 J7-1中诱导分离的,它能感染Natrinema sp.J7-2并在双层平板上形成清晰的噬菌斑。这是在极端嗜盐古生菌中通过生物学证据证实的第叁株溶原性噬菌体,SNJ1也是首个被发现的能感染Natrinema属菌株的噬菌体。宿主菌Natrinema sp. J7-1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也可不断自发释放成熟噬菌体颗粒,但是所释放的颗粒数量并不多。通过对丝裂霉素C诱导条件的优化,噬菌体SNJ1的释放量从大约104PFU/ml被提高了6-7个数量级,达到大约1011PFU/ml。一步生长曲线显示SNJ1有大约4-5h的潜伏期,每个感染细胞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量约为100PFU。研究表明SNJ1感染活性的维持高度依赖于高盐浓度且对氯仿十分敏感,暗示它很有可能是一个极端嗜盐的有包膜噬菌体,而目前见诸报道的另外二个嗜盐古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形态均为头尾状,没有包膜。高盐环境对电镜观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多次努力,我们初步证实SNJ1的形态为球状的二十面体且有包膜包裹,在嗜盐古生菌烈性噬菌体中有类似形态的报道(SH1)通过对噬菌体基因组核酸性质的鉴定以及序列测定发现,SNJ1的基因组为为双链环状DNA,分子量为16.3Kbp。有意思的是,SNJ1基因组的DNA序列与其宿主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 J7-1携带的天然质粒pHH205完全相同,这说明SNJ1在溶原化宿主细胞中是以质粒的形式存在的。对纯化的SNJ1样品采用SDS-PAGE和质谱进行蛋白组成分析,发现并证实了10个噬菌体颗粒结构蛋白,其编码基因均位于质粒pHH205上。对其中两个可能的噬菌体主要衣壳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克隆和异源表达后分别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以及胶体金免疫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从蛋白质水平进一步证实了质粒pHH205就是SNJ1的原噬菌体形式。通过生物信息学对SNJ1基因组(质粒pHH205)上的33个ORF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大多与已知的噬菌体相关编码基因一致性较低,但其中ORF23可能是一个ATPase编码序列。与来自叁域不同噬菌体的ATPase编码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可以发现ORF23具有两个非常保守的区域(Walker A和Walker B),同时还有一个双链DNA包膜噬菌体所特有的P9元件。随后对SNJ1颗粒及其宿主J7-1菌株进行了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SNJ1颗粒确实存在脂肪酸成分,而且是从宿主细胞膜脂类中选择性获取的,这个特点与细菌噬菌体PRD1的特性相符,而PRD1是双链DNA包膜类噬菌体的代表株,由此进一步证实SNJ1确实是一个有包膜的双链DNA噬菌体。为了了解噬菌体SNJ1的宿主菌和敏感菌之间的关系,我们将J7-1和J7-2分别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的染色体序列几乎完全一样(相似性为99.9%),唯一的区别在它们所含有的质粒上。J7-1只含有一个大小为16.3Kbp的天然质粒pHH205,而J7-2只含有一个大小为95.9Kbp的质粒pJ7-Ⅰ。通过噬菌体感染菌株J7-2并挑取噬菌斑中间半固体在高盐浓度培养基进行培养,我们得到了溶原菌株LJ7,通过PCR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证明该菌株细胞内同时含有上述两个质粒。对溶原菌株LJ7的性质鉴定发现其对噬菌体SNJ1具有免疫性,这说明其也是噬菌体SNJ1的溶原菌株并且它也可以自发的释放成熟噬菌体颗粒。溶原菌株LJ7的获得对于今后进一步了解嗜盐古生菌噬菌体SNJ1及其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基础。此外我们通过对Natrinema sp.J7-1和J7-2的16S rRNA基因的鉴定和分析,大致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并且从系统发育树上发现其与Natrinema属的另外一株菌株Natrinema gari JCM14663亲缘关系很近。对这株亲缘关系较近的以及Natrinema属内相关的一些菌株进行鉴定发现它们既不含有类似pJ7-Ⅰ的质粒,也不会被噬菌体SNJ1感染产生噬菌斑。遗传转化系统的缺乏是限制嗜盐古生菌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了几株模式菌株建立起了稳定的遗传转化系统外,绝大多数嗜盐古生菌尚无法直接进行遗传操作。本研究在借鉴模式菌株的遗传转化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针对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J7-2的遗传转化方法。通过对嗜盐古生菌原生质体制备及恢复,抗性标记的选择以及噬菌斑筛选的相关研究发现J7-2能够有效地制备出感受态细胞,但是筛选标记的匮乏始终制约着其转化效果。我们还曾尝试将SNJ1基因组(即质粒pHH205)进行改造后转入一株模式菌株H.volcanii DS52中,但未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2-05-01)
张子千,陈锦,梅运军,沈萍,陈向东[7](2009)在《极端嗜盐古生菌跨属融合子所产噬菌体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已报道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均分离于自然的盐湖、盐田等高盐的水体中,未见嗜盐古生菌溶源噬菌体的报道。本研究中的的噬菌体——SNJ1是首次报道利用丝裂霉素C从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J7(原来归为Halobacteriym)和Hbt.salinarium R1(即是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的嗜盐古菌Hbt.NRC-1)的跨属融合子F5中诱导分离的,该噬菌体能够感染其亲本J7形成噬菌斑,噬菌斑的形态表明该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研究还表明该噬菌体对NaCl具有很强的依赖性。NaCl浓度对该噬菌体活性保持、噬菌体对宿主的吸附以及噬菌斑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NaCl浓度低于23%时,噬菌体活性就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当浓度为30%时最有利于噬菌体吸附,低于21%时噬菌体几乎不能吸附于宿主菌的表面;当盐浓度低于19%时,该噬菌体不能形成噬菌斑。同时对噬菌体基因组进行了提取,通过超速离心对样品进行浓缩,并得到了较高效价的噬菌体,并且对其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该噬菌体形态为短杆状,对噬菌体的基因组提取和检测的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9-11-07)
石万良,钟传奇,唐兵,沈萍[8](2007)在《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R6-5胞外嗜盐蛋白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acitracin-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的方法得到凝胶电泳均一的来自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R6-5的胞外嗜盐蛋白酶。经SDS-PAGE分析该酶亚基分子量为62kDa。PMSF对它的活性完全抑制,表明它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该酶反应的最适NaCl浓度为3mol/L,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8.0。在高盐条件下能维持高活性并十分稳定,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石万良,甘菲,唐晓峰,唐兵,沈萍[9](2006)在《极端嗜盐古生菌蛋白酶分泌转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号肽引导蛋白质定位是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转运的主要方式之一。多数分泌蛋白的N端具有信号肽,不同转运途径的蛋白的信号肽也不相同。嗜盐古生菌蛋白的转运方式包括Sec转运途径和Tat转运途径等。我们对极端嗜盐古生菌蛋白酶SptA的分泌转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张浩,林璐,黄玉屏,沈萍[10](2006)在《极端嗜盐古生菌J7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表达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嗜盐古生菌作为一类新型的、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资源,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和代谢机制,已成为研究生命起源、系统进化等理论问题以及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的研究热点。(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极端嗜盐古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类微生物基因组中都广泛存在着原噬菌体或其基因组片段。但由于敏感菌株通常较难筛选得到,这些溶原噬菌体的存在常被人们所忽视。目前,在已报道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中,绝大多数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只有极少数几株是溶原噬菌体。本研究中的嗜盐古生菌溶原噬菌体SNJ1是利用丝裂霉素C从嗜盐古生菌Natinema sp.J7-1中诱导分离得到,其能侵染Natrinema sp.J7-2并在双层平板上形成清晰的噬菌斑。SNJ1是在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端嗜盐古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吕杰.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属遗传操作系统的初步构建及其启动子跨域启动活性的普遍性分析[D].武汉大学.2013
[2].张子千,刘莹,陈向东.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溶原性噬菌体SNJ1的相关研究[C].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
[3].张子千,刘莹,陈向东.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溶原性噬菌体SNJ1的相关研究[C].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2012
[4].张子千,刘莹,陈向东.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溶原性噬菌体SNJ1的相关研究[C].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2
[5].冯杰,王剑,唐晓峰,唐兵.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sp.J7-2全基因组及蛋白组初步分析[C].第四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6].张子千.来自Natrinema属极端嗜盐古生菌的溶原噬菌体SNJ1及其宿主的相关研究[D].武汉大学.2012
[7].张子千,陈锦,梅运军,沈萍,陈向东.极端嗜盐古生菌跨属融合子所产噬菌体的相关研究[C].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
[8].石万良,钟传奇,唐兵,沈萍.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sp.)R6-5胞外嗜盐蛋白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7
[9].石万良,甘菲,唐晓峰,唐兵,沈萍.极端嗜盐古生菌蛋白酶分泌转运机制的初步研究[C].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10].张浩,林璐,黄玉屏,沈萍.极端嗜盐古生菌J7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表达与性质研究[C].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