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论文-吴文杰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论文-吴文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仇,情欲,《哈姆莱特》,《葛特露和克劳狄斯》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杰[1](2019)在《复仇与情欲——《哈姆莱特》与《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不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哈姆莱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不同的文本建构方式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以揭示两部作品的不同主题及作者的不同创作倾向,论述厄普代克解构莎士比亚的深层原因,以及不同文本的想象性重构对其创作和接受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4期)

陈艳红[2](2019)在《缺陷人文主义者的“偷梁换柱”——从《哈姆莱特》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一文中研究指出《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厄普代克的第十九篇小说,被称为"哈姆莱特前传",整部小说通过运用互文理论创造性地解构了戏剧经典《哈姆莱特》,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新建构和分析了《哈姆莱特》,将王后葛特露的形象由边缘化进行中心化处理,将缺陷人文主义者从哈姆转移到了葛特露。文章旨在运用互文性理论来深入分析《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对于《哈姆莱特》中的缺陷人文主义者的"偷梁换柱",体验人物中心化和边缘化的巧妙转换。(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4期)

季雯静[3](2019)在《女性命运:被边缘化的“他者”和反抗的“永恒女性”——从《哈姆莱特》的奥菲利娅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葛特露》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的新作《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厄普代克转换了男权中心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切入,揭开了葛特露隐秘的内心世界。无论在哪一视角下,女性的命运却一致的相似,在女性身份上实现了同构性。奥菲利娅和葛特露都是男权主义话语下被边缘化的"他者",为男性所利用、倾轧和压迫。她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男权中心的反抗,试图成为找寻自己和颠覆男性权力的"永恒女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06期)

袁新梦[4](2018)在《颠覆与重构:从《哈姆雷特》到《葛特露与克劳狄斯》》一文中研究指出《葛特露与克劳狄斯》是厄普代克以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为母本创作而成的。该小说填补了《哈姆雷特》中的空缺情节,然而这些情节完全颠覆了原作中的人物设定,作者又加入了大量个人书写,创造了一个完全反转的故事情境。本文将从颠覆与重构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索作者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对历史、女性等问题的新的思考与其重构经典的原因与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6期)

刘璐[5](2018)在《从《哈姆雷特》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经典文本的重新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可以发现整体的故事情节存在相关性,但是在叙述视角、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多方面厄普代克进行了大量全新的个人书写。本文将从《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叙述视角的转变、人物形象的颠覆、主题意蕴的升华这叁个方面展开剖析,积极探求厄普代克对《哈姆雷特》这一经典文本重新书写的成果表现。(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5期)

艾利敏[6](2014)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的后现代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运用后现代性中的互文性和解构性对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剖析,将书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及情感走向同当时男权制的社会矛盾和女性主义思潮联系起来,为文学小说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试图揭露小说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新颖独特的叙述角度。(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冯海晶[7](2014)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是美国享誉盛名的长篇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艺术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他硕果累累的写作生涯中,约翰·厄普代克创造了许多作品,先后获得31个奖项,其中包括两次普利策奖,两次欧亨利奖和两次国家图书奖。《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厄普代克的第十九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哈姆莱特前传”,荣登《纽约时报周刊》评选的2000年十大最佳图书第四名。整部小说分为叁个部分,厄普代克通过运用互文理论创造性地解构了戏剧经典《哈姆莱特》,把读者的视角带到莎剧开幕之前,创造性地颠覆了剧中的人物形象,用新视角重新审视丹麦王子复仇的绝对正义性,小说情节与人物关系的终点止是莎剧情节与人物关系的起点。本论文旨在运用互文性理论深入分析《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在人物、意象及情节的互文关系以及约翰·厄普代克重构经典的写作技巧及创作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约翰·厄普代克和他们的生平、作品以及国内外对两位作家及两部作品的研究现状,并对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梳理。从字面上讲,互文性是指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共同构成一个无限开放的网络。互文性理论构建于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及思想运动,如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俄国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白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首次提出后,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文学批评中最常用的理论之一第二章深入探讨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的角色互文关系。厄普代克通过借鉴早期《哈姆莱特》的叁个拉丁文版本中的人物名字,赋予小说中每个人物新的形象。哈姆莱特不再是那个长时问在舞台上用激烈言辞指责他母亲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忧郁王子,葛特露也不再是那个被称为“水性杨花”的王后,老哈姆莱特天性嗜权而好战,克劳狄斯才能兼备但长期饱受长子继承制的折磨,而波洛涅斯虽然饶舌但却是一位好老师。第叁章分析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与莎剧的意象互文性。卡罗琳·吉翁是研究莎剧中意象作用的先驱。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对莎翁着作中的意象研究,并着有《寓意为何—莎土比亚的意象研究》一书。在小说中,厄普代克延用了莎剧中的意象元素。第四章旨在研究《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的情节互文性。经笔者研究发现,复仇与婚姻是两部作品中的共同故事主线。在两部作品中,复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婚姻是评论的焦点。同时,在新、旧两文本中,两条故事主线义同中存异。相同之处在于,在两部作品中,葛特露始终处于被男人利用为追求权力以达到白己目的砝码的悲惨命运。不同之处在于,在莎剧中,牵动两条故事主线的中心人物均为男性。复仇主线中,以哈姆莱特于子为父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布斯复仇为辅。克劳迪斯的权利与欲望引导了莎剧中的婚姻主线。而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葛特露成为新文本中两条故事主线的焦点。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新视角,其独具匠心的安排体现了对女性的深切关怀。第五章深入分析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的延展性因素及其意义。厄普代克一改莎剧中的男性视角,从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位女性叁十年的情感经历,并赋予《哈姆莱特》中的被说者以绝对的话语权,展现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明确指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宗教已经世俗化,宗教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的现实需要。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本文通过对厄普代克作品中的互文性理论应用及作品细节分析,得出结论:厄普代克通过互文理论的应用,在中世纪的故事背景中讲述一个现代视角的故事,赋予女性以绝对话语权,给予女性以人文关怀和启示:也让我们明白在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下,女性没有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并给予女性以启示和人文关怀,女性不但要有摆脱压迫争取独立的意识,更要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作为保障。(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冯海晶,李莉[8](2014)在《倾听女性的声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的第19部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被称为《哈姆莱特》前传。厄普代克通过运用人物、情节、意象等诸多方面与《哈姆雷特》的互文手法,从女性主义角度为女主人公葛特露塑造了新形象。小说从女性视角,以倾听女主人公诉说的方式讲述了葛特露——即《哈姆莱特》中被称为柔弱﹑水性杨花的皇后——在男权社会中被利用,被残害,被埋没反抗男权压迫呐喊声的故事。(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06期)

田新科,韩俊玲[9](2013)在《简评厄普代克小说《葛特露与克劳狄斯》》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文坛最多产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跨越大半个世纪,作品形式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及文学评论等创作范畴,内容大多植根于美国社会现实,真实地(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14期)

刘辉[10](2013)在《生如羁鸟——论《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葛特露的悲惨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所创作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被视为莎剧《哈姆莱特》的"前传",以全新的视角撰写了女主人公葛特露追求婚姻幸福的历程,建构了一个具有女性话语特征的文本。在文本中,作家以鸟为象征物来解读葛特露的命运,无论她如何追求自由,但是依然无法摆脱天生的悲剧宿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本文来源于《语文天地(高教.理论)》期刊2013年03期)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厄普代克的第十九篇小说,被称为"哈姆莱特前传",整部小说通过运用互文理论创造性地解构了戏剧经典《哈姆莱特》,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新建构和分析了《哈姆莱特》,将王后葛特露的形象由边缘化进行中心化处理,将缺陷人文主义者从哈姆转移到了葛特露。文章旨在运用互文性理论来深入分析《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对于《哈姆莱特》中的缺陷人文主义者的"偷梁换柱",体验人物中心化和边缘化的巧妙转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杰.复仇与情欲——《哈姆莱特》与《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不同建构[J].文教资料.2019

[2].陈艳红.缺陷人文主义者的“偷梁换柱”——从《哈姆莱特》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J].长江丛刊.2019

[3].季雯静.女性命运:被边缘化的“他者”和反抗的“永恒女性”——从《哈姆莱特》的奥菲利娅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葛特露[J].文教资料.2019

[4].袁新梦.颠覆与重构:从《哈姆雷特》到《葛特露与克劳狄斯》[J].文教资料.2018

[5].刘璐.从《哈姆雷特》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经典文本的重新书写[J].现代交际.2018

[6].艾利敏.《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的后现代性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冯海晶.《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的互文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8].冯海晶,李莉.倾听女性的声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J].作家.2014

[9].田新科,韩俊玲.简评厄普代克小说《葛特露与克劳狄斯》[J].芒种.2013

[10].刘辉.生如羁鸟——论《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葛特露的悲惨命运[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

标签:;  ;  ;  ;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论文-吴文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