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强化处理论文-王薇,白洁琼,魏东洋,安坤

复合强化处理论文-王薇,白洁琼,魏东洋,安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强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绵铁,污水处理,复合体系,协同强化

复合强化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白洁琼,魏东洋,安坤[1](2019)在《海绵铁复合体系协同强化污水处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铁复合体系处理污水技术是一种热门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总结传统海绵铁单一处理工艺基础上,一方面详细介绍海绵铁复合体系分类、研究现状,另一方面探究海绵铁复合体系去除水体中不同污染物的机理,包括海绵铁自身还原、铁碳微电解作用、类Fenton效应等。对未来海绵铁复合体系处理废水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指出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开发适宜的工艺参数和循环利用等方面。(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张昕昕[2](2019)在《硫电子受体生物强化处理含盐叁元复合驱采出水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已进入叁次采油阶段,叁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已经在大庆油田大规模的应用。在叁次采油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具有高含盐、油水分离困难、破乳性差以及可生化性差等特性。为了加强对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效能,本文研究不同价态的硫对含盐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效能,优选出处理效果最好的电子受体,用优选出的电子受体进行中试试验并对处理效能进行评价。室内试验阶段,主要研究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的生物处理效能。分别向进水中投加硫酸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酸亚铁和单质硫作为电子受体,使C:S为2:1。通过向叁元复合驱采出水中投加NaCl,使反应器进水的盐度达到16000±1000mg/L。反应器运行时间为90天,在反应器运行期间,检测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指标,并对稳定期的微生物进行群落解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对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效果存在差异。亚硫酸钠作为电子受体,对含盐叁元污水中的含油量、悬浮物、COD和聚合物处理效果较好。硫酸亚铁作为电子受体时,对含盐叁元污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粘度和盐度的处理效果较好。考虑到含油量和悬浮物为主要回注指标,选择亚硫酸钠作为现场中试试验的电子受体。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和亚硫酸钠作为电子受体时,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较好。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难降解的物质主要都为烷类物质。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示,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微生物主要由Halomonas、Nitrincola和Marinospirillum 3个属的微生物组成,并且Halomonas属微生物的含量不断升高,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试试验阶段,以亚硫酸钠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应器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试验研究。试验地点为大庆采油四厂某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站,试验周期为90天,取样检测周期为3天。对反应器各反应区聚合物含量、粘度、含油量、悬浮物、硫化物、COD等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对反应器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反应器稳定运行后期进行污泥取样,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组成。出水中的含油量、悬浮物、COD、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粘度平均含量分别为5.85 mg/L、44 mg/L、1924 mg/L、969 mg/L、190 mg/L、4.410 mPa·s,平均去除率为95.11%、30.05%、24.16%、15.64%、18.18%、15.02%。其中出水中含油量达到回注的标准,悬浮物含量未达到回注标准,需过滤后才能回注。对稳定运行阶段反应器各反应区水样GC-MS分析结果表示,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很好,能够去除大部分的有机物,进水中70种有机物经处理后仅剩余19种,难降解的有机物主要为烷类物质。启动阶段主要由Nitrincola(海螺菌属)和Bacillus(芽孢杆菌属)的微生物组成,稳定运行阶段的微生物主要由Nitrincola(海螺菌属)、Bacillus(芽孢杆菌属)和Halomonas(盐单胞菌属)的微生物组成。Halomonas(盐单胞菌属)的微生物含量在反应器的运行过程种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高柳堂[3](2019)在《强化复合厌氧技术处理农村污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污水产生量不断增加,农村污水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常规单一厌氧生物技术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启动时间长、处理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本论文进行了强化复合厌氧技术研究。与常规厌氧处理技术相比,复合厌氧技术强化了传质和微生物反应,处理系统的污泥浓度、基质混合和降解推动力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启动时间短。通过构建强化复合厌氧反应器小试装置,优化厌氧折流区和滤池区结构设计,考察反应器的启动运行条件、启动性能、稳定期污染物去除效果及相关指标沿程变化规律;分别进行水力冲击和水质冲击下的抗冲击负荷研究;基于16S rD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表征厌氧折流区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及丰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启动期进水COD浓度187~380 mg/L,ORP为-100~-300 mV、pH为6.8~7.0,25 d后COD去除率达到70.7%,弹性填料挂膜较好,确定反应器启动成功。稳定期随着HRT从24 h降低至18 h、12 h、8 h和5 h,COD去除率先增加后下降,平均为79.5%;滤池区COD去除贡献率(4.5%)远小于厌氧折流区(75.0%);沼气中CH_4百分比随着HRT的缩短有一定程度下降,OLR为0.13~1.16 kg COD/(m~3·d)时,CH_4产气量随着OLR的增加呈上升趋势,CH_4与OLR的关系为:CH_4(g)=5.56×OLR~(0.80)(R~2=0.80);各格室COD去除贡献率沿程基本呈现递减趋势,其中前端两格室对COD降解占主要作用,为56.8%~60.3%,DOM沿各格室发生分解转化、浓度逐渐降低,和COD的实际去除效果一致。分别进行反应器的水质冲击和水力冲击实验,结果表明,水质冲击后10 h,水力冲击后6 h,反应器可恢复冲击负荷之前的状态。强化复合厌氧反应器处理效果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维护简单,可为小型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5 m~3/d)提供借鉴。通过分析EPS叁维光谱图得出,反应器各格室中的污泥EPS含量随运行时间呈上升趋势,同一HRT下,污泥EPS含量沿程逐渐减少;通过污泥扫描电镜得出,污泥絮体结构较致密,菌胶团数量较多,内部供物质交流的孔洞和通道十分清晰,污泥表面以球菌为主,短杆菌和丝状菌较少。综合表征厌氧折流区各格室污泥的真细菌和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第一格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而第二格室中微生物丰度最高。门水平上发酵类细菌和产乙酸菌(Firmicutes、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丰度之和在各格室中分别为74.5%、86.7%、78.5%和78.9%。门水平上产甲烷菌(Methanomicrobia、Methanobacteria和Thermoplasmata)丰度之和在各格室中分别为93.7%、96.4%、98.2%和97.7%,可见产甲烷菌的丰度沿格室是逐渐上升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任静,李剑锋,严晓青,李彦超,程芳琴[4](2019)在《GO-PTFE复合膜强化膜蒸馏深度处理焦化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膜的抗污染抗润湿性能,采用表面涂覆法将氧化石墨烯(GO)结合在聚四氟乙烯(PTFE)膜表面,制备亲水-疏水复合膜用于膜蒸馏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并对比了改性复合膜与未改性原膜的表面特性和膜蒸馏效果,分析了GO表面改性对膜蒸馏效果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膜表面经过GO改性后接触角由144.2°下降至103.9°,且表面出现羟基、羧基等亲水性官能团,说明膜表面亲水改性成功。GO-PTFE复合膜相比原膜通量提高了36.6%,产水电导率保持在25μS/cm,出水的荧光峰强度明显减弱,说明GO-PTFE复合膜能有效截留焦化废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相比原膜的抗污染抗润湿性能显着提高。这种强化过程主要归因于GO良好的亲水性、导热性和特有的纳米孔道对污染物的截留效应。(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高洪刚[5](2018)在《微电解/复合微生物强化A/O生化法处理5-乙酰乙酰氨基苯并咪唑酮废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乙酰乙酰氨基苯并咪唑酮生产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极差,并且其中还含有多种咪唑酮类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采用微电解—复合微生物菌剂强化A/O生化法处理该废水,结果表明:在废水COD为6874mg/L时,出水COD <500mg/L,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叁级标准,去除效率高,处理效果稳定。(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8年12期)

李延,黎超,王思远,陈静,施怀荣[6](2018)在《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河道排口污染强化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河道排口所排放的污水,对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污水原位强化处理进行了研究。在北京凉水河小龙河排口处构建了试验装置,包括药剂投加和曝气装置,以及生物球,所投加的药剂为Bpa-1017复合微生物菌剂和Bacto-Zyme-1011生物复合酶。结果显示,河道排口污水中的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48.7%、36.7%、20.1%和32.5%,DO能够恢复至2.1~5.7mg/L;叁维荧光光谱测定结果发现所投加的微生物菌剂对水中类蛋白有机物质的降解去除有明显作用;表明复合微生物原位强化技术对于河道排口污水处理具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S2期)

闵珍妮[7](2018)在《化学氧化强化混凝处理模拟叁元复合驱污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元复合驱开采是在水驱和聚合物驱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驱油技术,用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叁元复合驱采出水成分、性质复杂,处理困难。常规的混凝处理难以有效地打破乳状液稳定性,处理效果不理想,叁元复合驱污水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课题基于预氧化对混凝的强化作用,考察KMnO4、H2O2、K2S2O8、H2O2/KMnO4、K2S2O8/FeSO4强化混凝处理模拟叁元复合驱污水的效果。通过混凝试验,对絮凝剂进行筛选。确定最佳絮凝剂为聚合硫酸铁(PFS),其处理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铁、氯化铝、硫酸铁、氯化铁和硫酸铝,在PFS投加量为2500mg/L,溶液温度为45℃,pH为6,快速搅拌(250r/min)3 min,慢速搅拌(100r/min)15 min,沉淀时间为30min的最佳条件下,浊度的去除率达94.4%,除油率达64.5%,粘度降至2.0mPa·s。在混凝前投加氧化剂对处理效果有显着的影响,混凝后污水的除油率、除浊率,聚丙烯酰胺去除率均有所增加,粘度显着降低。效果最好的是K2S2O8/FeSO4氧化强化混凝法,由正交试验结果确定最佳氧化条件为:FeSO4投加量为1.2g/L,K2S2O8投加量为0.6g/L,初始pH为3,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60min。其他条件不变,后续混凝处理中絮凝剂PFS用量可减少至500mg/L,混凝后污水的除油率、聚丙烯酰胺去除率和除浊率分别为:92.3%、92.8%和98.8%,浊度降至4.5NTU,粘度降至0.5 mPa·s左右。单一氧化通过氧化降解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聚丙烯酰胺,破坏油水界面膜,降低界面膜的强度、韧性和粘弹性,使油滴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和空间阻力减弱,油滴发生聚结上浮,后续混凝效果增强。复合氧化通过产生强氧化性的自由基降解聚丙烯酰胺,降低叁元水粘度,增加分子流动性,降低乳状液稳定性,此外,K2S2O8/FeSO4氧化模拟水,亚铁离子被氧化为叁价铁离子,水解产生Fe(OH)3胶体,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使后续混凝药剂投加量变少,处理效果变好。(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8)

刘金辉[8](2018)在《多元复合强化铜基点焊电极热机械处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真空熔铸制备了Cu-Cr-Zr-Ni-Si和Cu-Cr-Zr-Co-Si点焊电极合金,使用导电率测试、硬度测试、金相显微镜、SEM、EDS、XRD和TEM等手段研究了采用不同热机械处理工艺下对两类合金的导电、力学性能与合金组织的影响。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1.Cu-Cr-Zr-Ni-Si合金的铸态组织主要是由柱状晶组成,基体内部弥散分布着大量粗大的过剩相。而Cu-Cr-Zr-Co-Si合金的铸态组织主要是由等轴晶组成,基体内部存在大量弥散分布的颗粒状的Co_5Cr_3Si_2相与Co和Si元素组成的灰色析出相。固溶处理后,Cu-Cr-Zr-Ni-Si合金内的过剩相溶于基体中,Cu-Cr-Zr-Co-Si合金的灰色析出相也完全溶于基体,颗粒状的Co_5Cr_3Si_2相没有溶解。所有的合金通过固溶处理后硬度与导电率都大为下降。冷轧后合金的晶粒沿着轧制方向拉长,冷轧引起Cu-Cr-Zr-Ni-Si和Cu-Cr-Zr-Co-Si合金导电率的变化不大,而合金的硬度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Cu-Cr-Zr-Ni-Si和Cu-Cr-Zr-Co-Si合金在时效初期合金的硬度和导电率都快速上升。预变形量越大,合金硬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就越短,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合金硬度下降的趋势也越快。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合金导电率的上升的速度减缓趋于平稳。时效阶段Cu-Cr-Zr-Ni-Si合金的析出相主要是CrSi_2相和Ni_2Si相。Cu-Cr-Zr-Co-Si合金的析出相主要是Co_5Cr_3Si_2相和Co_2Si相。3.在相同的预变形量和固溶时效处理条件下,Cu-0.6Cr-0.15Zr-2.8Ni-0.7Si合金导电率峰值大于Cu-0.6Cr-0.15Zr-2.8Ni-0.9Si合金,Cu-0.8Cr-0.15Zr-3.5Co-0.7Si合金的导电率峰值大于Cu-0.8Cr-0.15Zr-3.2Co-0.8Si合金。未冷轧处理和不同预变形量的Cu-0.6Cr-0.15Zr-2.8Ni-0.9Si合金硬度峰值都大于Cu-0.6Cr-0.15Zr-2.8Ni-0.7Si合金。预变形量为20%和40%的Cu-0.8Cr-0.15Zr-3.5Co-0.7Si合金硬度峰值大于Cu-0.8Cr-0.15Zr-3.2Co-0.8Si合金。预变形量为60%和80%的Cu-0.8Cr-0.15Zr-3.2C o-0.8Si合金硬度峰值大于Cu-0.8Cr-0.15Zr-3.5Co-0.7Si合金。预变形量为60%的C u-0.6Cr-0.15Zr-2.8Ni-0.9Si合金的软化温度为434℃,预变形量为80%的Cu-0.8Cr-0.15Zr-3.2Co-0.8Si合金的软化温度为645℃。4.预变形量为60%的Cu-0.6Cr-0.15Zr-2.8Ni-0.9Si合金在时效温度为550℃下的A v r a m i相变动力学方程和导电率方程分别为:f=1-exp(-0.1937t~(0.48218))和s=15.9+27.3[1-exp(-0.1937t~(0.48218))]。预变形量为60%的Cu-0.6Cr-0.15Zr-3.2Co-0.8Si合金在时效温度450℃下的Avrami相变动力学方程和导电率方程分别为:f=1-exp(-0.0108t~(1.03649))和s=20.15+33.55[1-exp(-0.0108t~(1.03649))]。(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8-06-01)

范丽娟[9](2018)在《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形成NDMA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地表水受氨氮污染情况下,当同时采用预氯氧化工艺和无机盐/PDMDAAC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时,复合混凝剂中PDMDAAC与氯或氯胺作用就有可能会形成含氮消毒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NDMA)。本文主要研究投加的PAC/PDMDAAC、微污染原水中存在的氨氮和预氧化剂氯叁者采用不同接触方式共存时形成消毒副产物NDMA的可能性及其规律和影响。首先,建立在实验条件下NDMA的检测方法,验证其准确性。其次,研究PAC对PDMDAAC与氯胺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生成NDMA的规律的影响。最后在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阶段验证NDMA形成的可能性、规律及影响因素。实验条件下NDMA分析方法的建立。在已有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NDMA检测方法基础上,在NDMA的实验检测限范围内,研究PAC对紫外全扫描和液相色谱分析各独立过程和该方法全过程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的影响,同步提高原方法的浓缩倍数,以建立实验条件下含PAC体系痕量NDMA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待测溶液加入实际使用量PAC后,经过固相萃取,在紫外扫描图和液相色谱全过程没有观察到PAC的明显干扰。当PAC浓度为10 mg/L时,NDMA测定的精密度为2.59%,加标回收率为87.96%~102.36%,平均回收率为92.98%;与不加PAC时NDMA所测定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相比,存在PAC浓度越小,则两者NDMA测定值越接近的趋势。由此,建立了实验条件下痕量NDMA(10 ng/L)的检测方法。复合混凝剂与一氯胺的作用规律。以已有的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生成NDMA的规律研究为基础,在仅模拟微污染原水的氨氮含量条件下进行预氧化、混凝,以探究PAC对PDMDAAC与一氯胺作用生成NDMA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原水预氯氧化后,在投加PAC/PDMDAAC加料方式下,NDMA的生成含量与不加入PAC时,即单独投加PDMDAAC生成NDMA含量(26.82 ng/L)最为接近;而先加PAC后加PDMDAAC、PAC和PDMDAAC同时投加、先加PDMDAAC后加 PAC叁种加料方式生成NDMA的含量稍微增多(32 ng/L左右)。不同实验条件下PAC存在时,与单独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相比,NDMA生成随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一致。由此说明,NDMA生成量与氯胺(氯及氨氮)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相关,而受PAC存在和接触方式的影响不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尽量控制达到NDMA生成量最低的条件。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模拟微污染原水时,NDMA生成的可能性与规律。根据上述无机盐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和本组已建立的长江原水等水质模型,研究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模拟和实际微污染原水过程NDMA的生成可能性和规律。实验发现,使用含NDMA仅为25 ng/L的自来水配制模拟微污染原水,浊度为100NTU左右,CODMn为5 mg/L左右、氨氮为3 mg/L,仅经过PAC/PDMDAAC强化混凝处理,检测到NDMA含量为18.51 ng/L,而对其先经过预氯氧化再强化混凝后,测得NDMA的生成量为77.60 ng/L;使用不含NDMA的去离子水配制相同模拟微污染原水,经过PAC/PDMDAAC强化混凝时,未检测到NDMA含量,而对其经先预氯氧化再强化混凝后,检出NDMA含量为48.33 ng/L。进一步选取实际长江微污染原水进行强化混凝研究实验发现,长江微污染原水NDMA含量为41.32 ng/L,经强化混凝处理之后,NDMA含量减小为25 ng/L左右,然而,在预氯氧化和PAC/PDMDAAC强化混凝工艺条件下NDMA含量为47.32 ng/L。由此说明,对于微污染原水,采用预氯氧化和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的方式会形成NDMA,而采用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工艺不仅不会形成NDMA,而且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已有NDMA。本文研究对复合混凝剂在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过程中,同时采用预氯氧化工艺时其形成NDMA的可能性和规律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所得结果可为优化强化混凝工艺条件、最大程度减少和避免形成NDMA的可能性、保证供水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宋咏[10](2018)在《悬浮载体复合MBR工艺强化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由膜分离技术联合生物处理法产生的一种高效稳定的水处理工艺。复合式MBR工艺是向生物反应器中投加载体,以达到提高系统处理能力的目的,近年来发展迅速。但MBR工艺运行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限制了MBR工艺的广泛应用,导致运行费用增加。因此,研究缓解膜污染问题是MBR工艺研究的方向。本研究选择了一种柱状悬浮载体投加在MBR生物反应器中构成了复合式MBR工艺。在30d的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18d悬浮载体挂膜结束后,启动运行了复合式MBR工艺,研究了运行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最优运行条件是:HRT为12h、曝气量为9L/min、抽停时间比例为9min:3miin。对比复合式MBR工艺与不投加悬浮载体的MBR工艺对COD、氨氮处理效果可知,COD去除率提升了 3.4%、氨氮去除率提升了4.3%。研究了悬浮载体最适投加量以及适用的活性污泥浓度条件。结果表明,投加悬浮载体对MBR泥饼层膜污染起到减缓作用,高污泥浓度条件更适于投加悬浮载体,20%悬浮载体投加量效果最好。在低污泥浓度条件下,20%投加量减缓膜污染效果最佳,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降幅可达9.3 kPa。在高污泥浓度条件下,20%投加量条件下TMP降幅可达14.9 kPa。投加悬浮载体可提高MBR污水处理效果,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5.1%,氨氮去除率最高到达97.3%,且高污泥浓度条件下的处理效果优于低污泥条件。悬浮载体对TN去除率的提升并不显着,对TP去除率提升近10%。研究了膜污染清洗策略机理及优化。采用生物反应器停止进水出水维持空曝气、降低生物反应器内污泥浓度以及延长生物反应器停抽时间叁种方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低压条件下产生的膜污染,第一种方法对受污染膜过滤能力的恢复速率最快,该阶段的TMP下降速率为1.3kPa/d。通过酸碱结合清洗的化学清洗方法能够减缓膜污染,有效恢复膜通量。清水冲洗包括高流速自来水冲洗及低流速热水冲洗,水冲洗后的膜通量恢复40%左右。比较了两种酸洗药剂,选择草酸进行酸洗维护,草酸清洗后膜通量恢复70%,效果明显。最后,用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浸泡清洗,膜通量恢复至96%左右,对膜污染达到明显的清洗与维护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复合强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庆油田已进入叁次采油阶段,叁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已经在大庆油田大规模的应用。在叁次采油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具有高含盐、油水分离困难、破乳性差以及可生化性差等特性。为了加强对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效能,本文研究不同价态的硫对含盐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效能,优选出处理效果最好的电子受体,用优选出的电子受体进行中试试验并对处理效能进行评价。室内试验阶段,主要研究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的生物处理效能。分别向进水中投加硫酸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酸亚铁和单质硫作为电子受体,使C:S为2:1。通过向叁元复合驱采出水中投加NaCl,使反应器进水的盐度达到16000±1000mg/L。反应器运行时间为90天,在反应器运行期间,检测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指标,并对稳定期的微生物进行群落解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对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效果存在差异。亚硫酸钠作为电子受体,对含盐叁元污水中的含油量、悬浮物、COD和聚合物处理效果较好。硫酸亚铁作为电子受体时,对含盐叁元污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粘度和盐度的处理效果较好。考虑到含油量和悬浮物为主要回注指标,选择亚硫酸钠作为现场中试试验的电子受体。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和亚硫酸钠作为电子受体时,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较好。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难降解的物质主要都为烷类物质。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示,不同价态的硫作为电子受体时,微生物主要由Halomonas、Nitrincola和Marinospirillum 3个属的微生物组成,并且Halomonas属微生物的含量不断升高,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试试验阶段,以亚硫酸钠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应器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试验研究。试验地点为大庆采油四厂某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站,试验周期为90天,取样检测周期为3天。对反应器各反应区聚合物含量、粘度、含油量、悬浮物、硫化物、COD等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对反应器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反应器稳定运行后期进行污泥取样,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组成。出水中的含油量、悬浮物、COD、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粘度平均含量分别为5.85 mg/L、44 mg/L、1924 mg/L、969 mg/L、190 mg/L、4.410 mPa·s,平均去除率为95.11%、30.05%、24.16%、15.64%、18.18%、15.02%。其中出水中含油量达到回注的标准,悬浮物含量未达到回注标准,需过滤后才能回注。对稳定运行阶段反应器各反应区水样GC-MS分析结果表示,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很好,能够去除大部分的有机物,进水中70种有机物经处理后仅剩余19种,难降解的有机物主要为烷类物质。启动阶段主要由Nitrincola(海螺菌属)和Bacillus(芽孢杆菌属)的微生物组成,稳定运行阶段的微生物主要由Nitrincola(海螺菌属)、Bacillus(芽孢杆菌属)和Halomonas(盐单胞菌属)的微生物组成。Halomonas(盐单胞菌属)的微生物含量在反应器的运行过程种逐渐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强化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薇,白洁琼,魏东洋,安坤.海绵铁复合体系协同强化污水处理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

[2].张昕昕.硫电子受体生物强化处理含盐叁元复合驱采出水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高柳堂.强化复合厌氧技术处理农村污水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4].任静,李剑锋,严晓青,李彦超,程芳琴.GO-PTFE复合膜强化膜蒸馏深度处理焦化废水[J].水处理技术.2019

[5].高洪刚.微电解/复合微生物强化A/O生化法处理5-乙酰乙酰氨基苯并咪唑酮废水研究[J].风景名胜.2018

[6].李延,黎超,王思远,陈静,施怀荣.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河道排口污染强化处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8

[7].闵珍妮.化学氧化强化混凝处理模拟叁元复合驱污水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8].刘金辉.多元复合强化铜基点焊电极热机械处理工艺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8

[9].范丽娟.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原水形成NDMA的初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10].宋咏.悬浮载体复合MBR工艺强化处理生活污水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标签:;  ;  ;  ;  

复合强化处理论文-王薇,白洁琼,魏东洋,安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