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代际关系论文-李硕

家庭代际关系论文-李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庭代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婚姻法,抚养,家,家庭成员

家庭代际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硕[1](2019)在《代际抚养合作关系中女性家庭权利的嬗变——基于婚姻法中“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首次将"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赋予其规范性地位,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代际抚养合作。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在构建家庭关系的过程中刻意消解了传统文化中"家"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意义,突出"人格化"的行为模式。作为社会概念的"家庭成员"与作为法律概念的"家庭成员"对"帮助抚养"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法律在修订过程中虽然扩大了家庭成员的范围,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帮助抚养"权利义务关系构建的"人格"基础,在逻辑上与现实中都无法自洽,使代际抚养合作关系中女性的正当利益诉求被漠视。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观照中国社会家庭现实,重构完整的、彰显身份品格的家庭概念,以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形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9年06期)

王富百慧,于博华[2](2019)在《是什么影响了老年人的锻炼决策?——基于家庭代际关系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确保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提出了关于健康老龄化的全新理念,"旨在努力提升老年人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功能,使其在与有利的外界环境互动中充分发挥功能"。这就意味着新的健康老龄化并不仅是没有疾病,对多数老年人而言,有利的家庭环境、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维持功能的发挥叁者缺一不可。体育锻炼作为支持性环境,在增强和维护内在能力的同时,更能促进老年适应能力和社会心理能力的发展。它对健康的作用是多元的,是提升老年人功能发挥、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成为流行于城市老年人中的健康生活方式,但现有研究较多通过不同的测量方式描述老年人锻炼行为特点,阐述锻炼行为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从心理福利、生活满意度角度解释影响因素,对于家庭代际关系如何影响老年人的锻炼行为,进而影响健康仍缺少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放置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家庭,考察新的家庭代际关系对老年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为探讨老年健康问题提供证据。本文基于代际团结理论,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利用向后逐步回归法构建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家庭代际关系对城市老年人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家庭代际互动过程中,以经济交换能力为主体的外显因素对城市老年人的锻炼行为决策具有双重影响,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以联系互动、情感慰藉、对双方价值取向的认同为核心的潜在因素对锻炼决策影响程度大于外显因素。各个维度的作用强度依次为共识、联系、情感、功能、规范。(2)父辈对子辈支持的期待已从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转向情感满足,更为注重代际互动的质量而非形式。居住距离不再是阻碍代际决策互动的主要障碍,经常与子女见面的老年人参与锻炼的可能性提高1倍,经常与子女电话联系的老年人参与锻炼的可能性提高65%,无论子女与父母是否同住在一个城市,或者是否共同居住,见面或电话联系对增进代际间的亲子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距离不再是阻碍代际互动的主要障碍。(3)观念认同、情感支持、亲密联系是子辈支持父辈锻炼决策的关键因素。例如,感情上与子女亲近的老年人参与锻炼的可能性提高72%。对于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而言,无论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子女情感上的支持与互动将对其锻炼行为决策有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参与锻炼的可能性,频繁的情感联系和对锻炼价值的认同使得代际共享的内容增多,增强了老年人心理适应性,利于其做出适合自己的锻炼行为决策。(4)代际团结的负向影响是有条件的"规范"冲突,具体表现为生活照料和隔代照料,为子辈提供家务支持挤压了父辈锻炼时间和精力,但挤压程度与其自身健康状况和支持频率有关,可以通过适度调整降低其不利影响。模型结果显示,为子女提供家务支持对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程度与健康状况和支持频率有关,经常为子女提供家务支持的老年人锻炼参与可能性下降39%,有照料负担的老年人锻炼参与可能性下降32%。(5)隔代照料是城市老年人参与锻炼的主要障碍,没有隔代照料负担的老年人锻炼参与的可能性是有照料负担老年人的1.22倍,相较于经常感到子女要求了过多帮助和支持的老年人,没有类似照料负担的老年人锻炼参与可能性提高72%。成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家庭关系之间、父辈追求自身发展与子辈照料需求之间以及代际文化适应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表现。本文认为,对锻炼决策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子辈对锻炼价值的认可和对锻炼行为的赞同,使老人获得心理支持和情感慰藉。掌握一定经济主动权和代际间适度生活照料负担为其营造参与锻炼最佳环境,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投入参与锻炼。而代际冲突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规范"冲突,主要表现为对子辈的照料负担和隔代照料,前者可以通过适度调整支持频率将不利影响减至最低,但隔代照料对锻炼决策的影响更为直接,为子辈提供家务支持对老年人锻炼决策的影响表现为挤压了其参与锻炼的时间和精力,但挤压程度与自身健康状况和支持频率有关,将支持和帮助适度调整至老年人可承受范围之内,不再感受到照料负担,锻炼参与的可能性显着提高。老年人的锻炼决策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子女不仅是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的提供者,老年人生活方式选择和健康行为决策也将受制于代际间的互动模式和支持态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芳[3](2019)在《转型期乡村家庭代际关系面临的问题与调适——基于鲁西南L村的实证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代际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传统反哺式的代际互惠关系对于增进乡村家庭合作、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进入社会转型期,乡村家庭代际关系日益为理性互换的代际关系所代替。在当前乡村道德舆论约束不力的情形下,由经济导向的新秩序使不少乡村老年人的养老和生存陷入困境。长远看,这场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将对未来乡村的养老及伦理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借鉴历史,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亦需国家提供文化政策和道德高地的引领。(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王富百慧[4](2019)在《家庭代际关系对城市老年人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代际关系是社会研究中衡量代际间有目的互动行为的重要内容,其中城市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尤为重要。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但以往相关研究较多关注老年人锻炼的参与程度,忽视了家庭代际关系对老年人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为此,基于代际团结理论,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家庭代际关系对城市老年人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代际团结的潜在因素对锻炼决策影响程度大于外显因素,各个维度的作用强度依次为共识、联系、情感、功能、规范。父辈对子辈支持的期待已从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转向情感满足,更为注重代际互动的质量而非形式。居住距离不再是阻碍代际决策互动的主要障碍,经常与子女见面的老年人参与锻炼的可能性提高1倍,观念认同、情感支持、亲密联系是子辈支持父辈锻炼决策的关键因素。代际团结的负向影响是有条件的"规范"冲突,具体表现为生活照料和隔代照料,为子辈提供家务支持挤压了父辈锻炼时间和精力,但挤压程度与其自身健康状况和支持频率有关,可以通过适度调整降低其不利影响。隔代照料是城市老年人参与锻炼的主要障碍,没有隔代照料负担的老年人锻炼参与的可能性是有照料负担老年人的1.22倍,成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家庭关系之间、父辈追求自身发展与子辈照料需求之间以及代际文化适应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表现。(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景亮,方琼[5](2019)在《隐性家庭结构下的乡村婚姻代际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女性就业及抚育幼儿的需求,新时期乡村核心家庭结构实为隐性的主干或联合家庭结构。共同生活场域下,父辈婚姻关系对青年一代婚姻形成及婚姻经营产生深刻影响,单身、闪婚-闪离等成为乡村婚姻中的常态,不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应依托乡村托育体系的社会化、建构两代人分而不离居住模式以及加强乡村婚姻法制体系的约束力等来解决新时期乡村婚姻代际问题。(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跃生[6](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代际关系的调整、矫正和维系——以制度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和政策以亲子平等、子女平等为原则调整和维护代际关系,矫正男系传承,具有提高女性、女儿家庭地位的作用。而民间惯习对传统做法的保留使法律、政策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子女平等精神落实被打了折扣。在法律、政策和惯习等直接性制度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经济、人口、社会福利政策作为间接性制度在代际关系调整中发挥了作用。当代亲子义务、责任履行及情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需通过新的制度和措施加以矫正。(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跃生[7](2019)在《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变动、问题与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为背景考察当代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变动。新的制度促使代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亲子平等关系形成,儿女均享有对亲代遗产继承权,子代婚姻实现自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亲代减轻了对子代赡养的依赖。改革开放后,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女儿在代际关系中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增大。当代农村亲子同居所形成的叁代家庭占比上升,但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亲代与一个已婚子女同居养老占比明显降低。社会变革时代,当代代际关系也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加以解决。(本文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邱珊[8](2019)在《城市随迁老人家庭代际关系与社会融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随迁老人越来越成为一个群体性的现象。由于随迁意愿的不同,随迁老人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主观和谐、从众及去个性化叁个显着的类别。文章通过对随迁老人家庭角色期待、角色定位、自我认知、政策保障等多角度分析,对于如何协调随迁老人家庭代际关系,顺利实现家庭的微观融入,以及如何妥善安排、落实随迁老人异地生活等相关政策性保障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的宏观融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博健[9](2019)在《“我中有你”: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个体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L省D市10个家庭的代际关系的访谈资料分析,详细描述了当前中国城市中产家庭代际亲密关系的建构过程、表现特征,以及对子女个体发展的影响。对子代成长历程的资料分析显示,代际亲密关系建构的过程也是家庭惯习的教化与传承的过程。首先,被访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源于亲子间生活的超时空同步,这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无论父母与子女实际距离相隔多远,但借助网络视频依然生活在一起。其次,被访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产生于子女童年期,父母对其生活全方位的、有效的参与,父母以平等和权威的角色为子女提供学业帮助、共享课外生活,建构子女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第叁,当子女进入成年期之后,生活经历会促动其对父母过去行为的共情体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并极大地激发其对父母的感激和感恩之情。对亲子两代人家庭生活资料的对比显示,代际间亲密关系主要体现为权威等级性关系的内隐化。首先,被访家庭中亲代在与自己父母相处的私密空间中也极难体会到平等随意,而子代则即便在前台都理所当然地与父母平等相处,在后台则更为任性撒娇,也会更重视对父母实质性的关心。其次,亲子双方对理所当然的互动习惯理解大不相同。亲代在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中几乎没有自主权,无法理解孩子在无法获得父母信任与认可时的失落。第叁,内隐化并不代表权威等级关系消失。尽管子女可以采用戏谑化口吻调侃父母,但在他们心中,父母依然享有尊位。对子女成年初显期的生命历程资料分析显示,这一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子女发挥主体性与父母形成亲密关系的重要阶段。首先,子女离家前对享受到的庇护习以为常,而离家后才会理解独立生活的不易。这是子女开始与父母形成契恰关系,摆脱叛逆与倔强的起点。其次,代际亲密关系能够赋予中产子女更具个性化的专属资源,进而为子女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第叁,代际亲密关系赋予了“孝”以新内涵,即向父母提供感恩性回馈的紧迫性。加入了时间维度的“孝”会逼迫子女主观上更快地完成向成年的过渡。(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张唯晋[10](2019)在《个案工作应用于空巢老人家庭代际关系改善中的实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与社会文明飞速发展,城市化与现代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受到新兴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打破原有格局,城市中涌现出大批空巢老人,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关注的特殊群体。城市空巢老人不但要面临诸如科技水平日益月异、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外界压力,还要应对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成员间相处模式的变化,这些因素影响了空巢家庭内部成员的行为方式,一定程度对原有家庭关系造成干扰,甚至严重的将导致家庭出现矛盾甚至激烈的冲突,进一步加剧空巢现象的严重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在老有所养基础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因此,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不可避免的要加大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研究空巢老人家庭代际关系,促进空巢老人健康有序发展。空巢老人如何会与子女关系淡漠?双方的互动将对空巢老人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帮助代际关系不和谐的空巢家庭营造良好、舒适的家庭氛围?这些问题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经过实地调研,分析城市空巢老人家庭代际关系出现的变化,并对造成此类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在把握住空巢家庭代际变化的基本情况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作为个案服务对象,秉持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运用个案工作专业方法,对空巢老人家庭代际矛盾进行干预,帮助空巢老人与子女理清非理性情绪,改变以往交流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消除代际摩擦,塑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生活功能。最后在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证实个案工作能够有效改善空巢老人代际关系,提出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协调者;应该全方面、多因素分析代际关系问题;在实务中应该将个案工作实用性与专业性紧密结合等观点。(本文来源于《甘肃政法学院》期刊2019-05-01)

家庭代际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确保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提出了关于健康老龄化的全新理念,"旨在努力提升老年人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功能,使其在与有利的外界环境互动中充分发挥功能"。这就意味着新的健康老龄化并不仅是没有疾病,对多数老年人而言,有利的家庭环境、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维持功能的发挥叁者缺一不可。体育锻炼作为支持性环境,在增强和维护内在能力的同时,更能促进老年适应能力和社会心理能力的发展。它对健康的作用是多元的,是提升老年人功能发挥、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成为流行于城市老年人中的健康生活方式,但现有研究较多通过不同的测量方式描述老年人锻炼行为特点,阐述锻炼行为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从心理福利、生活满意度角度解释影响因素,对于家庭代际关系如何影响老年人的锻炼行为,进而影响健康仍缺少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放置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家庭,考察新的家庭代际关系对老年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为探讨老年健康问题提供证据。本文基于代际团结理论,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利用向后逐步回归法构建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家庭代际关系对城市老年人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家庭代际互动过程中,以经济交换能力为主体的外显因素对城市老年人的锻炼行为决策具有双重影响,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以联系互动、情感慰藉、对双方价值取向的认同为核心的潜在因素对锻炼决策影响程度大于外显因素。各个维度的作用强度依次为共识、联系、情感、功能、规范。(2)父辈对子辈支持的期待已从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转向情感满足,更为注重代际互动的质量而非形式。居住距离不再是阻碍代际决策互动的主要障碍,经常与子女见面的老年人参与锻炼的可能性提高1倍,经常与子女电话联系的老年人参与锻炼的可能性提高65%,无论子女与父母是否同住在一个城市,或者是否共同居住,见面或电话联系对增进代际间的亲子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距离不再是阻碍代际互动的主要障碍。(3)观念认同、情感支持、亲密联系是子辈支持父辈锻炼决策的关键因素。例如,感情上与子女亲近的老年人参与锻炼的可能性提高72%。对于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而言,无论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子女情感上的支持与互动将对其锻炼行为决策有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参与锻炼的可能性,频繁的情感联系和对锻炼价值的认同使得代际共享的内容增多,增强了老年人心理适应性,利于其做出适合自己的锻炼行为决策。(4)代际团结的负向影响是有条件的"规范"冲突,具体表现为生活照料和隔代照料,为子辈提供家务支持挤压了父辈锻炼时间和精力,但挤压程度与其自身健康状况和支持频率有关,可以通过适度调整降低其不利影响。模型结果显示,为子女提供家务支持对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程度与健康状况和支持频率有关,经常为子女提供家务支持的老年人锻炼参与可能性下降39%,有照料负担的老年人锻炼参与可能性下降32%。(5)隔代照料是城市老年人参与锻炼的主要障碍,没有隔代照料负担的老年人锻炼参与的可能性是有照料负担老年人的1.22倍,相较于经常感到子女要求了过多帮助和支持的老年人,没有类似照料负担的老年人锻炼参与可能性提高72%。成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家庭关系之间、父辈追求自身发展与子辈照料需求之间以及代际文化适应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表现。本文认为,对锻炼决策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子辈对锻炼价值的认可和对锻炼行为的赞同,使老人获得心理支持和情感慰藉。掌握一定经济主动权和代际间适度生活照料负担为其营造参与锻炼最佳环境,使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投入参与锻炼。而代际冲突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规范"冲突,主要表现为对子辈的照料负担和隔代照料,前者可以通过适度调整支持频率将不利影响减至最低,但隔代照料对锻炼决策的影响更为直接,为子辈提供家务支持对老年人锻炼决策的影响表现为挤压了其参与锻炼的时间和精力,但挤压程度与自身健康状况和支持频率有关,将支持和帮助适度调整至老年人可承受范围之内,不再感受到照料负担,锻炼参与的可能性显着提高。老年人的锻炼决策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子女不仅是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的提供者,老年人生活方式选择和健康行为决策也将受制于代际间的互动模式和支持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庭代际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硕.代际抚养合作关系中女性家庭权利的嬗变——基于婚姻法中“家”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9

[2].王富百慧,于博华.是什么影响了老年人的锻炼决策?——基于家庭代际关系视角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刘芳.转型期乡村家庭代际关系面临的问题与调适——基于鲁西南L村的实证调研[J].东方论坛.2019

[4].王富百慧.家庭代际关系对城市老年人锻炼行为决策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

[5].陈景亮,方琼.隐性家庭结构下的乡村婚姻代际关系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王跃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代际关系的调整、矫正和维系——以制度为视角[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

[7].王跃生.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变动、问题与调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

[8].邱珊.城市随迁老人家庭代际关系与社会融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

[9].李博健.“我中有你”:城市中产家庭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个体发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10].张唯晋.个案工作应用于空巢老人家庭代际关系改善中的实务探索[D].甘肃政法学院.2019

标签:;  ;  ;  ;  

家庭代际关系论文-李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